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为后世中华文 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源泉。
对世界文明贡献及意义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创造的汉字、四大发明等,对世界文 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世界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促进了 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
1 2 3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
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和水利条件,为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独特 的环境。
古代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也发现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良渚文 化、河姆渡文化等,揭示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悠久 历史和丰富内涵。
长江文明的特点
长江文明以稻作文化为特色,注重水利建设和商 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科 技成就。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主要的 经济活动,同时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 一定的发展。商业活动开始萌芽,出 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周朝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分封制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同时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埋下了伏笔。
03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大一统”观念,为后世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后世经济文化发展影响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为后世农业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所创造的手工业技术和商业贸易,为后世手工业 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的教材内容之一。

本教材旨在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独特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评课稿将围绕此教材进行详细评述。

二、教材内容细化2.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2.2 第二章:黄河文明本章详细介绍了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夏、商、西周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黄河文明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3 第三章:长江文明本章主要讲述了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包括东周、战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以及长江文明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4 第四章: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本章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介绍了华夏、戎狄、百越等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互动。

学生将通过学习该章节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区域差异;•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重点•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主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第二分册《中华文明的起源》评课稿4.2 教学手段•教学投影仪:用于呈现教材内容的图片、图表等信息;•手写板:教师可以适时展示手写板上的文字和图示,加深学生的理解;•板书:教师可以用板书方式整理重要知识点,供学生追溯和复习。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课题名称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1周次 1课标要求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命题方向选择题、材料题;简单,考查学生理解记忆。

必备知识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了解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的形成,明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关键能力通过让学生模仿良渚古城学习模式,完成陶寺古城遗址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卓越班、长华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初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卓越班)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识联系点原始农业在继承远古人类的发展的基础上,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重点及突破重点:远古的传说突破:教师利用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知识(卓越班、长华班)难点及突破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点突破:教师教师利用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相关知识(卓越班);教师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归纳(长华班)易错易混点及解决良渚、陶寺古城遗址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区分板书设计环节设计导入(3分钟)学生活动预设教师活动预设预设意图学生根据时间轴梳理时间展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

展示学习目标: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培养时空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目标展示(2分钟)新课讲授(30分钟)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知道本科的重难点根据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完成相应问题根据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完成相应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史料核问题,思考回答问题根据自学提示阅读完成相应问题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展示学习提示“1、早期城市逐渐形成的时间?早期城市出现的原因?早期城市有什么作用/影响?2.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一)良渚古城遗址教师展示自学提示“1、教材第16页,找一找: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什么地点?哪一个区域?距今多少年?2、良渚古城遗址城市规模在同一时期的怎样?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3、良渚古城遗址墓葬情况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自学材料:...........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通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远古传说,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生: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师: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何处,产生时间是什么时候?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师:良渚古城具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许多高等级建筑和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

生: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师:阅读课本内容,为什么说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显著?生:城内贵族墓地随葬品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师: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此外,还有一个遗址的发现,也表明早期国家的出现,找找答案。

师: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复习课件1: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18页)()

复习课件1: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18页)()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夯实基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解读:
一、整体 (1)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 1 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贫 富分化与不平等、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 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中国即 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3)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 史称“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夯实基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主要代表: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问题2: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及所学知识,构建起两幅示例图的联系。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问题2: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及所学知识,构建起两幅示例图的联系。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 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概述P1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P2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
会三个阶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 P4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拓展提升:知识关联、能力提升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等考古发现,这时私有 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 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 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 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 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问题4: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特别提示:寻找图示中的关键信息予以解读】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标志,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了解远古的传说,如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这些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早期国家的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意义。

(2)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

2.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2)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何说起?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或传说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帝、炎帝、大禹等传说。

(二)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提问 2:那么,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明确: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从而形成了掌握权力的王和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2.展示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的相关图片,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情况。

提问 3:从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1.介绍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和概况。

提问 4:良渚古城发现了约 20 万千克碳化稻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良渚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讲解古城的城市建筑和水利系统。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而瑰丽的历史底蕴。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明。

他们的文明起源于华夏族,后逐渐融合和交流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源远流长,而对于古代文明从何而来,起源于何处的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华夏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热源地。

华夏族的先民们以农耕为生活方式,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发展了农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形成了农业文明,也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

夏朝的建立者相传为禹,他为人君天下,整顿水利工程,开展治理活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在夏朝后期,商朝取代了夏朝成为中国的第二个朝代。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高超的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

此外,商朝时期还开始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记录了风俗、历史等重要信息,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在商朝之后,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

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蛮夷部落逐渐被统一,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

同时,周朝还制定了《周礼》、《周官》等重要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周朝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也体现在古代哲学、文学以及礼制的形成上。

儒家学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周朝得到了推崇与发扬。

另外,道家、法家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这些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成果不仅仅停留在中国自身,而是以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新课讲授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外纲要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逐字稿

中外纲要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逐字稿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新课导入有同学知道 2019年良渚文明申遗成功吗?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因为良渚文明的申遗成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五千年既是文明的长度,也是文明的厚度,那么,我们到底用什么来衡量文明的产生?良渚到底具备了哪些文明的必备要素?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探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二. 新课讲授师:我们先一起快速浏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本节课我们需要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夏商西周权力更迭的重要史实。

那么我们会发现本节课有两个关键词一文明和国家。

师:如果有机会走进今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大家会看到遗留下来的城墙遗址宫殿,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什么呀?生:(没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国王、权力、城市等。

)师:走到遗址里的反山墓葬,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小、规模不一的墓葬,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等级、阶级之分。

所谓文明,其实就是具备了这些要素,包括城市、国家、王权、等级、阶级等因素。

但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而产生的。

过渡:既然我们说到文明的产生要出现国家,那么国家是怎样一步步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完成社会的转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石器时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师: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我们知道中国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谋人和北京人。

他们不仅已经开始了群居生活还学会了火的使用。

那么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方法是打制,新石器时代的方法是磨制。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等。

师:并且这一时期,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地图,思考这一时期人类文明分布的特点。

生: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师:下面我想通过仰韶文化的代表姜寨来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表现。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内容分析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起国家。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新城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之后的著名部族联盟首领尧、舜、禹,通过部族联盟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产生。

他们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带领人民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赢得人民的尊重。

三、教学目标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①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②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③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④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3)教师活动国家产生的条件: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记笔记】2.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概况良渚古城的基本内容。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概述中国文明的起源

概述中国文明的起源

概述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概述。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这对中国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文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古代华夏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代的华夏族息息相关。

据传说,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居住在黄河流域,开展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

华夏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始。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中国文明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形态开始兴起,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提倡仁爱之道;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促进了中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朝时期,科技、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繁荣,艺术、文学等方面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事件,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国文明具有了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众多的经典著作、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国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私有制、阶级、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 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重点探讨
剩余
生产力发展 产品
私有制
材料一: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 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 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便利用自己所 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
统治者 分 贫 有制便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
矛阶
化 富 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
国公
盾级

共 政府 军队
被统治者
,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 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产 权 监狱 征服者
生力
战部 争落
阶级 分化
材料二: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 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
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传说: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 故区事别。与联系: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 史实:通过考古没资有料被,证掌明握的确就切是证不据可,信完的全虚真构实内存容在。的 客观事实。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庙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
禅让制
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④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有土德之瑞,土色 黄,故称黄帝。”
——《史记》
个人简介
黄帝,名轩辕。古华夏部落联盟首 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导语】关于中华⽂明的起源时间,西⽅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直⽆法证明这⼀观点的错误。

红⼭⽂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明起源于8000年前。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了解⼈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北京⼈和⼭顶洞⼈的⽣产、⽣活情况、距今年代,⽒族⽣活的特点。

(3)培养学⽣的读图和识图能⼒、⽐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

过程与⽅法⽬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明起源地之⼀,增强民族⾃豪感。

(2)正确认识⼈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类、北京⼈和⼭顶洞⼈的⽣活和⽣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存⽅式 [教法、学法]应⽤多媒体课件,运⽤启发式和问题⽬标教学法。

[教学⼿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猿⼈:最早、170万年 ⼆、北京⼈:时间:70---20万年 ⽣活⽅式:群居⽣活 发展⽔平:⽤天然⽕ 三、⼭顶洞⼈:时间:1.8万年 ⽣活⽅式:⽒族⽣活、⼯具进步 发展⽔平:⼈⼯取⽕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新课: 1、我国最早的⼈类 元谋⼈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类 多媒体展⽰⼥娲造⼈的民间故事,询问学⽣:谁能讲⼀讲民间故事⼥娲造⼈的传说,以此导⼊。

可问学⽣:西⽅⼈类起源的传说。

展⽰多媒体图⽚:阅读教材第⼀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动学⽣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些知识,如化⽯、定年⽅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店 ⽣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脚分⼯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活状况:群居⽣活 ⽣产⽔平:能制造和使⽤⼯具,使⽤天然⽕ 3、⼭顶洞⼈: 时间:1.8万年 ⽣活⽅式:⽒族⽣活、⼯具进步 发展⽔平:⼈⼯取⽕ ⼩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中国古代史1 第一编 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古代史1  第一编 中国文明的起源
• 3、采集与渔猎
• 采集与狩猎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为为了维持生命和自身生产,觅取食物的主要方法,这一 时期只能攫取自然界的现成食物。北京人就是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人群。
• 4、石器与骨器
• 旧石器就是打制石器,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史前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石器制 作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器型多为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三大类,用于采集和狩 猎。人类最初使用木棒和石块狩猎,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狩猎工具种类逐渐丰富, 除了上述三类外,常见的还有石球、标枪、弓箭、骨鱼镖。石头、木头和动物的骨 头都曾是远古人类用来制作工具的原料。木制工具易腐,今天很少见到。而骨器则 较多的保存了下来。自旧石器时到早期骨角器出现以来,到了晚期呈现出繁荣的景 象。
• 6、原始宗教与艺术
•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萌发出最早的艺术和宗教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艺术品主要是一 些装饰品,局限于人体装饰,是形象艺术的最原始形式。史前人类装饰身体不仅是寻求感官 上的美感,更多的是表现对生命的尊崇,比如在成丁或死亡时候装饰就是如此。
•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相当模糊,原始人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和不相关的东西 或物质相互联系,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旧石器时代晚期埋葬死者和一些 狩猎、人体装饰品就是灵魂关与巫术反映。但是正是通过艺术和前宗教现象表明,人开始将 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原始思维的理性升华,为人类精文明的一个 飞跃,意义不容低估。
• 1998年,考古学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已接近找到其梦寐以求的“第一把石刀”,发 现了距今240万年——200万年的亚洲地区最早的古人类遗迹。
• 1984年发现的巫山女子人骨和牙齿化石距今204万年至201万年,是我国最早的古人 类化石。

中华文明的起源ppt课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ppt课件

材料二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 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 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便于将 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再从内部来考察,与祖 先崇拜相关,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着协调关 系、维系国家、延续文明的作用。
三、远古的传说 1.概况: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 黄帝 等 是最为著名的人物。 2.炎黄联盟: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 时期。相传,黄帝在
阪泉 打败炎帝,之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 涿鹿 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 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 近年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8.(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且长盛不衰,传承优秀传 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 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了 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 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 还是域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
【解析】 根据材料“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 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历史传说并非完全虚 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 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材 料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 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禅让制在材料中并没有得到体 现,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明的起源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我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文明到底是本土原生的还是外来的。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关于黄帝重点活动的区域,在司马迁的记述里应该还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后边的颛顼、帝喾、尧、舜等等都是在这一个地方活动。

后来的夏、商、周,包括秦、汉等等,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经济实体。

它的文化往四周慢慢扩展出去。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主张中国文明是自己产生的,是原生的文化。

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都受它影响。

中国人觉得这种说法是常识,自古以来就这么看,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也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主流看法。

但是,近代学术出现之后,尤其是西方的人类学、考古学传到中国以后,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研究汉学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怀疑了。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论,比如当时讲文化传播,认为不管是人类还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文明,往上追的话,应该有一个原生点,而且就一个。

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也不是原生的,也是传来的。

当然到了中国会有一些改变,产生一些跟本土结合的东西。

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初刚到中国的时候,正好中国出了一件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甲骨文发现了。

过去我们看到的所谓第一手的文字都是周代以后的,商代的没见过。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记载的商代史料。

这在当时非常轰动。

当时一个叫李济的学者组织中研院史语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发掘,跑到安阳去挖殷墟去了。

断定这个就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

从二十年代开始挖,一直到现在还有工作队,出的东西越来越多。

除了甲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甲骨文本身已经是非常复杂的汉字了。

从这些因素来看,毫无争议地证明在商代后期,中国的古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已经进入到了早期文明社会。

这一点,外国人也承认。

西方学者只相信证据,他们认为中国的古书写的是早,但如果没有实物,那都是传说。

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是夏代或商代的东西,年代上如果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座标、一个参照的标准系的话,人家不承认。

出了一个殷墟,他们承认商代文明是真的,确实是进入文明社会了。

但是这不但没有解决本土与外来之争,反而争论更大了。

为什么?当时考古学刚兴起,其他的东西没有,好像就是突然间冒出一个殷商的文明,没有在它之前的考古线索。

于是西方学者,特别是持传播论的学者就认为商文化是外来的,商是入侵者、征服者。

由此推论,中国早期文化就是外来的。

在中国的版图之外,有一些比殷商还要早而且很发达的文明存在。

中国人肯定要反驳的,但是因为没证据,双方等于是各说各的。

后来又有一个事情,裴文忠发现了北京猿人。

1927年。

他们组织在周口店进行地质、古人类的考察,突然挖出了距今六十万年的人骨化石来,特别是头盖骨。

当时很轰动,因为本土说找到了自己的证据,六十万年前就有了,中国人怎么可能是外边来的?二十年代后期,瑞典人安特生,他是一个探险家,也是个地质学家,想到中国来淘宝。

在河南的渑池一个叫仰韶村的地方,找到了大量的陶器。

此后,包括安特生他们,还有其他的中外学者发现了很多跟仰韶彩陶性质相近、年代相近的彩陶,距今大约六千年。

后来就命名为仰韶文化。

特点就是那种红褐色的彩陶。

大家看这张图片,很有名,上边是一只鹳鸟叼着一条鱼,旁边是一个斧子。

器形很大,是个瓮棺。

有人说这个就是写实的,斧子就代表酋长的权力。

这是一个鸟的部落的酋长把一个鱼的部落的酋长征服了。

总之有若干解释,都是猜想。

还有一些很有名的彩陶,比如人面鱼纹盆、舞蹈小人的陶器等,都非常精美。

距今六千年的彩陶文化,虽然离殷商还有几千年,但是毕竟找到了以殷墟为代表的文明之前的另一种史前文化,而且它们之间似乎又有一些关系。

整个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个所谓的以彩陶为特征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彩陶文化圈。

从黄河中游到上游都有,河南、陕西、甘肃都发现了。

但西方学者却说,这些东西不源于中国,因为这个彩陶文化圈比我们认为的大得多,包括前苏联,一直到中亚、西亚,分布非常广。

而且别的地方出的彩陶更早些。

彼此的器形、纹饰又有相通的地方。

他们认为是传来的。

证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的工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既然已经发现了彩陶,于是就继续找。

一直到五十年代,终于有了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在彩陶文化圈之内,河北磁山和河南的裴李岗两地分别发现了同样的彩陶,比仰韶早了将近一千年。

这个发现重要之处就在于这些比较原始的彩陶具有非常明显的原生特征,很粗糙,而且跟后来的仰韶彩陶有非常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

意思就是说后边的彩陶的根源在这里。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根子的年代比境外的要早。

这一下子中国学者就扬眉吐气了,马上写了很多文章,说彩陶文化根本不是西来的,而是西去的,我们这儿是根。

从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线索。

这个官司到现在没打完,你发现了早的,人家也发现了早的,还是争论到底谁是彩陶文化的原点。

争来争去,现在大家基本上达成一个相对的共识:彩陶文化在这个大圈子中各有自己发生点,至于哪个是原点,现在还不能确定。

仰韶文化的很多因素跟中国文明的起源关系非常大。

在发现仰韶差不多同时,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又在彩陶圈的东北,山东和河南的东部,发现了一种新的陶器文化,叫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比彩陶文化稍微晚一点,距今差不多四千五百年。

出土的也是陶器,但它典型的陶器是黑陶,而且陶壁薄如蛋壳,所以被称为蛋壳陶。

它的工艺很高,有镂空雕花,还是内外双层,非常精美。

随着考古发现范围的扩大,发现了龙山黑陶文化跟彩陶文化一样,也是一个大圈,范围非常大,从东北一直延伸下来。

后来还发现包括朝鲜、日本、美洲也有,构成了一个黑陶文化圈。

黑陶不同于彩陶,而且明显地跟后来的商周文化从器形上来看有衔接关系。

一个是彩陶,一个是黑陶,接下来就是夏商周文化。

随着考古学的发现,我们自己的从早到晚、从上到下、从史前到文明的谱系就建立起来了。

这就意味着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

特别是这些东西又都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两种文化交接了,慢慢地黑陶文化替代了彩陶文化。

一个猜想就是当时东、西两大集团斗争,后来东边占上风了。

当然我说的彩陶、黑陶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其实还有其他的东西。

能找到以中原为中心的自己的原点,有一个从早到晚的谱系,而且随着东西越来越多,它的本土性就越来越清晰。

比如龙山下边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二里头文化,在河南的偃师。

从年代上来说正好属于夏代。

过去夏代找不到东西,所以二里头出来以后,大家都很兴奋,因为从年代上是跟夏合在一起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正好跟夏的中心活动区也是合的。

所以它是夏文化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也有人说它可能是商早期的文化。

先不管它是不是夏的东西,二里头文化正好是衔接着龙山和下边的商文化。

二里头下边又发现了早期商代的一些城,比如郑州商城等。

这样就健全了,而且似乎也证明了过去我们所谓中原作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

所以本土说就非常热。

最近这些年关于本土、外来之争又活跃起来了。

究其原因,一个是中国内部除了中原这一小块,周边东西也发现了很多。

周边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跟外在的关系可能比跟中原的关系更多。

另外一个就是大的文化圈的概念。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很多文化并不是限于中国之内,而是世界性的东西。

这样一来,用简单的本土、外来说就解释不了。

不但有文化圈,还有所谓的文化带。

比如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民族迁徙,自古就非常频繁。

有时候一个民族迁徙的范围之广大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民族的迁徙一定会带来一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比如黑陶,实际上也是带状分布,从长江下游到山东、东北、朝鲜、日本,甚至到美国。

特别是长城一线,即所谓的农牧交错带有它自身的传播路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往中原汇集的问题。

种种现象说明中华文化虽然后来是形成一个核心了,但是早期可能跟我们想象的或者说跟古书所描绘的中国文化诞生的路径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学术界主流的看法是,中国文化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原生文化。

因为这有后来的事实为证据,比如夏商周的东西。

中原发展得非常高,周围赶不上它,被它压下去了。

它这种文化就开始向周边产生影响。

周围的文化,包括中国版图内,比如四川的三星堆,跟中原文化的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但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明显。

有了高低之后,中原文化确实有一个居高临下的优势。

但是早期,真不敢这么说。

而且有的学者特别注意到了中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两边都是海,大陆上一边是青藏高原,另一边是大漠,有相对的封闭性。

按照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到这儿也不大容易进来。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有一种相对封闭性,这对它的原生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中国文明到底是一元还是多元的问题。

前面所谈本土和外来之争,找本土就是从中原开始的。

仰韶也好,龙山也好,都是在中原。

当初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原生地一定在这儿。

果然也在这儿找到东西了。

这个观念,古代就这么认为,《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五帝都有血缘关系,都在这块活动。

后来的炎黄子孙的讲法也是,后边的几个朝代,中心也都在这儿。

总体上是在黄河中下游,这是早期文明的腹心地带。

这就从本土说自然地引出一个一元说。

这个说法占据的时间更长。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随着跟世界其他文明比较的深入,这个观念就变得站不住了。

七、八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过去不知道的史前文明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晚年特别关注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他特别提到这是如同漫天星斗般的发现。

还有一位是考古学界祖师爷级的人物——苏秉奇,他是研究史前文明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

他就说不但是漫天星斗,而且他发现这些从史前到文明过渡的这些考古遗址,有所谓的区系之分。

他本来说有六个或者七个区系,其他学者又补充,说是十几个。

比如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长江下游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轴的南方;洞庭湖和四川为中心的西南;以燕山南北、长城为中心的北方等,这些都各是一个区系,各自有各自的史前文化的特点。

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图式,其实绝不止这些。

这些史前文化,跟中原的史前文化同时。

在东南西北周边地区都有,发展程度上也不输于它。

而在史前文明的面貌上又有很大差异。

于是就出现刚才说的这个问题了:中国早期文化是不是从中原产生的?它是不是一元?举个例子,辽宁和内蒙东部赤峰一带的红山文化,年代跟仰韶文化的晚期以及后边的龙山文化大体相当。

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它的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比中原要高。

比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就非常惊人。

当时中原地区虽然有玉器,但是玉质不行,器物也不行。

真正能和它相比的是和它同时代或者稍晚一点的良渚文化,那是在长江的中下游。

这两种文化中的玉器远远超出中原地区,它的精美程度惊人。

当地的农民拿到北京来卖,有人说是假的,为什么呢?东西看上去很老,但是不可能是几千年前的,那个时候做不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