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野牡丹科植物的物候期观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5 卷 第1期
Fujian
Science
&
福建热作科技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Vol.35 No.1 2010
几种野牡丹科植物的物候期观测
徐晓新 苏金强 黄阿凤 陈振东* 林秀香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漳州 363001)
摘要:对从福建省内引种的 6 份野牡丹科植物进行物候观测,初步了解了其生物学特征表现和生态适应性,掌握了其季相变 化,为引种栽培提供生物学依据。

关键词:福建省 野牡丹科植物 物候期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7—(2010)01—0006—03
物候观测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性的一种途 径,对于科研和生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从福建 省内引进了 36 份野牡丹、1 份金粟兰和 2 份草珊瑚,种 植于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苗圃,通过 4 年(2004 -2007)的物候观测,初步了解了这些种类的生物学特 征表现和生态适应性,掌握了其季相变化,为引种栽培 提供生物学依据 。

以下介绍其中 6 份野牡丹科植物的 物候期观测结果。


[1]
展叶期:树冠上 10%叶片展开,呈平面状。

落叶期:树冠上 10%以上叶片产生离层脱落。

新稍生长期:指新梢生长的总日数。

从树冠上 10% 营养芽开放,幼梢生长点明显可见时计算起,至树冠上 10%枝条顶芽形成为止。

具多次生长习性的树种,3-5 月抽出的新梢称春梢,6-8 月抽出的新梢称夏梢,9- 10 月抽出的新梢为秋稍。

多次生长的树种,新梢生长期 以第一次梢生长开始到最后一次梢顶芽形成的时间计 算。

现蕾期:树冠上出现 10%的花蕾或花序。

始花期:树冠上 10%的花朵完全开放。

盛花期:树冠上 50%的花朵开放。

落花期:90%的花开放。

果实成熟期:树冠上 10%的果实出现黄绿色,少数 类端开裂露出白絮。

1.3 统计分析方法 以各物候期距 1 月 1 日的天数对物候期进行数据转 换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2]
1 方法与材料
1.1 试验区概况 观测地点在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内的内圃和 外圃,位于北纬 24 °38' ,东经 117°31′,海拔 45m,年 平均气温为 21.1℃;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 12.8℃; 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 28.8℃;年平均降雨量 1603.8mm;平均年日照 1804.8h;平均相对湿度 79%; ≥ 10 ℃活动积温 6500~7700℃;无霜期 330 天以上。

所 内土壤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红壤,表层富含有机质,肥 力中等,pH值 5.0~5.5。

1.2 观测方法 结合中国物候观测法的总则和野生花卉各发育时 期观测特征统一的前提下,制定观测表。

1.2.1 观测对像设定 各物种以代号表示,野牡丹以字母 Y 加序号表示, 如:Y1(野牡丹) 、Y3(多花野牡丹) 、Y16(长泰细叶 野牡丹) 、Y20(五峰细叶野牡丹) 、Y21(展毛野牡丹) 、 Y23(银毛野牡丹) 。

每份选 6 株,进行定株观测。

1.2.2 观测时间 非花期每周二次,在当天下午进行观察记录,花期 每天观测;因野牡丹是在早上开花的,因此花期在上午 进行观测。

1.2.3 观测项目及标准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2004N012) 。

*为通讯作者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牡丹科植物的物候期 观测的物候数据见表 1。

Y23 在引种地试种过程不 结果。

同多数南方植物相同,所引种的野牡丹科植物抽稍 期和展叶期都在 1-4 月份温度回暖时期。

其中,Y23 一 年中有两次较明显的抽稍展叶期, 一次是 1-4 月份的春 稍,一次是 8-10 月份夏秋稍。

所引种的野牡丹科植物, 花期多数在 5-7 月份;花期多为 1 个多月,盛花期短, 一般只有十几天;单朵花的寿命多数为一天。

2.2 野牡丹科植物的物候期分析 6 份野牡丹科植物在不同年份的花期平均日期、最 早日期、最晚日期、最早与最晚日期的相差天数和变异
6


第 35 卷 第1期
Fujian
Science
&
福建热作科技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Vol.35 No.1 2010
表 1 物候观测统计
编号 展叶期(m.d-m.d) 抽稍期(m.d-m.d) 现蕾期(m.d-m.d) 始花期(m.d-m.d) 盛花期(m.d-m.d) 落花期(m.d-m.d) 果实成熟期(m.d-m.d) Y1 3.1-4.20 2.20-3.25 6.13-7.10 7.3-7.9 7.9-7.30 7.31-8.18 8.18-11.15 Y3 3.1-4.5 2.28-3.30 4.12-5.10 5.5-5.9 5. 11-5.26 5.28-6.6 6.9-9.26Y16 1.16-4.24 1.10-3.25 5.28-6.19 6.7-6.15 6.17-7.4 7.6 -8.5 8.7-9.26 Y20 3.1-5.30 2.24-4.20 5.26-6.14 6.8-6.12 6.16-7.4 7.6-8.12 8.15-10.5 Y21 3.1-4.5 2.15-3.25 5.6-5.30 5.21-5.27 5.28-6.16 6.17-6.28 6.30-9.11 1.16-4.20 1.10-3.25 Y23 5.14-6.5 6.7-6.16 6.17-7.8 7.9-7.12 8.4-10.12 8.1-8.20
表 2 2004 年-2007 年 6 份野牡丹科植物从现蕾到落花期各时期的差异
编号 Y1 项目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y.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y.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y.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y.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y.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平均出现日期(m.d) 最早出现日期(m.d) 最晚出现日期(y.m.d) 最早、晚差数(天) 变异系数% 现蕾期 6.13 05.6.9 07.6.16 7 1.9 4.12 05.4.7 06.4.20 13 6.7 5.28 05.5.19 07.6.8 20 6.1 5.26 05.5.12 06.6.1 20 6.5 5.6 05.4.28 06.5.10 12 4 5.14 05.5.12 06.5.15 3 1.3 始花期 7.5 04.7.2 06.7.6 4 0.9 5.5 05.4.28 06.5.8 10 3.9 6.7 05.6.9 07.6.19 10 2.7 6.8 05.5.30 06.6.12 13 3 5.21 05.5.19 06.5.25 6 1.8 6.7 05.6.6 06.6.8 2 1 盛花期 7.9 05.7.8 06.7.10 2 0.6 5.11 05.5.6 06.5.15 9 3 6.17 05.6.14 07.6.21 7 2 6.16 05.6.9 06.6.18 9 2.8 5.28 05.5.25 06.6.1 7 2.2 6.17 06.6.12 05.6.20 8 2 落花期 7.31 05.7.29 04.8.2 4 1 5.28 06.5.25 05.6.3 9 3.4 7.6 05.6.30 06.7.10 10 2.2 7.6 06.7.3 05.7.8 5 1.2 6.17 05.6.12 06.6.21 9 2.2 7.9 06.7.6 05.7.11 5 1.2
Y3
Y16
Y20
Y21
Y23
表 3 6 份野牡丹科植物 2004 年-2007 年花期长短差异
编号 Y1 Y3 Y16 Y20 Y21 Y23 2004 年 7.5-8.18 5.6-6.7 6.11-8.19 6.8-8.23 5.21-6.28 6.5-7.13 天数 44 32 69 76 38 38 2005 年 7.4-8.22 4.28-6.9 6.9-8.1 5.30-8.18 5.19-6.21 6.6-7.14 花期(从始花第一天到落花最后一天) 天数 2006 年 天数 49 7.6-8.14 39 42 5.8-6.1 24 53 6.12-7.31 50 80 6.12-7.20 38 33 5.25-7.2 38 38 6.8-7.10 32 2007 年 7.2-8.20 5.8-6.11 6.19-7.31 6.12-8.10 5.21-7.1 6.8-7.12 天数 59 34 42 59 41 34 平均(天) 47.8 33.0 53.5 63.5 37.5 35.5
系数见表 2。

从表 2 可以看出 6 份野牡丹科植物的物候 期在 4 年间相差不大,其中 Y16 和 Y20 的现蕾期最早、 晚差数最大,前后相差 20 天。

从变异系数看,Y3、Y16 和 Y20 的 4 个时期中,现蕾期变异系数较大;Y1 的 4 个物候期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以现蕾期变异大一些,说 明 Y1 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较小。

从花期(从始花期的第一天到落花期的最后一天) 看,Y20 最长,4 年平均 63.5 天,但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最长达 80 天, 最短只有 38 天。

Y23 和 Y21 受影响较小, 7。

每年的花期长短相近(见表 3)
3 小结与讨论
在野牡丹科植物中 Y23 的物候观测结果比较特殊。

从整 体看,这三种野牡丹科植物全年都有花,单株花期一年 中有二到三次,表中所列的花期为观赏效果最佳的主要 时期。

野牡丹属植物由于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变异率高, 对于优良单株以无性繁殖为好,有利于保持它的种性。

由于不同地区植物群落的差异,通过(下转第 15 页)


第 35 卷 第1期
Fujian
Science
&
福建热作科技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Vol.35 No.1 2010
基础部紧扎,果穗末端开口,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 及菌丝随雨水传播至果实上,并能减少虫害,使果实色 泽美观,提高品质;在香蕉生长季节,应控制蕉园杂草 生长,冬季期间应及时清除、烧毁病枯叶、病果及地面 病残体,减少蕉园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种植优质、抗 病试管苗,避免因宿植香蕉携带病菌初侵染源多而大面 积发生病害;实行轮作制度,宜选择与香蕉亲缘关系远 的作物轮作,减少该病菌初侵染源。

3.2 化学防治 在香蕉营养生长的前期,香蕉黑星病发生较少,为 了预防该病及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可用 70%安泰生可湿 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或 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施叶片及根部周围土壤;在香蕉 营养生长的中、后期,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香蕉黑 星病常流行发生,可用 25%丙环唑乳油 1500 倍液、或 25%施保克乳油 800 倍液、或 72%锰锌·霜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施叶片 进行防治,间隔 15~2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3 次;在 香蕉抽蕾期至幼果期,在果实、叶片正反两面喷施 25%
施保克乳油 800 倍液、或 25%丙环唑乳油 1000 倍液、 或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进行防治;在香蕉果 实生长中、后期,喷施 25%施保克乳油 1000 倍液、或 25%丙环唑乳油 2000 倍液、或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在香蕉果实、叶片上,可有效控制黑星病,但 在果实成熟后期,应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一般最后一 次用药至香蕉采收的间隔期为 25 天以上。

另外,在喷药 保护和治疗时,宜将上述几种农药轮换使用,减缓病菌 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 才 , 李 国 君 . 香 蕉 黑 星 病 及 其 防 治 技 术 [J]. 农 技 服 务,2008 ,25(4):65 [2] 黄阿兴,郑小琴.闽南地区香蕉黑星病发生与防治技术[J].世界 热带农业信息,2006,(1):20-22 [3]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509 [4] 蒲金基,张欣,谢艺贤,等.香蕉黑星病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J].果 树学报,2006,23(4):576 [5] 陈 清 西 ,纪 旺 盛 .香 蕉 无 公 害 高 效 栽 培 [M].北 京 :金 盾 出 版 社.2004.167-168
(上接第 7 页)自然界长期选择,造成野牡丹属同一种 植物有不同的生态型,目前仅从外在性状判断,它们内 在的变异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因野牡丹科植物所具有的特色逐渐引起花 卉园林研究者的重视,对其进行资源调查收集研究,其 中在物候观测结果方面同一品种和朱纯等的研究存在一 些差异
[3-6]
肃林业科技,2004,29(2):22-24 [2]解荷锋,于中奎,陈一山,等.美洲黑杨无性系物候期的观察研究 [J].山东林业科技,1995,(4):12-16 [3]彭东辉,张启翔,黄俊婷.中国野牡丹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在福 建省的分面初步调查[J].中国园林,2007,(11):83-88 [4] 范建红,冯志坚,向春玲.广东野牡丹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J].中 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4):19-21 [5]赵健,仇硕,李秀娟,等.广西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开发 前景[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7):80-82 [6]朱纯,陈妙贤,彭狄周,等.10 种野牡丹科植物引种栽培及应用研 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4):64-67。

出现不同物候可能跟地域、气候、土壤等有
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指导野牡丹科植物的推广种 植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德生,孛随文,靳百党,等.甘肃十五种野生花卉物候观测[J].甘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