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充满“坚持”与“执着”的发展道路。2006 年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的大学生员工,当我们跨入农信社的大门时,当我们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奋斗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一)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赢来了崭新的一页。在旧时代混乱的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的信用合作社,在1949 年赢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 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终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很快成为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的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加明确地规定。至此,在中国已经诞生多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终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热潮在中国大

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 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 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展的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的管理是成功的。但是从这之后到1978年这20 多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噩梦般的经历。1958 年12 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 。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 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1959 年 5 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 ,这样的安排使信用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的工具,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的信誉。1962 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农信社的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的领导,恢复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66 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的漩涡。1968年8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教育革命的“最新指示” ,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这一理论被迅速应用到农信社的管理中。就这样信用社职工

由脱产改为不脱产,走上了“亦工亦农”的道路。这种管理

体制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

的打击。1972 年10 月,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信用社职工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放弃“亦工亦农”的道路。这对当时的农信社来说实乃雪中送炭。然而好景不长,1977 年由于“左”的思想,信用社完全交由银行管理,再一次把全民所有制的国家银行与集体所有制的信用社合二为

一,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界限,信用社再次被打上“官办” 的烙印,成为银行的附庸。

经过管理体制的几次“折腾” ,信用合作组织的原则被蚕食殆尽,丧失了合作组织和金融组织的特征,干部队伍、

资金和业务收到了严重的损害。

(三)1979 年 2 月,信用社迎来了改革的春风。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对信用社的归属、机构设置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该通知的精神,各地在抓紧

恢复农行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信用社的领导。农信社在农行

领导的管理体制下改革开始启动。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流通

体制取得巨大成功,农信社作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83 年开始,已恢复农信社“三性”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点。农信社网点得以普及,业务经营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为

下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