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权威认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权威认知研究综述

刘敏红

要:权威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研究对儿童教育和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儿童权

威认知发展的阶段,探讨了影响儿童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以及儿童应对不同权威时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儿童;社会认知;权威认知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531(2012)02-0083-02

所谓权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他人或群体的影响。由于权威对社会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对儿童来说,父母、教师及有影响力的同伴是主要的权威。权威认知(conception of authority)包括对权威关系和权威特征的认知,权威关系主要指的是权威者和权威对象之间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1]。而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是权威关系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权威认知最早出现在4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权威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3]。要使儿童的言行符合社会期望,顺利实现社会化,儿童首先要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特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儿童来说,尊重正确的权威,会促进儿童知识的获得、正确行为方式的获取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儿童对权威的漠视、不合理反抗甚至不合理服从都可能造成以后的反社会人格。

一、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对儿童权威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戴蒙(

Damon )把权威认知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戴蒙通过两难故事,对4~11岁儿童的权威概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Tisak 以6岁、8岁、10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多个两难故事(内容包括偷窃、家庭冲突、交友选择)研究了儿童父母权威概念,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儿童意识到某些行为仅仅对个人有影响,是属于个人权利所决定的内容,父母的权威有一定的界限。国外对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还较零散。1993年以来,张卫等对我国儿童的权威认知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设置权威情景和讲述两难故事,探讨了5、7、10、13岁儿童对权威的认知。结果发现,儿童服从父母的主要因素随年龄增长有所变化,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儿童对父母权威的评价及服从强制性有所不同;在公正—父母权威冲突判断中,年幼儿童不能分辨公平与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为追求公平和考虑其他因素的服从。安秋玲[4]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7~8岁(小学二年级)、10~11岁(小学五年级)、13~14岁(初中二年级)、16~17岁在与权威(父母、教师与社会上的成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处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有关权威的规则与命令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而行动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参照Da-mon 对儿童权威认知所做的3个水平6个阶段的划分,安秋玲将儿童的权威认知发展做了4个水平的划分:1.外部信息定向水平,表现在儿童能够区分权威关系中自我与权威的权利,在做出认知判断时会受到自身以外因素的影响,自己不能主动去维护自我的权利;2.工具价值定向水平,儿童虽能够采取一定方式去维护自我在权威关系中的权利,但缺乏坚持性,通常以对权威的妥协互惠或其他欺骗行为来维护自我的权利;3.个人自我定向水

平,儿童能够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来认知权威关系,维护自我的权利,强调自我发展;4.协调水平,儿童能够合理地认知权威关系,协调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规则要求,能够体察双方不同的立场而试图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儿童的权威发展遵循这样的规律,起初,儿童对权威盲目崇拜,逐渐地儿童开始意识到自身愿望与权威人物的要求冲突,但由于对权威的崇拜或者对惩罚的畏惧而单方面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对服从带有理性的评价,把权威关系看做是双方互惠的关系。即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对权威的外部行为倾向方面表现出了由服从到不服从的变化趋势。

二、儿童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

多种因素对儿童的权威认知有影响,各种因素共同对儿童的权威认知产生影响。

1.权威特征会影响儿童的权威认知。权威特征指权威人物所具有的使其成为权威的具体特征,儿童对这种权威特征的认知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皮亚杰(1984)认为,年幼儿童的权威定向是基于成人的体积、年龄、力量等身体特征。劳帕(Laupa)进一步探

讨了儿童对更一般权威特征的认知,他抽取7岁、9岁、11岁和13岁被试共80名,让被试评价各种权威形象的命令,并且还要求被试在发布相反命令的一对权威形象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被试在判断命令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服从,儿童更看重的是社会地位、知识,较少看重成人的身份,儿童并不象皮亚杰认为的那样成人是权威的特征。

2.命令的性质会影响儿童的权威认知,儿童不认为权威者有绝对的权利,对于权威者也并非总是服从的,儿童首先要判断命令的合理性,根据命令的类型,作出自己的判断。提萨克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认为父母的权威有一定的权限限度,与父母在家务或儿童交友上的权威相比,儿童更认同其在制定禁止偷窃等规则上的命令。戴蒙的研究发现,4~10岁的儿童会接受父母让其

刘敏红/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宁夏银川750021)。

Feb.2012Vol.29No.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2012年2月第29卷第2期83

打扫房间的命令,但不会接受家长让其偷窃和伤害他人的命令。儿童对有关权威的规则与命令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而行动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之中,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张卫[5]的研究表明,5岁时被试已经能分清父母命令的对错,并非只要是父母的命令就服从,已能用一定的外在道德标准来判断父母的命令和行为。Laupa等人研究了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对权威命令的服从情况,结果发现,所有儿童在此问题上都存在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仍有一小部分学前儿童接受权威人物的不合理命令(打人等),而所有学龄儿童都对其加以反对。这与前面介绍的儿童权威认知水平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即年幼儿童最初是权威定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权威的评价才逐渐客观。

3.问题发生的领域也会影响儿童的权威认知。王婷等人探讨了不同领域(友谊领域、个人领域、习俗领域)的冲突情境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遵从倾向,结果发现,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存在领域特殊性,与其他领域相比,青少年更加认可父母在习俗领域的权威。而在习俗领域,较多的青少年因为“要给父母面子”而听从父母安排,这与问题本身所带有的社会衡量标准紧密相关。高中生依然非常认同父母对子女在道德领域的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领域的高度权威性难以动摇。高中生在学业问题上并不十分认同父母权威,但他们认为在这一领域仍然应该遵从父母的意见。高中生在友谊问题和一般个人问题上比在其他问题上更加要求个人权限,而不再片面服从父母权威,他们在这一领域对父母权威的认同度和遵从度都更低。除学业领域外,各个领域的合理性和遵从的判断得分上,都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4.儿童自身的人格特点影响其权威认知。徐琴美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焦虑程度不一样,对权威的认知不一样,高焦虑儿童对教师权威行为的认知主要是不服从,而低焦虑儿童则相对服从。并且,儿童的焦虑水平与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焦虑水平不同只影响男生对教师权威行为的认知,对女生则无影响。但是对于权威人物的个性特征研究表明,儿童对于权威者的性格是好还是坏并不很在意[6]。

以上因素对权威认知都有重要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对儿童权威认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是在不同程度上共同作用于儿童的权威认知。

三、儿童应对不同权威时的解决策略

不同年龄儿童对同一权威在发生矛盾时所采用的策略不同。随年龄提高,儿童逐渐由接受策略到协商与拒绝策略。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儿童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逐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解决问题,越来越注重自我权利和需要的满足。

安秋玲等人对当儿童与三种权威(父母、教师、社会上的成人)发生两难冲突时所采取的矛盾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应对不同权威的策略之间存在差异,儿童对父母以协商为主,对教师所采用的策略较灵活,不同年级之间的儿童在与教师发生矛盾冲突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二年级儿童以接受为主,小学五年级儿童以接受和作假为多,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儿童都采用拒绝策略。儿童应对社会成人多采用拒绝策略[7]。儿童应对三种权威的问题解决策略之所以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三种权威与儿童不同的关系造成的。儿童对父母以协商为主,这可能是当前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反映。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使父母逐渐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并向民主型教养方式转化,父母在家庭中已不是绝对的权威;儿童应对教师所采用的策略较灵活,如接受、作假与协商等,但最多采用的是接受策略,这说明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正在减弱,但是受传统的教师权威思想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师生间仍存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儿童在行为上多采取接受策略;儿童应对社会成人多采用拒绝策略,这可能因为儿童生活的范围限于家庭和学校,他们与社会成人的接触较少,所以他们对社会舆论的认识与体验较少。

参考文献:

[1]章云珠.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权威的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2,

(2):224-226.

[2]庞丽娟,田瑞清.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2,

(2):144-147.

[3][4][7]安秋玲,刘金花.儿童对三种权威的行为倾向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61-162.

[5]张卫,王穗军,张霞.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24-27.

[6]徐琴美,袁庆华.高低焦虑儿童对教师权威行为的认知特点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19-120.

责任编辑:贺春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