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行为
鱼类取食行为与进化的因果关系
鱼类在取食过程中面临着种间和种内竞争。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往往觅食不同对象以避免竞争。此外猎食者还要对付被食者的反抗,并防御其它动物趁机来袭。由于食物一般分布不均匀,因此无论什么食性的鱼类在取食过程中都有一个搜寻过程。特别是当猎物不能移动或猎食者因不能隐蔽而无法采取等待策略时,猎食者只能主动出击。鱼类捕食的方式有多种:捕食者可能要游动搜寻猎物,也可能埋伏起来等待猎物接近时再出击,还可能将猎物从隐蔽处驱赶出来以便捕食。有的捕食者只用一种特化的捕食方式,也有的具有多种捕食手段。
取食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发展的。环境中的某种食物充足便演化出特化的单食性鱼类,而在环境条件多变的地区则选择出杂食性鱼类。随着环境的改变,鱼类的取食行为也会改变。在地球上很多地区尤其是温带,食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一些鱼类采取秋季索饵积累营养以越冬或休眠的策略。有些行动能力较强的鱼类则采取逐食而居的策略,如入秋后和开春时鱼类的两度索饵洄游活动。鱼类的洄游不仅是为了寻找食物,还有生殖洄游是鱼类一生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鱼类的攻击行为
任何动物,为了生存,就得取食、御敌。攻击和防御是一组相互依存,成对存在的行为。动物为了伤害或吓退同种或异种个体就必须发动攻击行为。相反,为了减少自身或其种族被外界不利环境因素以及其它同种或异种个体所伤害而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
有攻击者就有防御者,这两种行为常常是成对地在不同个体上表现出来。有时在一个个体身上这两种行为迅速地交替表现,既要扮演进攻者,又要扮演防御者,如发情期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而争斗时便是如此。有的个体在开始时可能是进攻击,而当他敌不过对手时,可以立即转变为防御者。有的个体在攻击和防御时所用的手段可以是一致的,也有的种类其攻击和防御的方式不大相同。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是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是集体行动。动物的攻击和防御主要见于取食行为、求偶行为和育幼行为中。
鱼类和其它高等动物一样,其攻击和防御武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结构的(如棘、骨板、长喙、吸盘等)、理化的(毒腺毒液、电流等)和纯行为的(如快速游泳、钻洞穴、埋于泥沙中等)。攻击和防御行为的功能是保障鱼类个体或种属的生存和繁衍。在取食过程中鱼类要与其他同种或异种个体竞争食物,凶猛性肉食鱼类还往往要制
服猎物方能得食;反过来猎物为求生存要抵抗捕食者的侵害。有占域行为的鱼类要保卫自己的领域不受其他同种个体的侵犯。在生殖季节许多鱼类的雄性个体间要竞争配偶和产卵场所。因此,攻击和防御行为是鱼类求生、求食、求偶、育幼所必需。
攻击和防御行为基本上是本能的,许多鱼类一出生就会攻击和防御,如刚孵出即单独生活的逻罗斗鱼遇到其它同种个体甚至自己的镜影时就会向之发起攻击。攻击和防御行为也是适应性行为,是在进化发展中。在进化过程中,能有效地攻击或防御的个体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
鱼类的攻击行为是取得食物、保卫领域、争夺配偶、提高在社群中的优势序位的手段。攻击的对象可以是异种个体,也可以是同种个体。攻击行为在成年雄性个体中表现较为明显,如在求偶和护幼时,雌性个体的表现不亚于雄性个体。
攻击行为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用的武器也各有特点。如鳡、马鲛等凶猛鱼类,以快速游泳,自己以大口和坚强的上下颌;雀鳝与颚针鱼的上下颌延长成“喙”,上面生着尖而大小不同的牙齿;雀鳝捕食时比较狡猾,当它发现小鱼群时,静静地游过去,全身像一根浮木,当它的嘴伸达适当捕食位置,集中精神注视目的物,把头急激而痉挛地横掠过去,迅速把食物鱼摄在两颌之间;颚针鱼
却采用疾掠而过的方法来追捕食物,利用撞击器那样的“喙”来刺穿小鱼的眼睛和身体。鮟鱇则静卧于海底,利用头顶上的触须引诱小鱼,当小鱼聚集于头周围时,突然张开血盆大口,就象一个大唧筒,把小鱼吸入口中。电鳐则利用胸部的发电器来杀死或麻痹对方。取食行为是其它行为的基础,表现最为明显,形式也最为多种多样,有时是与其它行为结合进行的。取食行为不仅要满足取食者对营养的需求,往往还要满足其它同种个体包括后代的需求,如雌鮟鱇捕食所获取的营养不仅要供应自身的需求,还要供应寄生于体表的雄鮟鱇和繁殖后代的性腺发育的需求。
对于一个物种而言,个体的生存也是为了延续种群,因而取食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它还保证了生殖行为的进行。有些鱼类,如银鱼、大麻哈鱼等一生只繁殖一次,当它成熟产卵后即死亡。但那些一生繁殖多次的鱼类终生存在取食行为。
鱼类的防御行为
在鱼类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影响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动植物。为了生存,并得以繁衍后代,鱼类不仅要有猎取食物的本领,并且演化出许多机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个体的侵害。几乎所有防御机制都有行为成分。防御的对象常为同种或异种的动物个体,如求偶时雄
性个体抵御其它雄性个体的攻击猎物抵抗捕食者的攻击;利用警戒色的展示以吓退捕食者等。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分为本有防御机制和次生防御机制。本有防御机制指避免捕食者近身的行为,包括隐伏生活、隐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次生防御机制指遇敌后使自己得以脱身的行为,包括退避、逃遁、恐吓、假死和分散攻击者注意力等。
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与攻击行为相同,如鳡鱼坚强的口颌、颚针鱼的长喙、剑鱼的锋利上颌剑、电鳆电鳐的强大电流等,但在使用的方式和场所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鱼类的防御手段多于攻击的手段,鱼类的攻击手段可以作为防御手段外,展示警戒色,隐蔽性体色、变色、逃遁等是纯防御行为,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
鱼类的本有防御形式
鱼类本有防御行为有3种形式,包括:
1、隐伏生活: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如胡子鮎白天隐藏于水体底层阴暗处和洞穴中;黄鳝日间喜藏在浑浊的泥质水底的洞穴中;鮟鱇隐伏在海底泥沙中;瞻星鱼则将身体深埋在沙中,仅把小而活动的眼睛露在外面,从上面看,口裂好像一条沙面上的裂缝,当它静止在砂中时,很难发现它的存在;雀鲷和双锯鱼经常在海葵的触手间和体腔内,银鲳的幼鱼能很好地隐藏在水母下面,潜鱼则寄生在海星
的体内,这些小型鱼类借助腔肠动物的触手来驱赶凶猛鱼类,以达到保护自己的效果。鮣鱼依赖头背的大吸盘,吸附在鲨、鲸、海龟以及轮船的腹面,藉此避免敌害的攻击。
2、隐蔽:前面介绍鱼类的颜色已提到,在自然环境中,多数鱼类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体色,达到隐蔽自己,或者迷惑敌人或猎物的目的。还有的鱼类,如比目鱼改变体色,使鱼体无论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体色与环境的色彩始终保持一致。这种具有多种隐蔽性(又称为隐蔽多态现象)的物种,则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3、展示警戒色:前面已介绍过,危险的或适口性不佳的物种往往体色鲜艳、醒目,与环境极不协调,藉此以警告捕食者,提醒其别来侵扰。如鲀类的美丽颜色就是警戒色的表现。
鱼类的次生防御形式
次生防御行为主要表现为5种形式,包括:
1、退避:退避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任何鱼类在遇到危险时首先的反应是退避,有的小鱼游入石隙中,有的进入水草丛中。海马和杨枝鱼停留在水草中。单角鲀为避敌害,常躲入鳗草、海藻间,将头朝下,口贴底质,鳍在水中活动,细长的身体,配合正在波动的鳍和绿色的斑纹,使人误认为一片海藻叶或鳗草叶片。退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