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山西民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考古的重要成果
• • 40年来,忻州市文化局历任领导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在山西省考古 研究所的专家指导帮助下,在以下九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1、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发现旧石器地点34处,主要分布在黄河、汾河、恢河(桑干 河)、滹沱河流域。其中一部分是全国第一、二、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另外一些 地点分别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调查发现,只限于地表 采集标本和地面观察到的地层,没有进行田野发掘。发表论文有:《五台山发现旧石 器》、《原平后口旧石器》、《忻州旧石器》等。 2、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共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15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 掘的有五台县阳白遗址和忻府区游邀遗址,基本建立了滹沱河流域从仰韶到二里头文 化的考古学编年体系。通过对考古调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忻州地区遗址分布情况 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龙山文 化和夏代纪年期间,忻州市境内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汾河、滹沱河及其支流两侧的 台地上和忻定盆地周缘分布的古文化遗址,其密度基本上与现代村庄的密度相当。表 明了这些地区在当时已经被大面积开发,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社会组织结构有了明 显进步。 3、商周考古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保德县林遮峪发现的一批商代青铜器,这批青铜器 的组合除礼器与商文化相近外,其余的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具有鲜明的北方青铜器 风格,为研究商王朝西北方的部族及其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4、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及其周边地区进入我国华夏民族形成后的第一个民族融合高潮 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原平和定襄先后发现的数批墓葬,根据对这些墓葬 的葬制和随葬品的综合分析研究,对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有 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 识。
名人事迹
匈奴汉国皇帝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元帝太兴元年( 318年)。新 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国君。 匈奴汉国皇帝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卒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 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分 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师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帅。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元好问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 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700多 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 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遗山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 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迄今流传下来的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 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 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 《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白朴(1226——约1306),山西忻州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 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 《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四座城楼均悬有木刻巨匾,东为“双流合抱”、南为“三关总要”、西为“九峰雄峙”、北为“晋 北锁钥”。门洞上方各嵌一石匾,东曰:“永丰门”、南曰:“景贤门”、西曰:“新兴门”、北 曰:“拱辰门”。现存的北城门楼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上,南北宽24米,东西长46.2米,面宽7间,进 深4间,高17米。是按州城的规格而修建的,要比平遥县城等县级城市的规模大的多。
•
• •
• •
• •
•源自文库
5、秦汉考古方面,通过对全市境内古城遗址的调查,掌握了两汉时期汉王朝在本地区的郡 县设置和分布情况,对从战国开始到西汉时期中原各王朝对边疆地区的人口迁徙、戍边屯田、 交通运输、亦耕亦战的开发和建设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6、魏晋隋唐考古方面,主要通过对五台山的保护及研究,基本上摸清了佛教在五台山的传 入、发展和演变情况;分析了佛教建筑在五台山从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各个时 代的建筑特征特点、发展脉络。以五台山为轴心的忻州古建筑群时代早、规模大、数量多、 价值高,且成序排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7、宋金元明的考古方面,通过对一些墓葬的清理发掘,了解到当时本地的一些特殊葬俗, 同时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8、长城考古调查方面,从1979年开始忻州长城调查,1984-1985年的山西省长城考查,到 2007-2010年全国长城资源考察,经过三个阶段的考察,基本摸清了长城走向、长度、保存状 况、及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忻州市历代长城的修筑主要是沿恒山山脉和吕梁山山脉北段行进, 经实地调查测绘,长城现存遗迹分布在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 岢岚县、偏关县、河曲县、五台县等10个县、市、区。其中明代长城在忻州市分布8个县19 个乡总长度248.731千米,早期长城在忻州市分布7个县17个乡长度229.857米。由于忻州市西 临黄河峡谷,东接太行山,北以恒山和吕梁山北段为障阻隔大同盆地及朔漠,南连省府太原,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草原游牧部落混居之地,所以境内修筑长城具有修筑时间长、 修筑范围广、墙体长度长、修筑时代多、修筑特点多等特色。 近年来,忻州市启动了对重点区域的保护工程,将长城分为偏关寺沟长城段,老牛湾长城段、 代县雁门关长城段、繁峙县平型关长城段等4段进行保护规划。目前,代县雁门关段长城已 经修复完毕,繁峙县平型关堡正在施工维修,偏关寺沟长城段保护规划完成,偏关老牛湾段 长城及偏关城已纳入维修计划。
傅山(1606--1684),男,西村人。初名鼎臣,原字青竹,后改名为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别字公之 佗,号朱衣道人。别名共44个。明代万历35年6月19日生于阳曲县西村。傅山祖籍原为山西大同,六世 祖迁居忻州顿村,明正德15年(公元1520年),迁居阳曲县西村。其祖父傅霖,出身进士,官拜辽海兵 备道。其父傅之谟,号离垢先生,精通中医。傅山兄3人,兄名庚,弟名止,他为老二,当地人称"傅二 爷"。傅山有一子名眉,文武双全,熟读兵书,能骑射、善长枪。 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 (1873年)。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 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瀛环志略》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 人,1883年10月8日生于地 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1911年10月29日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并获得成功,被推选为 山西都督,时年28 岁。1914年5月被袁世凯委任为同武将军,1916年被任命为山西督军,1917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山西 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1927年5月月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被南京政府委任为国 民革命军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同年6月任平津卫戌总司令,10月任南京政府内政部部长。 1930年被委任 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同年八九月间与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反蒋, 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兼 陆海空军总司令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但很快阎冯倒蒋失败,在蒋介石的威逼下,于1930年11月29日从 河边村化装出发潜往天津,12月22日离津隐居大连。1931年8月5日,由大连潜回山西大同,旋即返归河 边。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诸多因素促使下,蒋阎和好,阎锡山又于1932年2月出任太原绥 靖公署主任,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3月兼任山西省主席。194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 军兵临太原,阎离并飞往南京,从此告别山西。同年6月3日,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 月8日随国民党退守台湾。 1960年5月23日,病死在台北阳明山寓所,终年77岁。
忻州老城的主街道是南北大街,东西与此交叉的街道有: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庙巷、秀容 巷、关帝庙巷、东顺城街、大东街、兴寺街、文庙街。整个古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交通便利、商铺林立、 经济繁荣,还有许多寺庙古建点缀其间,为古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忻州城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直通南北两座城门,在南北大街上从北到南建有明月楼(也叫凌云楼)、八座门 及连三木牌楼。大街两侧全部是建筑考究的古店铺。据统计民国时期南北大街共有154家商号,连同大东街、 南关、北关及石狼巷、打磨巷、草市巷等各街道共计商铺470家。经营门类有醋酱、糕点、粮食、肉类、皮货、 药材、豆制品、纸扎、绸缎、杂货、银号等等。
忻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
忻府区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商贾往来,险关要塞、兵家必争。历来称为“晋 北锁钥”、“三关总要”。 根据忻州市政协办发[2012]13号文件精神,于5月21日会同区委、区政府与有关部门陪同市 政协主席张明成一行深入“七四五一”重点工程北城门楼、奇村创卫等重点工程深入调研。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称九原城,后称秀容城,隋开皇十八年称忻州城。唐宋时扩建, 周长九里二十步,城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七尺。州城大规模维修与扩建在明嘉靖、万历、 清同治年间,即“三展卧牛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砖石加固扩建。城周扩为2190 丈,城墙加高到四丈二尺。到清乾隆,同治年又先后把州城修缮一新,城楼扩为现状,为三 檐歇山式建筑。四座城楼均悬有木刻巨匾,东为“双流合抱”、南为“三关总要”、西为 “九峰雄峙”、北为“晋北锁钥”。门洞上方各嵌一石匾,东曰:“永丰门”、南曰:“景 贤门”、西曰:“新兴门”、北曰:“拱辰门”。现存的北城门楼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上,南 北宽24米,东西长46.2米,面宽7间,进深4间,高17米。是按州城的规格而修建的,要比平 遥县城等县级城市的规模大的多。 忻州城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直通南北两座城门,在南北大街上从北到南建有明月楼(也 叫凌云楼)、八座门及连三木牌楼。大街两侧全部是建筑考究的古店铺。据统计民国时期南 北大街共有154家商号,连同大东街、南关、北关及石狼巷、打磨巷、草市巷等各街道共计商 铺470家。经营门类有醋酱、糕点、粮食、肉类、皮货、药材、豆制品、纸扎、绸缎、杂货、 银号等等。 在城内还有许多寺庙古建点缀其间,为古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遗山祠位于北城门楼南50米处,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是为纪念金元之际伟大 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而修建的。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在修建忻州城的过程 中山西巡抚魏允贞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修筑城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忻州人为感 谢这位好巡抚,将遗山祠改建为魏中丞祠,也称魏公祠。直到清同治六年又改为遗山祠。 秀容书院,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任忻州知州鲁潢倡导创建的。后扩建将文昌寺并 入书院,在书院西坡上建有三座亭,为全城最高点。伫立亭下,可俯瞰全城。 在城内还有始建于唐仪凤年的兴国寺、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建于清代的泰山庙、财神庙。 这些庙宇古建是忻州城内的精华所在,显示了古城的规模和灿烂的文化,是忻州宝贵的文化 遗产。
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称九原城,后称秀容城,隋开皇十八年称忻州城。唐宋时扩建,周 长九里二十步(4118米),城高二丈五尺(7.67米),池深一丈七尺(5.22米)。州城大规模 维修与扩建在明嘉靖、万历、清同治年间,即“三展卧牛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砖 石加固扩建。城周扩为2190丈(6810.9米),城墙加高到四丈二尺(13.06米)。
元 遗 山 祠 王 家 庙 秀 容 书 院
文庙
奶 奶 庙 护 国 寺
泰 财 山 神 庙 庙 关 帝 庙
州衙 钟 楼
城隍 庙
北城门
南城门
城门上的告示
东门
泰山庙
财神庙
关帝庙
秀荣书院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秀容古城 生态旅游规划一期工程
本规划范围为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区域,规划地块略呈方形,北临光明街,西临七一南路,东临胜利路,总用 地面积约为1190平方米。该区域内现有秀容书院、关帝庙、兴国寺及南北城门等众多文物古迹,具有浓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 此次规划中的忻州忻府区秀容古城是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娱乐、居住园区等多功能为一体 的综合区域,开发与改造的内容多,范围广,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分期实现、滚动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 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规划目标:以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为主体的旅游区。建设具有观光度假、游乐、购物、居住、商务会议 等多功能的、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具有良好食宿和交通条件的国家一级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