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摘要: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相去无几,本文从曹禺早期创作出发,简单地阐述笔者对于大学生话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创作

一、大师的创作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界,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

观众点什么?根据曹禺的原初解释,再结合《雷雨》的创作情境和作

品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寂

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

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的冷酷。正如曹禺所说:“在《雷

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这

黑暗的坑。”作品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从周冲、

四凤的悲剧,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最终的结局,从主人公周朴园最

终孤独地活着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曹禺看来,宇宙是残忍的,世

界是冷酷的,所以,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作者的思想决定作品的

高度,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精妙的文字,也需要有思想有内

涵,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不朽的传世佳作,唯有这样作品也有自己的生

命力,经久不衰。

《雷雨》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作品,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具有多重意蕴,其中,既有作者的本意,也有观众所理解的

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客观意义。从思想意义来说,它至少包含四个层

面的意义:从家庭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

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

从社会层面说,《雷雨》表现了社会的冷酷;从人生哲学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前两个层面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客观意义,后两个层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虽然客观意义也许并不是作者最初所想,但就是因为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深度,才使得观众能够理解到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曹禺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和观众的兴趣,他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的,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它超越了中国传统戏的善与恶、正与邪、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已经不再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周萍等,我们很难分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美丑并举,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它超越了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戏剧模式。其次它超越了对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表现。曹禺同情、批判或控诉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具体的人、阶级的人,而是宇宙、世界、命运、人类自身。这样作品也就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精神含蕴上,曹禺的戏剧表明,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具有潜在性、召唤性,它给编导者、评论者提供了一个较大阐释空间、理解空间,留下了多方面探索的余地。由于曹禺剧作的深邃性、丰富性、超越性,使读者与观众不能轻易地领会,难以达到审美理解的绝对同一。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他的戏剧,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当曹禺把他的审美经验、人生感受表现得越独特、主体精神表达得越深刻的时候,就越存在审美理解上的距离。

曹禺曾说过:“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创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环境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与理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在中国。我们看到,曹禺的每一个创作包括解放后他对自己作品的检讨与修改都与时代、社会、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也有让人产生感同身受之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精髓之所在。

二、现实与大师的差距

(一)大师的高度难以企及

1、当代已经不是话剧发展与超越的时代了

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热点和艺术样式。当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高度发达以后,话剧艺术早已被挤到了边缘而艰难地生存着,这是影视艺术兴盛的时代,而不是舞台艺术兴盛的时代,这是散文的时代,而非诗的时代,这是通俗艺术盛行的时代,而不是高雅艺术盛行的时代,而话剧无疑属于高雅艺术。这也是没有大师的时代,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各自艺术领域的大师呢?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等都很难说。在这样一个整个艺术都走向商品化、消费化的时代,话剧演出也不可避免地向着时尚化、快餐化、一次性消费的方向滑落,正如电视剧的制作一样。既然是一次性消费,为什么还要去追求长远价值呢?因为那要困难得多、费力得多。于是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屡见不鲜,这怎么会产生戏剧大师呢?

2、当代也不是悲剧艺术发展与超越的时代

纵观中外戏剧的历史,最震撼人心的还是悲剧作品,从《窦娥冤》到《桃花扇》,从《哈姆莱特》到《罗米欧与朱丽叶》。世界级的文豪也大都是悲剧大师。理论家曾将悲剧分为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念。悲情悲剧歌颂的是悲剧人物的完美性和他们的死亡,唤起人们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欺凌弱者的憎恶。崇高悲剧不仅体现对弱者的同情,更体现了对“人”的怜悯,它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曹禺较早地具备了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他把中国悲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尤其是崇高悲剧,在中国是少有的,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和精神刻画的深度,使悲剧达到应有的高度。但新中国建立以后,悲剧观念、悲剧意识、悲剧精神都被时代所消解了,曹禺也放弃了对悲剧精神的追求,他所写的戏也远不如从前了

3、曹禺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艺术积累、舞台经验等也是一般的戏剧家难以达到的

从表面上看,曹禺是一举成名、一蹴而就的。他是天才的戏剧家。但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必须经过琢磨。曹禺写《雷雨》,看来好像一举成功,而实际上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经过了一个琢磨的过程。他从小就喜爱看戏,中学就演过戏,懂得了舞台艺术,积累了舞台经验。大学时开始研读世界名剧,记下了大量的读剧笔记和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