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
美国对日占领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作者:张悦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早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就开始不断地商讨战后对日政策,直至日本投降前夕才大致确定对日占领政策原则-非军事化与民主化,而作为战时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对财阀势力的处置是占领政策中经济民主化的重点之一,对财阀的控制程度直接影响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复苏的威胁力。
关键词:国务院;三部协调委员会;财阀解体;股份公司整理委员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出乎了华盛顿决策者们的意料之外,从1945年9月开始直至1946年末,对日重要政策才一一落实结束,其中财阀政策以SWNCC 302文件为标志,直至1948年才逐渐落实。
本文将通过梳理二战结束前对日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美国制定对日政策的考量,并通过战前财阀发展来阐述解体财阀的必要性,最后将对占领时期解体政策施行情况进行分析。
1 美国对日战后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一)早期对日政策设想1942年随着美国向法西斯国家宣战,国务院正式接手战后事务的计划。
国务卿赫尔于1942年2月扩充特别调查处,设立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第二次),同年夏天,委员会成立远东问题小组,开始讨论日本问题,其成员主要由当时的被称为知日派(Japan Lobby)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远东问题权威布莱克斯利(George H. Blakeslee)及日本史专家博顿(Hugh Borton),最初议题主要是天皇制存废、日本领土范围、战后日本经济形式等问题。
知日派的对日规划始终与决策层有所差异,在1943年的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发出声明要求“德日意无条件投降”,与总统类似,大部分美国国民也希望实现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硬和平(hard peace),对此,知日派有不同考虑,他们希望以《大西洋宪章》为基础,实现以再建日本为目标的软和平(soft peace)。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经济政策规划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远东小组历时8个月着手制定具体对日政策,博顿与罗伯特·费瑞(Robert A1. Fearey)分别负责政治与经济事务。
日本正常国家进程中的美国因素分析
法 化 。对 自卫 队 的战 略 和组 织 进 行 改造 , 在组 织 上
1 服务亚太 战 略 。美 国的对 日政 策是 以本 国利 .
益 为 出发点 的 , 当利 益 发生 变 化 时 就要 调 整 。事 实
常 国家 ” 题 上 的 战 略 期 待 , 是 提 高 日本 的 利 用 问 就
价值 , 化其 与美 国的安 全合作 , 强 使之 从美 国 的地 区
伙伴 转 变为全 球伙伴 。
( )美国 的支持动 因 一
为实现 “ 常 国 家 ” 小 泽 一 郎 提 出 了几 项 基 本 措 正 , 施: 一, 第 以联 合 国为 中心 , 开 为 “ 际安 全 做 贡 展 国 献” 。第 二 , 日美 关 系 为基 础 , 美 国辅佐 下 “ 以 在 借
第2 2卷 第 8期 ( 0 0年 8月) 21
山西 高等学校社 会科 学 学报
S I C E ESJ URN F U VE I I S I HAN OC AL S I NC O AL O NI RST E N S XI
V012 . . 2 No 8
( g 21) Au . 0 0
受 日本 社会 关 注 , 为 多 次 再 版 的 畅销 书 , 泽 的 成 小 “ 正常 国家 ” 也 随之 流行 于世 。小泽 一 郎认 为 , 论 战 后 E本 同意 不拥有 军 队 、 弃 主 权 国家 所 拥 有 的交 t 放
二 、 国 因素对 日本 正 常 国家 的推 进 美
美 国 国内对 于 日本 “ 常 国家 ” 正 内涵 的关 注 不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DOI:10.16496/ k i.rbyj.1998.04.012日 本 研 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李凌云 日美关系史是近代日本对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近代日美关系史,对于弄清楚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拟就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 近代日美关系,始于1853年“黑船来航”。
随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两国开始密切往来。
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是两国关系以友好往为来基调的时代。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明治维新。
它一改过去时代日本的形象,美国于是对日本另眼相看了。
1872年美国议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日本国民……以美国人为世界各国中最大的友人”。
①1879年,美国向日本表明可以考虑其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这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尚属首次,同时也给明治政府以极大的鼓励。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日美友好关系,可以从美国对甲午战争中日本的态度中得到印证。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美国不是谴责日本的行为,而是忠告日本:不要向中国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以免招致英法德俄等国的干涉,进而在维护中国秩序的名义下瓜分中国。
②后来的历史不幸被美国言中。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日本的一次次胜利而兴高采烈;日俄战争后期的1905年7月,美日签订了塔夫脱—桂太郎秘密协定,它与第二次“日英同盟条约”给日本做后盾,大大加强了日本在后来的日俄谈判中的地位;美国斡旋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后,又和英国支持日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日满洲协约》和《附约》,为日本向亚洲大陆的扩张打开了大门。
美国这样一再支持日本,是有其深刻目的的。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美国的有关情况。
美国内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到1895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近20万英里,超过了欧洲国家铁路的总和;1894年工业总产值94.9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二十世纪初,钢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答案及解析1.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符合题意。
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故,排除A;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此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再不断加强,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排除C;两极格局的瓦解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即1991年之后,故排除D;所以,正确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据中新网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
”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答案】A【解析】从题干“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日本有必要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援”可以看出,B、D正确。
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想匹配的。
这篇报道更说明另一个问题,是日本要积极的向海外派兵,想通过参与国际防务事务,让本国的军队正规化,常态化。
1950年代中期对日政策调整的若干因素分析
中 日关 系。 因此 , “ 希望亚洲各 国能够 和平共处 。恢 复正
常关 系 ,这对世界和平 是有 好处 的” 【 2 , “ 中 日两 国间正 常关 系的建 立 , 将有助于增 进远东 和平与 中 日两 国的和平 共 处” [ 3 ] 。基 于这种外交思想的指导 。周 恩来在 1 9 5 3年 9
1 9 5 0 年代中期对 日政策调整的若干因素分析
石 善 涛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北京 1 0 0 0 0 9 )
[ 摘 要 ] 2 0世 纪 5 O年 代 中期 。 中 国共 产 党 在 内 因和 外 因等 多 重 因 素的 影 响 下 , 对 日政 策做 出重 大调 整 。 提 出 了 同 日本 恢 复 正
美 国追 随 者 的地 位 , 成为 和平 、 独 立的 国家 , 那 么“ 中 国 与 日本 的 正 常 关 系 可 以建 立 与 发 展 , 而 且 中 国与 日本 之 间 订
府 、中断两 国 间政治 关系转变 为愿意 同 日本 恢复正 常关 系, 进 而采取 了一系列推进 中 日邦交正常化 的措施 。笔 者
日关 系 早 日实 现 正 常 化 。
访华 团和学术文 化访华 团时强调 。 “ 我 们和 日本也 同样 可 以根据这 五项原则来 承担彼此义务 ” 。还说 : “ 日本人 民投
对 日外 交作为我 国总体外 交的一个组成部分 。 其 政策 的调整必然要 根据国家总体外交 战略的调整而调整 。 朝鲜 战争结 束后 , 面对趋于 缓和的 国际环境 和东亚 局势 , 我党 将主要精力 转移到国 内大规模 的经济 、 文化建设 上来 。如 何创造 一个 和平 的、 稳 定的 、 有利 于国 内经济建 设 的周边 与 国际环境 , 成为这 一时期 中国外 交的主要任务 。 “ 我们要 继续创造 一个和平 的国际环境 ” [ - ∞ .首先就 是要维 护远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是随着各种形势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美国调整对日政策的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美、日的国内因素也是促使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主导思想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远东试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占领日本最初的2年中,基本上采取了严厉的改造政策,其目的是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使之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的威胁。
冷战的发展却促成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则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国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苏联影响的扩张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这种重视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到1948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几乎已经牵涉到国际上的每一个问题”。
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不得不对其远东战略进行调整了!随着中国内战的蔓延,特别是1947年后半期以后国民政府的败退,美国已不再看重这个即将被内战摧垮的国家的战略价值,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价值才凸显出来。
对日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对日媾和、美国占领军的撤离、美国在远东和日本的地位等许多问题。
早在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就已正式开始考虑对日媾和及缔结和约问题,他们当时虽并不看好中国的形势,但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还是充满期望的,蒋也在非常卖力地打内战。
这样,美国对日政策重点还是彻底改造日本,国务院远东司在1946年底1947年初起草的对日和约草案(“博顿草案”)对日本的非军事化、战争赔偿以及战争清算问题仍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到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加快调整对日政策,国务院、陆军部和占领当局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对日政策的争论。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各方辩论的深入而逐步完成的。
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
试述战后美国对日占领问题从1945年9月日本签订投降书到1952年4月美国完成对日媾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长达7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里,美国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又顾及到日本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对日占领政策。
本文将以时间为纵线,分以下三个阶段加以阐述。
文中不当之处,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美军单独占领与美军对日占领体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日本的投降与德国不同,它是在美军占领冲绳等日本周围岛屿的情况下投降的,因而出现了美军占领日本的问题。
早在5月23日,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向联合计划参谋会议提出了占领日本的两个计划。
该计划提出,用23个师80万兵力,分两个阶段占领日本。
这一计划是美军用流血的方法在占领日本的同时,让苏联进驻北海道和本土的东北地区,英军进驻九州和中国(指日本关西的山口、冈山、岛根、岛取、广岛五县)地方,中国军队进驻四国。
首都东京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占领。
①这一计划是同德国一样,分割占领日本的,体现了盟国协调的精神。
与此同时,1945年6月1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又指令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
麦克阿瑟的计划是用15个师的兵力先占领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下关海峡,然后用23个师的兵力占领全日本,对盟国参加对日占领抱消极的态度。
②随着美、苏在欧洲的矛盾扩大,美国对日军事占领计划,由分割占领逐渐转变到单独占领。
7月25日,麦克阿瑟向杜鲁门总统建议,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杜鲁门也表示同意,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想分割管制占领区。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象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③8月30日,麦克阿瑟乘巴丹号军用飞机抵达日本,开始时候实施对日占领,到10日初大致完成。
占领军主要由美国太平洋第6军、第8军,第3、第5舰队和太平洋空军组成,总兵力约40万。
1946年1月起,少数英联邦军队也参加了中国、四国等地区的占领。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兴风作浪,使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犯下滔天罪行。
1941年日本更是将贪婪的魔爪伸向美国,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占领日本,由于曾经尝试到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的巨大危害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日本的命运也在美国的统治下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二战;美国;日本;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洲作战都是远离本土,本国领土从未受到袭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日本法西斯主义却悍然制造事端,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自己几乎毫发无损。
这种卑劣的行为激起了美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随后宣战。
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战败国必然受到制裁。
美国在战争中领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可怕性,为了防止其东山再起,决定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肃清其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份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赔偿义务,这些都是要达到两个目标,即“日本确实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和平的、负责任的政府,即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和原则所显示之美国目的的政府”。
为了在远东建立一个支持美国的从属国日本,以适应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军事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建立占领体制,解除日军武装和军事机构。
在日本投降前,麦克阿瑟就向杜鲁门建议单独占领日本,杜鲁门表示同感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1945年8月底美国进驻日本,排斥苏联等其他盟国对日占领,虽然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最后决定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中。
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并授予他至高无上的特权,指令“天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限隶属于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德贵官,贵官的权限是最高的。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
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
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
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
”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
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
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
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
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
苏德战争爆发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 ( 美国国务院编 : 美国对外关系文 件 集》 U. S. D e a r t - p ,F m e n t o f t a t e o r e i n R e l a t i o n s o t h e U n i t e d S g f , 华盛顿特区 S t a t e s) 1 9 3 1~1 9 4 1 年 日 本 卷 第 2 册,
瑠。 瑏 援助有关的各种问题
总之 , 在苏德 战 争 爆 发 以 后 , 日本“ 北 进” 与 “ 南进 ” 的可能性同时剧增 。 在这种情况下 , 美国 认为苏联战败将 政府的大多数官员从长远考虑 , 因而确立了同时阻止日本 不 利 于 打 败 轴 心 国, “ 北进 ” 和“ 南进 ” 的政策 , 开始积极援苏 。 事实证 明, 这一政策目标的改变对其后美国对日政策产 生了重要影响 。 二 如前所述 , 美国政府在苏德战争以后确立了 南 进” 和“ 北 进” 的 双 重 目 标。 那 同时防止日本 “ 么, 如何才能实现美国远东政策的双重目标呢? “ 在亚当斯看来 , 这二者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的 : 如 果美国让日本不能确定其在南太平洋的企图 , 就 ” 至于美国可以采取的行 能阻 止 日 本 进 犯 苏 联 。 动, 他建议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 。 消极行动包括 对 日 本 的 接 近 有 所 保 留、 不为 不主 动 接 近 日 本 、 改善关系做 原 则 性 的 让 步 等 等 。 积 极 行 动 则 是 立 即 冻 结 日 本 在 美 资 产, 增加对日本的供油限 制, 加 强 美 英 荷 在 远 东 的 防 御, 有意披露三国在 向日本提出要求远东恢复到中 远东防务的合作 ,
·8 5· 日战争前的状态 ① 。 这 一 建 议 显 然 得 到 了 采 纳 。 韦尔斯对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 7月1 1日, 明确表示 , 日本 “ 北 进” 将“ 不亚于其入侵印度支 那南部 ” 引 起 美 国 的 禁 运 ②。 换 句 话 说 , 美国政 使其 府准备通过对日本在南线施加更大的压力 , 对 美 国 的 态 度 有 所 顾 忌, 由此同时阻止日本的 “ 。 南进 ” 和“ 北进 ” 美日在 7 月 下 旬 的 交 锋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日军开进了印度支那南 下发生的 。7 月 2 3 日, 。 部 美国随即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 而反应的内容 罗斯福发布行 与亚当斯的建议基本一 致 : 2 6 日, 政命令 , 宣布冻结日本在美一切资产 。 美日之间 的金融商业活动至此完全中止 ③ 。 苏 德 战 场 形 势 趋 向 稳 定。 它 1 9 4 1年7 月, 既增强了美国援助苏联的愿望 , 也进一步巩固了 美国政府对 日 持 强 硬 立 场 的 决 心 和 信 心 。 苏 德 开战初期 , 苏军猝不及防 , 遭遇到重大损失 , 美国 政府为此曾 怀 疑 苏 联 的 抵 抗 能 力 。 但 苏 联 政 府 采取 坚 定 措 施 , 实行 积 极战 略防御, 坚决改组经 济, 使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采取紧急措施进 并不断把精锐部队投入战场, 稳定 行兵 力 动 员 , 了战局 。 在 战 争 头 三 周 , 德军一昼夜平均推进 而到 7 月中 旬 , 其推进速度骤降到 2 0~3 0 公里 ; 。 在战争 3. 5~8. 5 公 里 德 军 也 遭 遇 重 大 损 失, 头两个月中 , 德国陆军已伤亡 4 0 万人 ④ 。 消息传来 , 美国上下 倍 感 振 奋 。7 月 2 1 日, 、 《 美国的 《 纽约时报 》 华盛顿邮报 》 等报刊纷纷刊 载德军闪电 战 受 阻 的 新 闻 。 霍 普 金 斯 在 会 见 了 斯大 林 以 后 , 也 证 实 说, 与斯大林的会晤令人满 他比以往更坚信苏联能够守住战线, 苏联人 意, 民的士气高昂 , 有 赢 取 胜 利 的 坚 定 决 心 ⑤。 财 政 “ 部长摩根索更表 示 应 全 力 援 助 苏 联 , 现在是拿 。“ 我们再不会有更好的机 下希特勒的时候了 ” 会 …… 上帝站在我们这边 , 但我们不能永远指望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杨洪超【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4)1【摘要】1960年日本“安保危机”之后的困局促使美国对日政策从“占领者”心态向“平等伙伴关系”心态转变。
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日关系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是,美国对日政策仍带有很强的“占领者”色彩。
肯尼迪时期,美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着手调整对日政策,采取了“单边”贸易自由化、美日事前协商框架等政策,开始向“平等伙伴关系”转变,试图重构美日关系。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dilemma after the 1960 “Anpo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had learnt to transform the sense of superiority over Japan as a conqueror into the sensation of equality as an “Equal Partner”. During the Eisenhower era,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 owards Japan was full of the sense of an“Occupier”. Although the U. S.-Japan relations had leapt a great leap forward, it still couldn’ t cater for the strong national emo-tion of many Japanese chauvinists. Under J. F. Kennedy, however,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modify the policy to-wards Japan so as to fit the new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d adopted new policies like un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Prior Consultation Framework” between the U. S and Japa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U. S-Japan relations.【总页数】4页(P52-54,58)【作者】杨洪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53【相关文献】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再认识 [J], 刘大平2.对战后初期美国转变对日政策原因的再审视 [J], 张经纬3.评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 [J], 宋艳红4.洛克菲勒石油财团与美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到肯尼迪政府[J], 马鸿5.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国内因素 [J], 徐进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国家正常化和美国态度
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概念与内涵一是修改宪法并获得集体自卫权。
二是促进联合国改革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是扩展自卫队的职能。
四是相应的政府机构改革。
五是国内教育法改革。
六是全球性外交拓展。
二、美国的认识与对策美国对日本“国家正常化”概念的定位具体、清晰,认为日本期待获得更多权利并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在于军事正常化。
这既是美国对日本战略规划的推测和判断,也反映出其在日本“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基本利益需求。
美国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日本的利用价值,强化其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使之从美国的地区伙伴转变为全球伙伴。
首先,大力推进日本修宪运动使之获得集体自卫权。
其次,强化美日同盟,在敦促日本分担更多安全责任的同时,加强对日本的控制。
第三,适当管理日本在亚洲的“冲突外交”,确保美国的整体利益。
从主观方面看,美国对于控制日本未来的走向比较自信。
因日本长期以来弱势的角色意识、国际影响力和军事能力的显著欠缺,以及单一盟国现实导致的对美依赖,使得美国主流观点相信美至今仍有足够能力主导、至少是显著影响日本的政治进程,而地缘环境不佳的日本除了与美合作也别无选择。
三、美国相关对策的内在矛盾首先,美日双方的核心目标不同。
其次,双方关注的范围不同。
再次,在共同关注的议题上双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总体上具有共识的军事“正常化”方面,美日的设想在程度和细节上也有不同。
四、美国对日政策的潜在问题一是鼓励自卫与驻军非法的矛盾。
二是利用日本与控制日本的矛盾。
美国军事基地在远东地区的合法地位是建立在美国代替日本行使自卫权的基础之上的,(35)如美国鼓励日本摆脱宪法约束,意味着承认日本已具有相关权利,这就对美国在日驻军的合法地位提出挑战。
日本的军事“正常化”会不可避免地推动其政治“正常化”,而独立的政治外交也同样需要独立的军事力量来支撑。
这三是避重就轻与难以置身度外的矛盾。
四是维护和平与引发混乱的矛盾。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
冷战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原因分析摘要: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一度非常苛刻,意图就是彻底打击日本,使其再也不能威胁到自己。
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的对日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转向扶持日本,这使得日本得以快速复苏。
冷战无疑是美国对日政策大转变的最重要原因,美国需要日本成为东亚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站,而日本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关键词:美国;冷战;对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国力被消耗殆尽,战后日本的经济破败不堪。
但在短短十数年之后,日本却完成了经济的重建,重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一切都和美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国冷战前后的对日政策大相径庭,从极力压制日本到扶持日本,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战后美国对日政策1945年9月,杜鲁门签署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个文件规定了美国对日政策的目标,即“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使日本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念”。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文件中又对日本的领土范围、全面解除武装以及民主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指导。
这份总体上对日态度强硬的文件基本上构成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占领与管制政策的总体框架。
為了打击日本的军国主义,美国方面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极为严厉的。
1945年年底,在日本的战争赔款问题上,盟国赔偿委员会美国代表埃德·温鲍莱认为日本的工业设施“除维持最低限度的经济所必需者外,均应该被拆除”,而所谓最低限度是“不高于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生活水平”。
为此,他还向总统提交了更为严厉的日本赔偿报告书,即“鲍莱赔偿计划”。
其中涉及到剥夺日本海外资产,利用战争赔款问题摧毁日本财阀等。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政策的主旋律就是压制日本,让这个曾经的劲敌再也无法构成自己的威胁。
二、冷战爆发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1947年美国对日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首先是对日方针文件的修改,从所谓的《鲍莱赔偿计划》,再到1948年4月26日的《约翰斯顿报告》,美国把一份本来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严厉的建议书慢慢变质为一纸振兴日本经济的计划书。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日政策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日政策唐庆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关键词门户开放太平洋战争东亚新秩序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东,长时期存在着美国与日本的利益碰撞,两国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际形势极度动荡不安,美国为了保障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对日本采取了绥靖与遏制相结合的政策。
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任何义务,孤立于战争纠纷之外,以软硬兼施的外交手法,维持美国的“门户开放”,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维持美国的竞争优势,谋求长远目标——远东及世界霸权。
但是,这种政策面对东西方法西斯咄咄逼人的军事攻势,最后被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两国外交关系结束。
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日矛盾及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作一分析。
一、三十年代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疯狂地争夺国外市场。
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由来以久的以中国为焦点的美日霸权之争再度激化。
地盘小,资源少的日本走上了穷兵黩武的法西斯侵略道路,矛头直指中国,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严重威胁。
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年代,美国的对外决策面临更多的国际国内复杂因素,远东政策在外交波涛中起伏不定,对日政策呈现软硬两面性特点。
30年代前半期,美日远东争霸矛盾暗中激化,美国的对日政策软弱无力,主要采取“不承认”、“不干涉”日本侵略的缓和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
9月24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出备忘录,要求停止军事行动并撤退军队。
而关东军却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
日本侵华势态逐步升级,虽有其它原因,但美国对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不加区别对待的软弱态度,更是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直至日本完全控制东三省。
美国感到有从满洲资本市场被完全排挤出去的危险,对日态度才趋于强硬。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
论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度转变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中立到最终的参战,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挣扎。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二战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二战爆发之初,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样的。
1939年,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中立。
这意味着美国不会参与任何与战争有关的事务,保持中立地位。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国内并没有对参战的意愿,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美国人普遍对战争持反感态度;二是罗斯福政府希望保持中立,以便在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中保持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使得其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德国对美国的直接挑战。
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法国,威胁到了英国。
英国成为了美国的重要盟友,美国必须采取行动来支援英国,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欧洲陷入纳粹的统治。
日本在亚洲的扩张也加剧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对日宣战。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其对外政策,从中立转变为参战,并与盟友一起对抗法西斯国家。
我们来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面临的外部挑战。
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还包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考量。
罗斯福政府希望通过参与战争来刺激美国经济,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战争也使得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罗斯福政府在国内政治中保持优势地位。
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国际格局的重塑。
美国的参战使得盟国在战争中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帮助他们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美国的参战也加速了日本和德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二战。
其次是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世界的领导者,而苏联则成为了美国的主要对手。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