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人口数量排名
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地理试题2
C.缩短内地氢气运输距离D.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位于宁夏东部的盐池县曾是有名的“沙漠县城”。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该县中北部 ,保护区属荒漠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区内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是多种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保护区与多个高校联合开展了植被封育和沙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
C.南方丘陵山区撂荒面积最大D.南方地区撂荒村庄比北方地区多
9.缓解梯田撂荒 最佳措施是( )
A.禁止农村人口外出打工B.实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
C.加强梯田水利建设D.将梯田开辟为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
苏州市曾是中国最大的婚纱生产地。2018年,苏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位于中部省份的D镇抢抓机遇,启动“婚纱小镇”建设,并在苏州开展“引凤归巢”工作,吸引了大批D镇人回乡办厂。目前D镇聚集了500多家婚纱厂,婚纱产业的从业工人达1.5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婚纱礼服制 造和销售中心之一,年产值超过 24亿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我国最大的绿氢项目选址在鄂尔多斯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重工业基础雄厚B.土地面积辽阔
C.基础设施完善D.清洁能源丰富
14.推测未来鄂尔多斯绿氢项目发展最大瓶颈是( )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2019年文档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一、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选取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分布的衡量指标中,城市首位度的应用频率较多,使用起来也相对最为方便。
城市首位度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为了将更多城市的人口规模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提出了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用公式表示为S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为S11=2P1Pi。
其中,P1,P2,…,P11是根据人口规模将城市体系内的城市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后的某位次城市的人口规模。
当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均接近于1时,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合理。
此外,城市规模中位值也在文献中有所应用,指的是将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城市的人口规模。
它能够反映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的一般水平,可作为上述指数的补充。
在常用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为更全面地比较三大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还设计了两种新的衡量指标。
通过建立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对传统的十一城市指数进行改进,分别考虑了前两位城市和前四位城市的作用,更能反映较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整体人口占比情况。
同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两种城市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2-11=0.65Pi/Pi,S4-11=0.45Pi/Pi。
其中,是人口数量排在第位城市的人口数量。
2-11城市指数和4-11城市指数的理想状态也是接近于1,指数越大,表明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越集中。
除以上衡量指标,齐普夫定律(Zipf’s law)也可以被运用到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
根据Soo的论述,Auerbach在1913年就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表现形式为或。
其中,是某个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人口规模位次,是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为常数。
此后,齐普夫不仅指出城市规模分布服从上述帕累托分布,还认为在代表最大城市规模的情况下,的取值应该等于1。
华东GDP排名第二到第六的五大城市,有两个是地级市
华东GDP排名第⼆到第六的五⼤城市,有两个是地级市
华东是中国最富饶,发展⽔平最⾼,社会经济最发达,⼈⼝最密集的地区。
上海作为中国第⼀
⼤城市,是华中当之⽆愧的核⼼。
但是除了上海,华东其他城市的综合实⼒也不俗,同样位列
全国前列。
按照GDP排名,该地区第⼆⾄第六的城市分别是苏州、杭州、南京、⽆锡和宁波,
其中江苏占三城,浙江占两城。
苏州:中国实⼒最强的地级市,长三⾓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全年⽣产总值17319.51
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位,经济总量⼒压宁杭。
杭州:浙江省省会,长三⾓城市群副中⼼城市,副省级城市,2017年全年⽣产总值12556亿元,常住⼈⼝946.8万,去年中国百强城市榜位列第七位。
南京:江苏省省会,长三⾓城市群副中⼼城市,副省级城市,下辖11个区,是华东地区唯⼀⼀个特⼤城市。
2016年常住⼈⼝827万,2017年GDP总量11715亿元。
达到10511.8亿元,常住⼈⼝655.3万。
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榜排名第18位。
⼝800.5万,全年⽣产总值9846.9亿元。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前十城市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前十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前十城市近日,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出炉,根据统计显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
十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厦门、佛山、广州、中山、汕头、郑州和无锡。
其中前8个城市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000人/平方公里。
1.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一:深圳人口密度为7173人/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本土地区还有一大部分是山体,也就是说,深圳的城区实际人口密度早已经突破每平方公里1万人大关。
2.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二:东莞人口密度为4259人/平方公里,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级市,在所有城市中也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
3.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三:上海人口密度达到了3926人/平方公里,七人普数据显示,上海城区人口达到了1987万人。
4.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四:厦门人口密度达到了3105人/平方公里,而厦门是我国一二线城市中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仅1700.61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达到了528万人,每平方公里住着3105人。
第五至第八名的城市均来自广东地区,分别是佛山、广州、中山和汕头,四个城市的市域人口密度可谓相差无几,均处于2400人到2600人/平方公里之间,其中中山和东莞类似。
而郑州和无锡的人口密度分列第九和第十。
郑州也是前十名中唯一一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
郑州所在的河南是我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户籍人口过亿,常住人口也达到9883万人,因此未来郑州人口的增长空间仍很大。
人口密度是怎么算出来的?人口密度,是按照建制市范围内的总面积来计算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部分城市下辖的县域比较多,或者山区、河湖的占比较大(如北京、杭州),因此这也影响了市域的人口密度,如果只计算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则主要城市之间的差距比较小。
总得来说,2022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出炉,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厦门、佛山、广州、中山、汕头、郑州和无锡这10个城市,你所在城市上榜了吗?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冰岛是一个在1918年独立的岛国,[bai]位于北大西洋、欧洲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在欧洲西北部靠近北极圈的位置。
长三角人口分布
南京
无锡
1980年以来三个时段长三角各市人口偏移增长
常州
苏州
1980-1990
南通
扬州
镇江
1990-1997
泰州
杭州市
宁波市
1997-2003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上海
(三)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区域地位和功能
从人口偏移增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区域行政地位和城市 功能对人口增长有较大影响。上海作为直辖市,南京和杭 州作为副省级城市,即是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心,同时也 是相应区域的行政中心,对人口的吸引较大,人口增长速 度较快。
区域内部偏移增长量大于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
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省一市偏移增长量 84.813万人,六个区 域之间的偏移增长量为 42.127万人,区域内部的总偏移增长量 为154.845万人,区域内部偏移增长量大于区域之间的偏移增长 量。 长三角人口总体偏移增长主要是由区域内部偏移增长引起的。
-5.412
22.588 3.518 -8.572 -10.043 -7.342 -13.702 4.398 24.068
数据来源:1980—2003长三角两省一市的《统计年鉴》及三、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长三角人口偏移增长量较大,但呈下降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不同时期长三角人口偏移增长量: 1980-1990年,281.785万人,年均偏移增长28万人以上。 1990-1997年, 168.726万人,年均偏移增长均在25万人左右。 1997-2000年,151.955万人,年均偏移增长均在24万人左右。 二省一市之间、六个区域之间偏移增长量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各市之间人口偏移增长略有不同,但总体上第二、三阶段也比第一阶 段都明显下降。
7.2.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件)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南方地区》
7.2.2“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目标要求
一.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 国最大的城市群,上海在城市 群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对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 易中心。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 Nhomakorabea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借助发达的高铁和高速实现同城效应。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旅游业空前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 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完成下面小题。
1.“鱼米之乡”中的“米”最可能指的是( A )
A.稻米
B.土豆
C.红薯
D.小麦
2.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有( B )
①水源充足
②地势低平
③黑土广布
④热量充足
A.①②③
A.养殖与发电
B.灌溉与发电
C.供水与运输
D.供水与发电
谢谢观看!
欢迎关注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初中地理教研公众号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和昆山与上海、苏州的“同城效应”示意图,回答下 面小题。
基于城市创新力的长三角城市群高学历流动人口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城市创新力的长三角城市群高学历流动人口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夏基洋1,2,张 越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00;2.浙大城市学院,杭州310000)摘要:高学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创新隐性主体,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一股新生力量。
选取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具有普通高等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和空间模型探究高学历流动人口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
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高学历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以上海为核心向周边城市等级扩散的“核心-边缘”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区域创新格局复杂,两者在局部空间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高学历流动人口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关 键 词:流动人口;高学历;创新;空间效应;长三角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2)01?0162?07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2.01.027收稿日期:2021-05-31;修回日期:2021-12-27作者简介:夏基洋(1997-),男,四川宜宾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规划研究,(E mail)xiajiyang0@outlook.com。
通信作者:张越(1972-),女,浙江慈溪市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E mail)zhangyue@zucc.edu.cn。
0 引言创新引领和驱动下的新发展模式是调整我国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增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才强国战略指出要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才在提高城市创新与竞争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高学历人才作为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活力与创新水平的关键要素[1]受到多方青睐。
近年来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出台的人才政策将学历作为重要的人才筛选指标。
长三角地区区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区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1区域综合运输历史沿革1·1综合运输发展历程概述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综合运输量停滞不前。
第二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复苏时期,综合运输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7%左右。
第三阶段,1990~2000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综合运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
1·1·1旅客运输发展过去20多年间(1978年至今),区域旅客运输量及周转量增长迅速。
客运量增长了4倍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7·4%。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从40km左右增长到了70km。
客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前水运和公路占有重要作用,1990年后水运比重逐渐下降,而航空运输客运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长三角地区主要年份客运量(万人)、客运周转量(亿人km)、平均乘距(km)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客运量47919 64825 110145 112521 199207 238270 249918客运周转量206·08 286·19 562·31 696·18 1284·6 1617·7 1813·33平均乘距43·01 44·15 51·05 61·87 64·49 67·89 72·561·1·2货物运输发展区域货物运输量及周转量增长规律和幅度同旅客运输量相似,从1978年42373万t、1700·12亿t km增长到2001年217661万t、9822·88亿t km,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7·3%和7·9%。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张㊀杨,庄道元(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㊀要]基于长三角城市群中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PD-GMM面板数据模型㊂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与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产出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倒U型 趋势,但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尚未达到最优城镇化水平,因此城镇化进程脚步不能停下;产业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第二产业仍然是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一步而言,财政支出㊁消费水平㊁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㊂[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2)07-0040-07城市群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㊂ 十一五 规划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市群,城市群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1]㊂‘2016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显示,城市群内人口占比已经超过75%,城市群创造了全国GDP的80%㊂改革开放40余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化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㊂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较受关注的 领头羊 ,推动新常态下长三角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㊁经济增速换挡的关键[2]㊂因此,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城镇化水平提高也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㊂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82%增长到2019年的60.6%㊂城市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化,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㊂在城镇化进程早期,产业结构大多由农业向工业进行转变,工业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能促进转变,因此早期工业化对城镇化发挥了较强的带头作用;中期工业化中,除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服务业所占比重也增大[3]㊂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升的同时,城市工业与服务业也在发生变化㊂普遍认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渐上升,制造业的比重则会逐渐下降㊂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城市是工业集聚的主体,工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㊂因此,我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水平的高低㊂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中26个城市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㊂一㊁文献综述(一)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研究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㊂根据现有文献,在城镇化水平[收稿日期]2021-11-01[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SK2018ZD029);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19D004)㊂[作者简介]张杨,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城镇化研究;庄道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乡村振兴㊁城镇化研究㊂㊃04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大致有三种观点㊂有学者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起正面影响㊂Bertineli和Black发现城镇化是增长的引擎,能鼓励人力资本积累,因此不应减少一个经济体的城市人口[4]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两者协调发展会使城镇化发展加快,两者不能协调发展则会减慢城镇化发展[5]㊂孙叶飞等通过主成分法和莫兰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6]㊂周慧等研究省级面板数据,认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7]㊂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关系㊂Bloom发现目前还不能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有关系[8]㊂黄婷对19个战后经济恢复较快的国家进行研究后发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关系很弱,难以相互解释[9]㊂Poelhekke发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很快,但经济增长很慢[10]㊂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呈非线性关系㊂Henderson的研究表明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影响,这种关系随着期望的专注水平的变化呈倒U型[11]㊂柯善咨和赵曜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城市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先增加再减小,目前我国大部门城市还未达到最优规律[12]㊂曾永明等用计量模型估计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13]㊂王垚等以最优规模理论为依据,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均产出水平存在的关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人均产出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4]㊂(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很多国内外学者证明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提升作用㊂干春晖等构建经济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较明显的持续推动作用[15]㊂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使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服务业的潜力逐步发挥出来,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16]㊂韩永辉等研究发现各省份自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自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双重正向效应[17]㊂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㊂李小平等认为生产要素跨部门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也就是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18]㊂李子联对1990 2012年劳动者报酬份额与第二产业占比数据的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占比增加会带来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减少㊂Marcel对亚洲四个国家的制造业总生产率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并不支持结构红利假说[19]㊂Fagerberg的研究结果表明就产业结构平均变化来说,不利于生产率增加[20]㊂Parteka发现欧盟的10个国家每个小时工作增加值仅在较低程度上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转移[21],所以需要对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㊂(三)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影响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㊂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㊂田逸飘等用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城镇化的驱动因素,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2]㊂黄亚捷发现城镇化的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从短期看,中㊁西部相对于东部提高显著;而从长期来看,提高效果都很明显[23]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城市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会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24]㊂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㊂吴穹等构建空间滞后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25]㊂于骥验证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认为东部受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中部受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共同影响,西部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26]㊂已有研究中大多研究国家层面的静态数据,而没有考虑到各城市间动态的相互联系㊂大多文献局限于考虑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分析其交互关系㊂因此,城市群如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需要用动态㊁开阔的角度进行研究㊂城镇化水平存在适度城镇化率,在没有达到适度城镇化率时,城镇化率增加时城市总产出也会增加;而达到适度城镇化率后,城镇化率的提高会使城市总产出减少,城市人均产出呈现倒U型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还处于以工业为主的阶段,第二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仍然起重要作用㊂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城市规模不能一直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规模经济转为规模不经济,这是由于在城市规模继续扩大时,成本也在增加㊂城市规模经济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每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成本会下降;㊃14㊃而超过城市规模经济点后,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增加,每单位产出对应的成本会急剧上升㊂人口和经济集聚在城市中,从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得付出一定的成本㊂如果集聚利益大于成本,集聚就会继续,直至两者相等,此时就是城市集聚的适度规模㊂从城市经济角度看,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表现为门槛成本和外部性成本㊂城市门槛成本指某些公共服务事业需要设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这是由于城市基础建设大多是一次性巨额投资,偿还这些成本需要较长的时期㊂城市外部性成本是指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为克服这些负面影响所需承担的费用或福利损失,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得付出一定的成本㊂如果集聚利益大于成本,集聚就会继续直至两者相等,此时就是城市集聚的适度规模㊂城市规模是否能产生规模经济,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和城市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集合力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㊂图1中,把城市看作一个集聚的单位㊂可以看出, S 形曲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总产出曲线㊂在第一阶段,产出曲线的特征为:城市人均产出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城市边际投入产出曲线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且城市边际投入产出始终大于城市人均产出;城市总产出始终是增加的㊂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只要增加城市投入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总产出,因此可以继续增加城市投入到第二阶段㊂在第三阶段,产出曲线的特征为:城市人均产出继续下降,城市边际投入产出降为负值,城市总产出也呈现下降趋势㊂但在这个阶段中城市总产出依然大于城市总投入,说明在这一阶段城市总收益仍然为正,城市总规模可以增加到P 5㊂其中,P 0点为城市发展起点㊂P 1点是城市边际效益最高点,即城市化发展的拐点规模,从这一点开始,城市进入适度规模发展期㊂虽然这时的城市边际收益由递增变为递减,但城市总产出增长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因而城市规模将继续发展㊂P 2点是城市人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企业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㊂在此点之左,人口规模随着城市呈上升趋势的总产出增长率而上升;在此点之右,虽然总产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绝对额仍然增加,因而人口规模仍然增加㊂可见,此点无论城市总产出还是人均产出,效益都很大,所以是城市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适度规模㊂P 3点是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此点城市总产出规模最图1㊀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高,边际产出为零㊂超过这一点,城市总产出绝对数量下降,边际产出为负数,因而应当是城市人口的控制规模㊂但是由于这时的城市总效益仍然为正数,城市规模仍然可以在控制中相应少量扩大㊂P 4点是城市最大总产出规模,此点城市总产出规模最高,边际产出为零,超过这一点,城市总产出绝对数量下降,边际产出为负数,因而应当是城市人口的控制规模㊂但是由于这时的城市总效益仍然为正数,城市规模仍然可以在控制中相应少量扩大㊂假设1:长三角城市群产出水平与城镇化率呈倒U 型曲线关系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未达到适度城市规模时,总产出是增加的;而超过适度城镇化率后,总产出开始呈现下降趋势㊂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㊂长三角城市群正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步向第二㊁三产业占主导调整,城市聚集的更多是非农产业㊂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城市中第二㊁三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对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㊂近几年服务业比重得到了提升,但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还处于以工业为主的阶段㊂假设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同一段时间内第二产业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㊂㊃24㊃三㊁指标选取和检验(一)计量模型设定根据前文的逻辑分析设定我国城市产出模型㊂城市产出水平和城镇化率两者呈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提升作用;财政支出对城市产出水平有促进作用;上一期经济发展㊁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也对城市经济增长起作用㊂因此,本文构建PD-GMM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㊂ln G it=c+β1ln G it-1+β2U it+β3U2it+β4I it+β5ln F it+β6ln C it+β7R it+εiti=1,2, ,26;t=1,2, ,17.(二)指标的选定与检验1.指标选定本文论述的长三角地区范围采用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㊁无锡㊁常州㊁苏州㊁南通㊁盐城㊁扬州㊁镇江㊁泰州,浙江省的杭州㊁宁波㊁嘉兴㊁湖州㊁绍兴㊁金华㊁舟山㊁台州,安徽省的合肥㊁芜湖㊁马鞍山㊁铜陵㊁安庆㊁滁州㊁池州㊁宣城等,共26市㊂数据取自2004 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被解释变量:城市经济增长水平(ln G),采用26个城市人均GDP取对数㊂核心解释变量:城镇化率(U),本文选取城市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城镇化率[3];产业结构(I),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27]㊂控制变量:财政支出(ln F),城市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取对数;消费水平(ln C),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对数;基础设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R)㊂2.数据检验为了保证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单位根检验㊂本文采用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 检验(Levin-Lin-Chu),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PP检验(Phillips-Perron)㊂检验选取的这些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6],检验结果见表1㊂表1㊀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LLC检验ADF检验PP检验平稳性ln G0.00000.02760.0005是U0.39070.91590.5596否ΔU0.00000.00000.0000是I0.00000.00000.0000是ln F0.00000.00000.0000是ln C0.00000.00000.0000是R0.00000.00000.0000是由表1可知,城市增长水平ln G㊁产业结构I㊁财政支出ln F㊁消费水平ln C㊁城市人均道路R均不存在单位根,城镇化率U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此可以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分析㊂四㊁模型结果及分析(一)实证结果本文基于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㊂Sargan可以检验零假设的过度识别㊂通过表2可知,P值为0.520296,即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零假设㊂AR(1)和AR(2)的P值分别为0.0708和0.9967,说明模型中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模型的识别也是有效的[28]㊂㊃34㊃表2㊀城市经济增长效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被解释变量ln Gln G t-10.150433∗∗∗[4.759965]ΔU 2.619472∗∗∗[5.365674]ΔU2-2.044270∗∗∗[-4.941069]I0.228779∗∗∗[5.384047]ln F0.152952∗∗∗[4.668622]ln C0.508138∗∗∗[7.392247]R0.011798∗∗∗[7.866353]Sargan检验0.520296[18.03208]AR(1)0.0708AR(2)0.9967观测数26注:ln(G t-1)为G的一阶滞后取对数;∗,∗∗,∗∗∗分别表示通过10%㊁5%㊁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Sargan检验一栏中列出的为过度识别的检验值;AR(1)㊁AR(2)分别表示一阶和二阶差分残差序列的Arellano-Bond自相关检验;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的Sargan检验报告了相应的统计值和P值㊂(二)城镇化调整方向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的系数,从表2可知β2=2.61947,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㊂估计结果还显示,城镇化率的平方的系数β3=-2.04427,城镇化率的平方对城市产出的影响为负㊂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倒U型关系,至此假设1得以证明㊂由∂(ln G)/∂U=β2+2β3U=0可以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度城镇化率[3]㊂由于β2=2.61947㊁β3= -2.04427,可以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适度城镇化率为64.07%㊂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6.14%,与计算出的适度城镇化率还存在一定差距㊂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还在继续,需要进一步加强㊂(三)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表2中产业结构变量的系数0.228779,说明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至此假设2得以证明㊂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促使城市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产出效率㊂长三角城市群第三产业目前比重相对较少,若强行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会适得其反㊂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减,还表现为产出效率较低部门向产出效率较高部门的转移,提升工业中现代部门的比重㊂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二者相互促进㊁协同发展㊂㊃44㊃(四)财政支出的产出效应表2中财政支出的系数β5为0.152952㊂可以看出,城市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㊂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配套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也在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增加㊂财政支出发挥了杠杆原理,可以提升城市增长效率,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对更新改造的投资加大,使得交通运输成本降低㊂投资需求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循环积累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29]㊂其他控制变量(消费水平㊁城市人均道路等)也对城市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验证了财政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㊂此外,上期经济增长对本期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㊂五㊁主要结论城市群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㊂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协调和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㊂本文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理论分析,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3 201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㊂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城镇化率的平方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负可以证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目前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平均城镇化率还未达到适度城镇化率,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㊂(2)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工业发展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应注重产出效率的提升,提升现代工业部门的比重㊂(3)财政支出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㊁教育医疗投入㊁科研投入等发挥了杠杆作用,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㊂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继续推进城镇化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在潜力㊂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正经历结构性减速,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应当合理,对基础设施建设㊁城镇居民养老㊁教育和医疗等进行完善,增强居民幸福感㊂中心城市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㊂第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性减速 中等收入陷阱 等问题显现㊂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为重要㊂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仍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创新企业制定合理优惠政策,帮助其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㊂中心城市应进一步壮大服务业的比重,其他城市应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共同发展㊂第三,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引导性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政府财政支出应引导资本投向公共设施供给㊁城市科研创新,并引导资源要素在不同城市间流动,逐步实现城市间交通和能源等基础建设互联,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区域一体发展,发挥城市集聚效应㊂[参考文献][1]万陆.工业化㊁全球化与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化与发展[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4):17-28.[2]郭湖斌,邓智团.新常态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4):22-30.[3]高铁梅,崔广亮,刘硕.适度城镇化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 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32-44.[4]BERTINELLI L,BLACK D.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1).[5]徐传谌,王鹏,崔悦,等.城镇化水平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2000 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6):26-29.[6]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23-40.[7]周慧,苗洪亮,曾冰.创新驱动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4):95-102.[8]BLOOM D E.,CANNING D,FINK G.Urbanization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Science[J].2008(5864):772-775.[9]黄婷.论城镇化是否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19国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2):32-40.㊃54㊃[10]POELHEKKE S.Urban Growth and Uninsured Rural Risk:Booming Towns in Bust Tim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2).[11]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1).[12]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㊁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13]曾永明,张利国.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全球126个国家空间面板数据的证据:1992 2012[J].经济地理,2017(10):17-26.[14]王垚,年猛,王春华.产业结构㊁最优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J].经济学(季刊),2017(2):441-462.[15]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16]崔敏,赵增耀.服务业内部结构异质性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73-86.[17]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4):40-59.[18]李小平,陈勇.劳动力流动㊁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 对中国工业 结构红利假说 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7(7):22-28.[19]TIMMER M P,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4).[20]FAGERBERG J.Technological Progress,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4).[21]PARTEKA A.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quality upgrading in New Member States[J].University of Milan,De-partmental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9(2009-27).[22]田逸飘,郭佳钦,廖望科.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驱动因素分解及阶段性变化 基于LMDI模型的再检验[J].生态经济,2021(7):73-77.[23]黄亚捷.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5(6):22-29.[24]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5):70-75.[25]吴穹,仲伟周,张跃胜.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8(1):37-47.[26]于骥.产业结构变迁影响我国城镇化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7(4):11-16.[27]项本武,张鸿武,王珅.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 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15-20.[28]蒋伏心,王竹君,白俊红.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 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7):44-55.[29]武晓利,晁江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动态效应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4(5):39-47.Urbanization Lev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ZHANG Yang,ZHUANG Dao-yuan(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26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2003to2019,a PD-GMM panel data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rate and urban outpu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t this stage,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size and urbanization rate,the urban output level shows an inverted U-shaped trend of rising and then falling.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variabl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still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furthermore,fiscal expenditure,con-sumption level and infrastructure also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ities.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㊃64㊃。
全国11个特大城市排名(最新)
全国11个特大城市排名(最新)全国11个特大城市排名现在中央也确定了全国11个特大城市的排名,杭州居首,西安进入前三,郑州超过南京,那么你所在的城市排在第几呢?杭州杭州可以成为榜首,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杭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且自南宋以来就被誉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
杭州经济发展迅速,是一个十足的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位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前列。
阿里巴巴的总部位于杭州,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杭州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享誉全国。
杭州将发展重点放在数字化经济的产业发展中,制造业的布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现有常住人口1237.6万人。
东莞东莞坐落于珠三角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莞成为了粤港地区的核心城市,目前最新数据表明东莞地区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000多万人,虽然没有杭州多,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很多大型企业都驻扎在这里。
其中就包括华为和OPPO集团总部在内,东莞甚至成为了制造业的领航者,为城市的发展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由此可见,东莞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不仅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都取得了显著效果,甚至还会广东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突出贡献。
西安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近年来,西安的快速发展让所有人都感到骄傲,如今,常住人口超过1200万的西安已成功跻身第三大城市行列。
就连中亚峰会都是在西安召开的,可见西安的确是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
随着西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进驻。
再加上西安拥有非常多的知名高校,一共有63所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这些高校为西安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郑州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发展速度极快。
再加上河南是人口大省,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数据显示,在去年年底之际,郑州当地的常住人口数量为1282.8万人。
相信未来常住人数有可能还会持续增加,超越西安估计不在话下。
南京南京作为长三角和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有着很高的发展方向,且作为江苏的省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卷+答案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测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广东与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两省在人口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下表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广东、江苏两省主要人口指标对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广东与江苏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条件B.人口基数C.人口流动D.地方政策2.广东省自然增长率与江苏差异明显,主要的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好B.育龄人口比重大C.二孩政策发布早D.经济发展水平高3.相对于广东,江苏目前急需完善()A.社会养老保障体系B.省内交通网络建设C.环境污染治理法规D.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称作老龄化“城乡倒置”。
下图为2000~2020年我国四个省市区65岁以上的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其中柱状图为城镇,折线代表农村。
完成下面小题。
4.四省市中老龄化“城乡倒置”起步最早、目前最严重的是()A.北京市B.黑龙江省C.福建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诱因是()A.城市化占用土地B.农业实现机械化C.农村的耕地流转D.城乡收入差距大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自2014年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演进。
下图为2001—2018中国4个超大城市(现阶段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6.总体上四个超大城市常住人口数增加最快的时段是()A.2001-2005B.2005-2010C.2010-2014D.2014-20187.下列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后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a城户籍人口变化趋势反转B.b城户籍人口数量止步不前C.c城常住人口增速突然放缓D.d城常住人口数量迎来突增8.未来我国超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致力于()①严控非户籍人口流入①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①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率①提高自然资源开发率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伴随乡村人口迁出,部分地区出现“空心村”。
长三角与珠三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 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 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 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 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齐头并进?平均?
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长三角 近几年,双三角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长三角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前 者是后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后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 城乡差距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4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后者的2.8 倍。
发展前景
• (一)个例:南京
• (二)整体:长三角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
南京
• 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 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 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 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 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 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 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 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 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 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 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 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 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 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
长三角与珠三角 的 发展前景对比
发展背景
同:
(1)改革开放大背景
同在1985年被定为经济开发
区
(2)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
发展背景
• 异: 工业发展: 珠三角起步更早,历时更久,多阶段发展
城市发展: 同步发展的城市珠三角更多 开放程度: 珠三角开放时间更久,程度更深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一)行政区划和城市等级序列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面积9968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7504.78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7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直辖市上海,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3座;地级市有苏南的常州、无锡、苏州、镇江,苏中的扬州、南通、泰州和浙江东北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1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2596.29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在我国广东省境内,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全部人口为2306.56万人(2000年底),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
城市群主要包括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2座,地级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以及惠州和肇庆的部分地区共计6座,2000年底城市人口1198.27万人。
从城市等级序列上看,目前两大城市群都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集镇组成的七个层次等级,各类城市数量呈现出“宝塔型”特点(见表1)。
第一层次是国际性或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层次为副省级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三层次为人口在20-100万的中小城市,第四层次为其他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二)城市群发展的轴线与经济发展腹地比较从发展轴线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是沪宁、沪杭和杭甬三条铁路。
在这三条总长不超过660公里的铁路沿线,密布着20座城市,占全区总数的37%,其中沪、宁、杭为三大节点城市。
除轴线外的次级圈层中,逐步形成上海大城市区、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杭州湾城市群这五个二级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发展轴是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顶点的“金三角”发展轴心,三座城市间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以联系,同时深圳和珠海又分别与香港和澳门毗邻,在这一轴心的周围,分布着该区的其他城市。
由于该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历史均不长,次级城市群的发展相对较慢。
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2993期经济研究参考ReviewofEconomicResearch2022年1月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高 齐摘 要: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研究各个城市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即经济韧性变得非常重要。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部冲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韧性这一指标度量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对于冲击的反应程度,并试图从产业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来解释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经济韧性方面的差异。
通过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并且在冲击前后韧性变化明显;第二,产业多样性能使一个城市在面对危机时分散冲击;第三,相关多样性与非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是趋异的,非相关多样性能够分散并降低外部冲击对于经济的影响,而相关多样性则会加剧区域面对冲击的敏感性,降低韧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韧性 产业多样性 长三角城市群 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1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51(2022)01-0091-14一、引言区域与城市发展不平衡是我们国家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经济地理学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频发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时代背景下,经济韧性(economicresilience)在解释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的经济冲击时,如何降低冲击的影响并快速实现复苏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前沿。
经济韧性在一些文章中也被表述为“经济弹性”,主要解释一个经济系统在面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或者干扰(外部冲击可以是自然灾害、战争、大规模疫情以及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调整来分散或者化解冲击的能力(Hudson,2009;Martin,2012;胡晓辉,2012;Martin&Sunley,2015)。
特大城市名单及人口数量排名2023
特大城市名单及人口数量排名2023特大城市名单2023近日,住建部发布《2023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最新城市人口数据出炉,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区间的特大城市达13座。
特大城市人口数量排名20231. 西安市城区人口:928万人2. 佛山市城区人口:854万人3. 南京市城区人口:791万人4. 沈阳市城区人口:707万人5. 合肥市城区人口:650.4万人6. 青岛市城区人口:601万人7. 济南市城区人口:588万人8. 长沙市城区人口:555万人9. 哈尔滨市城区人口:550万人10. 郑州市城区人口:534万人11. 昆明市城区人口:534万人12. 大连市城区人口:521万人13. 苏州市城区人口:500.08万人未来还有哪些城市有望进入特大城市名单特大城市方面,南宁、厦门、太原、贵阳、乌鲁木齐、宁波、无锡、福州、长春、南昌和常州等城区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大城市,均有望晋级特大城市。
一座城市的人口数据变化,是城市经济规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体化程度较好且在市场化机制以及国际化程度方面都走在前列的地区。
特别是杭州、苏州等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有关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上半年,97%的城市GDP实现同比增长,GDP超5000亿元的城市有24个。
其中,超大城市GDP平均增速最高,为7.2%。
特大城市最新标准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有什么区别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城市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
特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在100万至200万之间,涵盖的土地面积比较集中,城市中心地带分布密集,形成“五环六区”的城市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