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与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研究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研究[摘要]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故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知之甚少。
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策略,对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人格一、问题的提出性别角色是社会群体以男女性别为标准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是社会学中根据性别来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
男女性别角色互为参照,相对存在。
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大量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是微小的。
一个人性别角色的形成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发展及个人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习论指出,社会环境对塑造及强化学习者的性别角色有很大影响。
例如,学习者会观察、模仿身边的角色模范而形成对性别的理解。
可以说,性别角色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所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行为及思维模式。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获得性别认同的过程,也是儿童获得社会文化所认同的该性别的成员应具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很多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
幼儿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1]幼儿园教师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示范榜样,是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及教育策略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
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性别意识培养
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性别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性别平等教育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受重视的教育领域之一。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教育的起点,也承担着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重要任务。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两性平等教育方案,对于幼儿园来说至关重要。
一、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1.1 培养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在幼儿园阶段,性别意识的培养是孩子形成性别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关键时期。
通过性别平等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尊重男女平等的观念,避免产生性别歧视和偏见。
1.2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性别平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儿童学习性别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2.1 知识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绘本和游戏,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的基本理念,让他们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2.2 角色模仿阶段通过“家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模仿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分工与责任,帮助他们了解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平等性。
2.3 亲子互动阶段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性别平等教育活动,提升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认知。
2.4 倡导性别平等教育幼儿园应该倡导性别平等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和社会更加重视性别平等教育,形成合力。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的制定非常有必要和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应该把性别平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男女平等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回顾,性别平等教育方案的制定需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男女平等的观念。
也需要加大对家长和社会的倡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合力。
希望幼儿园能够在性别平等教育上下更多的功夫,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男女平等观念的优秀下一代。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双性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1964年,ROSSI 正式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 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1]。
其后,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在此基础上对双性化人格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简单说,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即双性化人格是较完美的人格类型。
在幼儿园中,以双性化人格理论为基础创设一种有利于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一、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Whitley 于1984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性别角色的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典型性别角色模式,是指那些性别角色符合其生理性别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即拥有男性气质的男性和拥有女性气质的女性是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人;第二种是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
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第三种是男性化性别角色模式,是指那些具有男性化特征的人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2]。
第二种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就是基于双性化人格理论而形成的。
(一)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
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基于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探讨
T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DUC ATI ON
M ay
基 于 双 性 化 视 角 的幼 儿 性 别 角 色教 育探 讨
左军 章
摘要: 采用双性化 的视 角进行 幼儿性别角 色教 育 已经成为幼儿教 育发展 的新趋势。本 文主要详 细阐释双性化人格 的含义 、 基 于双 性化视 角的 幼儿性 别角 色教育探讨 的意义 , 以及采取 双性化视 角的幼儿性 别角色教 育时应该注意的 问题 。通过对 幼儿性别 角色教 育 的探 讨 , 帮助幼儿早 期教 育进行创 新和发展 。 关键词 : 双 性化 视 角 幼 儿 性 别 角 色 教 育 意 义 中图分类号 : G6 1 2 文献标识码 : A
—
需 要各个层 面予以配合 , 因此 , 学校 与家庭之 间应 当连为一体 , 幼
儿 园 定 期 向 家 长 汇 报 学 生 的学 习情 况 , 家 庭及 时反 馈 幼 儿 日常反 应等信息 , 做到互通有无 , 从 而及 时扭转幼儿 的错误理解 , 帮助幼 儿形成健康 的人 格。 第二, 采用双性化视角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要结合幼儿 自 身的性格特点进行特色化 教学 , 不可“ 一把抓 ” 。
研究表 明, 幼儿在 7 岁以前在发展着性别 的同时也在进行性 别角色行 为的选择 。幼儿在 学前教育期 间正是 人格形成 的关键 时期 , 因此 , 学校应 创造有 利的环境 促使幼 儿形成健 康 的人 格 。 幼儿在成长之初 , 有 了简单 的人格 , 但还不完善 和具体 , 并且 每个 幼儿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 、 物质生活水平 、 他人 因素影 响, 在人 格的 形成和发 展上都有所不 同。采用双性化视 角进行幼儿性别 角色 教育 能够有效 的规 避传统 的教育模 式 , 结合现 代教 育观及新 文 化, 促使幼儿在发 挥 自身人格优势 的基础上 , 弥补上述影 响造 成 的缺陷 。 但要 注意的是 , 每一个人都有 其独一无二 的一 面 , 幼儿 也是 样 。传统的教学 中, 对所有 的学生 “ 一视同仁” , 因此 , 大多数成 长后的人缺乏个性 , 在性格上欠缺一些东西 。采用双性化视角进 行教育 时 , 应 注意对不 同的幼儿采 用不 同的教育方式 , 做到查 漏 补缺 , 发展幼儿个性 张扬 的地方 , 结合幼儿 自身的性格特点 , 进行 性别角色教育 。 第三 , 采用双性化视角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改变教师 的固有思 维 , 在对学生进行性别 角色教育之前 , 先培养教师 的双 性化视角 。 在师 范院校流传一句话 , “ 只要是男生 都是校草” , 意思 即男 生在师范 院校极为稀有和珍贵 , 特别是学早教专业 的更甚 。这间 接 的说 明了一个问题 , 在幼儿教育 中 , 女性教师 占了绝 大比例 , 并 且在短 时间 内现有情况 不会发生太大 的转变 。大部分教 师也是 在传统教育 的氛围 中成长的 , 因此对 于教育也容易沿袭 固有的教 育模式 , 从而 形成恶性循环 。相 比之下 , 男性教师在教育 中更容 易展现 出女性柔美 的一 面。 因此 , 在进行学生教 育之前 , 首 先要 培养教师 的双性化视角 。培养女性教师的双性化视角 , 即致力于 让女教 师成为“ 女儿身 , 男儿心” 的“ 金 刚” , 但也切忌让男性 教师 成为 “ 娘 娘腔” , 误 导幼 儿 对 于 陛别 的理 解 。 总之 , 幼 儿是 国家的未来 和希望 , 承担着复兴祖业 的期待 , 教 育是一件任重道远 的事情 。在教育时 , 进行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 和探讨 , 培养 幼儿 的中性人格意识 , 促进幼儿健康 成长 , 而 以双性 化视角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 战 , 对新 型教育模式的创新 , 对 幼儿性别教育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 。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年 , 国 心 理 学 家 BE 以 这 个 概 念 为 基 础 , 定 了 美 M 制
贝姆 性 别 角 色量 表 , 明 了双 性 化人 格 的 存在 。 证
其 后 , 多 国 内外 学 者 都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双 性 化 人 格 许
( ) 性 化 人 格 是 一 种 兼 有 男女两 性 人 格 优 一 双
平 。 即双性 化 人 格是 较完 美 的人格 类 型 。在幼 儿
园中, 以双 性 化 人 格 理 论 为 基 础 创 设 一 种 有 利 于 儿
童 人 格 发 展 的 教 育 环 境 、 儿 童 进 行 适 宜 的性 别 角 对
色教 育 , 助 于儿 童形 成 正确 的性别 角 色 观念 , 有 有 助 于 儿 童 形 成 健 康 的人 格 , 助 于 促 k! L 性 别 角 有  ̄J 童 e 色社 会化 的顺利 完成 。
质 , 适 合 的性 别角 色 模 式是 双性 化 的 , 不 是单 最 而
一
化 的 ; 三种 是男 性 化性 别 角色 模式 , 指 那些 第 是
具 有 男 性 化 特 征 的 人 具 有 更 高 的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 。 第二 种 双性 化 性别 角 色模 式就 是 基 于双性 化 人格
化人格成 为一种 性别 角色发展 的新趋势。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儿童早期教 育的启示 : 转交传 统的性别观念 、 因性施 教, 培养集 两性优点于一身 的儿 童; 当提高幼儿 园男性教 师比例 , 适 增加低 幼阶段 男性影响力; 以游戏为切入点实 施正确 的性别角色教育 ; 幼儿 园要慎选读物。
“ 双性 化 ” 的概 念 产 生 于 2 世 纪 6 年 代 。 1 6 0 0 94 年, ROS I 式 提 出 了 “ 性 化 ” 念 , “ 体 同 时 S正 双 概 即 个 具 有 传 统 的 男 性 和 女 性 应 该 具 有 的 人 格 气 质 ”, 并
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作者:何海燕来源:《江西教育C》2015年第10期一、性别角色教育背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工作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今天双性化人格具有更多优势。
“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早已过时,性别角色差异缩小,男女社会分工模糊,男女面对的是更为趋同的压力和挑战。
双性化人格兼备的男女性格特质的优点使双性化具有更全面的能力。
幼儿阶段作为性别角色培养的初期,对儿童日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对此不应忽视,也不应小觑。
二、双性化的含义传统性别意识认为,一个人拥有其本身性别特质越明显则健康水平越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别特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双性化人格是综合男女两性性格特质的人格类型。
双性化是在尊重个体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去培养异性的性别优点,并不是指丢弃本身性别的特质追求异性性别角色特征。
有研究显示在3~6岁儿童中,双性化特征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家长对儿童具备双性化性格优势有期待值,但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并无良好的措施。
三、双性化人格特征对于幼儿的意义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它既有女性的温柔、细致、敏锐又有男性的豁达、独立、勇敢。
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人格最易有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特征更积极,自信心更高。
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有性格特征灵活多变的可能,培养这种优秀的人格对幼儿未来学习、生活、婚恋、工作都有所帮助。
四、如何在双性化视角下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一)案例分析结果笔者运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SPSS19.0进行统计数据赋值和统计分析,对两所幼儿园122位家长、12名幼师针对幼儿“双性化教育意识”做了详尽调查,其结果显示:1.幼儿教师双性化教育得分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的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为:P=0.383>0.05。
这表明:幼儿教师的双性化教育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存在显著关联。
2.幼儿家长双性化教育得分与幼儿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之间的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为:P=0.024(二)家长应该提升对性别角色意识的教育观念上述案例结果说明,家长在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由于家庭是对每个人影响最原生化的地方,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幼儿的人格形成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如男性应刚强、果断,女性应温柔、体贴,已逐渐被打破。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即培养个体既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又具备传统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方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优势,最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性别角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人类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基于生理特征和劳动分工的需要。
男性通常负责狩猎、战斗等体力劳动,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内务活动。
这种基于生理和劳动分工的性别角色定位,逐渐形成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生理和劳动分工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开始关注性别角色教育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期待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仍然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实现,也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和谐发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当前性别角色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推动性别角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中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人格教育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教育摘要: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幼儿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人格培育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对角色游戏中展现人物双性化人格的“社会境遇”作合理安排,帮助幼儿识别同一性别角色在不同社会境遇下表现出来的“男性化”人格特征或“女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角色游戏、性别认同、双性化人格、社会境遇在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设计中,性别角色认同与双性化人格培育是一对矛盾。
一方面,性别特征鲜明的角色游戏有助于儿童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促进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游戏又可能使幼儿形成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其双性化人格的培育。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既满足幼儿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的需要,又满足其双性化人格培育的需要是幼儿园角色游戏创新的关键。
一、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矛盾与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幼儿园时期(3-6岁)是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双性化人格培育的重要阶段。
因此,性别认同和双性化教育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时期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为儿童成人后成功地扮演男性或者女性角色所作的准备,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家庭幸福。
按照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定义,“性别恒常性”是“个体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恒特征的认识”。
儿童在2-7岁期间逐渐获得性别恒常性,从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到明白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在行为上自然而然表现出性别差异 [1]。
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过程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性别角色,理解角色规范,并且自愿按照性别角色规范塑造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
研究表明,行为模式与自己的生物性别一致且与性别角色规范接近的个体,其社会接纳度更强,幸福指数也更高;反之,那些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常常会因为其行为方式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相悖而受到责骂、嘲笑和排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和表达自己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消除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限制,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包容。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第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忽视了性别的多元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独特的男性和女性特质。
通过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特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在人生选择和发展中更加自信和明确。
第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的社交方式定性为不同,强调男性的竞争和女性的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既竞争又合作的能力。
双性化教育不仅重视男性和女性特定的社交技能,还鼓励学生培养多样化的社交风格。
这样,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社交技巧,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效果。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描绘为领导者和创造者,女性则被认为适合从属和协作。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领导和创造的能力,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领导机会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双性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优秀的领导和创造能力。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强调男性的强壮和女性的柔弱,导致男性过分追求肌肉力量,女性则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重要的,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全面的健康知识和资源,双性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提高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培养领导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健康发展。
幼儿园加强两性平等教育方案 幼儿园两性教育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促进两性平等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幼儿园两性教育应当面向未成年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性别、尊重性别差异,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培养孩子们健康的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意识,形成积极的性别认同。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势在必行。
二、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的重要性1.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性别认知教育的第一站,对塑造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认知至关重要。
2. 两性平等教育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培养孩子们的性别平等意识。
3. 在幼儿园接受两性平等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性别认同,建立健康的性别关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的内容1. 性别教育幼儿园应当通过教学和生活实践,让幼儿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了解性别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尊重、理解和平等的性别观念。
2. 性别角色教育幼儿园应当引导幼儿接受并尊重不同的性别角色,鼓励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尝试和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避免对某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3. 政策法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社会的性别平等政策法规,引导他们避免参与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行为。
4. 反性别歧视教育引导幼儿明辨性别歧视言行和偏见观念,教育他们学会拒绝性别歧视,培养独立、自信的个性。
5. 性别意识教育引导幼儿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消除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促进两性平等的理念。
四、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的实施1. 制定教育方案幼儿园应当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两性平等教育方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
2. 专业人员培训幼儿园应当加强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两性平等意识和专业能力培训,增强其开展两性平等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 家校合作幼儿园应当积极与家长合作,加强家庭对幼儿两性平等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合作机制。
试析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精)
试析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论文摘要: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
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论文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性别刻板化;双性化一、引言性别角色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发展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一个社会对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就是性别,并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因此,任何儿童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知识,以及他(她所生活的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期望等方面的知识,即获得性别角色知识、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有鉴于此,从孩子一出生、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所期许的性别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对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给予强化,对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塑造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男性和女性。
很显然,这种性别角色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在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过度强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导致了性别刻板化现象。
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僵固不变的性别观念,造成了男性必须如何如何、女性必须如何如何的固有印象,由此形成了性别刻板观念。
性别观念的刻板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着重从家庭、学校、社会传媒三个方面陈述性别刻板化的具体成因,并进而分析性别刻板化在健康、职业选择、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弊端,从而提出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这一建议。
二、性别刻板化的成因性别刻板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小到穿衣戴帽、大到职业选择,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幼儿园双性教育:促进性别平等教育教案
幼儿园双性教育:促进性别平等教育教案幼儿园双性教育:促进性别平等教育教案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人生中最早的教育阶段,也需要关注和促进性别平等教育。
其中,双性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旨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避免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发展。
那么,在幼儿园中,如何开展双性教育呢?以下是一个促进性别平等教育的教案:一、了解性别概念1. 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男女之间的不同,但又同样重要的地位。
2. 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了解不同性别的特点。
二、尊重性别差异1.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性别差异,不要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任何偏见。
2. 在游戏和合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克服性别固有印象,鼓励男女平等参与。
三、培养性别友好意识1. 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教育幼儿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人。
2. 举办性别友好主题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
四、教育幼儿爱护他人1.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友善态度,让他们主动帮助性别相反的小伙伴,增进友谊。
2.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引导幼儿学会对别人的需求和情感给予关注和支持。
以上就是一个幼儿园双性教育的简要教案。
在实施这样的教育教案时,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幼儿发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加深幼儿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看来,幼儿园双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培养性别平等的态度和观念。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更加独立、坚强、平等的个体。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到您,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双性教育对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双性教育是促进性别平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孩子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途径。
对幼儿进行性别平等教育,既包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尊重,也包括对性别平等的培养和引导。
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树立。
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关键要素探究
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关键要素探究发表时间:2020-12-22T15:56:30.1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上作者:史孟苹[导读] 性别角色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属于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对于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胜山镇青苗幼儿园史孟苹摘要:性别角色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属于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对于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双性化性别理论对于幼儿性别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就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要尊重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健康的中性化教育,引导幼儿性别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双性化视角下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关键要素展开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幼儿性别教育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双性化视角;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关键要素引言幼儿阶段属于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于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传统的性别教育通常会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不一样的标签,这导致了男女生能力发展出现不均衡,而双性化视角兼具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人格类型。
而且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双性化教育在幼儿性格养成当中的应用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分析双性化含义传统意义上认为一个人本身的性别特质越明显,健康水平越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性别特质的需求也出现了改变,双性化人格是指具备男女两种优秀性格特质的人格类型。
双性化尊重个体差异,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异性性别优点,而不是指丢弃本身原有的优势而追求异性性别的特点。
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3~6岁儿童其双性化特征,随着年龄的成长其双性化特征会逐渐减弱。
二、针对双性化视角下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关键要素的相关研究2.1注重幼儿心理变化规律及生理发展规律双性化视角下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女孩子变得勇敢刚强,或者是将所有的男孩子变得温柔细心,而是要尊重原本其性别自然的心理变化及生理变化,这也是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原则。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指的是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性别角色。
这种教育方法认为,性别角色并非刻板的,而是可以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发挥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儿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他们可以认识到,某些性别特质并非只有男性或女性才具备,而是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展现的。
这有助于儿童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性别差异。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培养性别平等的意识。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期望。
这种观念限制了儿童发展的自由度,使他们失去了探索自身特点和兴趣的机会。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儿童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追求自己真实的兴趣和潜能。
这有助于儿童形成性别平等的意识,认识到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会强调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行为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倡导儿童在不同情境中展现灵活的性别表现,这有助于儿童学会更好地与不同性别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性别差异,培养包容和友善的交往方式。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很多积极的启示。
它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性别平等的意识,建立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并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儿童成长为独立、自信、包容和积极的个体。
双性化视阀下幼儿园性别教育初探
双性化视阀下幼儿园性别教育初探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话题逐渐成为了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性别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双性化视阀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中的性别教育。
双性化视阀强调男女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
它认为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学习和活动机会来强化性别差异。
男孩可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强化他们的体魄和运动技能,而女孩可以参与一些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培养她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双性化视阀也强调男孩和女孩需要互相尊重和包容。
即使存在差异,也不能因此产生优劣之分。
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孩子们理解和尊重异性的差异,让他们学会接受不同的性别表达和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性别平等的活动,让男孩和女孩共同参与,通过互相观察和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双性化视阀也提倡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在传统观念中,男孩被认为应该勇敢、强壮,而女孩则应该温柔、细心。
而在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也要鼓励女孩勇敢向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态度。
双性化视阀还强调性别教育的长期性和全方位性。
性别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园阶段,而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出发,我们应该逐步深入,让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态度。
性别教育也不仅仅应该围绕着男女的差异展开,还应该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性别平等、性别权益等,让孩子们具备性别敏感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双性化视阀,在幼儿园中进行性别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强化性别差异,培养孩子们的异性尊重和包容能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以及长期全方位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态度,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实践
浅析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实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幼儿园敖青梅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肤色、种族各不相同的人,单从性别上都可以划分为男人或者女人。
从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因为生理上的差异而决定了他们的性别,这既是一个生物学的事实又是一个社会现实。
因此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从孩子们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
婴儿出生后,他们的父母便开始以与特定性别相适应的方式对待他们,从姓名、服饰、玩具到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就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发展,并形成能够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角色行为。
可见儿童一出生就被分别纳入到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我们仿佛已经隐约地看到了这个男孩或女孩的一幅远景图画,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小到言谈举止、性格特征,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限定了。
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在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性知识教育渐渐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非常关心和重视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性别角色教育。
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和大众的传媒构成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的共同影响下,孩子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性别角色观念。
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在对美国双性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基础之上,对比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探索适合在幼儿园中双性化教育理念的实践方法。
一、双性化教育理念的一般解读(一)双性化教育理念“双性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1964年,罗西(A.S.Rossi)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性化理论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一维性别模式
男性化、女性化特征是相互对立的,一个人身上男 性化特征越多,女性化特征就越少。 当时的研究者认为: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类型, 心理越健康。
6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二维性别模式
二维观点
7
一、双性化理论
桑德拉.比姆(Sandra Bem,1974)提出了双性化概念: 如果一个人具有大量的男性特征和少量的女性特 征—男性化类型个体 如果一个人具有大量的女性特征和少量的男性特 征—女性化类型个体 如果一个人既有大量男性特征,又有大量女性特 征—双性化个体 既缺乏男性特征,又缺乏女性特征—未分化个体
11
分享讨论
12
探讨
双性化人格模式也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至少不 会因为人为的性别限制而限制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 挥。
但是,双性化人格是不是适合一切社会形态的男女呢?双性 化人格会不会带来个体发展或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新问题 呢?
如果男女仅剩下生物学性的差别,成为无心理或人格上性别 差异的个体的话,社会又会出现一幅什么图景呢?这些问题
15
1 自我信赖 2 柔顺 3 乐于助人 4 维护自己的信念 5 快活的 6 忧郁的 7 独立的 8 害羞的 9 诚心诚意 10 活跃的 11 情意绵绵 12 夸耀的 13 武断的 14 值得一捧得 15 幸福的
16 坚强的个性 17 忠诚的 18 不可捉摸的 19 强劲有力 20 女性的 21 可信赖的 22 善于分析的 23 表示同情的 24 嫉妒的 25 具有领导能力的 26 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 诚实的 28 乐于冒险 29 有理解力的 30 守口如瓶
的男性人格特点?……
19
讨论
20
幼儿园的教育探讨
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强幼儿园阶段男性 的影响力。 幼儿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 发展的重要因素。 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 要用性别角色定型去限制他们。
21
幼儿园的教育探讨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鼓励男孩在人际关系中变 得感性些,多从事亲社会行为。鼓励男孩减少身 体攻击行为,学习采用语言沟通。鼓励激发女孩 的成就感。。。 幼儿的性教育问题及幼儿自我保护的教育。
最差的是未分化者。
10
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吗?
曾有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 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 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 文雅、奉献精神(女性特征)。 比姆认为,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就进行无性别歧视 的儿童教养,使儿童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而不要去强调性别差异。
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吗?
以比姆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宣称,要使个体从文 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 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中解放出来。
许多研究表明:双性化的儿童和青少年显示出较高
的自尊,他们更受人的欢迎,适应的更好。例如:
我国李少梅1998年对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人格
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男性化、女性化者次之,
55 具有竞争心的
41 温和的
56 热爱孩子的
42 庄严的
57 老练得体的
43 愿意表明立场的
58 雄心勃勃
44 温柔
59 温文尔雅
45 友好的
60 保守 17
评分方法
下面将第1,4,7,10,13,16,19,22,25,28,31, 34,37,40,43,46,49,52,55,58的得分相加, 除以20,这就是你男性气质的得分 然后将第2,5,8,11,14,17,20,23,26,29,32, 35,38,41,44,47,50,53,56,59 得分相加,再 除以20,这就是你女性气质得分。 如果你的男性气质得分高于4.9,女性也高于4.9 在这个量 表中,你就可以被列为同时拥有男女双性气质的人了。
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3
比姆的双性化气质量表介绍
比姆编制一个自我感知问卷,有60道条目组成, 包括男子气量表和女子气量表。 虽然量表在70年代制作,但到今天它们对性别角 色测量的效度仍然很高。(Holt与Elli,1998)。
14
指导语
下列的60条目,请你作自我的评定,在1-7的尺度 (非常不适合自己,几乎不适合自己,有点不适 合自己,不好说,有点适合自己,几乎适合自己, 非常适合自己)来评定自己的标准:
双性化与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
内容
一 双性化理论
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
四 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
2
一、双性化理论
3
猜猜看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 数学和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 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 做家务、温柔体贴……
4
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是男是女?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这是两个概念 5
16
31 容易做出决策的
46 具有侵犯性的
32 有同情心的
47 轻信的
33 笃实的
48 无能的
34 自足的
49 像个领导的
35 乐于安慰受伤的感情
50 幼稚的
36 自高自大
51 适应性强的
37 有支配力的
52 个人主义的
38 谈吐柔和的
53 不讲粗俗化的
3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喜欢的
54 冷漠无情的
40 男性的
双性化个体存在吗?
比姆78、79年的研究:大学生 ,33%性别类型 化;27%—32%双性化;其余是未分化的或转性 别的。 1980年hall等人的研究:8—11儿童,30%左右 的儿童是双性化的。 2003年Morrisonden和Shaffer的研究,多达 45%的大学女性被归为双性化个体。
9
18
二、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
存在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在 很多家庭的教育基本上以母亲为主,父亲忙于工作, 经常顾不上教育孩子。
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男孩子呈现出柔弱、胆小、缺少 阳刚之气的性格特征。
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仅为1%左右。而这1%男性幼儿
教师,具有社会性的性别角色是否具有鲜明、典型
22
思考题
1、试谈谈现在社会存在的“阴盛阳衰”的现象,你 如何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幼儿园的教育有关 系吗?
2、你如何认识双性化教育问题?
23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