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米得、布鲁默、戈夫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源自文库总结
• • • • • • • • • •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物 理环境中,也生活在象征符号环境中。人际互动 是通过人类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来进行的,这种 互动不仅表现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而且表现 在个人的自我思维活动中,而个人的自我和个性 也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没有象征符号 就没有人类的交往和人类社会。
3)行动 •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同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行动 的观点截然不同。具体体现在:符号互动论强调 应该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由全体行动 者经常相互调整,并且不断解释情境的互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则过分强调结构在决定人的行动中 的重要性,倾向于把行动描述为对社会系统强制 力的机械反应。布鲁默认为,这种观点没有看到, 个人的社会行动是他们通过解释的步骤建立起来 的。相反,这种观点把个人描述成不是积极地创 造自己的社会,而只是消极地对外部强制力作出 反应。
•
符号互动论又主张,人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环境的摆 布,而是能够主动地创造社会环境。但是,符号互动论脱 离了人际互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单纯从抽象的心理 角度研究人际关系,过分夸大象征符号的作用,把象征符 号看成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另外,符号互动论还忽视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没有考虑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统治 结构。 • 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它强调在动态过程 中,而不是在静态的均衡中来考察社会。它把社会结构看 作是人际互动过程的稳定化的一种结果,而把社会发展看 作是人际互动形式化的过程。
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在为别人演出,同时在演出过 程中,即人际互动过程中,各人的自我概念都得到了加强 或遭到了削弱。 • 把所有参加社会交往的人都看作是“演员”—扮演着 他们在各个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尽可能按照剧本的要求表 演,但是当剧本不清楚、不完整时,则进行表演的即席创 作; • 象真正演员一样,我们也可以有演出的前台和后台, 有演出的剧组,有演员、观众和观察者兼研究者,社会生 活也是如此。 • •
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日 常生活中的自我的表现》(1956年),《烙印》(1968年),《框架分析》 • (1974年) ( 注:米德是布鲁默的老师,而布鲁默是戈夫曼的老师。) • • 社会是一座舞台,人生就是戏剧,完全可以用戏剧演出的程式来说明 • 并分析人际符号互动。不论个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社会系 • 统是剧作家,而个人则是社会舞台上的一个演员,他必须按照社会编 • 写的剧本所规定的演出要求扮演各种角色。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演给 • 观众看的一幕幕人际互动的表演。每一个观众也在为别人演出。而所 • 谓人生的意义,实质上就是演出的戏剧效果。 • • •
• (2)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 • 布鲁默在四个方面为符号互动论做出了贡献: 1)解释;2)三个基本前提;3)行动;4)方法论。 • 1) 解释 • 人际互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刺激-反应,从刺 激-反应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互动是不可能阐明社会 互动的性质的。应该在“刺激-反应”的公式中加 入“解释”一项,而把这一公式改为“刺激-解释 -反应”的公式。 •
• (3)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如帕克、库利和托 • 马斯等人的人际互动理论。 • 但是,被西方公认的这一理论流派创始人是米德和布鲁默。
• 3.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 (1) 米德的学说—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意识、自 我与社会》(1934年)一书中。 • 米德认为,意识和自我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 而是在经验中产生,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 • 即在人际亲密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 社会与个人是通过象征互动影响、互相制约的。 • 社会通过象征互动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自我” 发展,个人则通过象征互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
符号互动论是研究社会或个人以符号为媒介相 互发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动态 模式的学说。这一概念着重于研究人类行为的特 征。 该学说认为,人所使用的所有符号都是有意 义的,对于构成生活环境的所有事物,人都可以 主观地赋予意义和解释,并能理解其意义。换句 话说,所有的对象都具有人可以主观地加以解释 的意义,即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符号)性。反 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借助于符号来与对象进行 交往的。 人的社会行为就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 的行为。
• 4)方法论 • 在进行研究时,社会学家要深入到他想要调 查研究的生活领域中去,掌握具体行动者对于社 会现实的看法。即,社会学家必须进入他人的角 色,扮演他正在研究其行为的行动者的角色,掌 握具体行动者对其行动的解释过程。 • 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不是从行动者的观点来考 察社会现实,而是力图把社会现实纳入预先规定 好的范畴和概念。这不仅没有掌握社会现实,相 反,却是歪曲了社会现实。
• 2)三个基本前提 • 第1个基本前提—人类是根据事物对自己的意 义而采取行动的。人类是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解 释或行动的,而不是象一般生物那样简单地对外 界刺激作出反应,也不是出于机体驱动力而在内 部刺激作用下发生的行动的; • 第2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在人们社会互 动中产生的。意义是社会的产物,为人们所创造。 意义不仅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而且在互动过 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发展; • 第3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人们在互动过 程中对该事物进行解释和修正的结果。
• 2. 理论渊源 • (1) 美国社会哲学家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学说(《意识、自我 • 与社会》)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的心理戏剧理论; • • • • (2) 齐美尔的相互作用论—社会是由用相互作用联结起来 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是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群体— 关系的组合物。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人际互动过程,才可 能解释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
符号互动理论
1. 符号互动论的定义 •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源于对米德(G.H.Mead)理论 • 的综合,是布鲁默(H.Blumer)继承和发展了米德 的思想,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建立 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兴起于上世纪60-70年 代,属于微观社会学的范畴。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于1937年 提出的。“符号”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 抽象的概念或思想;“互动”就是相互发生作用, 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联系形式。
•
戈夫曼的学说同结构功能主义的角色概 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 两者都认为,个人是按照社会提供的剧本 扮演各种角色的。不同点在于,结构功能 主义认为,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社会的规范 价值去演出,而戈夫曼则继承米德和布鲁 默的理论,认为社会只为个人的行动提供 非常一般的准则,个人在扮演角色时具有 相当大的活动余地,可以协商、斡旋、随 机应变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