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

(范文示例)

摘要: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西部的环境变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隆起可根据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古近纪期间的隆起。第二阶段为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的初次隆起。第三阶段为发生在09~08Ma。这次隆起形成现今的高原面貌。这次隆起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本文将从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演化作用方面进行阐述,对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化的耦合关系作出初步的探索与论证。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起环境演化

Abstrac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western China can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ts uplift can be studied based on the Qaidam, Turpan, Hami evolutio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ising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first stage was limited to uplift Kailash area Paleogene period.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first plac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Miocene (23 ~ 11.7 Ma)

uplift.The third stage was the last rapid uplift. It occurred in 0 9 ~ 0 8 Ma.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generated nowadays appearance.The uplift not only led to profound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lateau, which resulted in the most extensive glaciation and the widest cold prairie grassland in the Quaternary, but also to a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at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glacial cover in the Arctic Circle1 Meanwhile.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the process of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It will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coupling between tectonic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ince the Cenozoic.

Key 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uplift;Environmental Evolution

1青藏高原的隆起

1.1青藏高原早期的构造

我们能够从青藏高原不同的地块发育不同的时间段的海相沉积的记录看出,特提斯洋在不断地向南进行退缩,大陆地壳在不断地向南增生。古生代海相沉积分布于整个青藏地区,也包括祁连、昆仑在内。晚古生代三叠纪是沿可可西里金沙江的构造带发生的古特提斯洋板块迅速北向俯冲的事件,形成了可可西里金沙江板块的俯冲带及其北侧岛的弧带,直至晚三叠纪形成的可可西里金沙江板块的缝合带,导致了特提斯洋逐步退到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的以南地区;而可可西里金沙江的缝合带以北地区的逐步隆起成了陆地。侏罗纪时期的羌塘地块,普遍发育成浅海相沉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却为陆相沉积环境;大约自晚侏罗世的开始,特提斯洋板块沿班公错怒江的构造带发生快速北向俯冲的事件,形成班公错怒江的缝合带,导致羌塘的地块逐步褶皱而隆起;至早白垩世,羌塘的地块整体转变成了陆相环境,特提斯洋就退缩到了班公错-怒江以南的地区。白垩纪时期的青藏北部地区是处于陆相环境,冈底斯-拉萨的地块处于海相的环境;约自晚白垩纪开始,特提斯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发生快速北向俯冲事件,沿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发生强烈构造运动事件,导致冈底斯)拉萨地块逐步的褶皱隆起成大陆,形成雅鲁藏布江的缝合带[1]。到老第三纪,特提斯洋已经退缩到喜马拉雅以南的地区;至始新世早中期,约为45~50Ma,特提斯洋在青藏几乎全境消亡。从此青藏高原几乎完全进入了陆地的演化阶段,随着印度与欧亚大陆的互相碰撞,高原地壳开始缩短、增厚和快速地隆起,才逐步形成当今的地貌格局。

1.2青藏高原的雏形阶段

相关研究表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不是单纯的南北向规则的正向碰撞,反而是自西向东的斜向穿时性的碰撞。初始的碰撞时间约为60~65Ma,而以陆陆为主体的碰撞高峰期很可能发生在55~45Ma。在东喜马拉雅的构造结高压麻粒岩形成的年龄和逆冲走滑断裂的变形年龄都在65~55Ma范围内。高原东侧腾冲的梁河花岗岩带,同位素的年龄在51.1~59.8Ma,它们应是印亚大陆强烈碰撞背景下的壳熔产物。60Ma前后拉萨地体发生了SN向地壳缩短大约180km,并导致了羌

塘地体的地壳缩短,形成囊谦)风火山逆冲带和第三系沉积盆地。所以陆陆碰撞的时间在古新世而非始新世。白垩纪的晚期和第三纪的早期,我国长期处于地壳的稳定阶段,广泛的发育准平原[2]。由于地形的起伏小,大气层的厚度均匀,加上周围的海洋对大陆气候调节作用,令我国在早第三纪的初期大气环流属于行星风系的系统。其气候带按纬度的分布,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古新世的气候带则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北部和最南端的相对湿润,有煤层、动物化石及古植被指示物的分布;在大约18~35bN之间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宽广的干旱带分布了大量的盐类和石膏的沉积。始新世时期,气候格局与古新世大致一样,不过最南部局部的地区出现含煤的盆地,表明气候带整体上向北推移。这充分说明当时整个青藏地区的海拔高度较低,基本上不存在垂直的气候分异,行星风系还居主导地位。

1.3青藏高原的形成发育期

印度板块在37Ma前后沿雅鲁藏布江的缝合线俯冲下插,导致了冈底斯山脉的崛起,特提斯海从藏南已经全部撤出。在冈底斯山的南缘磨拉石带堆积了2000~4000m沉积,而在喜马拉雅的西南麓,老第三纪的穆里组物质主要来源于印度的地盾,说明此时喜马拉雅山还没隆起。印度板块挤压应力是通过青藏各构造单元向北传递的。造成可可西里盆地在早第三系的地层风火山群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祁连山的北麓火烧沟的组结束年代为33.4Ma,与其上覆地呈现出不整合的接触。这期的运动在滇西地区表现为较强烈的挤压褶皱和逆冲的性质,发育为飞来峰构造,形成北西-北西西向的构造线。24Ma前后,欧亚板块很难再变形缩短从而消化印度板块的俯冲应力,却转变成造山运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的首次崛起,淡色的花岗岩沿主中央断层的侵位,其南麓已经开始沉积厚达6000m的西瓦利克群堆积[3]。

青藏运动是从3.6Ma开始的。这次运动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最大规模的隆起,对高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时的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主边界的断层以小角度向南在逆冲,推覆的距离达20~30km;唐古拉山口地区的下沉接受曲果组的沉积;昆仑山垭口地区开始拉张下陷从而形成盆地,在红土风化壳上已经沉积了厚达200m的山麓冲积扇的砾岩层;在青藏高原的东部(主要指川西、滇西),下更新统基本不整合于上更新统之上,横断的山地强烈的隆起;青藏高原山间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