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对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对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拓展

摘要:自人类有了文化交流就有了翻译工作者,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严复,本文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以及简单的介绍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分析了在严复理论之下现在翻译理论的两点拓展:艺术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创造性艺术性

一、严复的文学翻译思想

只要提及严复翻译思想,绝大多数翻译评论者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信、达、雅”这一著名的翻译三字经。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组合一举成为影响中国翻译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在我国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信”体现的价值是“真实”,“达”体现的价值是“理解”,“雅”体现的价值是“明晰”。

二、严复翻译理论发展下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1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再现的生活现实,用以满足读者的认识要求、思想要求和审美要求。作为文学翻译,它的基本任务自然与文学创作相同。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全国第一次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里与严复先生所说的信有所相同,但更高于这个“信”,因为它不但是忠于原作品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对原文的理解用符合群体语言审美的标准再现出来。

2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继严复先生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其有很具体的理论解释。对于严先生所提出的创造性,国内外好多学者对这一看法有更深刻的阐述。让我们具体的来看一看,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大部分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历史和时间的纯粹客观性理解是不存在的,理解着的历史性使其对世界上的事物的认识必然带着先入之见。理解从根本上说是解释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的交互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带着特定的“先人之见”进入文本。为此,尧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尧斯认为在组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作出反映的环节,他本身就是一种构成历史的力量。在尧斯看来,作品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期

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从特定的期待视野出发,我们会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在理解中会有我们的影子。

译者首先是读者,在对原文本的阅读中,总会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借助想想加工,使其具体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读者/译者的具体化就是一种重建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得融入自己的感情体验、生活经验等等。意大利美学家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谈到翻译时说:“翻译是把原作放到熔炉中去,与译者所获得的印象融合为一之后,有译者创造出来的新产品”,翻译并不是原作的翻版,疑问并不跟原文完全相同,只是与原文有积分相似的一种创作品。翻译既然是在“熔炉”中和译者所获得印象“融合”的过程,对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因素具体化,必然是再创造的过程。这就为译者的创造性作了很好的注脚。

译者的创造性,大致有两个方面:(1)语符一意象化,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阐释者,在阅读中带有个人特色的当前理解或期待事业。一旦文学语言激活了读者的感性经验积累,读者就会在既定的期待事业控制指引下浮想联翩。触类旁通,展开想想翅膀,称职创造出文学语言所未提供的暗示的意象意境。或者超越文学语言的意象已经,这里更多夹杂着读者自己的心里体验与积累。这一过程,对与读者来说,即是一个把语符转化成意象的过程,一个“浮想联翩”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两个方面,一只读者的既定期待视野,一只读者对文本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具体化。即是在既定的期待事业下的具体化过程。读者依据自己的前理解条件及能力所展开的事业,以及从该事业出发对文本产生预期,进入文本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一事业出发,读者对文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空白进行具体化,他的理解注定要与文本世界的某些意义领域错位,或者与作者的意图错位或发生偏差。正是这种不一致性赋予了译者创造性的空间。(2)意象——语符化,这一过程常常被忽视。一般认为,译者对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具体化完成后,即完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过程,实际上事实不是遮掩的,译者虽然首先是一名读者,但不是一般的读者。在译者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两者的视域融合后,他需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新的语言体系中传达出来,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不言而喻,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头脑中的意象向符号转化的过程,即意象——符号化过程。

许渊冲先生主张文学翻译等于创作,译文可以胜过原文。他说:“这(指译文胜过原文)应该是我们文学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如在能创造出胜过原文的译文来。那就是给世界文化灌输新的血液,可以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严复先生所提倡的是翻译要有创造性,但不同的是我们所说的是在美学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这就使这一抽象的概念更加的具体化。

三、结语

无论是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还是傅雷的“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中书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还是林以亮的“译者和原作者达到了一种心灵

上的契合”都是一脉相通的,翻译者的目的都是想使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美学的感受,能够更好的翻译出原作者的作品。在实际地翻译工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是能更好的传达作品的含义我们都是提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