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_中国文化失语现象_之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反思
*
■石志华
*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文化教学》(项目编号:y02011001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石志华(1976-),女,山西晋中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ESP研究。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现为,在表达能力上,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在题材选择上,学生钟爱英美文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认知和习得母语文化的热情不高,母语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相关英语词汇、词群和句群欠缺。加强中国母语文化教育,首先要提高中国母语文化的完整性,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的输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母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3)30-0053-03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的共识。
加大英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不容忽视,即目的语文化摄入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主要指英美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好,而表达本族语文化的能力却非常低下,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中国文化失语”
。该术语出自从丛教授,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此后,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失语症(aphasia)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家面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症”。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症)”,其主要特征是用英语语言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低下,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笔者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征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不仅表现为用英语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低下,还表现为学生对母语文化缺乏兴趣和热爱。以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文化主题做的Oral Pre -
sentation(口头演讲)为视角进行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
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低下
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首先要有相关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
储备,还需要具备相关的词汇准备,才能进行篇章的表达。部分学生选取中国文化题材做口头汇报时,词汇一关却明显短路,如涉及到家乡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其中所需要的亭台楼阁等词汇就难以攻克,只能借助于课件读出,而非说出;再如,介绍家乡的传统美食时,需要食材、烹饪等词语,然而学生即使有所准备,也无法很好地输出。表达的时候,词汇跟不上,整体篇章的表述就非常不流畅。由此可见,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时所需要的词汇难以真正内化成为学生大脑词库中的一部分。
(二)学生钟爱英美文化题材
在Oral Presentation 题材的选择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一个阶段结束后,笔者发现,在选材方面,学生倾向于选择英美文化。学生喜好的题材有英美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
万圣节等)、英美政治体系、英美教育、奥斯卡获奖电影、街舞、芭蕾等。以2008届学生为例,只有四个学生选择了中国文化相关的题材,分别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春节、重阳节和端午节,其余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有关英美文化的题材,还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的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以2009届学生为例,只有三个学生选择了与母语文化相关的题材,分别是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家乡、电视剧,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比较文化,如中美婚俗比较。
(三)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热情度更高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英美文化选题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泼等良好的反馈效果。而对于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的反应则较为冷淡。在随后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对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Vol.33(2013)No.30P 53-P 55
第33卷(2013年)第30期第53-55页
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文化太熟悉了,没有新鲜感,不像Easter Bunny那样令人耳目一新。但问及是否能够用英文来表述熟知的清明节时,多数学生表示,知道归知道,但是相关词汇很难记住,而且掌握相关词汇的欲望不强烈。
Oral Presentation结束后,采取随堂问卷或匿名点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反应比较平淡,对新鲜的外来文化则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有些学生甚至还表示,下课后会上网查询,以补充一些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弊端及原因
只有保持和弘扬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国的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弊端和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世界是一个大舞台,各民族文化在这个舞台上都应当充分展现各自的独特魅力。而“文化失语”的后果只能是欣赏异族文化的表演,失去了自己的精彩呈现。
沟通需要媒介,那就是语言。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正是为了搭建起语言这座桥梁,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除了要相互理解外,还要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如果只“进”不“出”,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意义。良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而客观地展示和传播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英语教学不能进入这样的误区:外语教学就是教习外国的语言和外国的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是兼容并举,引导学生在学习好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兼顾母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一个误区,分析成因、积极改观是当务之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
(一)主观原因
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热情和习得热情不高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观因素。在Oral Presentation的题材选取、同伴接受和同伴反馈等方面,都表现出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在主观态度上的淡漠。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不足,必然会导致语言习得无法深入。任何客观知识的传递与分享,都要通过接受者主观的吸纳与内化才能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对母语文化都非常重视,具有高度的弘扬母语文化的热情,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欠缺,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主观性喜爱,从而去积极习得,是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客观原因
1.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欠缺与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及普通常识在基础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的占有份额和普及程度有密切关联。母语文化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出现在教材里,直到高中阶段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是到了大学,母语文化教育却出现了断层,大学语文成了选修课。事实上,大学阶段也应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绝好时机。
2.学生相关英语词汇、词群和句群欠缺
篇章的产生首先要有词汇,词汇通过语法的内在联系形成句子,句子通过上下文的关联形成段落,段落通过逻辑关系形成大的篇章。词汇和词群是形成篇章结构的基本,词汇和词群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英文表达时出现问题。笔者以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过于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在培养输出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三、加强中国母语文化教育的途径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重视外来文化自然无可厚非,然而绝不能忽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对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核心使命。母语文化教育的提升离不开宏观教育和微观课堂两个层面。
(一)强调中国母语文化教育的完整性
母语文化是从小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背诵唐宋、诗词开始的。母语文化教育从小学始,到中学,再到大学阶段的进一步继续完善应是环环相扣、相互传承、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在大学阶段应该是最完整的、最不应该缺失的。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大学语文不是必修课,学生前期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在一点点丢失,而后期新知识的补充、跟进缺乏,母语文化教育的完整性从此中断。所以,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从连接断点开始。只有在学生母语文化知识储备充足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
大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虽然也强调文化教学,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母语文化却没有明显侧重,教材内容仍侧重于英美文化的导入,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介绍。在考核方面,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涉及到了对西方文化常识的考核,结果是学生对西方文化常识非常了解,而对母语文化常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大学英语的大纲制定、教材内容选编、考核等方面都要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因素。
(二)教师要进行观念引导,加强母语文化输入
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让学生明白,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独立、平等地交际,必须习得目的语文化,提高用目的语表达、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
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多读中国古典书籍、现代文刊,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教师要多涉猎一些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化读本,提高自身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争取参加相关方面的培训。
三是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的输入。教师要善用专题、讲座及讨论等多种形式,用英文介绍中国本土文化的习俗、习惯、风貌等。在介绍之前,还要对具有中国特色文
54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