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tsh的三级结构

tsh的三级结构

tsh的三级结构
【引言】
作为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简称TSH)的三级结构,它是调控甲状腺功能的关键激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TSH的三级结构,其主要成分以及功能与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生理调节机制。

【TSH的三级结构概述】
TSH的三级结构是由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包括α和β两个亚基。

α亚基与其他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LH、FSH)等具有高度相似性,而β亚基则是TSH特有的。

【TSH三级结构的主要成分】
1.α亚基:α亚基由112个氨基酸组成,具有糖基化位点,负责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2.β亚基:β亚基由107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两个糖基化位点,主要负责激素的生物活性。

【TSH三级结构的功能与应用】
1.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TSH通过刺激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激素(T3、T4)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调节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2.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TSH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估甲状腺功能的重要指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TSH水平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时,TSH水平升高。

3.监测胎儿发育:胎儿发育过程中,TSH水平的变化可反映胎儿甲状腺功
能的状态,对评估胎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4.药物研发:针对TSH受体设计的药物,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乳腺癌等。

【结论】
TSH的三级结构对于了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TSH三级结构的组成、功能和应用,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相关疾病以及药物研发。

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内分泌腺的概述内分泌腺是人体内无导管的腺体,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常见的内分泌腺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等。

二、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一)下丘脑下丘脑位于大脑底部,虽体积小但功能强大。

它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与垂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垂体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腺垂体细胞种类多样,能分泌多种激素;神经垂体主要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合成的激素。

(三)甲状腺甲状腺形如蝴蝶,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

其由大量滤泡组成,滤泡上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四)胰岛胰岛是散布在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主要有α细胞和β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五)肾上腺肾上腺左右各一,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皮质和髓质分别分泌不同类型的激素。

(六)性腺男性的性腺为睾丸,女性的性腺为卵巢。

它们不仅产生生殖细胞,还分泌性激素。

三、内分泌腺的功能(一)下丘脑下丘脑通过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释放因子,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

例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二)垂体1、腺垂体生长激素(GH):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的增生和激素分泌。

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分别调节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

2、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加压素,能调节水盐平衡,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催产素:在分娩时促进子宫收缩,哺乳期促进乳汁排出。

(三)甲状腺甲状腺激素(T3 和 T4)能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甲亢,表现为心悸、多汗、消瘦等;分泌过少会导致甲减,出现乏力、畏寒、水肿等症状。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 经蝶手术:经鼻蝶入路,用单纯内镜或 内镜辅助纤维外科手术 • 经颅手术:经额入路、经眶入路。
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护理
• 心理护理 • 护理评估 • 术前准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垂体腺瘤术前心理护理
• 因垂体腺瘤病程长且伴有头痛、视力减 退、肢端肥大、性功能障碍、闭经、溢 乳等症状,患者精神压力大,应主动关 心安慰患者,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同时 让患者了解良性垂体腺瘤的预后,激发 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出现的不 适感,给予相应的治疗护理,以减轻不 适反应。
术后护理-观察
•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病 情变化如术后血肿、脑水肿给予对症处理。 • 2.术后准确记录患者单位时间内出入量,准确记24小 时出入量,特别是监测每小时尿量,定时监测血电 解质,早期发现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 • 3.避免术后剧烈咳嗽和用力摒鼻涕,以防脑脊液鼻 漏。鼻腔内纱条48小时后拔除,随时观察鼻腔内有无 清水样液体流出,鼻腔干燥者可用消毒石蜡油滴鼻, 一日数次。 • 4.观察患者视力视野改变情况。 • 5.术后第10天复查垂体功能。
垂体腺瘤的特殊临床表现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型垂体瘤 • 占垂体腺瘤的5%-15%。为皮质醇增多症表 现。 1、脂肪代谢紊乱: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 牛背; 2、蛋白质代谢紊乱: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 纹)及面部多血症,病理性压缩性骨折。 3、糖代谢紊乱:可逆性高血糖。
垂体腺瘤的特殊临床表现
术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脑脊液漏 • 尿崩症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脑脊液漏
• 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脑脊液漏,避免造成逆行感染. 脑脊液漏常发生于术后1-7天,术后48小时后拔除鼻腔纱条后,常 见血性液渗出若无鼻漏, 渗出可逐渐消失.如术后24小时-48小 时后鼻腔有清亮液体流出且在变换体位时流出液增多,应及时 留取标本,即可诊断为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鼻漏患者应平卧或患 侧卧位,禁止向健侧卧位.枕下铺无菌治疗巾,定期更换。观 察并记录脑脊液外漏量、性质、颜色,定期做脑脊液培养。监 测体温,每6小时一次,并及时记录。及时以盐水棉球擦洗耳 道,鼻腔血迹、污垢。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咳嗽、打喷 嚏等高压气流的冲击,以免加重漏口损伤。避免用力排便,以 免颅内压升高,加重漏口损伤。不经鼻腔吸痰及插胃管,以免 导致逆行感染。每日按时做口腔护理,防止经口腔逆行感染。 如病情允许,可抬高床头30-60度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而封闭漏 口.遵医嘱按时给予抗菌素。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 风。限制探视人员,减少外源性感染的因素。

简述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简述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简述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摘要:
一、垂体的形态
二、垂体的位置
正文: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腺体,它位于颅内的蝶鞍底部,嵌入蝶鞍内。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一、垂体的形态
1.腺垂体:腺垂体是垂体的前部,主要由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和嫌色细胞组成。

腺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2.神经垂体:神经垂体位于腺垂体的后方,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

神经垂体不含血管,其功能主要是储存和释放激素。

神经垂体中的激素有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等。

二、垂体的位置
1.蝶鞍:垂体位于颅内的蝶鞍底部,蝶鞍是由颅骨和韧带组成的骨腔。

蝶鞍的上壁为蝶窦,两侧为颈内动脉,前部为眶上裂,后部为鞍背。

2.嵌入蝶鞍:垂体嵌入蝶鞍内,与蝶鞍的底部紧密相连。

蝶鞍底部的黏膜上有丰富的血管,为垂体提供养分和排泄代谢废物。

3.周围结构:垂体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如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等。

这些神经和血管对垂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总之,垂体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腺体,其形态和位置密切相关。


解垂体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组织学与胚胎学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题

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名词解释组织四大基本组织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中性腺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纤毛微绒毛连接复合体填空四大基本组织包括 , , , .被覆上皮根据 , 分为 .两类.其中前者又包括 . 四类.后者包括三类.固有结缔组织名词解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肥大细胞判断题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填空题:1.疏松结缔组织中有、、、、、、七种细胞。

2.固有结缔组织有〔〕、〔〕、〔〕和〔〕四种。

3. 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呈〔〕,化学成分是〔〕和〔〕。

单选题1.巨噬细胞来源于 ( )A.成纤维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纤维细胞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T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成纤维细胞3.疏松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是 ( )A.肥大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4.哪种纤维又称嗜银纤维 ( )A.胶原纤维 B.弹性纤维 C.网状纤维 D.肌纤维5.浆细胞胞质嗜碱性是因为()A.粗面内质网发达 B.滑面内质网发达C.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D.含大量溶酶体6.纤维成分发达、基质和细胞较少的组织是()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 D.网状组织7.浆细胞的前身是()A.T细胞 B.B细胞 C.K细胞 D.NK细胞8.肥大细胞的胞质中充满()A.嗜酸性颗粒 B.嗜碱性颗粒C.中性颗粒 D.嗜银性颗粒论述题:试述巨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血液选择题1. RBC的平均寿命一般为EA数周 B数天 C半年左右 D一年左右 E 120天左右2. 关于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的叙述哪项错误?BA双凹圆盘状 B线粒体少 C 无细胞核D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E具有红细胞膜骨架3. 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何种白细胞增高? B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4. 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何种白细胞显著增高?A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5.对寄生虫有杀灭作用的细胞是 C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6.用煌焦油兰染色呈细网状的血细胞D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中性粒细胞填空题1.嗜碱性细胞的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成份,故能参与(过敏)反应和抗(凝血)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
数量较少,椭圆形或多边形,含嗜碱性 颗粒。
①促甲状腺激素 细胞(thyrotroph)
分泌颗粒
嗜碱性
分泌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TSH
生理作用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②促性腺激素 细胞 (gonadotroph)
分泌颗粒 嗜碱性
分泌激素 卵泡刺激素 FSH
生理作用

黄体生成素 LH 雄
FSH促进 卵泡发育 LH促进 黄体生成、排卵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概述
1、内分泌腺:独立存在,包括: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 2、内分泌组织:位于其他器官内,如: 胰岛、卵泡、黄体、睾丸间质等 。 3、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如: 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等。
内分泌系统组成与功能
内分泌腺(器官) 组成 内分泌组织(胰岛、睾丸间质细胞等)
内分泌细胞(分散在其它器官内)
3、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
(1)结构 细胞排列成索状,并互相吻合成网。 细胞小,胞质嗜酸性,含较多脂褐素颗 粒,且随年龄而增加。(图1)(图2)
(2)功能 主要产生雄激素; 也可产生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1、结构 主要成分: 髓质细胞 排列成团状或索状。 (图) 其它成分: 丰富的毛细血管; 少量的结缔组织和交感神经节细胞; 成束的无髓神经纤维。
视上核
神经垂体
3、结节部(pars tuberalis)
呈套状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腺细胞 较小,沿血管呈索状排列。 主要:嫌色细胞 少量: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
(二)神经垂体
1、神经垂体的结构 由大量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 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
(1)无髓神经纤维
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等处的分泌 性神经元的轴突。

人体系统解剖教程24-内分泌系统-文档资料

人体系统解剖教程24-内分泌系统-文档资料
6
三、甲状旁腺 (一般了解) 1.形态和位置:呈扁椭圆形,贴附于甲状腺左右叶后 面或埋在甲状腺组织中。 2.功能:分泌甲状旁腺素,主要调节钙的代谢,维持 血钙平衡。
7
四、肾上腺 (一般了解) 1.位置和形态:左右各一,位于两肾的上端 2.结构:由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两部分构成。 3.功能: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分泌不同的激素。
21-2
萎缩。
2.功能:分泌的
激素可抑制性成
熟。分泌褪黑素。
9
六、胸腺 (一般了解)
1.位置和形态:位于上纵隔内,呈锥体形,分为左右叶。 2.胸腺的年龄变化: 新生儿时期相对体积最大,10~
15g,随年龄增长继续发育,至青春期后逐渐退化,成 人胸腺组织多被脂肪组织代替。 3.功能:也属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主要产生T淋 巴细胞及分泌胸腺素,参与细胞免疫功能。
2.结构:根据发生和结构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3.功能: (1)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生长激素、催乳素、黑色 细胞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 泡刺激素和黄体生长素。这些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 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 (2)神经垂体:主要储存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和催 产素。
(1)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2)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应急性的, 主要功能是对心血管系统和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如能使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维持血压和 调节内脏平滑肌活动。
8
五、松果体(一般了解)
1.位置和形态:
位于背侧丘脑的
后上方,儿童较
发达,通常7岁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对机体的新陈代

脑垂体和松果体

脑垂体和松果体
(四)血供:极为丰富,为来自周围脉络丛的血管。无血脑屏障, 为重要的室周器官之一。
(五)神经支配:
光照——视网膜——视交叉上核(SCN)——室旁核(PVN)
发纤维在下丘脑外侧区 经下行通路
松果体
颈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
颈上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
(六)功能:产生多种生
物活性物质,最重要者是 “松果体激素”——褪黑素。
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 激素的调控: 下丘脑细胞释放的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
垂体前叶发挥作用。 1.垂体前叶中含有大量的神经纤维终末,对垂体前叶的内
分泌细胞功能起直接调节作用。 2.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颈上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
主要来自下丘 脑的室周区 3.对机体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可作活跃的反应。
神经垂体:人胚第3周(小鼠约9.5天),神经管间脑泡腹侧的神经生发上 皮—漏斗突;
腺垂体:在漏斗突引导下,原始口腔吻侧壁上皮向背侧突出——盲囊状突 起:Rathke囊
两者各自延伸并靠拢,接触
Rathke囊与原始口腔上皮连续的部分变细、闭合、消失, Rathke囊与原始口腔脱离
Rathke囊后壁与漏斗突相贴的部分演化为脑垂体的中间叶; 其余部分发育为脑垂体前叶;
脑垂体和松果体
胡海涛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一、脑垂体
(一) 位置和形态: 椭圆的豌豆形,13x10x6mm,0.4~0.9g 女>男,妊娠和哺乳期增大。
前叶 中叶 后叶
腺垂体神经垂体
(二)脑垂体的发生:
色氨酸
色氨酸羟化酶,5-HT酸脱羧酶

垂体细胞名词解释

垂体细胞名词解释

垂体细胞名词解释1. 引言垂体细胞是指位于脑下垂体(亦称为下丘脑腺垂体)中的细胞群体,它们起着重要的内分泌调节作用。

垂体细胞产生并释放多种激素,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生殖、免疫等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垂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激素。

2. 垂体细胞结构垂体细胞主要分为两类: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酸性细胞占绝大多数,其细胞浆呈酸性,含有大量的酸性染色颗粒。

嗜碱性细胞则含有较少的酸性染色颗粒,细胞浆呈碱性。

垂体细胞通常呈多边形或圆形,并由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高度分化的内皮质构成。

内质网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细胞器,它参与合成垂体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高尔基体则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修饰和分泌。

3. 垂体细胞激素垂体细胞根据其功能和激素分泌的特征可分为多个亚群。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垂体细胞激素。

3.1 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由嗜碱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机体的线性生长。

生长激素还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分解,并对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2 促性腺激素(GnRH)促性腺激素主要由酸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它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

这两种激素调节性腺的正常功能,促进雌性和雄性的性腺发育和性激素的合成。

3.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酸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它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等肾上腺皮质激素。

这些激素具有重要的代谢调节和抗炎作用。

3.4 催乳激素(PRL)催乳激素由嗜碱性细胞合成和分泌,它促进乳腺的生长和乳汁的分泌。

催乳激素在哺乳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刺激乳腺的发育,促进乳汁的形成和排出。

4. 垂体细胞的调控垂体细胞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4.1 神经调节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可通过释放激素释放因子(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细胞的活动。

这些释放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门静脉系统传输到垂体前叶,刺激垂体细胞的激素分泌。

垂体

垂体


(3)嫌色细胞(chromophobe cell):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呈圆形或多 角形,胞质少,着色浅,细胞界限不清楚。电镜下,部分嫌色细胞胞质内含 少量分泌颗粒,因此认为这些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是处于形成 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其余大多数嫌色细胞具有长的分支突起,突起伸入腺 细胞之间起支持作用。
垂体分泌激素及功能示意图
垂体疾病
• 垂体疾病最常见的是垂体肿瘤,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分为 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两大类。 • 功能性垂体瘤以肿瘤细胞生产的激素种类不同分为: • 生长激素瘤,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 泌乳素瘤:溢乳症及闭经;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表现为柯兴综合征; • 以及其它少见的肿瘤。 • 垂体激素产生不足的疾病,如垂体性诛儒(生长激素不足)、 性腺功能低下(促性腺激素不足),有时整个垂体前叶功能 都受损,多种激素分泌不足,如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席汉综 合征。垂体后叶功能低下的病有尿崩症(抗利尿激素不足)。
生长激素及其作用
• 人的GH是含191个氨基酸的多肽,结构与PRL相似,故与PRL的作用有 交叉。不同动物的GH的化学结构、免疫特性有较大差别。除猴外,其 它动物的GH对人类无效。 • 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的生长,使身材高 大;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肌肉发达;调节机体代谢。 • 垂体先天损害而缺少GH的儿童,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 此种患者的上、下身身长比例基本上与正常人相似。 • 幼年时GH分泌量过多,则使身材发育过于高大,形成巨人症; • 成年后GH分泌过多,则将刺激肢端骨及面骨增生,出现肢端肥大症。 此类患者的内脏器官,如肝、肾等也过分增大。正常人空腹血中GH含
• (2)嗜碱性细胞: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呈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 15~25μm,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细胞分三种: • 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SH cell),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 ②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分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两种激素共同存在于同一细胞的分泌颗粒内。 • 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 细胞合 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 • 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 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nterstitial cell stimulating hormone ,ICSH) •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ACTH cell),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n,ACTH)和促脂素(lipotrophic hormone,LPH)。前者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 于脂肪细胞,使其产生脂肪酸。

生物垂体知识点总结

生物垂体知识点总结

生物垂体知识点总结前叶垂体前叶垂体是垂体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垂体的大部分空间。

前叶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包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催乳素(prolactin,PRL)等。

其中,生长激素对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的增长与修复、调节蛋白质代谢以及提高血糖浓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成人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均至关重要。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进而对人体的代谢率、体温调节和神经系统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促使肾上腺皮质的分泌皮质醇,对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主要影响了性腺的成熟和性激素的合成,对于生殖系统的功能和生理周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催乳素则刺激了乳腺的发育和乳汁分泌,是哺乳期妇女产乳和哺育新生儿的关键激素。

后叶垂体后叶垂体则主要存储和释放两种激素: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和催产素(oxytocin)。

抗利尿激素主要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和血压,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催产素则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对产妇分娩时子宫的收缩以及产后乳汁分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叶垂体中叶垂体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分泌了黑素细胞刺激激素(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MSH),参与了皮肤色素的合成与分泌。

垂体功能异常垂体功能异常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症状,包括垂体功能亢进症(pituitary hyperfunction)和垂体功能减退症(pituitary hypofunction)等。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第一章:腺垂体功能减退概述1.1 腺垂体的位置和结构1.2 腺垂体的功能和分泌的激素1.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定义和分类1.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和发病率第二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2.1 激素分泌不足的症状2.2 激素分泌过多的症状2.3 腺垂体功能减退对其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三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实验室检查3.1 血液检查:激素水平测定3.2 影像学检查:MRI、CT等3.3 功能试验:ACTH刺激试验、GHRH刺激试验等3.4 其他检查:如眼部检查、垂体激素动态试验等第四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和评估4.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4.2 体格检查:观察外貌、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等4.3 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激素水平和功能试验结果4.4 影像学检查:评估垂体的形态和功能第五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治疗和护理5.1 替代治疗:激素替代治疗的原则和方法5.2 针对病因的治疗:如垂体瘤的手术治疗5.3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5.4 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眼部护理等第六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6.1 激素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6.2 激素替代治疗的剂量和疗程6.3 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评估6.4 激素替代治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第七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手术治疗7.1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7.2 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步骤7.3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和风险7.4 手术治疗后的随访和护理第八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及处理8.1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8.2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8.3 生长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8.4 性腺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8.5 其他并发症的处理第九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心理健康及教育9.1 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心理特点9.2 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9.3 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指导9.4 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第十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进展10.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研究进展10.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技术进展10.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治疗方法进展10.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未来方向第十一章: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长期管理11.1 激素替代治疗的长期策略11.2 定期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11.3 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措施11.4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第十二章: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康复护理12.1 康复护理的目标和原则12.2 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技巧12.3 患者家庭护理的指导12.4 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第十三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案例分析13.1 案例一: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与治疗13.2 案例二:腺垂体功能减退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处理13.3 案例三: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心理干预13.4 案例四: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第十四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护理实践指南14.1 护理评估:识别患者的需求和问题14.2 护理计划: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14.3 护理实施:执行护理计划并监测效果14.4 护理评价:评估护理效果和改进措施第十五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方法15.1 临床研究的类型和设计15.2 临床研究的伦理considerations15.3 临床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15.4 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腺垂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定义、分类和病因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替代治疗、手术治疗和并发症处理6. 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和康复护理7.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护理实践指南和临床研究方法难点: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和发病率2. 激素替代治疗的剂量和疗程调整3.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处理4. 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5. 临床研究的设计、伦理considerations 和数据分析方法6. 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策略7. 护理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实施。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

腺垂体功能减退教案第一章:腺垂体功能减退概述1.1 腺垂体的位置和结构1.2 腺垂体的功能和激素分泌1.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定义和分类1.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和发病率第二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和诊断2.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主要症状2.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方法2.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辅助检查手段2.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鉴别诊断第三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药物治疗3.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药物治疗原则3.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激素替代治疗3.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药物治疗方案和调整3.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第四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非药物治疗4.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4.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4.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康复治疗和运动建议4.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定期随访和监测第五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并发症和预后5.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常见并发症5.2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5.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预后和转归5.4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长期管理和康复策略第六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6.1 激素缺乏症状的分类和表现6.2 不同激素缺乏的临床特点6.3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系统受影响6.4 儿童和成年人的临床表现差异第七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诊断流程7.1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7.2 激素水平检测和功能评估7.3 影像学检查和结构评估7.4 诊断标准和referral 流程第八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治疗方法8.1 激素替代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8.2 激素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8.3 其他治疗方法如生物反馈和心理咨询8.4 治疗个体化和患者教育第九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管理9.1 患者随访和监测计划的制定9.2 患者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的指导9.3 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9.4 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转诊第十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10.1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最新研究成果10.2 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10.3 细胞和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10.4 未来治疗方向和潜在的新疗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定义和分类:重点关注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和分类,理解不同类型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腺垂体与神经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非常密切可视作下

腺垂体与神经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非常密切可视作下

腺垂体与神经垂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非常密切,可视作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包括下丘脑-腺垂体与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两部分。

1、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神经联系,但存在独特的血管网络,即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分泌物可直接释放到垂体门脉血管血液中。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主要包括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腺垂体主要分泌7种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2、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神经垂体不含腺细胞,其自身不能合成激素。

神经垂体激素实际上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等部位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的。

大细胞神经元轴突向下投射到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

视上核和视旁核合成的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和缩宫素(催产素)经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的末梢并储存,机体需要时由此释放入血。

腺垂体功能减退

腺垂体功能减退

实验室检查
• 影像学检查 鞍区垂体MRI薄层增强扫描 – 首选 • 鞍区CT增强扫描 – 阳性率低 – 对于鞍底骨质破坏的患者及垂体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较MRI有更大的 价值
实验室检查
一、腺垂体—靶腺内分泌功能 垂体-性腺功能 垂体-甲状腺功能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GH分泌功能 • 由于GH分泌呈一定脉冲性,可以多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 疑有单一性GH不足,尚需查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 为了解垂体的储备功能,可以作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兴奋试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左旋多巴或精氨酸兴奋试验等 。
临床表现
二、靶腺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 LH/FSH分泌不足 TSH分泌不足 ACTH不足 GH分泌不足 PRL分泌不足
临床表现
1、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PRL、LH、FSH-E2、T)
最常见 女性:闭经、乳房萎缩、性欲减退或消失、阴道分泌物减少、 性交疼痛、不孕、阴毛和腋毛脱落、子宫和阴道萎缩。围生期 大出血、休克、昏迷病史,产后无乳。 男性:性欲减退、阳痿、胡须、阴毛、腋毛稀少、睾丸萎缩、 肌肉减少、脂肪增加。 男女均易发生骨质疏松
实验室检查
一、确立腺垂体—靶腺内分泌功能 垂体-性腺功能 垂体-甲状腺功能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血浆 ACTH-皮质醇、24小时尿17-羟皮质醇、24小时尿游离皮 质醇等。 为了解垂体的功能,可以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兴奋试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等。 GH分泌功能
实验室检查
一、确立腺垂体—靶腺内分泌功能 垂体-性腺功能 垂体-甲状腺功能 测定血清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可 以了解有否甲减,并区别为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 为了解垂体的功能,区别为下丘脑性或垂体性功能低下,可以 作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GH分泌功能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和结构.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和结构.

内分泌系统组成、形态、位置和结构内分泌系统是指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的总称。

它具有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功能。

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胰岛、性腺和胸腺等。

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许多组织器官中,如胃肠道黏膜、心、肺、肾、皮肤以及胎盘等。

此外,在下丘脑则存在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被激素作用的器官或细胞,称为靶器官或靶细胞。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态,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神经系统调控内分泌活动,内分泌系统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下丘脑激素和脑-肠肽研究的进展,使神经内分泌活动成为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神经内分泌学。

一、垂体的形态、位置和结构1.垂体的形态、位置垂体又称脑垂体,为一上下稍扁的卵圆形红褐色小体,在视神经交叉的后方,位于颅底蝶骨的垂体窝内,在脑的腹侧借助垂体柄连于丘脑下部。

垂体的构造和功能比较复杂,根据其发生和结构上的特点,可划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包括结节部,远侧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包括神经部和漏斗。

垂体的远侧部和结节部称为前叶;其中间部和神经部则称为后叶。

2. 垂体的结构(1)远侧部远侧部由许多腺上皮细胞排列成团或索构成,其间有丰富的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

根据染色反应,腺细胞可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

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呈球形或卵圆形。

电镜下又可分为含颗粒不同的两种细胞:①生长激素细胞。

数量较多,胞质内含分泌颗粒,能分泌生长激素;②催乳激素细胞。

数量较少,胞质内含粗大颗粒,能分泌催乳激素。

嗜碱性细胞:数量少,体积比嗜酸性细胞稍大,胞质中含较小的嗜碱性颗粒,能分泌含糖蛋白类激素,电镜下又分为三种: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呈多角形,胞质内含有小颗粒,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垂体

垂体目录[隐藏]【组成】【垂体有什么功能】【垂体会发生哪些疾病?】【脑垂体实验】脑垂体瘤临床表现脑垂体hypophysis 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其形状大小在各种家畜略有不同。

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且可影响其它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的活动。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

根据发生和结构特点,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位于前方的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的上皮囊(Rathke囊),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位于后方的垂体神经垂体较小,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各部详见组织学)。

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部组成。

垂位(如图)位于颅内底部,在蝶骨体的垂体窝中,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

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克,妇女妊娠期可稍大。

[编辑本段]【组成】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

它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素、催产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这些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

(一)腺垂体▲1.远侧部远侧部(pars 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

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

嗜色细胞(chromophil 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

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1)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垂体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详细描述
X线是一种传统的影像诊断技术,操作简便且价格低廉。通过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可以观察垂体的位 置和形态,有助于某些垂体疾病的诊断。然而,X线辐射暴露较大,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有限,因此 在垂体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04
垂体疾病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表现
垂体瘤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鞍 内占位性病变,可压迫周围组织 ,导致鞍内结构变形。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于大出血等紧急情况的治疗。
预后与康复
预后与康复是垂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 节,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 方式、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
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指导、 运动康复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 社会和生活。
预后与康复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减少并发症、恢复社会功能和 心理健康。
THANKS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蝶 窦手术、开颅手术等,需要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介 入治疗等,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垂 体疾病和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通过放射线杀灭病 变细胞,适用于某些肿瘤类型的
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血管内操作来 阻塞供应病变组织的血管,适用
垂体瘤的诊断
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结合临 床表现和激素水平检测,可以明 确诊断垂体瘤。
垂体脓肿的影像表现与诊断
垂体脓肿的影像表现
垂体脓肿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鞍内低密 度或等密度病变,周围可见炎症反应 和水肿。
垂体脓肿的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 像学特征,可以确诊垂体脓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嗜碱性细胞 • ② 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细胞大,呈圆 形或椭圆形,胞质内颗粒大小中等,直径250~ 400nm。该细 胞分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发现上述两种 激素共同存在于同一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卵泡刺激 素在女性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 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 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 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 胞刺激素(interstitial cell stimulating hormone , ICSH)
• 结节部(pars teberalis)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 在漏斗的前方较厚,后方较薄或缺如。此部含有很 丰富的纵形毛细血管,腺细胞呈索状纵向排列于血 管之间,细胞较小,主要是嫌色细胞,其间有少数 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此处的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 腺激素(FSH和LH)。
腺垂体的结构和功能
• 成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 克。 • 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 • 远侧部(pars 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 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 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 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 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 cell)又分为嗜 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应用电镜免疫细胞 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 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 粒的形态结构、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 可以此区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 泌的激素来命名。
• 远侧部(pars distalis)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 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 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 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 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chromophil cell)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 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观察到各种 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细胞的结构特 点,而各类腺细胞胞质内颗粒的形态结构、 数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质存在差异,可以此区 分各种分泌不同激素的细胞,并以所分泌的 激素来命名。
• 嗜碱性细胞 • ③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corticotroph,ACTH cell),呈多角形,胞质内的分泌颗粒大,直径 400~550nm。此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n,ACTH)和促脂素(lipotropin 或lipotrophic hormone,LPH)。前者促进肾上腺皮 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其产 生脂肪酸。 • 嫌色细胞(chromophobe cell):细胞数量多,体积 小,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着色浅,细胞界限 不清楚。电镜下,部分嫌色细胞胞质内含少量分泌 颗粒,因此认为这些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 或是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其余大多数嫌 色细胞具有长的分支突起,突起伸入腺细胞之间起 支持作用。
• 嗜酸性细胞 • 数量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9mμ胞质内 含嗜酸性颗粒,一般较嗜碱性细胞的颗粒大。嗜酸 性细胞分两种: • ①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STH cell)数量较 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 直径350~400nm。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GH;或somatotropin)能促进体 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 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侏儒症, 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人则发生肢端肥大症。 • ②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prolactin cell),男 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 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的直径小于200nm; 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的直径可增大至 600nm以上,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 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 (mammotropin或prolactin)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 分泌。
• 嗜碱性细胞 • 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呈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 15~25μm,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糖蛋白 类激素,PAS反应呈阳性,嗜碱性细胞分三种: • ①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hyrotroph,TSH cell),呈 多角形,颗粒较小,直径100~150nm,分布在胞质 边缘。此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或 thy)能促进甲状腺激 素的合成和释放。
• 中间部 • 人的中间部(pars intermedia)只占垂体的2%左右, 是一个退化的部位,由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另外,还有一些由立方 上皮细胞围成的大小不等的滤泡,泡腔内含有胶质 (图11-10)。鱼类和两栖类中间部分能分泌黑素 细胞刺激素(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MSH),系吲哚胺类物质,可使皮肤黑素细胞的黑 素颗粒向突起内扩散,体色变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