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5 现代小说美学 叙事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把其中出现的外在事件与内心幻想杂揉成一个类似的美 术拼贴。108——两副扑克牌的数目,因此这篇小说类似于游 戏中的纸牌,读者可以把这些片断用盒子装起来,重新洗牌, 变幻阅读程序。这里,时序混乱,空间飘忽,社会生活及其 经验在此全然失效,叙述本身(话语)就是现实。
王小波《革命战争时期的爱情》一段:姓颜色的大学生
三、心理真实:现代派小说的真实观
(一)外在真实与内在真实、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意识流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缩影
普鲁斯特谈“心理现实”:一小时不仅仅是一小时, 它是一只装满了芳香、音响、打算、气氛的花瓶。 我们所说的现实,就是同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那些 感觉和记忆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在 电影的形象中是会被破坏无遗的。 我的生活,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回忆,构成了一种 储备,就像植物胚珠中的蛋白质一样。
第四节 母题
一、母题的定义: 兼有主题(theme)和动机(motive),前者与中国通 常的主题不同,是指论题或小说描写的对象;后者与 构思相关。“母题”是采取两者的综合之意而形成的, 即小说选择写作对象(构思)的动机和过程。 二、理论家观点: 法国小说理论家米歇尔· 雷蒙从小说美学史的角度出发, 认为意识流小说是走出小说危机的途径:意识流小说 所表现的“世界不再是斗争的场所或赌注,而是幻想、 发掘或提问的对象” 。 卡尔认为,现代主义小说与以前的小说比较有三个领 域的变化:其一是灵魂自传方面对题材的处理;其二 是在语言和心理探索方面以意识流、自由联想、内心 独白和相互关联的横式为体现的变形的意义;其三是 在叙述体的使用上,它后来扩展为诗歌体的叙述。内 视阈:现代派小说的母题。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话语(隐喻)打破了常规, 赋予了小说语言以别样韵味,例如他描写教堂的塔尖, 一处写“像一棵玉米”,另一处写它“像一条鱼”。作 者/叙述者普鲁斯特以此来把握人物马塞尔意识的细微 变化。现代小说创新体现在话语上,而非在故事内容上。
美国小说家罗伯特· 库弗的《保姆》把小说分成108个部
故事:修女伊莎贝拉与情人幽会被发现,别的 修女去请女修道院长惩罚她。正与男修道院长 同床的女院长慌乱中将情人的短裤当成头盖裹 上,被伊莎贝拉在将要被罚时当中揭穿,伊被 免于惩罚:X违反戒律——Y必须惩罚X;X设法 免受惩罚;Y也违反戒律;Y没有惩罚X
简化后,故事的叙事结构有两个基本单位:陈 述和序列。陈述是叙事句法的基本单位,相当 于语言中的“词类”相对应的实体;序列则是 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各种陈述的汇集和排列, 相当于语言中的句段。在陈述与序列中,陈述 主要由名词(人物)、动词(人物行为)、形 容词(人物特征)组成。每个故事的叙述大致 上可被看做一个放大了的句子结构,通过句子 结构的分析,可找出支配陈述(词类)和序列 (句段)的组合规则(语法)。
叙述话语理论的提出是对亚氏情节理论的丰富,以适应 阐释现代派小说的需要。 叙事文本的两种情节与故事的关系:
一、简单的情节与叙事
如历史和新闻纪实的情节构成与故事是基本重迭的;早 期的民间故事、童话、传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公 案小说、侦探小说、黑幕小说等,也有这样一个倾向, 每一个叙述单位都有相对固定的叙述功能 。
普罗普的《童话(民间故事)形态学》对结构主义有重 要影响。他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从组成故 事的各因素在体系中所占地位来考察俄国童话的基本形 态:同一个行动往往分配给不同的人物,童话中的人物 可以是多变的,但在故事中的功能却是不变的和有限的。
如“龙王劫走国王的女儿”——“龙王”可以是其他名称的邪恶 者(巫婆、魔鬼),国王可以是其他长者,女儿可换成其他可爱 的被劫者或宝物。功能不变,故事结构也大致不变。构成童话的 各个要素在童话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各要素在这个童话系统 中所担负的功能。 100个童话,总结出31种功能,其中与这些功 能相适应的有7种人物角色:反角、施主、帮助者、公主(被寻 的人)和她的父亲、发送人、英雄(主人公)、假英雄(假主人 公)。
故事中,每个人物既可以是一个以上的角色,一个角色 也可以由多个人物来承担,但其功能和行动的范围是固 定的。
托多罗夫:故事压缩为“句法结构”
一切语言基础的“普遍语法”也是叙述的“语 法”,一个叙事故事Fra Baidu bibliotek如同一个大句子,与一 个句子具有相同的普遍“语法”规则,语法结 构与世界本身的结构是相同的,叙事世界的结 构即语法的结构。叙述分为三方面:语义、句 法和语词。《〈十日谈〉的语法》:
只有我们从自身内部的黑暗之中取得的,而不为别人所 知道的事物,才是真正来自我们自己的。(《复得的时 间》) 背后是柏格森的心理绵延时间和生命哲学观
中国现代派小说母题分析
五四时期:郁达夫《沉沦》等 30年代《现代》派、施蛰存等 新时期三十年的先锋派 小说
在她的《情人》里还会说到,她的情人站在水里时,身上的 茸毛都会浮起来,就像带上了静电,还像一种稀薄的蒲公英。 初春的水是蓝色的,很透明。但是在这种水里并不觉得很冷。 从这种水里出来,会觉得一切都是蓝色的,很透明。有时他 会独自走到桥上去跳水。那个时候他还是一本正经,像个小 叭狗的样子。
罗兰· 巴特:
现代小说美学
第四章 叙事论
第一节 叙事学概况
一、叙事学与现代小说
1960年代,法国巴黎,在结构主义基础上产生 了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它 以当时的法国新小说为批评对象,把文本封闭 起来进行结构、功能的研究。该理论70年代达 到高潮。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借 鉴叙事学来进行小说批评和研究。 叙事学代表人物:普罗普、巴特、格雷马斯、 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启示或特点:语言学的借用,符号学的策略,结构为 核心目标
二、事件、故事和情节
(一)“故事”:按实际时间、关系排列的事件 (二)“情节”: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 (三)“事件”:故事和情节的原始素材
亚里士多德: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构成了叙述的结 果:故事 (事件—情节—故事)
二、现代派小说中的情节与叙事
与原始的事件产生了叙事学的距离。它可以是写实形态 的,或是抒情形态的,还可是变形的梦幻形态的,到后 现代阶段,可以把这几种形态杂糅在一起,构成一个众 声喧哗的具有文本间性的新文本,因而其故事显得飘忽 陆离,不再清晰。
20世纪之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 基和艾亨鲍姆最早提出了“故事内容或故事素 材”与“情节”的区分。
苏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当今时代,现实本身 是破碎的、扭曲的,而艺术则必须见证这种破碎与扭曲, 在这种艺术中,不需要讲真理,而是直接的体验。
罗兰· 巴特:话语和故事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置
换成“能指”和“所指”。而且他反对索绪尔 等人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纯然”是肯 定的种种关系的观点。认为能指自身具有某种 自我生成性,它无需与所指达成统一战线,或 者说不顾及所指的秩序性。这种秩序巴特认为 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因为这种秩序 就建立在那种肯定关系的观点上。他提出了 “读本”(现实主义文本)和“写本”(现代 主义文本)的区别。读本是温馨的、传统的、 顺畅的文本;写本是一种理想的文本,像是 “能指”组成的一个星系,而不是“所指”的 一种结构;它无始无终,可以用多种方式了解, 而其中无一成为权威。
“情节”含义比表达方式有所扩大,特别指篇章结构上的叙述技 巧,尤指叙述者在时间上对故事的重新安排,如插叙、倒叙等。
(四)故事和话语
塞米利安:故事是对一段有意义的情感体验的连贯叙述,或,是 经过精心组织而成为完整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情感体验。强调内 在意义或意蕴对于小说叙述(行动)的重要性。 托多罗夫区分“故事”和“话语”,叙事话语和情节类似。罗 杰· 福勒也用话语(认知方式mind-style)取代了情节;小说是个 再现过程,但再现笃定是一个表现过程。所谓表现就是个性化的 话语的表达。查特曼。 (事件—情节—话语)
普鲁斯特谈“心理现实”(续):
我们希望受赞扬,而不是受侮辱;更进一步说,当我们 所爱恋的女人欺骗我们时,我们会有什么东西不愿割弃, 以便使事情变成另一种模样。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侮辱 带来的愤怒,背弃带来的痛苦,很可能将是我们永远不 会了解的经历。然而这种经历,就艺术家来说,却是很 宝贵的,尽管,就人而言,会是非常痛苦的。 直觉,不管它的构成多么单薄与不可捉摸,不管它的形 式多么不可思议,唯独它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卡尔:“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化了的自我将成为新的物 质,而在柏格森那里,精神化了的自我将发现自身深藏 于纯粹的记忆里。” 精神与物质分离趋势愈来愈强烈。 弗吉尼亚· 沃尔夫:外在的客观世界是无法认识的,人 能够认识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反映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无 穷的零星片段的印象,因此作家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关注 内心的体验,即某一瞬间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捕捉“自 己头脑朦胧角落里一掠而过的意念”。《现代小说》: 把现实分解为一堆飞速流动、难以捉摸、随时变位置的 零星小点,也即细微的意识的闪动,一圈可望而不可即 的光晕。 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 伊· 加塞特说:“艺术家在外部世 界面前闭上眼睛,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内心的主观全景。”
(三)对文学作品语言本身的结构分析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如托尔斯泰是俄国革 命的一面镜子。隐喻性的意义选择(近义词,相似 性):如“战士死了”和“战士牺牲了”。 换喻(Metonymy转喻),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 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如用华盛 顿代指美国政府。换喻性的位置组合(毗连性):如 “战士牺牲了”和“牺牲了,战士”。
主要见解:
(一)把文学符号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构成整体,进而形成意义。 巴特:文本,即“构成作品的能指的织体”
(二)文学作品体系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叙事法则
热奈特:时态、语态和语气。叙事文本的三层次: 叙述呈现的表层,没有经过叙事安排的故事内容,整个叙事行 为层。时间: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方式:处理对现实模仿的 形式及其中涉及的观点问题;声音:处理叙事者与所叙述内容 之间关系及叙事者与读者地位差异的问题。 叙述视角:零聚焦或非聚焦(全知全能叙述);内聚焦【固定 内聚焦—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定内聚焦—福 克纳《喧哗与骚动》、多重内聚焦—西蒙《弗兰德公路》】; 外聚焦:多数新闻报道式小说。
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满足、准许欣快的文 本;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和舒 适的阅读实践相联系的文本。极乐的文本是把一 种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 (可能达到某种厌烦的程度),扰乱读者历史的、 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破坏他的趣味、价值 观、记忆等等的一贯性,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 成危机。
如果情节屈从于故事,这样叙事的小说就是注 重讲故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包括民间故事和童 话等);如果情节超越于故事或故事被情节所 淡化、肢解,这样叙事的小说就是现代主义或 类现代派小说。
第三节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话语与故事
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具有独立性,即承 认生活经验或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情感的首要性。 故事独立于话语。 现代派小说,话语与故事已不能分离,话语与故事的重 合。话语的创造比起故事建构更重要,读者已经不能借 助生活经验来建构独立于话语的故事内容。话语取代故 事人物和场景的地位。
王小波《革命战争时期的爱情》一段:姓颜色的大学生
三、心理真实:现代派小说的真实观
(一)外在真实与内在真实、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意识流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缩影
普鲁斯特谈“心理现实”:一小时不仅仅是一小时, 它是一只装满了芳香、音响、打算、气氛的花瓶。 我们所说的现实,就是同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那些 感觉和记忆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在 电影的形象中是会被破坏无遗的。 我的生活,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回忆,构成了一种 储备,就像植物胚珠中的蛋白质一样。
第四节 母题
一、母题的定义: 兼有主题(theme)和动机(motive),前者与中国通 常的主题不同,是指论题或小说描写的对象;后者与 构思相关。“母题”是采取两者的综合之意而形成的, 即小说选择写作对象(构思)的动机和过程。 二、理论家观点: 法国小说理论家米歇尔· 雷蒙从小说美学史的角度出发, 认为意识流小说是走出小说危机的途径:意识流小说 所表现的“世界不再是斗争的场所或赌注,而是幻想、 发掘或提问的对象” 。 卡尔认为,现代主义小说与以前的小说比较有三个领 域的变化:其一是灵魂自传方面对题材的处理;其二 是在语言和心理探索方面以意识流、自由联想、内心 独白和相互关联的横式为体现的变形的意义;其三是 在叙述体的使用上,它后来扩展为诗歌体的叙述。内 视阈:现代派小说的母题。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话语(隐喻)打破了常规, 赋予了小说语言以别样韵味,例如他描写教堂的塔尖, 一处写“像一棵玉米”,另一处写它“像一条鱼”。作 者/叙述者普鲁斯特以此来把握人物马塞尔意识的细微 变化。现代小说创新体现在话语上,而非在故事内容上。
美国小说家罗伯特· 库弗的《保姆》把小说分成108个部
故事:修女伊莎贝拉与情人幽会被发现,别的 修女去请女修道院长惩罚她。正与男修道院长 同床的女院长慌乱中将情人的短裤当成头盖裹 上,被伊莎贝拉在将要被罚时当中揭穿,伊被 免于惩罚:X违反戒律——Y必须惩罚X;X设法 免受惩罚;Y也违反戒律;Y没有惩罚X
简化后,故事的叙事结构有两个基本单位:陈 述和序列。陈述是叙事句法的基本单位,相当 于语言中的“词类”相对应的实体;序列则是 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各种陈述的汇集和排列, 相当于语言中的句段。在陈述与序列中,陈述 主要由名词(人物)、动词(人物行为)、形 容词(人物特征)组成。每个故事的叙述大致 上可被看做一个放大了的句子结构,通过句子 结构的分析,可找出支配陈述(词类)和序列 (句段)的组合规则(语法)。
叙述话语理论的提出是对亚氏情节理论的丰富,以适应 阐释现代派小说的需要。 叙事文本的两种情节与故事的关系:
一、简单的情节与叙事
如历史和新闻纪实的情节构成与故事是基本重迭的;早 期的民间故事、童话、传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公 案小说、侦探小说、黑幕小说等,也有这样一个倾向, 每一个叙述单位都有相对固定的叙述功能 。
普罗普的《童话(民间故事)形态学》对结构主义有重 要影响。他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从组成故 事的各因素在体系中所占地位来考察俄国童话的基本形 态:同一个行动往往分配给不同的人物,童话中的人物 可以是多变的,但在故事中的功能却是不变的和有限的。
如“龙王劫走国王的女儿”——“龙王”可以是其他名称的邪恶 者(巫婆、魔鬼),国王可以是其他长者,女儿可换成其他可爱 的被劫者或宝物。功能不变,故事结构也大致不变。构成童话的 各个要素在童话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各要素在这个童话系统 中所担负的功能。 100个童话,总结出31种功能,其中与这些功 能相适应的有7种人物角色:反角、施主、帮助者、公主(被寻 的人)和她的父亲、发送人、英雄(主人公)、假英雄(假主人 公)。
故事中,每个人物既可以是一个以上的角色,一个角色 也可以由多个人物来承担,但其功能和行动的范围是固 定的。
托多罗夫:故事压缩为“句法结构”
一切语言基础的“普遍语法”也是叙述的“语 法”,一个叙事故事Fra Baidu bibliotek如同一个大句子,与一 个句子具有相同的普遍“语法”规则,语法结 构与世界本身的结构是相同的,叙事世界的结 构即语法的结构。叙述分为三方面:语义、句 法和语词。《〈十日谈〉的语法》:
只有我们从自身内部的黑暗之中取得的,而不为别人所 知道的事物,才是真正来自我们自己的。(《复得的时 间》) 背后是柏格森的心理绵延时间和生命哲学观
中国现代派小说母题分析
五四时期:郁达夫《沉沦》等 30年代《现代》派、施蛰存等 新时期三十年的先锋派 小说
在她的《情人》里还会说到,她的情人站在水里时,身上的 茸毛都会浮起来,就像带上了静电,还像一种稀薄的蒲公英。 初春的水是蓝色的,很透明。但是在这种水里并不觉得很冷。 从这种水里出来,会觉得一切都是蓝色的,很透明。有时他 会独自走到桥上去跳水。那个时候他还是一本正经,像个小 叭狗的样子。
罗兰· 巴特:
现代小说美学
第四章 叙事论
第一节 叙事学概况
一、叙事学与现代小说
1960年代,法国巴黎,在结构主义基础上产生 了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它 以当时的法国新小说为批评对象,把文本封闭 起来进行结构、功能的研究。该理论70年代达 到高潮。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借 鉴叙事学来进行小说批评和研究。 叙事学代表人物:普罗普、巴特、格雷马斯、 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启示或特点:语言学的借用,符号学的策略,结构为 核心目标
二、事件、故事和情节
(一)“故事”:按实际时间、关系排列的事件 (二)“情节”: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处理或形式上的加工。 (三)“事件”:故事和情节的原始素材
亚里士多德: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这种安排构成了叙述的结 果:故事 (事件—情节—故事)
二、现代派小说中的情节与叙事
与原始的事件产生了叙事学的距离。它可以是写实形态 的,或是抒情形态的,还可是变形的梦幻形态的,到后 现代阶段,可以把这几种形态杂糅在一起,构成一个众 声喧哗的具有文本间性的新文本,因而其故事显得飘忽 陆离,不再清晰。
20世纪之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 基和艾亨鲍姆最早提出了“故事内容或故事素 材”与“情节”的区分。
苏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当今时代,现实本身 是破碎的、扭曲的,而艺术则必须见证这种破碎与扭曲, 在这种艺术中,不需要讲真理,而是直接的体验。
罗兰· 巴特:话语和故事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置
换成“能指”和“所指”。而且他反对索绪尔 等人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纯然”是肯 定的种种关系的观点。认为能指自身具有某种 自我生成性,它无需与所指达成统一战线,或 者说不顾及所指的秩序性。这种秩序巴特认为 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因为这种秩序 就建立在那种肯定关系的观点上。他提出了 “读本”(现实主义文本)和“写本”(现代 主义文本)的区别。读本是温馨的、传统的、 顺畅的文本;写本是一种理想的文本,像是 “能指”组成的一个星系,而不是“所指”的 一种结构;它无始无终,可以用多种方式了解, 而其中无一成为权威。
“情节”含义比表达方式有所扩大,特别指篇章结构上的叙述技 巧,尤指叙述者在时间上对故事的重新安排,如插叙、倒叙等。
(四)故事和话语
塞米利安:故事是对一段有意义的情感体验的连贯叙述,或,是 经过精心组织而成为完整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情感体验。强调内 在意义或意蕴对于小说叙述(行动)的重要性。 托多罗夫区分“故事”和“话语”,叙事话语和情节类似。罗 杰· 福勒也用话语(认知方式mind-style)取代了情节;小说是个 再现过程,但再现笃定是一个表现过程。所谓表现就是个性化的 话语的表达。查特曼。 (事件—情节—话语)
普鲁斯特谈“心理现实”(续):
我们希望受赞扬,而不是受侮辱;更进一步说,当我们 所爱恋的女人欺骗我们时,我们会有什么东西不愿割弃, 以便使事情变成另一种模样。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侮辱 带来的愤怒,背弃带来的痛苦,很可能将是我们永远不 会了解的经历。然而这种经历,就艺术家来说,却是很 宝贵的,尽管,就人而言,会是非常痛苦的。 直觉,不管它的构成多么单薄与不可捉摸,不管它的形 式多么不可思议,唯独它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卡尔:“在黑格尔那里,精神化了的自我将成为新的物 质,而在柏格森那里,精神化了的自我将发现自身深藏 于纯粹的记忆里。” 精神与物质分离趋势愈来愈强烈。 弗吉尼亚· 沃尔夫:外在的客观世界是无法认识的,人 能够认识的只是自己的主观反映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无 穷的零星片段的印象,因此作家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关注 内心的体验,即某一瞬间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捕捉“自 己头脑朦胧角落里一掠而过的意念”。《现代小说》: 把现实分解为一堆飞速流动、难以捉摸、随时变位置的 零星小点,也即细微的意识的闪动,一圈可望而不可即 的光晕。 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 伊· 加塞特说:“艺术家在外部世 界面前闭上眼睛,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内心的主观全景。”
(三)对文学作品语言本身的结构分析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如托尔斯泰是俄国革 命的一面镜子。隐喻性的意义选择(近义词,相似 性):如“战士死了”和“战士牺牲了”。 换喻(Metonymy转喻),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 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如用华盛 顿代指美国政府。换喻性的位置组合(毗连性):如 “战士牺牲了”和“牺牲了,战士”。
主要见解:
(一)把文学符号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 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构成整体,进而形成意义。 巴特:文本,即“构成作品的能指的织体”
(二)文学作品体系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叙事法则
热奈特:时态、语态和语气。叙事文本的三层次: 叙述呈现的表层,没有经过叙事安排的故事内容,整个叙事行 为层。时间: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方式:处理对现实模仿的 形式及其中涉及的观点问题;声音:处理叙事者与所叙述内容 之间关系及叙事者与读者地位差异的问题。 叙述视角:零聚焦或非聚焦(全知全能叙述);内聚焦【固定 内聚焦—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定内聚焦—福 克纳《喧哗与骚动》、多重内聚焦—西蒙《弗兰德公路》】; 外聚焦:多数新闻报道式小说。
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满足、准许欣快的文 本;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和舒 适的阅读实践相联系的文本。极乐的文本是把一 种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 (可能达到某种厌烦的程度),扰乱读者历史的、 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破坏他的趣味、价值 观、记忆等等的一贯性,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 成危机。
如果情节屈从于故事,这样叙事的小说就是注 重讲故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包括民间故事和童 话等);如果情节超越于故事或故事被情节所 淡化、肢解,这样叙事的小说就是现代主义或 类现代派小说。
第三节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话语与故事
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具有独立性,即承 认生活经验或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情感的首要性。 故事独立于话语。 现代派小说,话语与故事已不能分离,话语与故事的重 合。话语的创造比起故事建构更重要,读者已经不能借 助生活经验来建构独立于话语的故事内容。话语取代故 事人物和场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