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范文引路 从模仿开始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范文引路从模仿开始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
崇明县实验小学黄利华
作文是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期望他们能达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状态,我想,那只不过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肯定是不现实的。
小孩子学走路,要大人扶携着才能举足;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起步,正如扶床学步,需要老师的扶持和指引,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一直到详略处理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老师一一指点,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才有可能真正入作文之“格”,进作文之“门”。
在刚刚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任教的就是三年级,在作文教学方面我紧紧依托《小学专题性作文训练——闪亮的眼睛》一书,以范文引路,借助实践活动,并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搀扶着他们,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起步。
一、以范文引路
《闪亮的眼睛》一书,每一课都有范文引路、老师点拨、说说写写等几个固定的栏目,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尤其是每一课的“范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
因为三年级学生缺乏作文的经验,给他一个题目几点要求,他也不知从何写起,不知介绍些什么,所以借“范文引路”,我觉得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范文的引导中会逐渐“入格”。
例如在教学《我喜爱的水果》一课,我一开始就为大家介绍一种水果——桃子,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究竟是什么水果?当学生猜出时,我又马上反扣,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我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作示范,让学生明确作者按“外形——香味——味道”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桃子的。
写颜色时主要抓住了它淡黄的果皮上面点缀着几片“红云”这个特点来写;写形状时主要抓住了“像一个小孩的拳头那么大”、“身上有一道浅浅的沟”、“像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等特地来写。
当然,一篇再好的范文,假如你作文指导时,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读的层面上,那么它的示范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老师必须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为那些刚刚学步的孩子作一定的提炼和总结,然后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们,让他们汲取最易理解也是最简洁的“写作营养”。
就比如《我喜爱的水果》一课,当学生们猜出是桃子,并谈了各自猜出的理由后,我就作了简单明了的小结:“这段文字,抓住了桃子的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介绍的,介绍其他水果
一般也是从这几方面展开。
”短短的几十个字,一方面我是对范文的一个概括性介绍,另一方面也在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们写水果作文的方法。
《专题性作文训练》一书中的每一篇范文都是经过编写老师的精挑细选,这些范文用的都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并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篇的范文后面都有“老师的话”,其言简意赅地评点了范文,无论对于我们老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属于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源。
所以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用范文开导,和学生一起归纳提炼其中可圈可点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练笔。
二、以实践助写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
打开《闪亮的眼睛》一书,你不难发现本册教材中一半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或活动的,如两个“人物动作描写”单元,两个“观察日记”单元,其中有描写小实验的,有描写活动的。
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我总是带着学生们亲自去做一做、动一动,学生们也都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在上《贴鼻子》一课时,课前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圆的娃娃的脸,可就是没有鼻子。
我一边在画一边就有好几个学生兴奋地围着我,叽叽喳喳地叫着:“又要活动了?太棒了!”“做贴鼻子游戏吧?”几个机灵鬼则在一旁“诡异”地看着我,我笑而不答。
铃声一响,我就对学生们宣布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游戏——贴鼻子……”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欢呼雀跃起来。
游戏前,我先给大家定好游戏规则,并讲清要求:边玩游戏边观察,观察游戏过程,观察人物各自的动作、神态、语言,留意当时教室里的气氛。
同学们满脸洋溢着笑容,游戏开始了。
蒙眼——转圈——摸索着走到黑板前——犹豫不决地贴鼻子,相同的过程,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动作和表情,鼻子贴到了不同的位置引发的不同的气氛……学生们一遍饶有兴致地游戏,一边观察着。
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详细地回忆了游戏过程,在说过程时,我特别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印象最深的片断,在学生表达不清,语句不通的情况下,鼓励全班同学齐动脑想出更好的词语或句子,让其表达更生动。
例如有的学生这样说:“陈方琳原地转了三圈,拿起‘鼻子’走到了黑板前……”我就引导学生:“假如在‘走’字的前面能够加上一些描写,让别人知道她是怎样走的那不是更好吗?”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了,“小心翼翼地挪着碎步走到了黑板前”、“她先伸出手向前探了探,才慢慢地走到了黑板前……”、“她摇摇晃晃的,好不容易来到了黑板前”……经过老师的不断引导,
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了,在描述贴鼻子这个动作时,有的说:“……手在空中不断比划了好一会儿,同学们在台下焦急地指挥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搞得她六神无主……”有的说:“我摸索着来到黑板前,左手扶着黑板,慢慢地伸出右手,在空中比量了一下,咬咬牙,“啪”地一声贴了上去……”快乐的游戏使学生慢慢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时不时有学生问我:“什么时候我们又活动了呀?”
《闪亮的眼睛》一书提供了很多实践活动作文的材料,为三年级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搭桥铺路。
但是我们也不能轻易地认为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就肯定会“下笔如飞、笔下生花”,轻易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表达。
其实,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材料仅仅是学生有了写作的“米”,如何把它“熬成粥”“煮成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真正“入格”作文还在于语文老师!所以在作文指导之前,老师一定要做足功课。
文章的结构安排可以有哪些形式,重点部分的描写如何处理,开头结尾有几种方式……都需要我们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说、写的时候,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三、从模仿开始
“模仿”两字在此提出,似乎与现在所推崇的作文教学模式有些大相径庭。
的确如此,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大都是“自由、个性、创新”这些作文新概念,而“雷同、模仿”却一直让人讳莫如深。
而事实上三年级学生刚刚起步写作,他们没有任何作文的经验,模仿又有什么不可呢?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曹雪芹……哪一位不是从严格的诗词格律的模仿中走出来的呢?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模仿,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模仿,也是学生创作的基础呀!在起步作文教学之中,我就常常引导学生去模仿。
比如在《我喜爱的玩具》一课中,我就和学生们一起研读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发现作者从“来历——外形——玩法”三个方面介绍了玩具,描写外形和玩法的段落作者又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于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也让学生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进行作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描写外形和结构的时候,采用分总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用过渡句的方式把两小节连接起来,当然在学生动笔之前,我是作了指导的,已经让学生模仿着说了!
在写《老鹰捉小鸡》、《吹泡泡》等活动作文的开头时,我有为学生提供了几种范例:以笑声开头的,以描写心情开头的,以特写镜头开头的,开门见山的,我让学生模仿着用。
为了防止模仿产生的雷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我就在课前再精心挑选几篇,或者自己写一些下水文,让学生从“单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
当
然学生的模仿也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范文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文章结构,有的是鲜活生动的写作内容,有的是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有了风格迥异的范文供学生选择,学生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模仿,让学生作文起来有方法可依,有事可叙,有话可说,作文不再那么让人畏惧了!通过多次模仿写作训练,对于写作的步骤,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学生也逐渐变得驾轻就熟了。
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我觉得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然,模仿决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目的。
面对不同的题目,面对不同的场合,如何出示范文,什么可以模仿,什么不可以模仿,范文该如何一步一步展开,这些教学细节的过程,还需要结合实践好好思考。
四、以迁移为法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
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之中,我常常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比如第二单元中《我心爱的学习用品》一课,在作文指导课上,我借助范文,和学生一起梳理了这篇描写铅笔盒例文的结构层次。
小作者是按外形和结构两部分来写。
写外形又是从形状、大小、材料、图案几个方面来写,写结构是从上往下分盒盖、盒上层、盒下层几部分来写。
紧接着,我请同学们把范文中的写作模式迁移过来,也抓住外形和结构来观察自己的铅笔盒(或者笔袋),然后把它写下来。
也许有了对范文提纲挈领的归纳,学生们有了可以依赖的拐杖,没有显出畏难的情绪,写出来的作文也不错。
但是我并没有以此为这一课训练的结束,而是又让学生再观察另外一样学习用品,比如书包、钢笔、卷笔机……然后把写铅笔盒的写作方式迁移过来再练,如此举一反三,学生也就渐渐摸着了写学习用品类作文的门路。
再比如第六单元中的《校园里的小镜头》,我也是先让学生抓住一两个镜头去观察写下来,学生基本都能过关后,我再让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另外两个场景(要与第一次不同),或者也可以去观察广场、公园等其他地方的一些小镜头,然后再按照第一次的写作方法写下来。
每一次作文训练,我总是尽量让学生把老师所指导的写作方法用足用好、迁移好,以期待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尽早“入格”。
其实,《专题性作文训练》一书本身就以单元的方式编写的,每一个单元中的四篇训练内容也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
作为指导者,我们就要把握好其中的训练坡度,要有前一课的指导为后一课作铺垫的意识,更要有后一课的训练须把前一课的写作方法迁移过来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事半功倍,实现作文教学的扎实高效。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火花。
”其实,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格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
我想:只要我们带着思考,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成为“荡水、击石”的高手,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敲开起步作文这扇神秘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