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课堂活动一】
【活动目的】
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增强逻辑规则意识。
【活动设计】
一、从故事中感受逻辑规则的力量
在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关于逻辑中的“概念”“判断”等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在运用时是需要遵守一些逻辑规则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规则,才能发现相关的逻辑错误,甚至,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规则为说理论证服务。我们先来看一个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用来证明自己并不好色,真正好色的是登徒子。宋玉写道: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这篇文章不仅写得很有文采,而且论证方法也颇能迷惑人,你看,那么漂亮的美人爬上墙头偷看他三年,宋玉还没答应娶她,那么难看的女人,登徒子竟然会喜欢她,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到底谁好色呢?
宋玉说登徒子好色似乎是“言之有据”的。可是,只要稍作分析,这个论证的诡辩性质就会显露出来。先不用查究宋玉说的是不是真实情况,就算它是真实的,从宋玉提供的论据里也是推不出“登徒子好色”这个结论的。宋玉不管登徒子的道德品质怎样,仅仅抓住登徒子同他面貌丑陋的妻子关系很好这一理由,加以夸大和歪曲,进而攻击登徒子好色,这是极其荒谬的。按照宋玉的逻辑,我们可以做以下推导:如果登徒子同妻子关系不好就不算好色,那么,如果他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另找个漂亮的,那就更不算好色了。真是荒唐之极!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宋玉说登徒子“好色”,采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逻辑角度来看,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它具有不能违反的性质,谁违反了逻辑规律谁就会犯逻辑错误。
【课堂活动二】
【活动目的】
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善于识别并避免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
【活动设计】
一、同一律
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具有确定性。
2.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
使用的逻辑错误。
(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典例分析1】
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
[分析]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而个人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典例分析2】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歌:
对歌开始了。歌仙刘三姐向三个酸不溜秋的秀才提出一个问题:“高高山上低低坡,三姐爱唱不平歌,再向秀才问一句,为何富少穷人多?”
陶秀才回答说:“穷人多者不少也。”
李秀才补充说:“富人少者是不多。”
罗秀才接上说:“不少非多多非少。”
莫海仁听得不耐烦了,催促三个秀才说:“快快回答莫啰唆。”
[分析]刘三姐问的是“为什么富人少穷人多”,而这三位秀才回答的却是“什么叫富人少穷人多”。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是逻辑中的转移论题。
二、不矛盾律
1.含义
“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2.矛盾律的作用
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保持思维的一贯性。
3.违反矛盾律所产生的错误
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典例分析】
(1)开全校大会,校领导叫各个年级主任检查班级出勤情况。年级主任问某班班长说:“你们班的同学到齐了没有?”班长回答说:“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到齐了。”
(2)某学生问英语课代表,说:“英语考卷明天能发下来吗?”
英语课代表回答说:“说不定英语考卷明天一定能发下来。”
(3)毛拉经常向人劝诫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啊!”
阿凡提听到毛拉的这句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拉:“毛拉阁下,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
“咳,女人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
阿凡提又说:“那就照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决断了。”说着,他转身就走。
毛拉一听这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不过,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分析](1)班长所说的话中“基本上”和“到齐”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2)英语课代表答话中的“说不定”和后面的“一定”自相矛盾。这两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判断之中,概念间发生了矛盾,这在逻辑上就是犯了一个判断内部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