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5d1fa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f.png)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163eff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a.png)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通过贸易、传教和学术交流等途径,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轨迹。
1.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实现的。
这条古老的陆上贸易通道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成立时开始形成,使得中国与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等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通过贸易,双方不仅交换了商品,还传播了宗教、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西方享有盛誉,而西方的黄金、珍珠和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了东方市场。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而与之同时,东方文化也开始渗透到西方社会。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著名画家达·芬奇和伦勃朗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启发。
与此同时,由于欧洲航海探险的推动,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就有许多东方元素的运用。
3. 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列强的探索扩张,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鸦片时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形式的文化冲击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学习。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如科学、民主和法治观念,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东方哲学、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也逐渐在西方社会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4. 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
互联网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例如,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和中国武术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dbcfd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5.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东方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方文化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例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密切关系被极度看重。
而在日本,社会的组织和道德观念更加强调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西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欧洲和美洲,地理环境与东方区别较大。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个人利益被更加重视。
这种差异可以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中得到体现。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东西方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统为东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忍让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后又受到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科学理性和教育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权利义务和社会组织方式。
东方社会制度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家族和社区的组织模式,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而在日本,长期以来的武士精神和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
东西方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e594e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9.png)
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
资源共享
全球化使得东西方文化资源得以共享,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经济发展
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与合作,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 础。
文化融合
全球化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增进相 互理解。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与机遇
尊重差异
跨文化沟通中应尊重对方的文 化差异,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标
东方学的兴起
随着欧洲对东方的兴趣增加,东 方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兴起,对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 用。
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
1 2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 入,各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和 开放的文化格局。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 更加便捷的渠道,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彼此 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种文 化元素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
融合的领域
包括艺术、音乐、电影、时尚、科技等多个领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将为这些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未来方向
深化交流层次
未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将更加深入,不仅限于 表面层次的相互展示,更注重深层次的相互 理解和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
目 录
• 东西方文化概述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程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未来展望
01
东西方文化概述
东方文化特点
集体主义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重视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2461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4.png)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有很多,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事件:
1.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通过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的征服,传播到
亚洲、北非和欧洲各地。
2. 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时期,中国开始了对外交流,通过丝
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同时西方的金银、玛瑙、马匹等也进入
中国。
3. 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该运动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核心,激发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推
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4. 使徒保罗的传教:使徒保罗是基督教的重要宣传者之一,他
通过旅行和写信等方式,将基督教的教义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各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植民地运动: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带到殖民地,同时当地的建筑、食物、服饰等
也影响了西方文化。
6.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接触: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方文化的
书籍、音乐和电影等通过密切的交流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思
想产生了影响。
7. 现代全球化时期的文化交流: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电
影等方式接触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以上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些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文化的
交流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0620a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e.png)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4433df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a.png)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6ec5b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9.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1.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主义较弱,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解决方式可以是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并找到平衡点。
例如,强调家庭观念的东方人可以学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尝试更多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2.通信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让人尴尬,所以往往更加注重非言语形式的沟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灵活调整沟通方式,理解并接纳对方的表达方式。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直接沟通方式,而西方人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非言语信号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人的意图。
3.社交礼仪差异:东方文化中注重尊敬和遵守长辈和权威人士的规则和礼仪,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平等和个人尊重。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东方人可以适当尊重西方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而西方人可以尊重东方人的长辈和权威人士,并遵守一些基本礼仪规则。
4.教育理念差异:东方文化中,教育注重纪律、刻苦和传统知识的学习,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式可以是学习双方的优点,结合两种教育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
东方人可以鼓励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西方人可以尊重和借鉴传统知识和价值观。
5.思维方式差异:东方文化倾向于综合思考、间接推理和含蓄表达,而西方文化注重逻辑、直接推理和清晰表达。
解决方式可以是双方学习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对方的思考习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东方人可以适应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西方人可以学习东方人的综合思考和含蓄表达的方式。
总的来说,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
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并且在沟通和交流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双方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ea0661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c.png)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有着如此不同的特点?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有着如此不同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eb4a2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7.png)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有着如此不同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等。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发展的不同东方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等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时间的漫长流逝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而西方文化则是从古希腊文化发展而来,受到了宗教改革的影响,逐渐形成现代文化。
这些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两种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小点内容:1. 东方文化强调传统和家庭,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和自由。
2. 东方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
3. 东方文化的艺术有着较多的寓意,而西方文化强调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东方文化中的中国和印度,都是在较为封闭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体系。
而西方文化则是欧洲大陆上众多言语文化的交融而形成的,其地理环境的开放程度较高。
小点内容:1. 东方文化重视宗教信仰,一方面因为东方文化地理环境多为沿海地区,领土较多被占领与改变,人们倾向于寻求精神上的宁静。
2.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欧洲大陆欧亚大陆对连,多为大陆性气候,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外向与独立。
3. 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敬畏,而西方文化因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家园的“掌控欲”很强,从而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掌控”。
三、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东方文化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儒教、印度教等,而西方文化则主要源于基督教。
不同的宗教信仰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
小点内容:1. 东方文化的佛教、道教和印度教注重“空灵”、“安静”等与人完成一种“超然圆融”的观感,而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注重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强调真实性,因此更具有情感性。
2. 东方文化儒教强调仁爱、“人”之为本,而实际上这也使得东方文化中的礼仪、厚道等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概念,而西方文化中主要以个人自由和个人做出的决策为主。
西方与东方文化的比较
![西方与东方文化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8f750d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1.png)
西方与东方文化的比较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与东方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两种文化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彼此之间也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在本文中,将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比较这两种文化,了解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价值观比较在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更加注重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充分保护,人们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追求自我实现。
此外,西方文化也非常注重公平和正义,人们认为各个人群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而东方文化更加注重团体、家庭、忠诚和责任。
在东方社会,人们更加强调集体利益,尊重长辈的经验和建议,追求和谐和平等。
相比西方,“面子文化”在东方国家更加盛行,人们通常会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面子。
二、饮食文化比较在饮食文化方面,东西方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肉类、糖类、面包类等食物属于主流,而蔬菜类则较少受到重视。
西方人注重快捷方便的餐饮方式,注重品质和口感,有较多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选择。
而在东方国家,饮食则非常注重健康和营养。
中华饮食文化以稀饭、小菜、米饭、汤品等清淡易消化的食品为主,符合中国人的消化习惯。
在日本,人们也注重清淡食品,喜欢把菜品逐一呈现在小盘子中,强调色、香、味、形等多方面的口感。
三、艺术文化比较在艺术文化方面,西方与东方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音乐、芭蕾舞等表演艺术拥有较高的地位,而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独创性和表达个人风格。
而在东方文化中,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舞台效果和神秘气息。
中国的书法、篆刻和绘画等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传达了不同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四、教育文化比较在教育方面的比较,东西方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国家,教育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追求多元化发展,强调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其教育系统架构灵活,学生从小开始逐渐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东西文明交融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东西文明交融的历史发展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7dee0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3.png)
东西文明交融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东西方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史和特色。
其中,东方文明包括了中国、印度、中东等地区的文化,而西方文明则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
虽然它们的历史和特点都各自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文明的交融和影响逐渐增加。
一、古代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在古代,古希腊文明在欧洲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起点和代表。
而在东方,中国也有着灿烂的文明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与中亚、印度、阿拉伯等地的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
当时,丝绸之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个时期,经文、知识、技艺和艺术品等各种东西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换。
比如中国的漆器、瓷器、丝绸等产品成为了欧洲人们眼中神秘的宝藏,而希腊的哲学、数学等思想也被中国文化精英所了解和研究。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
二、近现代的东西方文化融合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和广泛。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介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引进了不少西方的科技和文化。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新文学、新思想也不断涌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而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也愈发深入。
诸如印度、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开始为欧洲读者所知,也影响着欧洲人的思维和审美。
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明显加速。
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不仅被欧洲所了解,更成为了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在影响着世界的现代艺术、建筑、电影、音乐等方面,两种文化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
打破了区域、民族的界限,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在经历数百年的交流和融合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许多独特且相互借鉴的特点。
1. 开放性可以说,文化的交流以开放和包容为前提。
因此,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
在这个进程中,双方都克服了语言、信仰和价值方面的阻碍,而真正地了解、感受对方的思想和信仰。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736a70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a.png)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引言东西方文化交流是指东方文化(主要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主要指欧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增进相互了解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1.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东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例如,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红楼梦》在20世纪被翻译成英语,并广泛传播到西方国家。
这部作品通过翻译使得西方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情世故等内容,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同样地,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广泛传播。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备受欢迎,成为中文戏剧界的经典之一。
这种翻译与传播不仅使得中国读者可以欣赏到西方文学的精华,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2. 音乐和艺术表演的交流音乐和艺术表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家和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并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出。
例如,中国琵琶演奏家吴莹在美国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并将中国传统音乐带给了西方观众。
这种跨文化的音乐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也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
类似地,许多西方艺术家也来到中国进行表演和展览。
例如,著名芭蕾舞团“皇家芭蕾舞团”曾多次到中国巡回演出,将西方古典芭蕾舞带给了中国观众。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表演不仅丰富了中国观众的艺术生活,也促进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 文化节日和庆典的交流文化节日和庆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中国传统的春节在近年来在许多西方国家越来越受欢迎。
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华传统风情的重要方式。
同样地,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例如,圣诞节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节日,人们会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等。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cac58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0.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首先,历史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方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历史相对较短,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发展至今的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东方文化更加注重传统和尊重前辈的智慧,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其次,宗教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宗教的影响,这些宗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超越,并且鼓励人们追求超越世俗的目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个体与神的个人关系,以及对个体的个人责任和普世道德的价值观念。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内心修养、个人超越和个体责任,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和创造力。
此外,社会结构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之一、东方社会结构较为集体化,强调家族和社群的责任和义务,在社群中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依赖性。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结构较为个体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价值观念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的尊重,强调默默奉献和谦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追求个人的幸福。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稳定和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宗教、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
![九年级历史东西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f016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4.png)
西方艺术风格多样,如文艺复 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01
02
03
价值观念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
思维方式差异
东方人注重直觉和整体性 思维,西方人注重分析和 逻辑性思维。
社交礼仪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礼节和面子 问题,西方文化注重直接 和坦率。
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塑、壁画等艺术品风格独 特,表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03 西方古典文明及其影响
古希腊城邦制度与哲学思想
城邦制度
古希腊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农村地区的独立政治实体,实行公民政 治,强调集体主义和责任感。
哲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等伟大哲学家,他们提出了诸如“认识你自己”、“理念论”、“实体论” 等深刻思想。
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楔形文字与泥板书
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地区,气候干旱,河流 灌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独特文字系统 ,泥板书则是其重要的书写载体。
社会制度与法律制度
文化与艺术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 法律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和法律制 度的发展水平。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追求个性解放和现实生活的幸福。
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
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神权统治,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和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 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也促进了欧洲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繁荣和发展,涌现出大 量杰出人才和优秀作品。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5665bd56f1aff00bed51e87.png)
1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2东方出现的是传统制的专制制度,而西方很早出现了民主和人权的概念。
3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4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5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上有很高成就,而东方经过千年封建社会在理学书画方面有很高造诣。
6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而中国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d8907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c.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差异及解决方式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方面表现明显。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队合作和亲情关系,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很重视。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这导致在工作环境中,东方人更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整体的利益,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成就和个人利益。
其次,在行为规范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面子和礼仪,人们更注重保持和谐、规矩的社会关系,重视尊重、恭敬和遵守传统规则。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直接表达和自由,人们更倾向于直言不讳、公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使得东方人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可能会过于含蓄和回避直接表达,而西方人可能会觉得东方人过于拐弯抹角。
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解决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互相理解和尊重:双方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贬低或嘲笑对方的不同做法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尽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促进对话和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可能。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会议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加强跨文化交流。
3.针对具体问题寻求共同解决方案:双方应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可以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双方的利益交集,通过折中和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
4.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双方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和经验。
可以通过交流访问、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找到双方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总之,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并非不可调和。
通过互相理解、尊重和学习,可以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良好的合作和共赢。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https://img.taocdn.com/s3/m/753a15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0.png)
建议: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加强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建立多边文化交流机制,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贸易和投资
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包容和理解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03
社交礼仪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东方更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而西方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道德观念:东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和伦理,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
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与展望
文化融合的案例与影响
东西方文化共性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05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冲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追求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东西方文化中的相似元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尊重长辈:东西方文化都尊重长辈,认为长辈的经验和智慧是宝贵的财富
家庭观念: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强调家庭亲情和家庭责任
礼仪文化:东西方文化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都强调礼貌和尊重他人
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都强调诚信、正义等道德观念。
东西方文化论战名词解释
![东西方文化论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099f3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2.png)
东西方文化论战名词解释
东西方文化论战是指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进行辩论和讨论的现象。
这种论战通常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
在这种论战中,人们试图解释和理解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评价这些差异对世界的影响。
东方文化通常指的是亚洲文化,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化则是指欧洲和美洲的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一些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因此,东西方文化论战旨在探讨这些差异,并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一些常见的名词包括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霸权、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等。
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文化霸权则指的是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和压制,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失去多样性。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而文化冲突则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对立。
除此之外,东西方文化论战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议题,比如宗教、政治制度、家庭观念、婚姻习俗、教育理念等。
人们在讨论这
些议题时,往往会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论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
多个领域和层面。
通过理性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东西方文化比较心得体会
![东西方文化比较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26fb52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1.png)
东西方文化比较心得体会东西方文化比较东西方文化是指东方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文化和西方以欧洲、美洲为代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下面我将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体验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观念比较重要,人们注重家庭、传统和社会关系,并强调孝道、忍让、谦虚等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追求幸福,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种差异在对待权威、秩序和个人成就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在礼仪和交往方式上,东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因此礼仪和谦虚是很重要的。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需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并注意保持面子,不直接表达意见和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和开放,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表达,经常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拘泥于传统的礼节。
另外,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宗教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追求内在的平静和精神的提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这种宗教信仰注重救赎和被上帝的关爱。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信通过信仰可以获得永生。
最后,东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稳定和平衡,人们习惯于遵循规则和传统。
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们更加强调工作的挑战和成就,注重创新和变革。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礼仪和交往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通过交流和融合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管理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含义:管理思维方式是人们关于如何观察、思考、认识、处理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相应的判断、决策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态度。
它要回答研究解决管理问题的出发点、着眼点、入手处和归宿点的问题。
联系:1.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既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的不同。
2. 管理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在管理上的表现。
3. 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方式和管理价值观。
核心问题三:文化有没有优劣之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文中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文化观念外化为有形的东西就是文明。
文化与文明之合称或统称“人文”。
文明无国界,文化有民族。
文明有落后与先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理解不能做什么。
•文化与文明不同内涵的现实意义:中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和取向,中西方文明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满足人类不同层面的需要。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生活文化或世俗文化,是感官观察和理性思辨的产物。
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相分,向外追求,强调斗争。
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或修道文化,是生命体验和直觉感悟的结晶。
中华民族及印度的先哲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直觉感悟、体验证悟,通过认识人体小宇宙,去推动对天地大宇宙的认识。
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向内追求,崇尚和谐。
•原子构成了的宇宙本源观,材料题•典型论点: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他所说的“无限”,是指一种混沌不定的物质性的东西。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世界的本原是“数”,并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是一个数目”,“一切都是和谐的”。
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论”。
柏拉图:世界的本原不是原子,也不是其他形式的物质,而是“理念”。
并强调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总是变化的、不完善的、虚假的、相对的,只有“理念”才是不变的、完善的、真实的、绝对的。
理念被划分成许多等级,等级越高就越抽象越完美。
他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最完美的理念是善。
亚里士多德:世界上有一种没有任何质料的“一切形式的形式”,它是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由此而提出了“第一推动力”的著名观点。
黑格尔:绝对精神•唐君毅认为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统绪,而西方文化重分殊。
•西方是“天人相分”——局部具体认知,中国是“天人合一”——系统整体觉知•天人相分的认识世界方法: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这正是分析性思维的核心。
这种分析性思维方法,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研究。
它追求概念定性表达的准确性和定量分析的精确性,而后运用逻辑的归纳、演绎等推理手段,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所谓本质和规律。
欧洲15世纪后半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
•这种天人相分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一方面看,研究事物越来越细致深入了;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割断事物整体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使人们的视界越来越狭隘了,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目性与局限性。
•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管理规律: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霍桑实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个层次理论•中国文化的“道”观:首先,道无法用概念、语言表征。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认为语言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其次,道可心受,不可言传,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所能传的只是修道的方法,而非道本身。
第三,如何“得道”?道”要靠心性的修炼去“实证”,靠顿悟即大彻大悟而获得;而非依靠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的纯思辨。
“修道”就是修己以合道,通过修道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宇宙万物,尽天地万物之性。
顿悟也不是有人所说的“创造性思维”而是灵明觉知的慧识颖悟。
“一切众生本来俱足如来智慧德相”。
第四,“悟道”,是对宇宙万物系统整体的体认觉知。
中国文化所强调的“道”包括有形与无形、物理与人伦、自然与人文,心身内外,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统一的共同的大道理。
第五,“悟道”的结果,是一通百通,一得永得。
•西方文化的人生道德六种类型:(1)毕达哥拉斯式的宗教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理想国,或使“现实世界化为虚无’’(哈特曼)。
(2)希腊斯多戈、伊壁鸠鲁派,及近代斯宾诺莎之安于现状(古希腊),而求“内心之自由”为人生目的者。
(3)希腊享乐主义派、近代以培根、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派,此派以肯定人生目的在追求现实的快乐与幸福,而以征服自然或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获得物质享受的途径和手段。
(4)斯宾塞、尼采、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等,主张以理想社会之实现为人生奋斗目标者,此派以进化理论为依据,其着眼点不在现实世界,而在将来的“黄金世界”或“极乐世界”或“超人人种的出现”的世界。
(5)耶稣和虔诚基督徒之人生理想,为从尘世上升天国,而其理想实现途径不在超越现实世界,而在通过“忍受一切苦难”的现实世界的苦痛与罪恶的承担才能够达到。
•文艺复兴与三大功利伦理:新教伦理、个人自由伦理(权利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宣称,《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强调教徒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做中介,信仰耶稣即可得救,不承认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
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人在世上完成了它所处地位的任务,尽了“天职”,就可以得救,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天。
他提出的著名口号就是:“不择手段,成就最高道德。
”实质是为现实服务、尘世化、的宗教伦理。
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维及其带来的科技成果,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物质利益与尘世享受的方法和途径。
•个人自由伦理: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强调个人自由,强调财产权和政治自由权都应受到保护。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社会契约论》中认为,要以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的使命。
•市场伦理:亚当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1. 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的人性观。
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缺陷)2. 他认为满足“利己心”的最好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
他极力主张让厂商完全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经营工商业,自由地雇工、自由地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对外贸易。
这样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迅速增加。
3. 主张实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发挥最大的效能。
(市场作用)•西方管理学的功利主义传统:作为企业体的资方和劳方,是伴随以赢利为目的工商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为利而结合到一起的新型的社会群体组织。
舒马赫指出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效益至上、唯利是图学说。
任何阻碍经济发展的事物都是可耻的,如果人们坚持不放弃,就会被看成是破坏分子或是傻瓜。
一切事物都用不经济概况。
•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的重要特征;效率至上,利润第一,是西方各个管理学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研究一切管理问题的出发点,乃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文化的境界观:中国管理重道德境界。
三家的共同特点:它们都不重视心性之学,其立教弘法的宗旨,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始终把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定位于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合于道,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即人道与天道相符合、相融洽,从而和谐有序地生存与发展,实现天人合一,复归于自然。
生生不息,基业长青。
•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前提是“大道之行”,即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大道的要求,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社会理想基于某种偏执和追求。
中国文化始终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作为人道治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中国文化提倡内在良知的自觉,重教化:在如何“正人”,即管理别人的问题上就表现为:西方文化强调外在规范的强制作用,故重法治;中国文化则提倡启发人们良知的自觉自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故重教化。
“教化”在儒家学说中,意指政教风化或教育感化,教化的目的是使人成为“文化人”,教化的方式和途径是自觉觉他,教化的本质是教人体认自性•同一性,非矛盾性,排中性,“经济人”“社会人”: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他自己,不可能在是它自身的同时又是别的事物。
非矛盾性认为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非此即彼,无中间性;更不承认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与非也可以相互转化。
•为政以德的价值导向: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正己正人、修己安人的过程。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即以道德修养作为为官行政的灵魂和根本,当政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下属臣民就会如众星都拱卫北极星那样围绕在自己周围。
政治的本质就是正己以正人,修己以治人,舍此无他。
一个人的仁德修养包含着五种要素:修身要庄重恭敬,心胸要宽广厚道,待人要诚实守信,办事要力行勤敏,对属下要广施恩惠。
•“人性恶”观点:西方文化重法治与西方人认为人性恶和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有不容忽视的关系。
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海西欧德神话就说:自从潘多拉打开了罪恶的盒子,人性就开始向恶的深渊堕落。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更接近野兽而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懒惰、贪婪、残忍;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在基督教首创原罪说,人的犯罪是因为人有恶的灵魂。
近代孟德斯鸠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理性,是封建制度使人变得丑恶。
而理性按照西塞罗的说法就是善。
•卢梭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类的罪恶来源于不平等,不平等来源于社会权力和私有制,同样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人性变恶。
(三权分立追求自由平等的原因)•康德提出二重人性观,一是自然属性,受自然法则支配;二是自由属性,属于人的自由意志,受人类理性支配。
人类的恶来自对自由的践踏。
他强调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要意义。
•儒家“礼教”文化的内涵:首先,“礼治”的前提是对“人情”的认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
死亡贫困,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人心之大端也。
其次,以礼教化人的目的,是要使人明利害。
人的情欲如果不加节制约束,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己私欲而争夺相杀,造成无休止的冲突、矛盾和痛苦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