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管理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一、质量管理的起源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成为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采取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手段,如检查和测试等。
这标志着质量管理的初步形成。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1. 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控制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通过检验和测试等手段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同时,质量控制手段的不断完善,如统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圈等的引入,为质量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质量保证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保证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从质量控制转向质量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的编制和执行。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产品质量,而是全面关注企业的全面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等。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引入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六西格玛、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来实现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1. 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当前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
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软件和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和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2. 数据驱动的决策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已从主观意识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质量数据,企业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和改进质量绩效,做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决策。
3. 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质量管理也开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
企业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的贡献,通过改进产品设计、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等措施,实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管理学彼得现象

管理学彼得现象彼得现象是由加拿大学者劳伦斯·彼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组织中晋升后的员工往往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后,就不能再进一步晋升,从而导致组织中出现晋升停滞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管理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彼得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组织晋升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员工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所致。
在许多组织中,晋升往往是基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但往往忽视了员工的潜力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当员工达到一定的职位后,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晋升机会,他们往往会失去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和创新能力的减弱。
另外,员工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也是彼得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当员工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后,就很难再取得更好的工作表现,从而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晋升机会。
彼得现象对组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员工的晋升停滞会导致组织中人才的流失。
当员工失去晋升的动力后,他们往往会寻求其他机会,离开组织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会导致组织中的人才流失,还会造成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其次,彼得现象也会降低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员工无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时,他们往往会陷入舒适区,不再主动学习和创新。
这将使组织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从而丧失竞争优势。
为了解决彼得现象带来的问题,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还要评估员工的潜力和能力的发展空间。
这样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力。
其次,组织还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通过培训和发展,员工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此外,组织还可以通过轮岗、项目经历等方式来拓宽员工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在个人层面,员工也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对和克服彼得现象。
首先,员工应该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第7讲 20世纪70年代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论的主要学派) 2

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论的主要学派
内容
管理 过程 学派 社会 系统 学派 决策 理论 学派 系统 管理 学派 数量 管理 学派 权变 理论 学派 经验 主义 学派 企业 文化 学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 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 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 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 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 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 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 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五节 其他管理思想及发展
一、管理过程学派的新发展 亚当和埃伯特《生产与经营管理》(1978), 认为计划、组织和控制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三者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割裂。 1、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变迁:制造管理-生产 管理-经营管理。 2、生产制造系统理论:计划(生产制造系统的 计划及其运用计划),组织(员工、设备、设 施),控制(库存,质量)。
第二节
组织理论新发展
代表人物:杰奎斯,汤赛德。 1、杰奎斯的组织理论:建立必要组织, 关注组织修复,以责任时间作为组织层级 设计的标准。 2、汤赛德的组织理论:倡导授权和参与 式管理,愤世嫉俗、好批评、注重实际。
第三节
行为科学新发展
代表人物:阿尔德佛ERG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 论,豪斯与米切尔的路径-目标理论,弗鲁姆的领导 者-参与模型,扎莱尼兹克的领导理论。 一、激励理论新发展 1、阿尔德佛ERG理论:需要的多样性和层级性, 后天性,挫折-倒退原理,越级现象。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论述认知、行为与环境的 交互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行为的习得: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学习(观察, 模仿,其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 交互决定论:B=f(P×E)。 自我效能理论:自尊自行的感受,其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 态,情景条件。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特等人提出。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流程,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如分工、标准化、效率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生产力。
2.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
他们关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和动机,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强调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3. 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管理科学阶段是以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等。
他们引入了决策理论、系统论和运筹学等方法,以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4. 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阶段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代表人物有杰克·韦尔奇和迪伦·特拉克等。
他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和变革管理等概念,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终身学习和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强调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2. 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应具备灵便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需要建立灵便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反应速度。
3. 注重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员工的智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新公共管理运动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
在整个80年代,英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发起反对浪费和低效益的运动,成立了一个效率工作组;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将包括英国石油、英国电讯、英国钢铁、英国航空等著名公司在内的4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开支实行总量控制;要求所有的地方建筑和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公开竞标。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根据效率小组1988年提出的《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报告,英国政府开始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各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半自治性的“执行局”来承担这些职能。
到1996年,英国成立了126个这样的执行局,将近75%的公共服务由这些局承担。
继英国之后,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着两国工党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上台执政,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公共行政改革。
其中,新西兰的改革因其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受到举世瞩目,并被学术界称为“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几乎废弃了所有的公务条例,对核心公共部门进行重组,建立了几十个按绩效预算运行的小型部门,并将价值50亿美元的公有工业私有化,将其他公共行业变为完全自主经营的国有企业。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也提出把建立一个“工作得更好而花费得更少”的政府作为其优先目标之一,并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绩效检评。
随后,各项行政改革措施在州、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大范围地悄然展开。
到90年代中期,有39个州实施了公共服务质量计划,29个州开展了政府部门绩效测评,30多个州简化了人事制度,28个州就公共服务向作为“顾客”的公众征求反馈意见。
与此同时,加拿大、荷兰、法国、德国、瑞典等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都采取了类似的改革措施。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09629008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的新发展: (1)政府行政进一步民主化:直接、大众、参与的民主 不仅政治系统要求民主,行政系统也要求民主; 政府不仅要对政治和法律负责,还要对社会公民直接负责, 体现的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和直接民主制的结合。公共参与成为当今 政府的第一原则。 有三个原因: 代议制民主的局限; 行政国家的扩张; 行政的合法性来自社会参与基础上的认同,而不仅仅是法律。
(4)在政府与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提 高服务质量公对公的竞争: 公对私的 竞争: 私对私的竞争: 思考:不在于 公或私,而在于竞争和选择;当前公共服 务的垄 断与质次价高。
5)组织管理的变革:外部取向的灵活化、绩效化、顾客导向 政府内部进一步分权: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权;探索微观组织结 构的扁平化、瘦小化、模块化、机动化、项目化、团队化; 由注重法规、分工、过程、投入等内部取向,转向注重绩效和结果控制的 外部取向,用绩效取代效率(3E): 成本——投入——产出——效果 经济——效率——效益 经济要求两点:投入适度和成本观念. 效率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行为与技术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设计。 效益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建立外部为主的评价机制。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运动。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运动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亨利·福特(Henry Ford)等人引领。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生产流程,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分工、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2.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阶段强调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对管理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为人性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阶段以数学模型和决策科学为基础,通过运筹学、线性规划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解决了管理中的决策问题。
此时,管理被视为一门科学,强调定量分析和理性决策。
4. 系统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系统理论阶段将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组织内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包括路德维希·冯·贝特兰费(Ludwig von Bertalanffy)和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
5. 战略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阶段强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注重组织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模型,帮助企业分析竞争力和制定战略。
此外,质量管理、变革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概念也逐渐兴起。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仍在不断演进,以下是当前的发展趋势:1. 变革管理与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灵活应对变化并实现创新。
变革管理强调组织变革的规划、实施和评估,以确保变革的成功。
创新管理则关注创新的激励、流程和组织文化等方面。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

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在那个时候,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事故和灾难开始发生,对员工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安全水平。
以下是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1.早期安全管理(19世纪初-20世纪初)19世纪初,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安全和劳工健康问题。
在这个时期,主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关注劳工的安全,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例如限制工时和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设施。
2.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1940年代)在20世纪初,著名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应用于安全管理。
他认为,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培训工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例如工业事故统计、事故调查和工作条件评估等。
3.行为科学时期(1940年代-1970年代)在1940年代,行为科学开始应用于安全管理。
研究发现,许多工作事故和伤害是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因此,通过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以行为为基础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方法。
4.综合管理时期(1970年代-199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安全管理开始逐渐与其他管理领域相融合,形成了综合管理的理念。
人们开始认识到,安全是一个组织的核心价值,应该融入到所有层面的管理中。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综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风险评估、安全培训和安全绩效评估等。
5.现代安全管理(1990年代至今)在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现代安全管理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许多组织开始使用电子监控、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来监测和管理安全风险。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安全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的挑战,需要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管理方法。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简单的安全保护到综合管理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于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于篇一:20XX年秋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二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1949--20XX年我国经历了()次较大的行政体制改革。
2.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1979年()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3.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称为()。
4. 西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年代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5. 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以及从行为科学中产生的观点和见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B. 新管理思潮C. 人力资源管理思潮D. 新公共管理运动 6. 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公共部门生产力进行测定,到80年代在中央各部门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成熟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7. 公共政策是()意志的集中体现。
8. 最近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也是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变革在()年。
9. 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
10.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为()。
D. 其他组织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从评估对象上分,绩效评估可分为()。
2. 公共管理伦理失范的表现主要有()。
3. 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因此要发挥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的作用。
4. 下列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有()。
5. 下列属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的是()。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1. 政府间关系的地方自治模式中,中央政府控制一切。
()2. 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是社会组织的两种基本类型,是管理的两个基本领域,因而对这两个部门的管理很少有共同之处,它们的理论、方法及管理模式不能相互借鉴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管理

1)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寻找用别的方法来 “解决” 。 2)比第一个选择更上一层楼,更智慧也更有 效率:那就是放弃。不仅放弃对解开的方 法的寻求,连这个死结本身也放弃。只有 学着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 问题,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在 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时,从实际出发,避免 死钻工作 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 素以及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考察 与研究。他们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活动 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 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明茨伯 格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企业里高级和中级经理工作 日记的研究,对街头团伙头目、医院行政人员和 生产管理人员的持续观察,对美国总统工作记录 的分析,对车间主任的活动进行的典型调查,对 高级经理的工作结构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对搜集 的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
非正式制度的人际关系自发形成并依赖于个人的自发强制保证执行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道德伦理非正式组织等这个非正式制度大多出于某些特殊的特征而自发形成如感情的需要爱好的一致利益的纽结血缘亲情地缘关系老乡观念地位差别地位等级相当的人际关系群体和不同层次的组合等等目的在于追求内在报酬或外在利益
20世纪70年代管理思想
5、中年危机论 •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年转折期是一个自然 阶段,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前后时差可 为20年,典型症状表现为不满或者厌倦生 活,对早年的决定和生命的意义表示质疑。 中年危机的主要表现为 : 1)质疑危机是否存在 。 2)缺乏自信、意志消沉、骚动不安、易怒、 性需求降低、阳痿、疲乏、沮丧、脱发、 体重增加以及受伤恢复能力减弱等 。 3)中年易抑郁。无论男女,最容易得抑郁症 的年龄均为44岁。
• 经理角色理论是在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后经理成为一种职业的产物。该理 论不仅对人们理解经理人的角色、工作性质、职能、经理的 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如何提高经理工作效率,尤其 是对改革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激励机制、监控机制、 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理工作极为重要, 权力又非常之大,其行为的影响又非常深远,因此如何建立 既不影响经理发挥职能,又能有效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又能约束其滥用职权的制度,就是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当务之急。过去的经验表明,人们旧的管理体制中对经 理的复杂角色欠缺全面的考虑,因此经理的角色未能得到充 分地发挥。经理角色理论为人们在这方面的改革提供比较好 的理论。
分别总结我国20世纪70 80 90年代的主要环境管理制度

分别总结我国20世纪70 80 90年代的主要环境管理制
度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保护环境被写入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
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等“八项管理制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启动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等重大污染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下降比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着力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权变”是指偶然事件或偶然性。
权变理论的主要涵义是:权宜应变。
因此,权变理论学派也称为因地制宜理论、情景管理理论、形势管理理论、以及情况决定论等。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权变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权变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1.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
他们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并合著了《革新的管理》一书。
2.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
1967年两人合写《组织和环境》一书,论述了外部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和整体化。
3.美国学者卢桑斯。
主要著作有。
《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
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卢桑斯的“如果——就要”关系理论是权变理论的思想基础。
卢桑斯将现存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派,即:过程学派、计量学派(或称管理科学学派)、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
他将自己的理论视为是对上述理论的发展。
他的管理理论重点突出了将管理与环境妥善结合起来,并使管理理论更贴近管理实践。
4.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
她的主要著作有:《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工业组织:行为和控制》。
5.莫尔斯和洛希,主要著作有《超Y理论》、《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6.菲德勒。
主要著作有《领导游戏:使人适合情况》,7.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主要著作有《组织与管理: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等。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的探析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
针对不同的环境需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找中考查有关的环境变量与各种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解释变量,而管理方式是被解释变量。
这就是说,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方式更适合于组织。
比如,在经济刷退时期,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供大于求,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更为合适;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供不应求,分权的组织结构坑内更为合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的复杂,组织该如何面对这种迅速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许多企业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基于此,重新审视权变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效益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很5、近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领导行为。
(三)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美国的管理学家卢桑斯(Fred Luthans)于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一文,三年后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这标志着权变理论的形成。
这种理论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要随着企业或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
其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
权变理论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考虑问题时不但要了解组织内部的机制,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是实证性。
这就是通过管理实践检验理论,同时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
三是多维性。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B 英国 国家经济 C 日本
D 美国
国际贸易概述
1. 管理贸易的含义和对管理贸易的评介。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判断对错: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_______(多选) 居于绝对竞争优势地位的国家, 一般提倡自由贸易政策。 A 中国
B 英国
C 日本 D 美国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小问题: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 _______(多选) 管理贸易以协调谁的利益为中 心? A 中国
国际贸易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的含义 管理贸易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 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 ,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 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
国际贸易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的含义与产生 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 (1)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 理; (2)地区贸易集团通过条约、协定和建立 超国家机构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
国际贸易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的含义与产生 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 (3)通过多边政府协定和组织对参加方的 贸易关系进行管理; (4)通过具体的商品协定和生产国组织对 具体商品的生产、销售、价格进行管理。
国际贸易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管理贸易的含义与产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国际贸易概述
新课导入
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 护贸易之间,那么其产生的原因 是哪些?我们如何评介它?
世界贸易组织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贸易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西方公共管理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被认为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由于公共政策的不确定性、复杂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这一框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社会学者看来,公共管理既是问题导向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共识、以全球化为主题展开的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
但是,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决策技术研究”、从公共管理发展历程的角度着手对早期阶段“公共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中国政府模式研究”及当下阶段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一、早期阶段研究成果与以往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不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对社会问题产生、发展与解决的基本理论研究并对具体的治理实践产生影响的研究阶段。
“公共决策理论”在此阶段就已经形成。
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很多以“公共决策理论”为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文献,研究团队也利用类似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公共决策理论。
这种由公共理论发展而来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分析和经验分析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整体看待并进行深入探究的社会理论领域。
公共理论不仅需要对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阐释,而且需要对政治、文化领域中各种有关的社会因素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依据。
这不仅要求政府官员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要求他们根据具体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要求建立一种更广泛地、更加严密地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具体社会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一学科框架。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社会问题并深入地探索其解决办法和策略框架,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来解释现实问题的理论领域;更重要的是,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针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方法。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1.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分工与劳动标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其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划分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细致的分析与实证研究,制定规范与程序来管理工人的行为。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埃尔顿·梅奥在西盖尔电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行为受到群体压力、社会期望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引发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该理论关注组织内个体行为的动机、态度和群体互动等因素。
3.管理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管理问题的解决变得定量化。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管理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等手段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4.系统理论:20世纪60年代,维尔弗雷多·帕雷托提出了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
通过对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化的管理思想。
5.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和沃特尔斯基提出了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需要从长期、全局的角度来决策和管理。
该理论将组织的目标与市场环境、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强调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变革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变化。
变革管理理论致力于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学习型组织和变革领导等概念。
发展趋势:1.弹性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
弹性管理强调自主权下放、多样化的工作安排和组织结构的灵活调整,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2.高绩效管理: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注重绩效评估与激励,而现代管理理论将绩效管理视为一种系统和过程,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达成。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组织、计划、调度、控制和监督工程项目的学科。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工程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书面文件和会议等方式进行的。
工程项目的组织和计划一般由项目经理负责,但缺乏专门的工程管理方法和工具。
这一阶段的工程管理以规划为主,注重工程项目的时间和资源安排。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工程师亨利·加恩特提出了甘特图,这是最早的工程管理工具之一。
甘特图能够直观地显示工程项目的时间和进度,使管理者能够更方便地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甘特图的出现标志着工程管理从文件和会议向图形化和可视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为了管理复杂的军事工程项目,研发了计划评审和评估技术(PERT)。
PERT通过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工程项目的各个任务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帮助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难点。
PERT的引入加强了工程管理的控制和监督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和军事部门对工程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美国宇航局(NASA)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工程管理方法,即项目评估与审定技术(EVAMS)。
EVAMS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性能控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工程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竞争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工程管理开始关注项目的质量和风险。
项目管理学会(PMI)成立,制定了一系列项目管理标准和方法,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和风险管理。
这一阶段的工程管理注重综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强调项目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应用于工程管理,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此外,敏捷项目管理和敏捷开发方法也逐渐流行起来,强调快速响应和灵活性。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改进的过程。
管理学发展史的几个阶段

管理学发展史的几个阶段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表现为集体的协作劳动形式,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随之形成各种管理思想。
应该说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与人类社会一样历史久远。
作为管理理论的管理学的形成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指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这一阶段;二、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是指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三、管理理论丛林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是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四、战略管理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五、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和学习,1987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首次颁布的ISO 9000系列标准为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了实施指南,2000年修改颁布的ISO 9000系列标准提出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该遵循的八项原则;六、学习型组织理论阶段是指20世纪90 年代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管理理论出现了,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6))、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超越法(benchmarking)等。
从管理理论百年发展历史来看,质量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而全面质量管理也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90年代以后的理论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标杆超越法等都可以看成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有关人的认识和假设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从最初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人际关系学说的社会人假设,以及后来的“复杂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它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组织和一套未加规定的行为 规则,包括未加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励(社会 支援、感激、赞同)与约束(非难、排斥、冷淡 等)机制、协调和控制机制,其规范具有不确定 性,成员和角色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关系网的最 优规模由最优成员数、最优公共物品量和可交易 的私人资源量决定,在其中之二既定的情况下, 另一参数所导致的边际成本递增与边际成本递减 至相等时,就决定了关系网中的最优成员数,或 最优公共物品量,或可交易的私人资源扩展人际 关系的最高界限,三者共同决定了关系网的最大 规模。人际关系这一非正式制度,随着个人人际 关系偏好的转移而变迁 。
20世纪70年代管理思想
第一节 经理角色学派
• 经理角色学派是七十年代才出现的一个管理 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 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y)。它之所以被人们叫做经理角 色学派,是由于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 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 高管理效率。该学派所指的“经理”是指一 个正式组织或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拥有 正式的权力和职位,而“角色”这一概念是 从舞台的术语中借用的,是指属于一定职责 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 。
• 这十项角色表明,经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是 一位全面负责的人,但事实上却要担任一系 列的专业化工作,既是通才又是专家 。
三、经理工作的目标 • 明茨伯格从以上十个角色中提炼出经理工作 的六项目标。即:经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他 的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有效率地生产出 某些产品或服务;经理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 组织的业务稳定性;经理必须负责他的组织 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他的组织以一种可控 制的方式适应于其变动的环境;经理必须保 证组织为控制它的那些人的目的服务;经理 必须在他的组织同其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 信息联系;作为正式的权威,经理负责他的 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 。
2、信息方面的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包括监听者的角色、传 播者的角色和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企业家的角色、故 障排除者的角色、资源分配者的角色和谈 判者的角色 。
• 这十种角色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 体。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产生于经理在组织 中的正式权威和地位;这又产生出信息方面 的三个角色,使他成为某种特别的组织内部 信息的重要神经中枢;而获得信息的独特地 位又使经理在组织作出重大决策(战略性决 策)中处于中心地位,使其得以担任决策方 面的四个角色 。
第二节 组织理论发展 一、杰奎斯的组织理论 1、必要组织理论 (1)几乎所有组织的功能障碍都可以归因于 不良的结构和系统,而非有缺陷的员工。 (2)组织发展干预必须关注组织修复而不是 员工调整,组织修复(比如完善结构、角 色关系、政策、工作系统、管理实务等) 能够促使员工释放最大的潜力,努力地工 作以提高效率、效果和满意度。
• 该学派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所担任的角色、工作 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 素以及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考察 与研究。他们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活动 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载,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 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明茨伯 格的研究内容包括对企业里高级和中级经理工作 日记的研究,对街头团伙头目、医院行政人员和 生产管理人员的持续观察,对美国总统工作记录 的分析,对车间主任的活动进行的典型调查,对 高级经理的工作结构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对搜集 的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
3、人际关系的经济价值
• 埃里奥特· 杰奎斯通过“冰川调查”发现,个人感到有必 要使自己的作用和地位明显地固定于一种使他的同事们都 可以接受的方式上。当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变已经达到了 它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致于任何一种物质条件的 改变几乎对产量不起任何作用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就开 始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非正式制度的人际关系自发形成并 依赖于个人的“自发强制”保证执行,如价值观念、意识 形态、风俗习惯、道德伦理、非正式组织等,这个非正式 制度大多出于某些特殊的特征而自发形成,如感情的需要、 爱好的一致、利益的纽结、血缘亲情、地缘关系(老乡观 念)、地位差别(地位、等级相当的人际关系群体和不同 层次的组合)等等,目的在于追求内在报酬或外在利益。
1)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寻找用别的方法来 “解决” 。 2)比第一个选择更上一层楼,更智慧也更有 效率:那就是放弃。不仅放弃对解开的方 法的寻求,连这个死结本身也放弃。只有 学着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 问题,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在 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时,从实际出发,避免 死钻牛角尖 。
5、中年危机论 •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年转折期是一个自然 阶段,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前后时差可 为20年,典型症状表现为不满或者厌倦生 活,对早年的决定和生命的意义表示质疑。 中年危机的主要表现为 : 1)质疑危机是否存在 。 2)缺乏自信、意志消沉、骚动不安、易怒、 性需求降低、阳痿、疲乏、沮丧、脱发、 体重增加以及受伤恢复能力减弱等 。 3)中年易抑郁。无论男女,最容易得抑郁症 的年龄均为44岁。
四、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要点
1、与下属共享信息 ;
2、自觉克服工作中的表面性 ;
3、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由两三人分担经理 的职务 ; 4、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职责为组织目标服务; 6、以适应于当时具体情况的角色为重点 ; 7、既要掌握具体情节,又要有全局观点 ; 8、充分认识自己在组织中的影响 。
五、意义
• 经理角色理论是在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后经理成为一种职业的产物。该理 论不仅对人们理解经理人的角色、工作性质、职能、经理的 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如何提高经理工作效率,尤其 是对改革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激励机制、监控机制、 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理工作极为重要, 权力又非常之大,其行为的影响又非常深远,因此如何建立 既不影响经理发挥职能,又能有效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又能约束其滥用职权的制度,就是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当务之急。过去的经验表明,人们旧的管理体制中对经 理的复杂角色欠缺全面的考虑,因此经理的角色未能得到充 分地发挥。经理角色理论为人们在这方面的改革提供比较好 的理论。
一、经理工作的共同特点 • 明茨伯格认为经理有以下特点:大量的工 作,始终不懈的步调;工作活动具有简短 性、多样性、琐碎性;把现实的活动放在 优先地位;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处在他的 组织与联络网之间 。
二、经理的角色
• 经理一般担任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分 为三类 :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挂名首脑的角 色、联络者的角色和领导者的角色 ;
3)组织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 2、杰奎斯法则 • 在企业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聪 明的朋友,能够面对和解决几乎所有问题,令人刮 目相看,但是这种聪明的朋友,却不是最明智的, 如果一碰到问题马上下手解决,那么解来解去,最 终却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节,不仅浪费了时间, 还可能错过寻找替代和补救措施的机会。面对这样 的问题,实际上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 还有更好的选择,而且不止一个 。
4、判断时距法
• 埃里奥特· 杰奎斯提出的判断时距法指出, 任何一项决策,其决策效果需要经过一段 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判断时距就是衡量某 项决策的最终效果所必须耗费的最长时间, 根据判断时距法,可以用衡量决策的最终 效果所需的最长时间来判断一个职位的价 值,因此,判断时距越长,职位的相对重 要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