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姓名:余云贵考号:222706410006 考区:曲靖

摘要:共同的背景和近似的经历形成了高、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两人的生活基础、所处地域,性格心态的差异,使得二人的边塞诗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适诗“尚质主理”,而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诗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而岑参诗以浪漫主义为主调;高适诗语言沉实质朴,而岑参诗语言峻逸奇丽。两人的共性与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爱国;悲壮;尚质主理;尚巧主景;峻逸奇丽;沉实质朴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瑰宝,千百年来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派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盛唐疆域辽阔,边塞战争时有发生,许多文人尤其是仕途不得意者便纷纷从军边塞,想走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最明显的是高适和岑参。他们出塞,一方面积极参与战争,进行民族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在军营中有着特殊的生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高适与岑参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内容,并且具有“悲壮”的共同特征,反映了特定范围内复杂的社会面貌。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抒怀的范围,洋溢着盛唐气息。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的两枝奇葩。然而由于二人的种种不同因素,导致二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有各自的倾向。本文就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第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如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反映诗人有安边报国的壮志和大略;“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反映诗人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名,有建功边塞的豪情;《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志存高远。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说:“岂能贫贱相看老”,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时代的强音。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

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第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高适《蓟中作》“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岑参的“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祖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在危急关头,他们想到的是精忠报国,哪里还想到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的可悲。在岑参诗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气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二、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不同之处

第一,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戍不归或怀士思亲一类的作品。差异在于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参岑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与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元代陈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而主景。”高适的“主理”多表现在其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的诗篇,阅之启人深思;如《塞上》“边尘满光溟,虎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这首诗一方面高适讽刺了那些所谓的诸将不知道边防,另一方面也痛感自己良策难陈。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又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对将由的讽刺。还有《燕歌行》,此诗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而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系列矛盾,杀敌报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