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现代中国画作品欣赏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林凤眠的中国画《大丽菊》 与朱耷《的荷花水蓠图》哪一幅 更与水彩画〈菊花〉相似,这说 明了什么?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分析与评述,同学们对中国现代绘画 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新时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 展具体体现在题材内容、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工具材 料运用及思想观念、立意等各方面,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 展,是在“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创作理念下进行的一种变 革与创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 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 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 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从画面中可以发现,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四蹄生风,独创一格、意蕴深刻,体现出 “天马行空”的思想境界和强悍豪放的艺术特色,也蕴含了画家对民族,国家能早日 强盛的殷切寄托。这幅《群马图》作于1940年,徐悲鸿当时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 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画下了这幅佳作。借这幅奔 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明天满怀希望,以及映衬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托物言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 2、朗诵毛泽东 的词《沁园春、 雪》,体味词意 的豪迈之情,感 受作品的磅礴气 势。
• 《万山红遍》中浓 重而又对比强烈的 黑与红的色彩,辉 煌灿烂而不失庄重 肃穆,足以显示现 代中国画崭新的时 代风貌
画面并没有 出现青蛙, 但观赏此画 却使人好像 听到了蛙声。 构思巧妙, 是传统中国 画的新的探 索
• 作者将传统的山水画与人物画有机融合在一 起,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局面。
1、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看了这幅作品后, 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说说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3、通过比较,你发现这幅山水画与传统山 水画在表现技法创作理念上有哪些不同点?
• 1959年作者傅抱石、关山月接受了国庆10周年为人民大会堂 创作巨幅山水画的任务。这是一幅命题创作,要求能体现毛主 席《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画面高5.5米, 宽9米。画幅之大历史空前,可见难度之大。
作者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曾于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留学法国。不仅是著名的画 家,擅长油画和中国画,尤精素描画马,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中国现代美 术教育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在艺术创作方面, 徐悲鸿将西方的绘画技法融入中国画,另辟蹊径,是中西合璧的最成功的艺术家。
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美术的有益
成分,在思想观念、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 方面,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
• 此画表现了 毛泽东同志 在全国解放 战争期间, 领导人民军 队突破敌人 重围,走向 胜利的光辉 形象。同时 作者将人物 画与山水画 融合在一起, 开创了中国 人物画的新 局面。
林凤眠
《群马图》 《江山如此多娇》 《万山红遍》 《蛙声十里出山 泉》 《大丽菊》 《灵岩涧一角》
现代著名画家
齐白石
百度文库
林风眠
李可染
潘天寿
知识巩固1——填空
•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分析与评述,同学
们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新的
了解和认识。新时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具体体现在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发展,是在
的创作理念下进行的一种
变革与创新。
知识巩固2——连线
• 关山月 • 徐悲鸿 • 齐白石 • 李可染 • 潘天寿
• 作者从仰视的角度表现了地质勘探队员骑着高大的骆驼行进 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的情景,作品中人物乐观、豪迈、充满 强烈的生活气息。
1、谈一谈,你对徐悲鸿有 哪些了解?
2、,徐悲鸿画的马在表现 技法上有哪些创新与发展?
3、徐悲鸿画的马有什么现 实意义?
将西方绘画中体面、明暗的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的笔墨技法结合起来, 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引入了中国画创 作。
《粒粒皆辛苦》以墨 线为骨、块面的手法、 描写一位农民拾穗时 的专注神情。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1] 在指导员冷 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 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 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 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 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有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 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 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 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