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内容概要
时间:2011-10-13 来源: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利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了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并结合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深入讨论“用工荒”、制造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等问题。二是着眼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综合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及相关的政策影响因素。三是围绕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态势和城镇人口的分布形态进行预判,提出统筹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四是总结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介绍江苏、四川等地推进均等化服务的模式和经验。五是探讨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代表性区域的人口流动迁移态势,提出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政策建议。主要成果如下:
一、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专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我们发现了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六大问题。一是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整
体偏低,超过八成无职业技术职称,也未接受过职业培训。二是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偏低。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与配偶同住的占84.9%,这部分人群中,在流入地接受过至少一项计划生育服务的占78.7%,其中,中小城镇比大城市低17个百分点。三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难。四是流动人口房租占流动人口家庭总支出的二成以上,住房状况有待改善。五是流动人口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低收入阶层入不敷出问题严重。六是中小城镇对乡-城流动人口吸引力有限,接近一半愿意落户城市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升学。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
《报告》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该指数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维度,5个维度包含子女就学、劳动合同、劳动环境、人际交往和心理认同等26个指标。指数通过调查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以百分制计算各项指标得分。指数分析发现:一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本地市民各项指标总得分为68,而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的总得分仅为31、42。其中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仅得14分。二是流动半径越大,社会融合水平越低,大都市融合状况弱于其他城市。三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间社会融合程度差距明显,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人群之间的社会融合程度差别不大。四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融合越好。
三、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专题
《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未来十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城镇总人口约占全国城镇总25%;哈长、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约为36%;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千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重约为39%。
《报告》提出了促进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建议。一是强化人口发展规划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建立重大专项规划衔接机制、重大工程项目人口评估机制和人口预警机制。二是完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信息管理,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动态更新机制,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三是构建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合理分布的体制机制,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就业,统筹推进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相关制度改革,制定差别化的人口迁移管理政策,构建有利于人口聚集的财税管理体制。四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五是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建议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加快构建流动迁移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实施流动人口市民化工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
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题
《报告》系统总结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各地实践探索,明确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提出了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构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消除流动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等方面与流入地居民之间的差异,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近年来,人口计生系统更新观念、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方法和措施。江苏省建立了服务内容公平化、服务机构网络化、服务标准优质化、人员队伍职业化、服务管理无缝化、财政保障制度化、评价体系科学化、权利保障市民化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江苏模式”。成都市立足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题
《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促进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多极驱动的格局初步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人口流动迁移方向开始趋于多元化。人口在东部、中部、西部和西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双向流动增多,中西部的一些省(区)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回流。2010年,山西、河
南、湖北、陕西、宁夏、青海、广西等省(区)跨省流出人口都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河南跨省流出人口较上年减少了278.5万人。
目前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流动人口继续向东部聚集,资源保证程度和生态支持能力亟待加强;二是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很低,难以适应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产业转移仍面临障碍和矛盾,无法吸引流动人口就近就业;四是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统筹不足,难以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为促进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积极引导人口有序迁移,依靠流动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减小人口流动迁移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此外,《报告》附录部分整理收录了近1年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重要讲话和主要活动等大事,公布了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情况等最新的数据信息,摘编了《世界移民报告2010》的部分内容。
希望《报告》的发布,能够成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流动人口问题的一个窗口,为加快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