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黑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芜湖县大闸中学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或数学考试中屡屡出现一类所谓的“数字黑洞”
问题。
这类问题既有趣、又神秘,还很怪异,往往让人琢磨不透.而教辅杂志或
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章大多数总是惊叹这些“数字黑洞”是如何的奇妙,如何的乖
巧,却对它们的内在奥秘闭口不提.即使是少数专业杂志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但一般也用到了较高深的数论知识,非普通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笔者经过仔细研
究,对一些常见于书报的“数字黑洞”得到了一些相对浅显的、变通的证明,目
的是想让更多的读者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些简易的证明,
足以让读者承认这些“数字黑洞”的真实存在,并且能够透视出真正操纵它们的
“幕后黑手”.下面,笔者就来给读者朋友们介绍几个著名的“数字黑洞”及其
简易证明.
问题1:(2003年青岛市中考数学试题) 探究数字“黑洞”:“黑洞”原指
非常奇怪的天体,它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了它那里都别想再
“爬”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
通过一种运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譬如:任意找一个
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
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
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 = ,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T 为何具
有如此魔力?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你一定能发现它的奥秘!
分析:如果我们先取18,首先我们得到5138133=+,然后是
153315333=++,接下去又是153,于是就陷在“153153−→−F ” (F 代表上述
的变换规则,下同)这个循环中了。
再举个例子,最开始的数取756,我们得到下面的序列:
1535131080792684756F −→−−→−−→−−→−−→−F F F F
这次复杂了一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陷在“153153−→−
F ”这个循环中。
随便取一个其他的3的倍数的数,对它进行这一系列的变换,或迟或早,你总会掉
到“153153−→−
F ”这个“死循环”中,或者说,你总会得到153.于是我们可以猜想“黑洞”T =153.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对于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自然数
都是如此呢?
西方把153称作“圣经数”。
这个美妙的名称出自圣经《新约全书》约翰福
音第21章.其中写道: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西门· 彼得
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
破.圣经数这一奇妙的性质是以色列人科恩发现的。
英国学者奥皮亚奈,对此作
出了证明.《美国数学月刊》对有关问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笔者给出一种中学生可以看得懂的验证方法.具体探究步骤是:
1. 设k x x x n 21=,当5≥k 时,有
()()()
k F x x x F n F k 3219999=≤= <k 310
又由指数函数的性质(上高中时会学到),可得,k <410-k ,所以 k 310<
143101010--=⨯k k 即()()
k x x x F n F 21=<110-k ,也就是对于5位以上的整数,每做一次变换它的数位都会减少若干位,所以经过有限次变换后其数位必然收缩到
五位以下.
2. 现在的问题归结为探讨4位及4位以下的整数n 的“黑洞”是否存在的
问题,于是问题就变得简单的多了.对于1位数和2位数我们可以很轻松地验证
不存在“黑洞”,而对于任意一个3位数或4位数,因为每个数的操作步骤的不
确定性和无法预测性,所以很难用一个纯粹的、数学的方法来证明它一定会掉进
“153153−→−F ”这个循环中,笔者也没有见到可以浅显地证明它的相关文章.
但是,因为我们所要验证的数字的个数是有限个,所需要进行的推算也应该是有
限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计算机来完成这有限步的验算
工作.
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动手(或向计算机老师请教)来编制一
个简单的程序:对所有4位数以内的3的倍数,即从3到9999这3333个自然数
进行一一验证,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3的倍数经过一系列的规定运算后
无一例外地都会掉进153这个数字“黑洞”之中.这也应该算是一个“人机联手”
的证明范例吧!
问题2:(西西弗斯串)任取一个自然数数串,例如35962,数出这数中的偶
数字个数、奇数字个数及所有数字的个数,就可得到2、3、5,用这3个数组成
下一个数字串235.对235重复上述程序,就会得到1、2、3,将数串123再重复
进行,仍得123.于是123就是一个数字黑洞.
分析:读者肯定会问,是否对于每一个数最后都能得到123呢?用一个大数
试试看。
例如:88883337777444992222,在这个数中偶数字、奇数字及全部数字
个数分别为11、9、20,将这3个数合起来得到11920,对11920这个数串重复
这个程序得到235,再重复这个程序得到123,于是便进入“黑洞”了.这就是的
数字黑洞“西西弗斯串”.它也是因为一个著名的古希腊神话而得名.
我国大多数数学爱好者最早了解这个数字黑洞,大概是得益于美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教授米歇尔∙埃克的《数学黑洞》一文,此文曾被连载在《参考消息》1993
年3月14日—17日的报纸上.然而遗憾的是,连这位著名的大数学家米老师也
不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证明.但令人振奋的是,9年后的2002年,我国北京师
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雪琴老师却给出了一个巧妙的、简洁的证明.有兴趣的读者
可以去研读文[1].
问题3:(角谷猜想)任取一个自然数,如果它是偶数,我们就把它除以2,
如果它是奇数,我们就把它乘3再加上1.在这样一个变换下,我们就得到了一
个新的自然数.如果反复使用这个变换,我们就会得到一串自然数.或迟或早,你
总会掉到4→2→1这个循环中,或者说,你总会得到1.
分析:这个问题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来的.在西方它常被称为
西拉古斯(Syracuse)猜想,因为据说这个问题首先是在美国的西拉古斯大学被研
究的;而在东方,这个问题由将它带到日本的日本数学家角谷静夫的名字命名,
被称作角谷猜想.
角谷静夫在谈到这个猜想的历史时讲:“一个月里,耶鲁大学的所有人都着
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毫无结果。
同样的事情好象也在芝加哥大学发生了.有人猜
想,这个问题是苏联克格勃(前苏联特工组织——作者注)的阴谋,目的是要阻
碍美国数学的发展。
不过我对克格勃有如此远大的数学眼光表示怀疑.这种形式
如此简单,解决起来却又如此困难的问题,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比如说我们先取5,首先我们得到3×5+1=16,然后是16÷2=8,接下去是4,
2和1,由1我们又得到4,于是我们就陷在4→2→1这个循环中了. 再举个例子,最开始的数取7,我们就会得到下面的序列:
7→22→11→34→17→52→26→13→40→20→10→5→16→8→4→2→1这次复杂
了一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陷在4→2→1这个循环中.随便取一个其他的自然数,
对它进行这一系列的变换,或迟或早,你总会掉到4→2→1这个循环中,或者说,
你总会得到1.已经有人用计算机对所有小于100×250=112589990684262400的自
然数进行验算,无一例外.那么,是否对于所有的自然数都是如此呢?这看起来
是个多么简单的问题啊!但读者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简单”得连小学二、
三年级学生都能看懂的问题,要想证明它却是非常之难!二十多年前,有人向伟
大的匈牙利数论学家保尔·厄尔多斯(Paul Erdos)介绍了这个问题,并且问他怎
么看待现代数学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的现象,厄尔多斯回答说:“数学还没有准
备好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这种神奇的力量不知来自何方,是否可解释为一个很大的或很小的输入,最
终都能得到一个稳定的输出,使一个无限的宇宙缩小为一个可控制的有限的宇宙
呢.多么有趣的数字黑洞呀!
这里给读者提供一个QBASIC小程序,用来快速验证角谷猜想。
REM──验证角谷猜想──
INPUT “N=”;N
PRINT N;“→”;
40 IF N=1 THEN PRINT 1: END
IF N/2=INT(N/2) THEN N=N/2 ELSE
N=3*N+1
IF N>1 THEN PRINT N;“→”;:GOTO 40
RUN
问题4:(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CASIO杯武汉选拔赛试题)重排任一个
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三个数字不完全相同),得到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
小的数,它们的差构成另一个三位数(允许百位数字为零)。
再重复以上过程,
问重复2003次后所得的数是多少?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例如103,310-013=297,972-279=693,963-369=594,
954-459=495.
再比如518,851-158=693,963-369=594,954-459=495.
这显然是一个三位数的数字“黑洞”问题,这个“黑洞”就是495.所以原
问题的答案是495. 简证:任取一个三位数()的数字到为、、90c b a abc n =,不妨设a ≤b ≤c.因为a 、b 、c 不完全相同,所以两个等号不可能同时取到.即1≤c-a ≤9.
∴ ()()
()()()a c c b a a b c abc cba abc F n F -=++-++=-==991010010100 ∴ ()=n F 099,198,297,396,495,594,693,792,891.
而 495495594693792891099F −→−−→−−→−−→−−→−−→−F F F F F 495594693792198−→−−→−−→−−→−F F F F
495594693297−→−−→−−→−F F F
495594396−→−−→−F F 证毕.
问题5:(卡布列卡猜想)印度数学家卡布列卡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用不完全相同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四位数,将组成这个四位数的四个数字重新排序,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并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对减得的差再重复上述操作,差如果不够四位数时,用零补位。
不断地做下去,最后变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数:6174.卡布列卡做过大量的试验,结果不论从任何满足条件的四位数开始,最后总能变成6174.因此,卡布列卡风趣地把6174叫做卡布列卡常数.
分析:例如,我们从4231开始,首先把4231重新排列成4321和1234,两数相减得3087;再把3087重新排列成8730和0378,两数相减得8352;再把8352重新排列成8532和2358,相减得6174;再把6174重新排列成7641和1467,两数相减仍然得6174.
4231:4321-1234=3087 3087:8730-0378=8352;
8352:8532-2358=6174; 6174:7641-1467=6174.
再比如对于3109,9310-0139=9171,9711-1179=8532,8532 - 2358 =6174。
而6174这个数也会变成 6174,7641-1467=6174.
这是一个四位数的数字“黑洞”问题,“黑洞”就是6174.
前苏联作家高基莫夫在其所著的《数学的敏感》一书中,曾把它列作“没有揭开的秘密”。
事实上,这里的证明方法完全类似于问题4的“简证”,只不过是讨论的情形多几种罢了.请读者自行证明,在此不再赘述.于是乎这个“卡布列卡猜想”在今天应该改名为“卡布列卡定理”了.
有时候“黑洞”并不仅仅只有一个数,而是有好几个数,它们像走马灯一样兜圈子,但又仿佛孙悟空跌进了如来佛的手掌心。
例如,对于五位数,已经发现了两个“圈”,它们分别是{63954,61974,82962,75933}与{62964,71973,83952,74943}。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验证一下。
问题6:(神秘的9)对于任意一个两位以上的m 位自然数,如果重新任意排列这些数字,构成另一个m 位数,在这两个数中,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得
到一个差,把差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如果是m 1位数,就再把它的m 1个数字加起来,如此下去,最后得到的总是9。
例如任取七位数1879314,如果重新排列这些数字,任意构成一个七位数(例如3714819),在这两个数中,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得到的差1835505,把差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得到一个两位数,就再把它的两个数字加起来,最后得到的是9。
(如1+8+3+5+5+0+5=27,2+7=9).
又比如取两位数37,73-37=36,3+6=9.
再比如取27位数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有
999111222333444555666777888-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
=887888888888888888888888889,8×25+7+9=216,2+1+6=9.
怎么样,服不服?不服你再用别的数字试一试?!这里又有怎样的玄机呢? 简证:为表达的方便,下面以五位数为例给出一种证明思路. 设abcde n =,任意重排数字后得到的一个数是cedba n =’.不妨设n >’n ,则 ()()a b d e c e d c b a cedba abcde x ++++-++++=-=1010010001000010100100010000e d c b a 9999099009909999---+=
()e d c b a 11110110011011119---+=
显然x 是9的倍数.令x 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x S ,则()x S 也是9的倍数. ∵x 最多是五位数,∴(),9=x S 18,27,36或45.
而上述5个数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为9.
对于其他任意多位自然数的情形,证明思路完全相同,只是表达的不同而已.
最后笔者要指出的是,上面这些形式上很简单的问题,要想理解它们真的很容易,所以每一个数学爱好者都可以来碰碰运气,试试是不是能证明它.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象角谷猜想这样的问题,已经有无数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尝试过,其中不乏天才和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但他们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想在几小时之内就找到一个漂亮的“证明”,那几乎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也许有的读者会说,假如有一个很大的正整数,经过演算结果得不到1怎么办?那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你就等于是把角谷猜想推翻了!不过,最好还是不要急于在这些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只有现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向这样的数学高峰攀登,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雪琴.一个数串猜想的证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
2. [美]米歇尔∙埃克. 数学黑洞. 参考消息,1993,(3月14日—17日).
3. 陈星火. 用计算机在局部范围内验证数学猜想.中学生数学,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