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流行文化中所逐渐积聚的抵抗性的文化力量会反过来对
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和经济秩序造成强大冲击力,迫 使现状发生改变,只不过这种微观影响的效果是渐进式的, 很容易受到忽视。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看到:奇观现象的研究包括视觉经验
和社会批判两个层面。一方面,奇观所涉及的最基本和最 直接的经验是视觉层面上的,因此,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 视觉经验革新是一切奇观现象的基础。无论是摄影、电影、 电视还是视频网络,都会因其在视觉技术方面的变迁而成 为奇观现象的主要发源地,可以说视觉艺术或视觉文化是 奇观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
当代奇观现象既是一个视觉经验与艺术创作的问题,
也是一个利用奇观现象组织、推进政治、经济或文化 活动的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媒体奇观现象的分析实 际上既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分析,也是对当代社 会生活中的权力、技术、金钱、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我 们时代中社会生活的趋势、特征及其复杂的运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方案。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在媒体—社会批评领域,美国著名媒介文化和批判理论学者道
格拉斯· 凯尔纳在直接承接德波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媒体奇观” 的研究主题,并且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连续出版了两本以媒 体奇观为主题的著作。凯尔纳在《媒体奇观》的中文简体字版 序言中指出,他的“奇观”概念取自德波和国际情景主义组织 的一些理念。
第三,德波将社会景观化或奇观化视为维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人们必然会屈从于 景观/奇观的力量和诱惑,成为接受奇观社会现实的被动的主体。 凯尔纳延续了文化研究的文化分析方法与策略,他将自己的研 究方法称为“诊断式批评”,并且借鉴了文化研究中商谈和抵 抗的观念。这一视角使得他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媒体奇观中 的矛盾和逆转现象”。
盛大的仪式、庆典活动;各种电影节活动;电影推介和宣传活





动;明星文化和商品文化;在视觉上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奇观 电影”。 奇观电影 作为描述高科技生产的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影片的新 名字被社会接受,与传统电影创作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法国学者德波——《景观社会》,探讨现代社会的景观化问题 。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媒体奇观研究——道格拉斯· 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 文化透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电影成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
不到”的艺术创作。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 的第1个10年这段时间,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大赚票房 的电影大多是那些将奇幻的视觉效果与精美的故事情节完 美结合的高科技的奇观电影。(如《泰坦尼克号》,高达2 亿5千万美元的投入,最终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达到了13亿美 元)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判时采用的整体性视角,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中 “奇观”与“分离”(异化)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对资本主 义制度本身进行批判,目的是寻找具有革命性的替代方案。” 而凯尔纳“媒体奇观”概念的重点在于通过运用包括文化研究 在内的文化分析方法,“揭示当代美国和全球社会的特征和发 展趋势
影奇观,将电影的吸引力放在影像制作和视觉诉求方面
传统电影创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叙
事结构等元素都因此而发生了一些变化:要么它们都变成 了视觉表现的附庸,围绕着视觉图像的展现而进行安排; 要么与视觉奇观的的展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后一种趋 势目前已成为奇观电影发展的目标。
媒体奇观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
即视觉经验与视觉艺术层面和社会批评理论层面;而 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长期以来,电影都是奇观的滋生地”——道格拉斯· 凯尔纳
西方电影创作的奇观化趋势及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中
国电影导演开始思考电影拍摄风格的转向问题,注重视觉 冲击力和视觉效果逐渐成为电影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奇 观美学也成为当代导演在创作商业电影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步入了所谓的奇观电影时代。 奇观电影的重点是通过新技术展现那些超越真实世界的电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媒体奇 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奇观电影
奇观家族
媒体奇观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或者“媒体奇观”直接来源于西方马克思注意的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德波的“景观社会”和博德里亚等人的 后现代理论。
德波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炫耀性消费日
渐成为维持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人类便进入到了“景 观社会”阶段。在这一社会阶段中,“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 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符号胜 过实物、副本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 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最高级的幻象也就是最高级的神 圣。”由于影像不再是仅仅是一个表征,人们深陷于分离危机 中不能自拔。“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 变成真实的存在。”“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能再直接把握这一 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看 的视觉就自然被抬高到以前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 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不费力地适应与今天社会的普 遍现象。”这种分离机制的存在,使人们在景观中被隐性地控 制。“不得不无意识地臣服于景观制造出来的游戏规则,从而 也就遮蔽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出现的分离。”
高科技的数字电影制作技术以其高效、便利、快捷、
高回报率等优势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电影行业的认可, 并逐步成为世界电影行业竞相模仿的标准和模式,这 一趋势实际上已经宣告一个新的电影创作时代的到来。
这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产物和结果就是那些
精美绝伦的“奇观电影”。中国人的“奇观”视觉经验最 直接和最强烈的体验就来自于好莱坞制作的奇观电影。
不过,凯尔纳的理论和方法与德波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对此,凯尔纳自己对这种差异性作了详细 解释,他认为自己所使用“奇观”概念与德波的理论在三 个层面上存在着差异:
首先,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带有鲜明的整体论色彩;而凯
尔纳的“奇观”概念则比较具体化的,与此相联系的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德波所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新马 克思主义的视角;而我(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 的立场——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区域等具体因素的关注,以 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包括新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第五讲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
奇观与媒体奇观
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 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
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
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 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 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资本、宗教信仰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技术限制,奇观被局限在 一时一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影像技术使奇观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而
是获得了时空“脱域”的能力:影像可以被携带到世界各 地展现给观众;可以被长期保存并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 影像技术不是专属于帝王或贵族等特权阶层的技术,普通 人也可以利用它来制造奇观。因此,影像技术的发明,使 得各种奇观获得了保存和传播的机会,极大地延展了奇观 的范围和影响力。
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娱乐产业的需
要,奇观不断与娱乐相结合,成为社会权力运行和资本增 值运作过程中所倚重的工具或手段。拥有当今高超的奇观 生产技术,人们便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 它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消遣娱乐并制造幻想和欲 望,从而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型社会经济不断升 级的动力。
事实上,就奇观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层面来说,它的背后
往往纠结着社会权力、商业利益、大众娱乐、文化霸权、 意识形态斗争等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 技术和视觉效果都只不过是一种中介,这一中介连接着形 形色色的媒体——社会奇观现象;另一端则连接着看不见 的社会权力与资本的扩张、控制、增值欲望和诉求
因此,对视觉奇观及其技术基础、艺术革新进行研究对理
解我们时代的奇观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而奇观电影为研究 这一层面的媒体奇观现象提供了绝佳的资源。
另一方面,奇观的社会文化意义绝不仅限于视觉经验或视
觉效果层面,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的奇观化趋势并非孤立的 技术问题,也非孤立的视觉艺术问题。它与当代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奇观社会的奇观逻辑取决于技术
进化的逻辑,而技术的进化逻辑却又取决于权力和资本的 欲望逻辑。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理解和解释奇观现象其实 也是在理解和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対奇观现象的文化分 析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 的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从克林顿的性丑闻的结果可见,受众在媒体奇观面前并非
无所作为的,而奇观也不像德波所主张的那样具有无往而 不胜的能力;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具有服从、抵制、商 谈等多种意义解读态度。因此,与其说奇观是一种意识形 态和权力、资本征服的世界的工具,毋宁说它是具有不同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文化战争的“角力场”。 权力和资本制造种种媒体奇观以操控大众的事实固然无可 争议,但受众通过微观层面的意义解读活动对其加以抵制 和利用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大众 也针对权力和资本制造奇观事件,以此向权力和资本施加 压力。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一)数字技术革命与奇观电影模式的盛行

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 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 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 了一场数字化的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 ——詹姆斯· 卡梅隆
ຫໍສະໝຸດ Baidu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
革了旧有的电影创作模式,并深刻地改变了电影工业 的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