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与英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与英语教学
黄敏,魏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记忆的多重存储系统,然后根据多重存储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对英语教学的建议,最后,本文指出了目前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记忆多重存储模型农业院校英语教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几年以后,艾宾浩斯发表的著作《记忆》,成为第一个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在英语教学中,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下面将介绍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并探讨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和农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及其多重记忆系统简介
一直以来,记忆的研究就是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C. bartlett,1886~1979)的实验对记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进行了无意义音节(如kyh,pil)的学习,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人们的遗忘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也就是说在学习之后的较短时间里,记忆的内容会大量的遗忘。
记忆的遗忘曲线强调了即时复习的重要性。
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实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
他以“鬼魂的战争”这篇文章为材料,对不同的被试经行了记忆测验,他发现被试的记忆和回忆过程与个人经历和文化有关,被试会更改故事的细节,使之变得合理而平常,符合被试的文化习俗[1]。
即回忆过程不仅是被动重现过去学习材料的过程,它包含建构的成分,在回忆中我们使用已保存的内容以及头脑中的图示重新产生所学习的内容。
艾宾浩斯和巴特利特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回忆的效果上,也就是说他们探讨了那些因素会影响回忆的效果,但并没有研究记忆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的兴趣由记忆的效果转向了记忆的过程。
一些心理学家试图用计算机结构和工作来解释人类的记忆,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模型: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形态模型(modal model)。
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和加工特点,心理学家通过两种命名形式来表述三种记忆形式。
根据感知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0.5-3秒,消失得很快,而短时记忆约为一分钟,而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则可能保存多大数十年。
根据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特点,又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感觉记忆和瞬时记忆是对应的,而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是对应的。
当我们和周围世界接触时,各种信息首先已感觉的形式在这个记忆系统中登记,我们把这个阶段的加工过程叫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2]。
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机型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性,而我们人类则一般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物理信息。
因此感觉记忆包括两种: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和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
斯柏林(Sperling,1960)通过“局部报告发”发现瞬时记忆能够容纳9个英文字母,而达文(Darwin et al.,1972)发现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小,只能保存5个英文字母,但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可以达到4秒。
事实上,人们每天会接受到非常多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但很多信息都被遗忘了,其原因就是那些信息只进入了我们的感觉记忆,而没有进一步通过加
[作者简介]黄敏,女,湖南农业大学2007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向研究。
魏华,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工进入长时记忆。
心理学家发现,只有那些被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记忆的下一个单元——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类似与计算机中的运算器,信息在工作记忆里得到加工[1],感觉记忆转换为工作记忆的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注意,这种注意可以是个体有意识的,也可以是个体无意识的。
工作记忆的编码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成年人工作的容量在5~9之间波动,米勒(1956)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指出工作记忆的容量为7+2。
短时记忆的容量7+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和句子。
心理学家用组快(chunk)来表示这种记忆的单元,也可以把组块看做“熟悉的集合”(familiar unit)
[1],因此组块和个人经验,个人的信息加工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组块的内容是不同的。
例如,1949101这组信息,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但对于不知道这个历史事件的个人,可能只能一单个数字为组块来记忆这个信息,那么1949101就会变成包含多达7个组块的信息。
工作记忆的内容经过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时间长,且容量没有限制。
心理学中的复述并不是指简单的重复。
心理学家把复述分为各种: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2]。
机械复述指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不断的简单重
复,即有些学生所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精细复述则是将工作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个体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研究发现,机械复述相比,精细复述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Crai k& Wathins,
1973;Chase & Ericsson,1981)[2]。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对人的学
习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时记忆的编码有多种方式,不仅仅依赖与信息的物理特征。
它的编码方式主要有意义编码,语言特点编码和主观组织。
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和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以及识记者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如果把长时记忆和硬盘对照,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他的特点。
长时记忆的内容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显现在意识中,只有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才会从大脑中提取一部分信息。
就像硬盘,我们存储了很多电影,歌曲和学习资料,但只有我们使用的时候才会通过计算机在硬盘上提取这些信息。
信息是通过工作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的,同时长时记忆的内容也要经过工作记忆才能被我们使用,从这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工作记忆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存的时间和加工方式把记忆分为了三个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我们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来说都经历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个阶段,也就是说三个阶段的记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三个阶段的记忆是彼此联系而非孤立存在的。
下面的图也许能够帮大家更好的理解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摘自: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二、多重存储模型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感觉记忆与英语教学
任何词汇的记忆的形成,都离不开感觉登记的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物理刺激输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信息,进而今后后来的信息加工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登记有两种形式,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图像记忆的信息容量大,但保存时间短。
声像记忆的记忆容量稍小,但保持时间长。
所以在词汇呈现的环节,教师要结合图像和声音的呈现来达到感觉输入的最好效果。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工具的普及,使得词汇以多种形式呈现变得更为容易。
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的呈现顺序和呈现组合来达到最好的感觉记忆效果。
(二)短时记忆与英语教学
在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短时记忆的编码包括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同
时短时记忆的编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2]。
第一、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
人的
大脑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除了直接影响记忆的效率,还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广度。
有一项研究对一天中记忆广度的变化进行了考察,研究测试了上午8点、上午10点30分、下午1点、下午3点三十分、晚上9点的记忆广度,结果发现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最低。
时间和大脑觉醒状态以及短时记忆广度的关系提醒广大教师,在词汇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合理安排时间。
例如如果教学重点在于学习新单词,我们把教学时间挑选在上午,最好是10:30左右,而不是下午或晚上。
感觉登记的信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感觉信息的内容得不到注意会迅速的遗忘。
教师会发现一部分学生虽然在教师里听课,但几乎没有记住任何东西,但当老师提问刚才讲述的内容时,他却可以说出一点信息,这说明老师讲授的内容仅仅进入了感觉记忆,而没有进入短时记忆。
所以注意在记忆整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很难在英语学习中集中注意。
我们对于事物的注意,有事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通过意志来引发和维持。
我们通过集中精神可以记住一些英语单词,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但还有很多信息是在我们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工作记忆系统的,例如电影里的情节,人们并没有刻意去记忆电影内容,但还是能够很容易的回想出电影的一些情节。
由于信息刺激的特点,使得部分信息不需要我们的意志努力也能被注意到,这就是无意注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这两种注意来达到教学效果,但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只强调了有意注意的作用而忽视了无意注意。
那么无意注意和那些因素有关,我们怎样通过控制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来使得英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彭聃龄(2004),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个体的状态都会影响无意注意。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指刺激物的一异乎寻常的特定,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运动变化等。
一般来说,特别的、形式复杂和运动的刺激更能引起个体的注意。
比起一群在教室里传校服的学生,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在教室外奔跑的衣着鲜艳的少女。
既然刺激物自身新异、运动的特性能引起无意注意,那么教室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
例如老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大小、形状来呈现单词,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运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一些运动的单词来引起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和过去经验有密切关系。
在相同的外界刺激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刺激本身的复杂性和运动性,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信息与学生熟悉的内容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授关于娱乐的英语单词和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把英语信息和青少年喜欢的偶像以及电影联合呈现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在Powerpoint的左边呈现star, singer, 同时在PowerPoint的右边呈现周杰伦的照片;而在讲授关于电影的内容时,可以让单词“movie, film”和电影海报同时出现。
另外,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内容,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可以多采用卡通动画的形式,而对于高中生,可使用更为复杂和更为真实的影音图像。
注意可以使瞬时记忆的内容进入短时记忆,但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英语信息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中。
上面提到,精细复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精细复述的过程看成组块(chunking)的过程,即将集中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心理学家(Chase&Ericsson,1981)曾报道了一个“记忆专家”B.F的案例[2],他可以回忆80个数字。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了?原来他曾今是一名长跑运动员,他通过把那些随机数字组成各种长跑所需要的时间来记忆。
例如,他把“3,4,9,2,5,6,1,4,9,3,5”记做“3分49秒2—跑一英里,5分14秒—跑10英里,9分35秒—慢跑2英里”,他通过和长跑经历建立联系的方式,将无意义随机数字转化成了有意义、便于记忆的组块。
既然精细复述的方式有利于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注意它的重要性。
有些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组块(chunking),如利用各种汉字的谐音来记住英语的发音和意义,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不因粗暴的干涉。
事实上新东方的老师俞敏洪就利用类似的组块(chunking)方式来训练学员单词的记忆,例如“bruise”,通过发音记忆:“不如死”—脸上有了伤痕的话,还不如死了——伤痕。
(三)长时记忆与英语教学
经过感觉记忆的登记,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终于进入长时记忆了。
和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信息的保存时间要长得多,也稳定得多,但我们还是发现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也会遗忘。
彭聃龄(2004)认为遗忘的进程受时间、识记材料、学习程度、和识记者态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时间。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块,以后逐渐缓慢。
也就是说,复习的效果不仅复习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复习时间点的选择有关,教师应该在学习新内容后即时组织学生复习,尤其是在学习一些生僻的单词和句型之后。
第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来说,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对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而不是机械的规定每次学习数量。
例如,在学习学生熟悉的名词时,速度可以稍微放快;在学习抽象的形容词和副词时,速度可以稍微方面。
另外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来使学生了解该英语单词所代表的意义,比如在学习 “turkey”火鸡这个单词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火鸡的来历与故事,让火鸡这一事物变成学生熟悉的概念,来促进单词的学习和记忆。
第三,学习的程度。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恰能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
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优于低度学习,过度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
这条规律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注意,因为在很多教师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刚刚可以背诵,但这种学习程度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在背诵之后学习一段时间。
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的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是没有意义的。
教师还可以象学生解释过度学习的意义,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第四,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也会影响到遗忘的过程。
研究表明,在人们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复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
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仅要教授单词、句子、语法和结构等,还要讲述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
教师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现实意义,这样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
三、心理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不足及展望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了解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的确有助于英语教学,但一些语言工作者由于对心理学概念和研究的模糊而提出了一些不太恰当的教学建议。
周秀苗(2007)认为: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所以在在每篇精读课文处理前可引入7±2个新词。
这个结论事实上犯了三个错误,第一、短时记忆的容量确实是7±2,但是7±2的单位是组块,并不是单词。
通过上述对于短时记忆的介绍我们知道组块可以是字母、单词和句子等,但不等同于单词。
而且新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不能算作一个组块的,因为新词对于学生是完全陌生的,绝对不是“熟悉的集合”。
第二、在日常的词汇学习中,词汇学习的目的是让个体能够正确的读、学和理解词汇。
也就是说,个体如果能提取大脑中的长时记忆内容来进行各种信息加工过程,那么词汇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作者由于混淆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短时记忆的容量特点(7±2)来规定长时记忆的容量,显然是不恰当的。
第三、从单词的教授过程来看,对于一个单词的学习就会包括了记忆的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学习7±2个单词需要7±2三阶段记忆组合的过程。
很难想象有学生可以在一次记忆过程中同时记忆7±2个单词。
所以作者提出每次教授7±2个新词还是由于不清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把多个单词的学习过程当作了一次短时记忆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让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服务于语言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于心理学概念和研究的准确把握上。
下面笔者将从心理学的一些研究出发来谈谈多重存储模型对于词汇教学的促进。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1972年前10年间,人的记忆研究一直由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所统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产生了一些新了理论来解释记忆的过程及效果。
这些理论包括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craik,1972)[1],内隐记忆理论等。
在这些理论中,内隐记忆理论受到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
有些心理学家还通过比较脑损伤病人和正常人的大脑工作,试图从生理上去解释内隐记忆的意义,他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将揭示更多关于语言学习和记忆的规律,而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这些研究有所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滢. 实验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秀苗. 谈组块理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与职业[J]. 2002,12(54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