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2017120409313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此,高校在完成教学、
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全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培养人才,为社会
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以及使这些工作达到最优表达的管理体系。

具体到高校的科技创新,
其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学校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素质,为高校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保证。

我院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现总
结如下:
一、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创新环境已刻不容缓。

事实上,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期待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

通过制度创新
和政策创新,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调
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当前,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
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表象产生的内在根源。

我院解放思想,积极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
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和科研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考核评估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体现知识与人才应有的价值,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包含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不拘一格选用年轻人才、推陈出新的环境。

二、成立创新领导小组,加大院科研经费的投入。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了科技基
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较低。

为此,学院每年都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条件的改善、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建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以期不断提高院科研综合水平。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科技创新
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针政策,遴选和推荐学校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项目,协调和解决教科研中的重大问题。

三、重视人才、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技要创新、要出新成果,首先要有人才。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
主体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人才队伍的培
养与建设,特别是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由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群体组织,并有一个思维敏捷、科学作风严谨、能团结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的学术带头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学术带头人并不能一蹴而就,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赛马”的机制与宽松发展的氛围和空间,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竟达到79%,由此可见,个人独立研究正让位于合作研究。

创新团队是在
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和进行重大科研攻关
的基础。

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带领团队破冰斩浪的先行者,是学术群体的核心,对学术研究起到向导和指挥的作用。

因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努力探索由学术带头人到研究骨干再到研究群体,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科研能力,造就一批优秀科技创新队伍。

正是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带领下,我院先后承揽
了以姚国成为课题负责人的《计算机、财会、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评价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结构分析及优化模式》(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王国春为课题负责人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时间》(省教学研究项目)和《高职院校依法治教研究》(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李胜《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省教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市、校级课题有刘俞负责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薄赋徭的《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向红的《会计实践教学研究》,杨根莲的《〈金属工艺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索与研究》等,
大大提升了院整体科研水平。

四、搞好学科建设
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
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

为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集中优势,突出特色,为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多学科重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还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次、分步实
施,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
点。

把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反映学校水平和地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群体上,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甚至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色。

实现“不求全、必求尖”的目标,为
学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可持续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
要使高校技术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面向企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

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
新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把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臵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同时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成功之路。

我院在马鞍山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参与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为一体。

有黄玉明参与负责的中国银行马鞍山支行《银行接库管理系统》、马鞍山人事局《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系统》、马鞍山市环保局《马鞍山环境信息系统》,吴义成参与负责的格力电工(马鞍山)有限公司《“在线检测毛粒技术”转让项目》,张庆丰参与负责的马钢港务原料总厂《在线水份检测系统》,李胜参与负责的蒙牛集团《蒙牛集团火灾坍
塌现场三维动画模拟软件》,薄赋徭参与负责的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
小组《江苏省333工程实施评估与十一五高层次人才工程规划思路研究》等,其中黄玉明《马鞍山市环境信息系统》获马鞍山市科学技术
进步奖。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实践,学院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解决了高校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所面临的主动转化和推
广科技成果的压力,企业在学院人才、科技优势的支持下,促使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提高、管理科学化,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的主体。

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激活企业,而且也是高校加强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关键所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然而,由于学院本身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科技创新的潜能不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依
然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学院将重在建构包括人才整合、协同合作、资源保障和约束激励在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群体,增强我院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竞争实力。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高校则更低,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曾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
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变成为有经济
效益的生产办法。

”高校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较浓的学者意识,导致
许多科技成果鲜为人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依然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方面,在科技立项时,就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明确成果转化的形式,确定转化途径,使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改进学院综合评估体系,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学院在定编定岗、利益分配、职称评审、评奖
评优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产学研联合创新的优惠政策。

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提高学院的科研优势。

不仅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短期的项目
合作关系,还要与企业形成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关系,从而推动学院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衰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
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