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教学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经历过二年级上学期《平均分》的学习,以及表内口算除法的熟练掌握,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正应如此,有些学生会认为在平均分物品时,都是正好全部分完,形成了思维定式。

那么在教学本课时,要想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就得让学生亲历分东西的过程,在分的过程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课堂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片段一:设境激趣,学习新知
1.以旧引新
师:新学期开始了,见到同学们老师非常开心,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10支铅笔)我想把这10支铅笔分给同学们,老师会怎么分呢?(师用圆片代替铅笔在黑板上出示)
2.学习新知
(1)师:老师是每人2支2支地分,(大屏幕出示下图),还可能怎么分?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装汇报的内容,最终呈现下表:
(2)师:有这么多种分法,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动手分一分,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分法。

指一名学生汇报(有剩余现象)
此环节在理解“余数”的含义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通过小组互相交流,学生知道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剩余”的现象,“余数”的引出水道渠成。

师:这几支是什么意思?(理解没分完,不够分,剩余)我们要把剩余的情况也要记录下来,在这儿(大屏幕的表格)我们要填上“还剩向几支”。

(最终形成完整的表格)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在作业纸上)
出示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
1.分工要明确: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另一位同学负责操作;
2.操作时要先确定“每人分几支”,然后再分一分。

汇报评价,完成表格。

把10支铅笔分给10个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的特点,符合合作学习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的表面形式,合作效益低下。

所以在设计本环节时,教师就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了合作要求,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也融入到小组里去,适时地引导、监督小组学习,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片段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支、6支时,你还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翻开课本第2页,《试一试》,在书上填一填。

(1)在书上填写。

(2)多媒体演示汇报结果。

(3)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2.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要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讨论要求:
1.四人一小组,从1号开始发言。

2.发言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做好补充的准备。

3.小组长带领组员总结。

教师在这一环节又一次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决定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以下几处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2)在学习重、难点时;(3)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4)在归纳法则、揭示概论之时。

本环节是基于第(4)点的基础上设计的。

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问题。

透过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课上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了课中,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效了。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两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
为动手操作实验阶段,第二处为发现总结阶段。

二、知识形成过程重自主。

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抽象性很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感受知识形成的教程。

如在理解“余数”这一概念时,老师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生切实感受到“剩余”现象的产生,润物细无声地揭示了“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环节设计显巧妙。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学须有效、高效。

本节课教师就巧妙地设计、利用每一环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伊始,教师借助平均分10支钢笔,每人2支的分法来复习巩固除法及其意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根植于例1的教学中。

在教学例1时,教师提问:还可以怎么分?继续使用这一案例。

这样看似两个独立环节,其实又是一个整体,互为利用。

同样,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也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次合作为后一次思考提供了基础,后一次的归纳总结又是第一次合作的目的,两次合作缺一不可。

课的结尾设计也很巧妙,通过再次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整节课设计得干净、整洁,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