谈“后奥运低谷效应”及其应对措施(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后奥运低谷效应”及其应对措施(一)
内容摘要:随着2008年的临近,我国的“奥运情结”愈发浓郁。但奥运经济在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负面影响,即“后奥运低谷效应”。本文阐述了“后奥运低谷效应”的涵义,并结合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的经济状况分析了“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后奥运低谷效应奥运直接投资泡沫经济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拉开帷幕。现在,距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奥运”毫无疑问成为我国民众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举办奥运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
这是几个显示奥运经济的数字:2002年至2008年,北京市用于奥运会投资总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其中与奥运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已超过1800亿元;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将超150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将达100万个;平均每年中国GDP增长率会提高0.3%—0.5%。在面对这些令人精神振奋的数字的同时,必须认真思索以下问题:到奥运结束后,这一番繁荣的奥运经济现象还能否持续下去?建筑、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是否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迅速衰退?这是关于后奥运时期主办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难题,也是国际上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经济难题,理应受到广泛关注。只有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才可能避免我国在奥运会后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
“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内涵
奥运会作为一项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自然会对主办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学家称之为“奥运效应”。不过奥运效应有正负之分。如果做得好,奥运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生正的奥运效应;如果做不好,奥运也会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的奥运效应。
传统的“奥运效应”研究,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奥运经济效应”,就是奥运经济一般可以带来三种正向效应: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凝聚效应是指借助奥运,使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向主办地凝聚;辐射效应是指举行奥运会,可以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瞬间放大效应则是指,因为举办奥运会,经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飞速发展起来,GDP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近几届奥运会经验证明,举办奥运会将有效地促进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奥运会后投资需求会大幅度下降,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即出现负的奥运效应—“后奥运低谷效应”。
所谓“后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从筹办奥运开始时是一直持续加速增长的,到举办前一年和举办当年时达到高峰,但在奥运会结束后,这个增长的势头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旅游、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失业人数增加、大量投资带来的地方财政负担等共同作用,使得这时的经济发展曲线呈现出低谷的状态。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于2006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欧洲银行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论坛上关于“警惕奥运经济泡沫”的言论发人深省。蒙代尔对于“奥运经济泡沫”的担心不无道理。北京奥运会现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所以受益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领域,同时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的机会也在逐渐扩大。奥运会后建设投资需求会大幅度下降,由此引起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引发“后奥运低谷效应”。而“后奥运低谷效应”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由于房地产过度发展,奥运会后用了6年时间才扭转跌势;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
费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制造业下降的速度达到了30%,211家企业宣布破产,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记录,在奥运经济史上被称为“长野后奥林匹克衰退”;澳大利亚悉尼在筹备奥运过程中建筑业出现了泡沫经济,并持续了三年之久,以至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就业率也急剧下降,悉尼现在依旧还在为2000年奥运会“还债”。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后奥运时期”(奥运会以后大约3到5年的时间)的研究,预防“后奥运时期”可能出现的“低谷效应”。
奥运会对主办国总体经济状况影响分析
(一)雅典奥运会前后希腊总体经济状况变化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总体费用超过100亿欧元,大大超出了先前46亿欧元的预算,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而2004年希腊的国家财政赤字也随之增加并继续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规定。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了9年来的低点。希腊副财长佩屈斯杜卡斯明确表示,“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希腊人为了奥运会可能要背负近10年的债务。
(二)悉尼奥运会前后澳大利亚总体经济状况变化
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赛前新南威尔士州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在筹备奥运的前四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尽管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增长的平均幅度大大高于1996年以前的水平。赛后投资不仅大幅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以后才逐渐恢复,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恢复至了赛前的状况。但是在2004年之后,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吸引任何人,却继续对纳税人造成沉重的负担。只是借助每年2680万欧元的津贴,这些场馆才能继续开放。由于负债130万欧元,超级圆顶体育馆的股东们不得不进行了资产变卖。不过,在奥运会举行期间,由于上座率达到了91%(由此带来了4.88亿欧元的收入),并且奥运会衍生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好,所以奥运会主办方成功地收回了开支。
(三)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后佐治亚州总体经济状况变化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举办地—美国佐治亚洲带来的总效益为51亿美元。但相对于巨额的支出来说,还是出现了几千万美元的亏损。奥运会前后佐治亚洲GDP的增速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从经济结构内部来看,受奥运影响幅度较大的产业部门如酒店和交通业波动较大。酒店业、建筑业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部门赛前增速较快,并在奥运年实现了最高增长率,在奥运结束后的头一年增速放缓,尤其是酒店业在赛后出现了负增长,1998年以后虽然开始恢复,但增长率明显低于赛前的水平。
(四)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西班牙总体经济状况变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Catalonia)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由于奥运会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巴塞罗那市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巴塞罗那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和欧洲的水平,被誉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美元,超过西班牙和欧洲的平均水平。从西班牙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看,政府消费和私人消费在奥运会前增速比较平稳,在奥运会前一年实现了最高增速,奥运年反而增幅减小,奥运会后逐渐恢复,但略低于赛前的增长水平。投资一直波动很大,总体上赛前的增长水平较高,从1991年开始投资出现负增长,奥运会后跌幅更大,1994年以后才逐渐恢复,但这种变化与整个欧洲经济不景气密切相关,不完全是由奥运因素造成的。(五)汉城奥运会前后韩国总体经济状况变化
按照韩国官方说法,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韩国带来了22亿欧元的收入,创造了3.4万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