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 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作为幼教实践工作者。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

幼儿学习什么最有价值?他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学得更好?以尊重儿童为出发点、以发展儿童智慧为目的、以提升儿童生命为归宿的儿童哲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应具备的特点

关于儿童哲学的内涵,大多数学者均视其为一种思考训练项目。然而思考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僵硬的技能,更是要体验思考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因为思考还有其外在于自身的目‘的。如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自己就曾多次强调,学校如以教育为其使命和目的。就应该全力帮助儿童去发现和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的各

种事物的意义,儿童哲学就是要帮助儿童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思考能力的训练只是强有力的工具与途径。它本身不能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儿童哲学也就应是建立在逻辑思考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让儿童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排除日常生活中的哲学困惑,帮助他们找寻生活的意义,并建立起自身意义世界的教育计划。在这种认识前提下,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应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

在儿童哲学的视野下,儿童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次争执

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儿童哲学鼓励每个儿童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接纳这些来自儿童的不同声音。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能接纳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允许并鼓励不同的见解,以及不同见解之间的争执:教师要有意识的追问儿童想法背后的思考,引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开放的态度与胸怀激发着儿童的思维与想像,促使每个参与讨论的儿童也成为开放的个体,愿意表达自我,也愿意与他人交流。

(二)对话性

在儿童哲学中,对话不再是单纯的言语应答,而是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主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儿童经验中遇到的问题,更是为了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澄清问题、重构问题。在此过程中,儿童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说明理由,而且理由比答案更重要,因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正是在其推理方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实现的。因此,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仅仅给予幼儿对话的机会还不够,教师必须是一个真诚而巧妙的对话引导者,不仅能教给幼儿对'话的策略与方法,而且能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三)真实性

儿童只有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才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困惑,并在困惑的激发下开始真正的思考,而不会再满足于一种简单、肤浅、随意的推理与对事物的表面解释。为此,教师必须为幼儿

提供一个真实的可以亲身触摸和感知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与这些生动而真实的事物与现象进行亲密接触。从中寻找线索,并通过深入的探究重新整合自_己已有的经验,消除困惑,建构新的

意义。

二、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应追求的目的

从以上论述可知,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儿童哲学理念基础上的智慧启迪活动。它以儿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以兴趣为导引,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形成研究的共同体,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帮助,发现真实问题,验证假设,同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合理地评判他人的意见,在使儿童成为一个良好的思考者的过程中追求生活与世界的意义,实现儿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就是说,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虽然以儿童思维的发展为主要内容,但并不以儿童思维的发展为其追求的惟一目的。它更看重儿童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悟与意义,以使儿童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活动,成为自我建构的过程。

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追求思维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双重目的,有助于教师克服当前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掌握的倾向,有助于教师保护儿童,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并在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促使儿童不仅思考,而且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实现自我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三、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策略

为世界命名。每个儿童都在为自己说话,倾听儿童的原声音。

这些儿童发自内心表达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声音可以称之为儿童的原声音。它直接反映孩子对事物的真实看法和认知水平,只要教师沉下心来,倾听儿童的原声音,分析这些原声音,就一定能走进儿童缤纷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儿童的问题资料库,收集儿童的原声音,开展丰富多彩的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

发现儿童的哲学。教师应相信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并给予儿童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大班进行“运动的常见分类”活动时,孩子们的观点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们认为“打篮球和跳高都要使劲跳起来当然算一类;滑冰和赛车都要靠轮子,所以归为一类:吊环和跳水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运动员都会在空中翻跟头做动作: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就不算一类”等等。可见,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依照常规、标准化地划分事物,而有着自己的视角和不同层面的理解。虽然不科学规范,但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进行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更影响着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效果。研究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属于有效提问的问题类型:换位思考型问题,即让幼儿学会跳出自我的圈子,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某件事情,用新的眼光去思考,甚至是重新评价自己;矛盾冲突型也包括生活经所涉及的矛盾冲突包括幼儿认知上的矛盾,问题,

验上的矛盾,还包括生活中带有评价性质的两难问题;生活经验与感受型问题。即把幼儿已有的经验放到具体背景中加以讨论,这样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让他们对自己的理由进行充分的阐述,并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关怀性思考型问题:即带有关怀性思考的问题,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人性的关爱和呵护。儿童哲学一贯认为“好的思考不仅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是关怀性的思考”。

“物化”儿童的想法与疑惑。儿童的成长必然会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过渡。只有亲身的体验才会有想像、感悟和思考。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不是让儿童进行虚无飘渺的思想交流或口头议论。教师需要将儿童的观点“物化”为可以感受和体验的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实在,使潜在的感情自然流露,才会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表达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如在主题系列活动中。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个人与集体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意义,教师设计了拼图游戏,让活动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副圆形拼图,但孩子们最后发现无论怎样拼都无法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孩子们很快想到有小朋友没有来,未能参与拼图。等孩子们把没来的小朋友应拼的部分完成后,发现还有缺角。这个时候孩子们马上想到“我们的集体除了所有的小朋友外还有老

师!”再把属于老师的那部分也拼上。一幅完整的圆形图终于拼

好了,孩子们都非常的高兴和激动,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验到了活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