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联合整地机结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机化研究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Research

在农业生产上,制约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壤的质

量。根据调查表明:在过去的30年,我国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

作方式为主,即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厘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犁底层的土壤变的硬脆,土地会大块大块地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底层也阻碍着土壤上

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业,也导

致了土壤中蚯蚓等生物的大量减少、土壤毛细管的破坏、土壤养

分输送能力的破坏、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

求[1]。

1设计原理

如图1所示,本系列深松联合整地机主要由深松机总成、调

节拉杆总成、万向节传动轴总成、仿形力臂、整地机总成部分构

成。深松联合整地机主要由深松机和整地机两大部分组成,每一

部分即为一个整体,可单独使用,减少了用户额外购机的花销。

整地机与深松机通过调节拉杆和两个仿形力臂连接,采用销连

接的形式,便于用户拆卸与安装。牵引立板上设有限位孔,当整

地机工作深度过大时,调节限位销的位置来控制整地机工作深

度,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拖拉机的有效动力。通过拖拉机三点悬

挂,由拖拉机动力带动深松联合整地机向前行走,使深松铲深入

土壤中,并由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整地机。当机具以一定的速度

向前行走,深松铲对土壤进行挤压、剪切和拉伸,整地机对土壤

进行松碎作业[2]。

1.深松机总成;

2.调节拉杆总成;

3.万向节传动轴总成;

4.仿形力臂;

5.整地机总成部分构成。

图1整机总成结构图2深松机总成设计

地轮通过U型卡丝固定在深松机机架的前横梁上。犁托与轴座通过U型卡丝或螺栓和固定板固定在深松机机架上。深松铲与犁托通过锁紧螺栓和安全螺栓相连,当机器遇到硬物时安全螺栓被剪断,从而保护深松铲和机架。深松铲采用特种弧面倒梯形设计,作业时不打乱土层、不翻土、实现全方位深松,深松后地表平整,保持植被的完整性,经过旋耕碎土作业和重型镇压轮镇压,具有保墒效果并起到限位作用,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壤失墒[3]。采用可更换铲头,磨损后只更换铲头,可延长深松铲的使用寿命,降低作业成本[4]。

3整地机总成设计

联合整地机主要由悬挂架、机架、方箱总成、刀具、刀轴、边铧、侧箱总成覆土板、镇压辊总成等九部分组成。悬挂架、方箱总成、侧箱总成和边铧与机架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既牢固又方便维修。镇压辊总成与机架采用销连接,通过调整销的位置来调节镇压辊的工作高度,同时镇压辊对整地机有一定的限位作用[5]。4结论

深松联合整地机能够实现一次进地、一次作业,同时完成深松、旋耕、灭茬、镇压等工作,使底层土壤成洞,便于蓄水保墒,一次作业即可达到待播状态,从而满足了农艺要求,减少了机具对土壤的压实度,减少农机投入,降低作业成本。经试验,其深度超过犁底层或土壤自然形成的粘盘层分布深度,可使耕层由翻地的20cm左右加深到30cm左右。能够较好的防止水土流失,有效的减少土壤侵蚀,达到高产、低耕、环保的目的,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福.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的作用及效益分析[J].农业开

发与装备,2016(11):138.

[2]曹长军.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探究及其推广[J].河南农业,2017 (23):45+47.

[3]王淑杰.凤城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与深松整地技术应用研

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4):54-56.

[4]谢永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 (10):26-27.

[5]高小东.浅深松联合整地机的设计[D].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

大学,2016.

深松联合整地机结构设计

赵天洛

(锦州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在土地耕作技术的革命中,新的联合耕作整地技术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代表,新的联合耕作技术就是主要以深松、灭茬、起垄、镇压等联合进行操作的技术,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抑制农田扬尘、减少水土流失、节约农业成本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将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机作为研究目标,对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的现状、整机及部件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以便对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深松;整地;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5-0055-01

作者简介:赵天洛(1984—),男,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

方向:机械设计。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