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1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an,2005第1期(总第113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1Jan.N o.113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
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王红瑞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而抑郁、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度量表(BSR 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抑郁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
探讨大学生良好情绪状态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以便深入了解双性化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为
大学生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从容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质;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05)01-0049-02
Abstract:Bisexualization is a compositive char acter.However,depression and anx iety are two comon neg ative emo tions among un-derg raduates and exert a passive influence on their study and lives.By t he method of the BSR I,Zung SDS and Zung SAS,t he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deal sex role mo de of undergraduates.good emotio n through a questio nnaire about their bisex ual character specia-l ty and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evel so that deep understanding w ill be made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 he bisexualization to the healthy emotion state and then pr ovides a theor etical proof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motion disturbance and to deliter ately tackle var-i ous incidents in their lives.
Key words:bisexual character specialt y;depression;anxiety
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而抑郁和焦虑是我们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焦虑(anx iety)是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均表明:无论男女,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代表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是对于双性化与我们常见的抑郁焦虑两种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少有研究。本文就双性化与情绪状态的关系作一研究,探讨积极健康情绪的理想人格模式,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双性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
11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研究在西北某学院的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女110份,男56份。
(2)方法:以贝姆的性度量表BSR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为工具进行团体施测。被试均先进行BSRI测试,然后再进行zung氏抑郁自评测试和zung氏焦虑自评测试。BSRI量表采用7级记分制,zung氏两量表均采用四级记分制。在一周内用不记名方式进行测试,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1研究结果
(1)大学生人格特质分类状况(见表1)
表1大学生人格特质分类统计表(n=166)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人数82826104百分比(%)4182161871516667147
从表1可见,166名大学生中双性化取向的有8人,占总
X 收稿日期:2004)10)28
作者简介:王红瑞(1976)),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个性与心理过程。
人数的4182%;男性化取向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16187%;女性化取向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5166%;未分化取向的有104人,占总人数的67147%。未分化人群的比例高于双性化、男性化及女性化取向,双性化取向的人群比例较低。
(2)四类人格特质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比较(见表2)
表2四种类型大学生的SDS、SAS与国内常模的比较(x?s)
双性化(n1=8)男性化(n2=28)女性化(n3=26)未分化(n4=104)常模P1P2P3P4P5 SDS29125?5126234132?6193437?81098371858?6197133146?8155>0105>0105<0101<0101<0105 SAS28187?410513215?5142634185?81388361381?713029178?10107>0105>0105<0101<0101<0105注:P1:双性化与国内常模之比较;P2:男性化与国内常模之比较;P3:女性化与国内常模之比较;P4:未分化与国内常模之比较;P5:双性化与男性化之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双性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国内常模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化和未分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呈0101水平的显著性差异;男性化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国内常模无显著性差异,但男性化人群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双性化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呈01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负性情绪指数明显低于男性化。由此可见,双性化人格特质者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其抑郁焦虑水平最低,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后是未分化。
31讨论
(1)双性化人格特质在人群中的比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贝姆关于双性化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约占人群的1/3左右,而我们本次施测结果发现仅有4182%,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比例远低于美国。这一方面可能与我们所调查人群的分布区域有关。我们所调查的人群大部分来自西北偏远地区,落后的教育文化和意识观念导致对男性与女性的培养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认为男性与女性应该多具有各自性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而少具有或不具有对立性别的特征。即女性就应该多具有女子气而不具有男子气,男性应多具有男子气而不具有女子气,这必然使双性化的比例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所调查人群男女比例不平衡有关。所调查学院属师范类,女性是男性的2倍。而在西北地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对女性的教育要求和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有浓厚的传统性别观念,导致女性人群中双性化者较少,而女性问卷又占多数,这也是双性化比例较低的又一原因。除以上两点外,还与生源有关,所调查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受农村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双性化人格特质者较少,这也是导致双性化比例较低的原因之一。
(2)男性化人格特质者其抑郁、焦虑水平低于女性化特质者,与国内常模无显著性差异。但其抑郁焦虑水平又高于双性化人格特质者,与双性化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男性化人格中少有女性化人格的负性特征有关。在人们心目中,与男性相适应的自信、独立性强、感情能自我控制等理想的气质,使男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较少。而女性人格中所具有的过度敏感、斤斤计较、多愁善感、情绪起伏不定等负性特征使她们常处在强烈的内心冲突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中,遇事容易焦虑,问题无法解决时就陷入抑郁。所以男性化人格特质者比女性化者更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但是男性化特质者的负性情绪却高于双性化者。这与人们心目中对男性化者的/性别角色期待0有关。人们往往期待男性化者既要坚强、自信、有事业心,又要善于自我控制,有泪不轻弹。即使受到伤害或感到痛苦时也要自持。这必然使男性化者的心理压力过大,又无法进行适当的宣泄,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虽然其负性情绪水平没有女性化那么高,但也足以使他们在情绪状态方面无法优于既可自我克制情感又可适当宣泄,从而缓解压力的双性化者。
(3)双性化人格特质与良好情绪状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现为双性化人格特质者其抑郁焦虑水平最低。这说明关于男女双性化,除了国外研究所表明的:双性化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双性化者能更多地应付多种处境、更富有独立性、更有修养、有更强的自尊感等优异之处外,双性化者还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即从情绪状态的角度看,双性化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之所以如此,这是由于双性化人格特质者具有男女两性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有男性与女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自信又谨慎、既敏感又豁达,既有自制力又善于发泄,这就使他们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从容自如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所以要想使大学生们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从而使其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发展,不可压抑,否则,可能会走向极端、失去人格的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