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1 实验室安全知识
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大量使用易损的玻璃仪器和精密分析仪器,经常使用的化学试剂中有些易燃、有毒、有腐蚀性。
为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和人身安全,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1) 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一切化学药品禁止入口。
水、电、煤气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关闭。
实验完毕须洗手。
(2) 使用电器设备时,不可用湿润的手去开启电闸和电器开关。
(3) 浓酸、浓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切勿溅在皮肤和衣服上。
使用浓HCl、氨水等时,应在通风条件下操作。
如不小心将酸或碱溅到皮肤或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再分别用50g·L-1的碳酸氢钠或硼酸溶液冲洗,最后用水冲洗。
(4) 如发生烫伤,可在烫伤处抹上黄色的苦味酸溶液或烫伤软膏。
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实验室如发生火灾,应根据起火原因进行针对性灭火。
当导线或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及CO2灭火器,而应首先切断电源,用CCl4灭火器灭火,必要时向消防部门报告。
(5) 实验室应保持室内整齐、干净。
不能将毛刷、抹布扔在水槽中;禁止将固体物、玻璃碎片等扔入水槽内,以免造成下水道堵塞。
3
§1-2 常用器皿与试剂
(1)玻璃器皿的洗涤
实验中常用的烧杯、量筒、锥形瓶等一般的玻璃器皿,可用毛刷蘸去污粉或合成洗涤剂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润洗三次。
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吸量管等具有精确刻度的仪器,可采用合成洗涤剂洗涤。
常将配成0.1%~0.5%的洗涤液倒入容器中,摇动几分钟,弃去,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润洗三次。
(2)化学试剂的规格
化学试剂产品门类很多。
我国国产一般试剂的等级及用途为:试剂级别中文名称英文符号标签颜色主要用途一级优级纯GR 绿色精密分析实验二级分析纯AR 红色一般分析实验三级化学纯BR 蓝色一般化学实验在一般分析工作中,通常要求使用AR级的分析纯试剂。
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化学标准物质的分级有A级、B级、C级、D级、E级。
C级和D级为滴定分析标准试剂,含量分别为(100±0.02)%和(100±0.05)%.
只有对化学试剂标准有了明确认识,才能既不超规格造成浪费,又不随意降低规格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3)纯水的制备
蒸馏法:目前使用的蒸馏器有玻璃、铜、石英等。
蒸馏法只能除去水中非挥发性的杂质,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杂质并不能完全
4
除去。
蒸馏法的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但消耗能量大。
离子交换法:目前多采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混合床装置,所制备的纯水称为去离子水。
其去离子效果好,成本低,但不能除去水中非离子型杂质,设备及操作较复杂。
此外,还有电渗析法等。
纯水制备不易。
在保证实验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尽量节约用水,养成良好习惯。
5
§1-3 数据记录和处理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及时、准确、清楚,采用表格形式。
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绝不能随意拼凑和仿造数据。
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测量结果。
重复测量时即使数据完全相同,也应记录下来。
记录测量数据时,应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用分析天平称重时,要求记录至0.0001g;滴定管的读数,应记录至0.01 mL;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应记录至0.001的读数。
发现数据读错、测错或算错而需要改动时,可将该数据用一横线划去,并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有数字。
对一组结果计算出算术平均值后,应再用相对偏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衡量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这些是分析实验中最常用的几种处理数据的表示方法。
6
第二部分基本操作
§2-1 分析天平的基本操作
一、递减称量法
递减称量法用于称量一定质量范围的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CO2反应的样品或试剂。
又称差减法。
称量步骤如下:取称量瓶(手不直接接触瓶和瓶盖)。
用纸片夹住瓶盖后打开,用匙加入试样适量(用电子天平估值),盖上瓶盖。
将称量瓶置于分析天平,称出准确质量。
取出称量瓶,在容器上方,倾斜瓶身,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
当倾出的试样接近所需量时,一边继续用瓶盖轻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附在瓶口上的试样落下。
盖好瓶盖,在分析天平上称出准确质量。
两次质量之差,即为倾出试样质量。
如一次未得到合乎质量范围要求的试样,则重复操作步骤。
按此法连续递减称量,可称取多份试样。
二、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 要将待称物置于天平秤盘的中央。
2. 要将天平侧门关好,再读取质量。
3. 放、取被称物,开、关天平侧门,动作都要轻、缓。
7
§2-2 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和吸量管,是分析化学实验中测量溶液体积的常用量器。
一、滴定管
滴定管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用来装酸性、中性及氧化性溶液。
碱式滴定管用来装碱性及无氧化性溶液。
常用滴定管的容量有50 mL、25 mL和10 mL.
滴定管一般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
零刻度线以上部位可用毛刷蘸洗涤剂刷洗;零刻度线以下部位如不干净,则采用洗液洗。
1.装入溶液
先将试剂瓶中的溶液摇匀,再直接倒入滴定管中,不要用烧杯等容器来转移。
用溶液润洗滴定管内壁3次(每次10~15mL)后,将溶液充满滴定管至零刻度以上。
2.排除气泡
装入溶液后,检查滴定管出口下部尖嘴部分是否留有气泡。
若酸管中有气泡时,右手拿滴定管上部无刻度处,并使滴定管倾斜约30°,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管口,反复数次,即可排除气泡。
若碱管中有气泡,可将碱管夹在滴定管架上,左手拇指和食指质量捏住玻璃珠部位,使胶管向上弯曲翘起,并挤捏胶管,使溶液从管口冲出,即可排除气泡。
3.滴定姿势
为操作方便,滴定时可站着,也可坐着。
8
(1) 酸管的操作:左手握滴定管,无名指、小指向手心弯曲,轻帖酸管出口部分,其余三指控制旋塞的转动。
注意不要向外用力,而应使旋塞稍有一点向手心的回力,以免推出旋塞造成漏水。
(2) 碱管的操作:左手握滴定管,拇指靠前,食指在后,其余三指夹住出口管。
用拇指、食指捏住玻璃珠在部位,向右边挤胶管,使玻璃珠移至手心一侧,溶液从玻璃珠旁的空隙流出。
(3) 右手的操作: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锥形瓶,使瓶底离滴定台高2~3 cm,滴定管下端伸入瓶口内约1 cm.当左手握住滴定管滴加溶液时,右手摇动锥形瓶,边滴边摇动。
4.操作要领
(1)最好每次滴定都从0.00 mL或接近0的刻度开始,以减少滴定误差。
滴定时,要观察滴落点周围颜色的变化。
不要只看滴定管上的刻度变化,而不顾滴定反应的进行。
(2)滴定时,左手不能离开旋塞而任溶液自流。
右手摇瓶时,应微动腕关节,使溶液向同一方向旋转,并使溶液旋转出旋涡;不能前后振动,以免溶液溅出。
(3)一般开始时,滴定速度要稍快,呈“见滴成线”,即每秒3~4滴左右。
不要滴成“水线”,那样速度太快。
接近终点时,应改为一滴一滴地加入,即加一滴摇几下,再加再摇。
最后是半滴半滴地加入,即操作滴定管,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
这样,每加半滴,摇几下锥形瓶,直至溶液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为止。
(4)到终点后,滴定管读数前,要等1 min左右使附着在内壁的溶液流下,并注意管出口嘴尖上不能挂有水珠。
读数时,应将滴定管从管架上取下,而不宜当滴定管夹在管架上时读数。
用右手拇
9
指和食指捏住滴定管上部无刻度处,使之保持垂直,视线与溶液弯月面下缘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5)滴定管上相邻两小刻度之间为0.1 mL.读取体积数值时要读至0.01 mL,即要估计两刻度间十分之一的值。
二、容量瓶
容量瓶主要用于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或定量地稀释溶液,常和分析天平、移液管配合使用。
用容量瓶配制标准溶液或分析试液步骤如下:
1.先将待溶固体称出,置于小烧杯中,加水或其它溶剂将固体溶解。
2.右手拿玻璃棒,左手拿烧杯,使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悬空伸入容量瓶口内,棒的下端应靠在瓶颈内壁上,使溶液沿玻璃棒和内壁流入容量瓶中。
3.烧杯中溶液流完后,将玻璃棒和烧杯稍微向上提起,并使烧杯直立,再将玻璃棒放回烧杯中。
然后用洗瓶吹洗玻璃棒和烧杯内壁,再将溶液转入容量瓶中。
如此吹洗、转移,重复五次以上。
4.加水至容量瓶的四分之三左右容积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瓶塞的扁头,将容量瓶拿起,按同一方向摇动几周,使溶液初步混匀。
继续加水至距离标度刻线约1cm处后,等1~2min使附在瓶颈内壁的溶液流下后,再用细而长的滴管滴加水至弯月而下缘与标度刻线相切(注意滴管勿接触溶液)。
5.盖上干的瓶塞,用左手食指按住塞子,其余手指拿住瓶颈标线以上部分,右手指尖托住瓶底边缘,将容量瓶倒转,使瓶振荡
10
混匀溶液。
再将瓶直立,又将瓶倒转,振荡溶液。
如此反复10次左右。
三、移液管和吸量管
1.润洗
先用吸水纸将管尖端内外的水除去。
然后用左手持洗耳球,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拿住移液管或吸量管标线以上部分,将洗耳球对准移液管口,将管尖伸入溶液中吸取,待吸至球部的四分之一处时,移出、荡洗,润洗过的溶液从尖口放出、弃去。
如此反复荡洗三次。
2. 移取
将移液管或吸量管直接插入待吸液液面下约1~2cm处。
管尖不应伸入太浅,以免液面下降后造成吸空;也不应伸入太深,以免移液管外部附有过多的溶液。
当洗耳球慢慢放松时,管中的液面徐徐上升。
应注意使管尖随液面下降而下降。
当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时,迅速移去洗耳球。
与此同时,用右手食指堵住管口,左手改拿盛待吸液的容量瓶。
将移液管往上提起,使之离开液面,并将管的下端原伸入溶液的部分沿待吸液容器内部轻转两圈,以除去管壁上的溶液。
然后使容量瓶倾斜成约30°,使其内壁与移液管尖紧贴。
此时右手食指微微松动,使液面缓慢下降,直到视线平视时弯月面与标线相切,这时立即用食指按紧管口。
移开容量瓶,左手改拿接收溶液的锥形瓶,并使之倾斜,使内壁紧贴移液管尖,成30°左右。
然后,放松右手食指,使溶液
11
自然顺壁流下。
待液面下降到管尖后,等15秒左右,将管身左右旋动一下,称出移液管。
此时,尚可见管尖部位仍留有少量溶液。
除特别注明“吹”字外,这少量留存溶液不必吹入锥形瓶中。
用吸量管吸取溶液,大致与移液管操作相同。
但要注意:吸量管上常标有“吹”字。
12
§2-3 吸光光度法基本操作
一、理论基础
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是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εbc
其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b成正比。
吸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的准确度,特别适宜于微量组分的测量。
本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
二、比色皿的使用
拿取比色皿时,手指不能接触其透光面。
测定溶液吸光度时,应先用该溶液润洗比色皿内壁2~3次。
被测定的溶液以装至比色皿的3/4高度为宜。
盛好溶液后,用纸轻轻擦拭比色皿外部,使透光面洁净透明。
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通常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测定。
三、TU-1810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1.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1)开机后屏幕显示初始画面:
13
14
按“2”选择“光谱测量”。
屏幕下方显示:“安装程序请稍候…”
(2)当屏幕显示: 光谱测量 Abs
……
参数(F1)
峰值(F2)
请按键盘操作
按“F1”设置“参数”。
(3)当屏幕显示: 光谱测量
参数设置
1.光度方式:Abs
2.扫描速度:中
3.采样间隔:1.0
4.波长范围
5.纵坐范围
请按数字键选择
按“4”设置“波长范围”。
1.光度测量
2.光谱测量
3.定量测量
……
请按数字键选择
(4)屏幕下方显示:
请输入开始波长(1100-190):
输入相应波长(如600),并按“↙”键。
(5)屏幕下方显示:
请输入结束波长(1100-190):
输入相应波长(如400),并按“↙”键。
如输入的数字有误,可按“↘”键清除。
如有必要,还可设置“纵坐范围”。
按“5”后,按提示操作。
(6)“参数”设置完毕后,按“Return”键,返回至:
光谱测量 Abs …… 参数(F1) 峰值(F2)
请按键盘操作
(7) 打开比色池盖,将装空白溶液的比色皿放入第一格比色皿架中,盖上比色池盖。
按“Auto Zero”键。
屏幕下方显示:“基线校正请稍候…”
(8) 基线校正完毕,屏幕下方显示:“请按键盘操作”
打开比色池盖,将装有色溶液的比色皿放入第一格比色皿架中,盖上比色池盖。
按“Start”键。
屏幕下方显示:“正在进行光谱扫描”
15
16
(9) 扫描结束后,屏幕下方显示:“请按键盘操作”
按“F2”键,确定“峰值”。
屏幕下方显示: 请输入阈值:(1-100)
输入“1”并按“”↙键。
屏幕下方显示:“系统操作请稍候…” 随后出现: 峰???.?nm 0.???
前者是吸收峰波长,后者是相应的吸光度。
记录数据。
如有多个吸收峰,按“←”键逐一记录,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10)按“Return”键,屏幕下方显示:“请按键盘操作”
再按“Return”键,屏幕下方显示: 数据将丢失,继续?
(是:ENT , 不是:CLS)
按“”↙键,返回初始画面。
2. 测定标准系列和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1) 当屏幕显示初始画面时:
按“1”选择“光度测量”。
1.光度测量
2.光谱测量
3.定量测量
……
请按数字键选择
17
(2)屏幕显示“光度测量”画面: 光度测量
…… No. Abs K*Abs
参数(F1) 删除(F2)
试样(F3)
请按键盘操作
按“F1”设置参数。
(3) 屏幕显示“参数”画面: 参数设置
1.光度方式:Abs
2.测量波长:
3.系数: 1.000 请按数字键选择
按“2”设置“测量波长”。
(4)屏幕下方显示:
请输入波长:(1100-190)
输入在步骤1.(9)中确定的最大吸收波长,并按“”↙键。
屏幕下方显示:“系统操作请稍候…”
“测量波长” 设置完毕后,如“系数”不是“1.000”,可按“3”设置“系数”。
(5)按“Return”键,返回至:
18 光度测量
…… No. Abs K*Abs
参数(F1) 删除(F2)
试样(F3)
请按键盘操作
(6) 打开比色池盖,将装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放入第一格比色皿架中,盖上比色池盖。
按“Auto Zero”键,校正基线。
(7) 打开比色池盖,将装有有色溶液的比色皿放入第一格比色皿架中,盖上比色池盖。
按“Start”键,测量吸光度,记录数据。
依次完成对标准系列和样品溶液吸光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