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发热待查专家共识2018

合集下载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概述:1发热的定义:发热(fever,pyrexia ):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C 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 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C,直肠温度(肛门测量) 36.5~37.71C,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C 。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1) •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 38.3;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 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 FUO 的定义:(1 )、HIV 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 C 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 3天仍不能明 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 X 106/L,体温大于38.3C 超过3天且 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 FUO)。

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三、发热的病因(原因):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流程

经典型发热待查诊疗流程
影像学检查:CT、MRI、食道超声、胃肠镜、PET/CT等; 有创检查:骨髓活检、腰穿、组织或淋巴结活检等;
(四)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1、体温控制
(1)体温≤39℃的发热: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2)>39℃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
查体:体温38.6℃,血压128/80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 次/分。神清,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 音。心率96次/分,律不齐,未闻及心脏杂音,未问及心包摩 擦音。腹平坦,无胃型、肠型、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 Murphy 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 水肿。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3、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为根据PDC分析: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 ②感染性疾病的定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 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 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 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论。肿瘤中最常见的为淋巴瘤,结缔组织病中最常见为SLE、成人still病等, 其他类疾病中包括药物热等。 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二)病因初筛(第一阶段)
1、病史采集: (1)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必须同时满足发热床表现,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 (2)记录热程:热程短(数周)、热程中等(数月)、热程长(数年)。 (3)判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等。 (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①常见全身症状②呼吸系统③消化系统④循环系统·········。 (5)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6)了解相关病史:特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既往发热病史、用药史、外科手 术史、输血史、动物接触史、职业史、业余爱好史及旅游史等。

发热待查临床思路

发热待查临床思路


复合物
物 类固醇
致炎物
② EP
Na+/Ca2+
cAMP

PGE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 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几个发热相关概念
急性发热:2周以内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3周
血常规WBC 16.16×109/L,N 80.5%,Hb 108g/L,PLT 519×109/L 血沉104mm/H CRP 9.71mg/L
2015-3-19 腰椎CT
现病史
考虑“腰椎结核”内科治疗效果欠佳,建议手术治疗 转院治疗
入院体检
• T:38.3℃,P:110次/分,R:20次/分,BP: 103/68mmHg
现病史
患者2014年3月开始出现腰骶部疼痛,伴明显盗汗,当时无发热, 2014年10月开始在当地就医,予腰部针灸治疗
2014-10 -17 腰椎MRI:腰椎退行病变,L3-4、L5-S1椎间 盘轻度膨出,L3、4、5椎体信号异常伴椎旁不规则异常信号, 结核伴椎旁冷脓肿形成
2014-10 -17 腰椎MRI
尿路感染分类
按照感染部位 上尿路感染(肾盂 、输尿管) 下尿路感染(膀胱、 尿道) 按照复杂因素 单纯性 复杂性 按照发病时间 急性、慢性、反复发作(1年3次或半年2次)
复杂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 残余尿>100ml 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和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4.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诊断线索: (1)伴皮疹
①感染性疾病(EB病毒感染、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②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SLE、皮肌炎、成人still病等) ③肿瘤(淋巴瘤等) ④其他(药物热等) (2)伴淋巴结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全身性) 脾肿大( 感染性、充血性、免疫反应、血液系统 疾病、局部占位)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二 )病 因 初 筛 (第 一 阶 段 )
• 若未获得诊断线索,可进行发热病因的初步非特异性筛查 以提供有用的病因诊断线索。
• 应用非特异性检查结果的线索时应注意: ①非特异性检查异常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大,对病 因诊断的提示价值越大; ②非特异性检查的结果在提示诊断线索的同时也能够作为 排除某些疾病的线索; ③非特异性检查线索需要综合流行病学、病史、体格检查 中的线索,综合分析,归 纳出最可能的病因 诊断方向。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建议15:诊断性治疗应局限于疟疾、结核感染等可凭借疗效 做出临床诊断的特定疾病,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建议16: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建议17:原则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
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谢谢!
筛查手段。PET-CT的意义在于指示可疑病灶部位, 为下一步的检查指明方向,不能仅凭PET-CT 的结果做出诊断。
(四 )发 热 待 查 的 治 疗 原 则
1.体温控制: 建议12: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而无需处理发热。 建议13:对于体温在39-40℃的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 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 衡。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 建议14:对于体温>40℃的发热,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 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 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 发。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

发热及退热药物选择1.发热、高热和过热发热—发热是指核心体温超过了个人的日常范围。

早晨口腔温度高于37.2℃(98.9℉)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37.7℃(99.9℉)可考虑为发热。

在实践中,常采用体温高于37.8℃(100.0℉)或高于38℃(100.4℉)作为通用阈值。

高热—高热是指体温特别高的发热(>41.5℃),可见于严重感染者以及CNS出血患者。

过热—绝大多数体温升高的患者存在发热,但是少数患者的体温升高提示过热,包括热射病综合征、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干扰体温调节药物的作用。

在过热期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并不改变,仍保持在正常温度水平,而体温上升不受控制,并远超散热能力。

2.发热的发病机制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属于一类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称为细胞因子(IL-2、IL-4和IL-6、G-CSF),注意:抗细胞因子药物可显著减弱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来自宿主体外,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例如毒素,脂多糖内毒素(Toll样受体(TLR)配体,导致细胞活化)。

3.退热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强效退热剂,因为它们可抑制环氧合酶(COX-1或COX-2),后者可促进PGE2合成,下丘脑组织和第三脑室的PGE2水平升高,启动下丘脑核心温度调定点升高过程。

对乙酰氨基酚在外周组织是一种环氧合酶的弱抑制剂,没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在脑中被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氧化后的形式可抑制环氧合酶活性。

糖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退热剂:细胞膜释放花生四烯酸需要磷脂酶A2参与,与环氧合酶抑制剂类似,糖皮质激素正是通过抑制磷脂酶A2活性来减少PGE2合成。

糖皮质激素可阻断致热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

4.发热和高热的治疗治疗发热的目的首先是降低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其次是促进散热。

什么时候需要治疗:治疗发热目的是以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症状,或是预防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出现发热并发症或儿童出现热性惊厥等并发症。

发热待查 仁术解难 转化奇葩——喜读翁心华教授新著《疑难的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

发热待查 仁术解难 转化奇葩——喜读翁心华教授新著《疑难的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

吴绍熙 郭 宁如 廖 万清 ( 1 . 中国 医学科 学院皮肤病 研 究所 , 南京 2 1 0 0 4 2 ; 2 . 第二 军 医大学长征 医院 , 上海 2 0 0 0 0 3 )
【 关键 词】 发热待查 ; 真菌感染 ; 侵 袭性 ; 腹型红斑狼疮 ; 隐球菌病
有 幸 拜读翁 心华教授 等 新著 《 疑难 的发 热病例 精 选与 临床 思 维》 获益 良多 , 特 别是 作 者 坚持 临床 实践 半个世 纪 中近 1 0 a内精 选 出 1 0 2例疑 难 病例 的诊 治心得 , 更是 难 能可贵 , 这里 简介如 下 。 复旦 大 学附属 华 山 医院感 染科是 国家重点 学科 , 在 翁 心华教授 等诸 多极 富 临床 经 验 的专 家指 引 下 , 在 经典传 染病 及其他 感 染性 疾病 的诊 治方 面具有极 高的声誉 和 临床 优 势。发 热待查 作 为疾病 中公认 的诊 断 与 治疗难题 , 长期 以来一 直 困扰 着 内科 医生 , 尤其 是该 类疾病 涉及 病种 广泛 , 主诉 千差 万 别又相 互 影响 . 初 学者难 以在 这 些令 人迷 惑的 困局 中找 对方 向。 华 山 医院 感 染科 长期 以来 收 治 了大量 发 热待 查 患 者 , 其中 包含 了众 多经典或疑 难病 种 。该 书悉心从 近 1 0 a发 热疑 难病 例 中选 取 了 1 0 2例 精 彩 案例 , 病 种 涉及 感 染 病、 结缔组 织 疾病 、 肿瘤性 疾病 等 多个领域 , 详 细描 述 了诊 治过 程 , 更 结合 国 内外 参 考 文献 加 以评 论 , 并 有 翁 心华教授 亲笔点评 , 对 于提 高广 大临床 医生发 热待 查 的诊 治思 维水平很 具指 导意 义和参 考价值 。 从 列 出的深部 真 菌感染 案例 中可看 出, 患者都是 长期 发热 , 最早 先考 虑细 菌、 寄 生 虫或病 毒 等 感 染 , 而 在 实验 室检 查时发 现真 菌再 用抗真 菌 药物治 疗就得 到控 制 , 作 者 总结 出一 条 宝贵的 经验是 “ 千 变 万化感 染 病、 经验检 验相 益彰 ” 。这样 以原始基 本 转化 医学就 能及 早见微 知 著、 制敌 机先 。 记得 旱在 2 0 0 5年翁教 授就 深深 体会 到深部 真 菌感 染的严 重危 害性 , 同时也 洞 悉近 十年 来 真 菌病感 染 因其发病 率 和死 亡率显 著上 升 而越 来越得 到 临床 医师 的 高度 关注 , 患病 率 高 , 涉及 面 广 , 内、 外科 、 移植、 肿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张文宏;李太生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18(41)7
【摘要】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发热待查;疾病诊治;专家;《中华传染病杂志》;诊治流程;循证医学证据;编辑委员会;诊断水平
【作者】张文宏;李太生
【作者单位】<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3.诊治发热待查——临床医师任重道远 [J], 李太生
4.凝聚专家共识规范临床诊治——《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中国专家共识》发布[J], 柳海霞
5.发热待查糖尿病患者确诊感染15例诊治分析 [J], 徐风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一、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合理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发热待查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未来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继续对本共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发热待查定义"发热待查"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于1962年见诸于文献[1],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

而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 of unknown origin"、"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unexplained fever"等不同表述。

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一系列发热原因不明患者的观察后正式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2,3]。

1991年,Durack和Street[4]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定义。

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进行统一描述。

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我国。

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玥教授[5]首次在国内发表文章阐述我国"fever of unknown origin"的病因分类,并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_2018年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__2018年

发热待查,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一直是临床疾病诊疗的重点和难点。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会于 2017 年底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发热待查的定义建议规范用语,统一将「fever of unknown origin」命名为发热待查。

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可将发热待查分为 4 类: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 HIV 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后三者统称为特殊人群的发热待查。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可归纳为 4 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不同时期、地区、年龄的患者以及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的病因谱构成比例不同。

表 1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经典型发热待查如何查?遇到发热待查,不要头疼,做到「一掌握四步骤」,见招拆招,才不会束手无策。

1. 掌握病因引起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超过 200 种,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 4 类:(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

成人 still 病、SLE 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 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2. 诊断流程四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发热病程:持续超过 3 周;∙体温:口腔测体温至少 3 次>38.3℃ 或至少 3 次体温 1d 内波动>1.2℃;∙既往病史: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无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史;∙检查:经过至少 1 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认。

河北省人民医院、葛艳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河北省人民医院、葛艳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河北省人民医院、葛艳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侵权责任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法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9.08【案件字号】(2020)冀01民终7299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孟志刚李荣水王婷【审理法官】孟志刚李荣水王婷【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河北省人民医院;葛艳某【当事人】河北省人民医院葛艳某【当事人-个人】葛艳某【当事人-公司】河北省人民医院【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原告】河北省人民医院【被告】安徽捷翔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定远分公司【本院观点】《北京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被告对原告的诊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与原告全子宫切除的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原因力程度从技术鉴定立场分析建议为同等因果关系范围。

【权责关键词】代理反证过错合同诉讼请求增加诉讼请求维持原判申请再审撤销执行鉴定意见新证据证据不足【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北京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被告对原告的诊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与原告全子宫切除的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原因力程度从技术鉴定立场分析建议为同等因果关系范围。

被告对上述鉴定意见书提出异议,北京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作出司法鉴定意见书异议答复函,该函未对其鉴定意见进行变更。

故一审法院以此来认定诉争双方的责任承担符合法律规定。

一审法院依据原告提交涞源县城区办事处西关村村民委员会证明、涞源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出具的调查材料认定原告方的赔偿依据适用城镇居民标准符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河北省人民医院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

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如下【裁判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4273.0元由上诉人河北省人民医院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7
• 根据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阴性症状也 需记录,可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
•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病史询问的病程进展, 观察辅助检查结果动态变化。
• 了解相关病史 患者的既往史与个人史非常重要,特 别是一些流行病学史对于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往往是诊 断的关键。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2
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
• ①鉴别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②感染性疾病的定 位,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 胆道感染等,多具有对应的局部症状,尤其不要遗漏感染 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局灶感染等;③非感染性疾病分为 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类疾病,多为全身累及, 少局部定位表现,需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推 论。根据可能的诊断,进入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8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9
续表3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0
全面的体格检查
• 体温监测应保证每天至少4次, 考虑中枢性系统发热时,可同时测量 多部位体温。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1
• 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 查皮肤、甲床、淋巴结、五官、心、肺、肝、 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 统等。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 一定要引起重视。
• 不推荐PET-CT/PET-MRI作为所有发热待查的常规筛 查手段。
精选2021最新课件
37
精选2021最新课件
38
续表11
精选2021最新课件
39Βιβλιοθήκη 4、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1)体温控制

体温≤39 ℃的发热 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发热待查临床思维

非感染性疾病
病毒
细菌
结核
真菌
G+
G-
根据耐药状况、病情严重程度 经验性治疗
寄生虫
取相应 标本进 行病原 学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
疗效好
疗效不好
停药或降阶梯
调整
正确的诊断思路来源于……
详细、正确病史询问和分析 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随访观察 必要的辅助检查及结合临床的判断 严密的逻辑分析和不断的总结
马鞍热 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发热数日 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
主要热型(1)
稽留热
见于大叶肺炎、 斑疹伤寒及伤寒
弛张热
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重症肺结核及 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见于疟疾、急性肾 盂肾炎、胆道感染、 淋巴瘤等
主要热型(2)
波状热
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见于回归热、霍奇 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时间之分: 短程发热:1个月内 中程热:1-3个月 长程热:>3个月
主要热型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稽留热
间隙热
回归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以上的高水平,24小时之内体 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间 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在多次重复出现,并 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现有区分感染、非感染,细菌还是病毒感 染的主要指标?
血常规及中 性分类 CRP PCT NAP
确定给药方案
22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价值
•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分类明显增高 •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均正常 • 白细胞总数降低,中性分类增高 • 白细胞总数偏低,中性分类正常 • 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中性分类不高

发热待查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发热待查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中枢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一、感染性疾病
感染仍是FUO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常见的疾病有: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子;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 战期多次采血;
②采血量应在8 ml以上,兼顾厌氧菌及 L-型细 菌;
4、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
可以表现为低热,偶而亦可高热,这类 病人在发热的同时,也会有关节炎、关节畸形 或肌痛的症状。
二、结缔组织病
5、系统性血管炎
如大动脉炎初期常有发热,与此同时,病 人伴有因相关的血管炎症而引起的血流障碍的 症状和体征。例如,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变部位 的动脉搏动减弱和呈现血管性杂音;
张热
歇热 状热 留热 鞍热
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 肺结核等 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鲁菌病 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革热
临床诊断步骤
(2)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 伴随症状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应选用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及安全性大的药物 ,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2020年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20年最新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 (2)记录热程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诊断具 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数周),有乏力、 寒战等毒性症状者,在抗菌药物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 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有利于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数月),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 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数年),无毒性症状,发作与缓解 交替出现,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 建议第一阶段筛查项目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 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外周血涂片、甲状 腺功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血培养三套(需 氧瓶+厌氧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降钙素原、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全套、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 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自身抗 体谱、肿瘤标志物、HIV、梅毒RPR和TPPA、标准心电图、 腹部B超、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胸部CT平扫。
• 全面系统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 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 取)、胸片和腹部B超(肝、胆、脾、胰、 肾)。

体温不超过38.3°C为低热待查。低热
待查与发热待查病因不同,部分年轻女性
低热待查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年,一般情
况良好,多次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可能
• (3)伴肝功能异常:
• ①以发热伴转氨酶异常: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 伤寒、Q 热,钩端螺旋体病和血行播散性结核可以表现 为发热伴肝酶异常;非感染性疾病常见为自身免疫性肝 炎、物性肝炎(如超敏反应综合征)、淋巴瘤和朗格汉 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 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 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 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 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原则 上不建议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 为退热药物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血常规示 白细胞9.7× 109 /L , N 92.1%。
诊断:甲沟炎,败血症。 处理: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静脉滴注。
24
病例1
2011-01-23患者自诉记忆力下降。无发热。右 手中指远端肿胀好转。病理征阴性。 2011-01-24患者自诉记忆力下降好转。有发热 体温低于38.8°。右手中指远端肿胀进一步 好转。病理征阴性。 2014-01-27右手中指无肿胀。昨日有寒战考虑 菌血症。
46
病例4




白细胞数hmx:17.44(*10^9/L),中性粒细胞%hmx:0.914 ,血小板计 数hmx:1353(*10^9/L),红细胞hmx:3.87(*10^12/L),癌胚抗原: 2.45(ng/ml),甲胎蛋白:1.45(ng/ml),CA19-9:0.6(U/mL),CA15-3: 15.84(U/mL),CA125:34.58(U/mL)。单链DNA:阴性,双链DNA: 阴性,抗核抗体:阴性 超敏C反应蛋白:61.44(mg/L)。 入院后予抗感染、患者时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0℃左右,查单链 DNA:阴性,双链DNA:阴性,抗核抗体:阴性。结核T细胞检查及 PPD试验阴性。超敏C反应蛋白:61.44(mg/L)。 予莫西沙星、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仍有低热 2014-07-20CT:1、肝内胆管积气;肝内胆管结石或肝脏钙化灶2、胆 总管扩张、胆总管下端密度欠均3、部分腰椎椎体密度不均;右侧腰 大肌密度不均、增粗 腰椎MRI提示:1、L2、L4骨质破坏及右侧腰大肌异常信号,感染性 病变(结核?)可能,转移不除外。 诊断:腰椎结核
29
CT
30
CT
31
CT
32
CT
33
CT
34
CT
35
CT
36
CT


CT:两肺见弥漫性小圆形无边低密度影,两肺见弥 漫性磨玻璃影,纵隔结构居中,心脏边缘见薄层 高密度影,隆突下见结节样高密度影,肺动脉增 粗。 肝脏体积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胆囊周围见水样密度影,所示胰腺、脾脏及双肾 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1、两肺弥漫性病变,考虑肺部淋巴管平滑肌增生 可能2、两肺结节3、纵隔淋巴结肿大4、肺动脉增 粗5、心包少量积液6、胆囊炎可能
44
病例3

2014-06-05 17:35
血检查提示找到疟源虫,电话告知患者家 属。 诊断:脑型疟疾

45
病例4


2014-07-03 患者陈某某,女,82岁,因“发热1周, 腹泻伴纳差两天”而入院。1.既往有“脑梗死病 史5年,遗留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口齿欠清,平素 活动少,行走障碍”,.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畏寒发热,2天来出现腹泻伴纳差,昨日共腹泻 5次,开始为稀烂便,后逐步为稀水样便,今日解 3次,测体温37.5℃,拟以“腹泻纳差待查”收住 入院查体:T:37.8℃ 右侧上肢BP:188/74 mmHg 左侧上肢BP:192/75 mmHg 诊断:1.腹泻纳差待查:急性胃肠炎,败血症?2. 高血压病。
发热待查
方新友 扬州江都人民医院
1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低热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38.1 ℃ ~39.0 ℃ 39.1 ℃ ~41.0 ℃ >41 ℃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2
发热的机制
39
病例2

给予孕激素治疗,黄体酮,剂量一般为每 月400—600 mg。
死亡病例从确诊到死亡的时间平均约为3 年

40
病例2


诊断: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呼吸衰竭 急性 胰腺炎 胆囊炎? 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2-3 级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2013-10-31血尿淀粉酶正常、血气好转仍吸 氧
病例1
2011-01-26血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阿 奇霉素敏感。青霉素、头孢耐药。万古霉 素敏感,建议更换万古霉素。家属考虑费 用拒绝。 2011-01-27再次建议更换万古霉素。家属任然 考虑费用拒绝使用。转上级医院。
26
病例1
结果: 2天后高热昏迷,5天后死亡
27
病例2
患者:沈某某,27岁。2013年10月24日因“腹痛呕吐伴头昏气喘半天”
4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EP
Na+/Ca2+ cAMP PGE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骨骼肌寒战 产热 ④
体温升高
5
发热待查
定义:发热病人,经常规检查和治疗,
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
3
致 热 原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1984年Beeson等首先发现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 白细胞培育于无菌生理盐液中,能产生释放致热原, 并称之为白细胞致热原(LP)。为表示其来自体内,又 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41
病例3



2014-06-04 18:44 患者陈某某 男 39岁 因“畏寒发热3天”收住入院。患者3 天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时有咳嗽,以干咳为主,发热 时有头昏头痛,至外院门诊就诊,予以输液对症治疗2天 (具体药物不详),一周前从乍得回国,病程中患者体温 最高为39.3℃,查体:T:39.5℃ P:110次/分R:22次/分 BP:106/62 mmHg 胸片(2014-06-04 ):两肺纹理增多、 增粗。血常规(2014-06-04 本院):白细胞数: 18.7(*10^9/L),血小板计数:59(*10^9/L)。PCT 4.72 CRP 63.6 诊断:发热待查:上呼吸道感染 败血症?血小板减少待查。 抗炎、退热、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38
病例2

影像学表现PLAM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和病 程相关。胸部x线呈网格状改变,胸部 HRCT可见双肺弥漫分布的薄壁小囊影,胸 部cT特征:早期可正常,多数表现为间质 性改变,即双肺对称性分布的网格样结节 样改变,重症可表现为蜂窝样囊性改变。 肺部囊性病变的外形、大小、轮廓变化相 当大,囊通常呈圆形,均匀分布在全肺与 正常肺组织间隔。胸部HRCT的双肺弥漫性 薄壁囊性改变具有特异性。
入院。 既往有“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肺间质纤维化、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 全”病史,长期吸氧。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 2013-10-24患者P 120次/分 BP 105/67mmHg SPO2 33% 神志 清晰。腹肌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血气分析:氧饱和 度:19(%),碳酸氢根浓度:12.9(mmol/L),血浆CO2总量: 14(mmol/L),细胞外碱剩余:-16(mmol/L),氧分压: 19(mmHg),二氧化碳分压:36.1(mmHg),酸碱PH值:7.163。 中性粒细胞%hmx:0.831 ,白细胞数hmx:20.88(*10^9/L), 淀粉酶v:479(U/L),考虑肺部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
明确诊断者。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8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分类
病因构成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医疗资源造成发热待查 的病因构成比例不同。 (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 以细菌感染占多数,病毒次之。 (2)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成人still病 、SLE是年轻患者常见病因,老年患者中风湿性多肌炎/颞动脉炎等发 病率上升。 (3)肿瘤性疾病:随影像学技术普及,易被早期发现,在发热待查 中占比下降。 (4)其他疾病:约占10%,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 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上述4类原因可以解释约85%的发热待查病因,但仍有15%的发热待查 患者无法查明病因。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疗流程建议


(1)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2)第一阶段初筛 (3)第二阶段特异性检查 (4)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诊断性治疗)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断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断需结合病程、体温、既往疾病史,特别应注意 的是,患者应为完善系统全面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患者。 全面系统的检查应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功能 、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3次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抽取)、胸片和 腹部B超(肝、胆、脾、胰、肾)。 完善病史的采集需包括完整的热程记录、热型分析、伴随症状、外院 检查结果及详细的病史。 体温监测应保证每天至少4次,考虑中枢性系统发热时,可同时测量 多部位体温。 需每日观察评估一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查皮肤、甲床、淋巴结、五 官、心、肺、肝、胆囊、脾、外阴及肛门、脊柱与四肢及神经系统等 。对新出现的尤其是一过性的症状和体征,一定要引起重视。

我可近几年部分病例分享
病例1
患者:洪某,46岁。2011年01月22日因“发热三天” 七天前右
手中指甲沟炎,于中医院抗炎,局部外敷治疗。三天前发热, 体温最高39.8°。血常规示白细胞21.6× 109 /L , N 80.1%。 阳性体征:右手中指远端肿胀
入院后,查右手中指正侧位片,无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

部分辅助检查的病因提示
第二阶段检查措施

第二阶段检查措施需注意两个原则:特异 性高和从无创到有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