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执行

公共政策与执行
公共政策与执行

关于辽宁省探索“奖励二孩家庭”

政策的分析研究

案例背景:

2018年6月28日,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规划透露,辽宁将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等。《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辽宁人口生育水平稳步提高,人口总量保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合理规模的目标。其中,特别明确了将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奖励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规模,高于“十二五”时期的年均水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多,过去两年,我国出生人口均未超过1800万,低于相关部门此前的预测。

一、政府部门的看法与做法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指导科主任田宏介绍,去年全省分娩量是32.7万,二胎占35%左右。从去年和今年的数据比较来看,辽宁省分娩上涨没有体现,还是下降趋势,这一政策

非常及时。目前,辽宁省卫生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配套措施的制定实施工作,将向孕产妇提供覆盖生育全过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全力提升妇幼健康机构能力建设,计划到2020年新增产床两千张,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3000名。

田宏表示,紧密配合政策落地,积极推动和落实孕产期全程、系统保健服务,提倡各级妇产机构包括孕产期健康服务机构,设立二胎咨询的专门门诊。

不仅如此,辽宁省还将对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进行改革和完善。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对于生育两个孩子以内的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推行网上办事。

沈阳市沈河区山东庙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宋晓宁介绍:“在网上把所有的证件扫描,人就不用来了。审阅完以后,我们这边通过,直接打单子就可以,方便居民简化手续。”

除此之外,辽宁省还将从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多项方面入手,如:降低个人所得税,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建议对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实行灵活工作时间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等,切实为生育二孩家庭提供更多的奖励政策。

二、人民群众态度不一

家住沈阳的二胎妈妈胡月莹希望自己能成为奖励政策的

第一批受益者,“听说现在辽宁对二胎家庭有扶持,我以前是幼儿园老师,现在二胎已经上幼儿园了,我也想自己创业,政府有支持的话,我考虑开一个幼儿园,孩子数量增加了这个产业挺有前景的。”

然而,面对奖励,生育二孩所带来的除经济以外的生活压力,还是让一部分人选择了放弃。

沈阳市民陈菲坦言:“其实心里上也是一直想要二胎的,但是后来还是打退堂鼓了。养一个孩子不光是要金钱上面的投入,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时间,就算是给我奖励我也暂时不会考虑。”

三、配套措施分析

政策的出台归根到底是辽宁省情决定的,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渐消失,全面两孩政策还未得到育龄人群的普遍响应。其实,一些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强烈,并非不愿意生,而是“不敢生”和“生不起”。比如,有人将目前的住房、医疗、教育形容为“新三座大山”,多一个孩子,就要多一份庞大的开支。况且,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亚历山大”,他们自己还想享受快乐时尚的生活,怎会愿意受二孩的拖累?

辽宁出台奖励家庭生育二孩政策,旨在为那些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提供更多的方便,减轻负担。但是这些政策大多是服

务类的,并非实质性的为生育二孩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边边角角的利好政策再多,也难以撬动压在年轻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有媒体统计,目前在我国大城市养育1个小孩的平均成本已上升到70万元。除了高昂的养育成本以外,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也是降低生育意愿的两大原因。

对此,辽宁省政府出台政策之后也应做好相应配套措施以鼓励生育:

1.要动员社会力量对省内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进行全面提升,加强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举办月子中心、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

2.对于女性员工多的单位,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奖励措施,形成相应配套的制度,减轻企业负担;以家庭为单位纳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考虑停止社会抚养费的征收。

2.尽可能延长生育假时间,让女性有充分的时间恢复身体并照顾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可以考虑将产假从128天延长至半年。同时完善和保障二孩生育假期奖励制度,生育假的相关规定在一些企业不易得到严格执行,应该引起执法检查部门的重视。

3.建立高龄产妇助孕补助制度。对符合二孩生育政策并准

备怀孕的60后、70后夫妇提供助孕服务和补贴,以保障她们生育健康子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她们经济上给予资助,同时在产妇怀孕期间的工作、休假、孩子入学积分等方面也相应提供方便

4.立法保障女性职业发展。建议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在就业领域系统地保护女性权益,明确具体的法律条例和保障措施,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认定范围和判定标准,明确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责任。政府要设置专门的反歧视平权机构,负责监督反歧视法律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对系统性歧视问题进行调查,提出或支持公益性诉讼,防止、杜绝具有普遍性的违法歧视行为,促进平等机会的实现,为歧视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救济。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整合

一、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利益整合的前提:公共政策认同 (一)从政策失误和失灵的具体案例看公共政策认同的重要性 (二)公共政策认同的要件——决策的科学性与文本的可操作性 A,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有若干必须关注的原则问题: 1、决策者应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使各类利益主体能够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形成的利益负担; 2、尽早明晰政策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政策在偏向于受惠群体的同时,也应体现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 3、协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等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以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换取暂时的发展; 4、在任何情况下,公共政策决策都必须而且只能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 B,研究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1、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公共政策以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公共政策科学民主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内涵: 其一,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二,“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地区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人,不分民族、阶层、收入、地位的差别,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平等、和谐、持续的发展。 公平正义原则的内涵包括: 三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发展需求,保障人人都能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处,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财富总量的不断积累,适时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利益满足标准; 四是对最少受益者给予额外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运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②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可以知道政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政策执行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政策。 总之,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终。因此,要想让公共政策顺利执行下去,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执行活动,把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将计划转化为实践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政策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的现象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总是直接的或间接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够排除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从而使政策顺利地执行下去。我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 三、政策执行力 v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 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 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 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 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 (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 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 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 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 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 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 2、自下而上的途径 v 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 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 4、工具选择途径 v 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及效率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 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 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

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三)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经济手段更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切不可简单划一地规定,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经济手段有以下主要特点: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四)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非强制性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思想诱导手段常用的方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其特点是主要是节省人力物力,同时能起到牢固而持久的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其效能必须经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而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公共政策案例之政策执行知识点

案例分析: 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公共政策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3.政策执行机关:是政策执行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党政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等。 4.政策机关的特性: 1)执行性 2)服务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1)财务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可操作性。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如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 6)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如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来执行公共政策。 7.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

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力度。 8.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1)执行者因素,是核心要素。执行者的素质,价值观,,认知水平,利益取向,执行心态及能力发挥等往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2)资源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人力资源——要素质高 ●财务资源——要充裕 ●信息资源——要准确,及时,尽量降低其不确定性 ●权威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权力基础 3)工具因素,是公共政策成功执行的重要手段。如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以及技术工具等。 4)环境因素,影响着政策目标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 ●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会大大降低政策执行费用,减少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社会环境,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政策执行过程受到较小的制约和牵制,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9.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10.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加强政策认知,即进行思想引导 ●制定执行计划 计划原则 ?计划要实事求是 ?计划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弹性机制,特别要适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 ?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实现长期与近期目标统一,上级与 下级目标的统一,做到计划前与计划后的衔接,全局与重点均衡,公平与效率 兼顾。 ●进行物质准备,主要包括财力(经费)和物力(设备)。经费包括:政策执行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从洮南市兴安家园物业管理案例谈起 2016级公共管理专业郭春娟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 种行动,如发布命令、拨付款项、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员、创设机构等。在诸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政策执行人员,向社会解释政策 方案,采取具体的行动措施实现政策目标三项内容;公共政策执行又是一定的 组织行为,即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都是按照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依据 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分配关系,遵循系统的运行程序和方式进行的,而政策执行

中,政策执行主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都体现为整体互动;公共政执行的组织 结构与行动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策执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不同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的共 同参与和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并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权威等 多种资源,需要综合使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由于不同的政策执行 机构具有不同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不同的政策执行人员在知识、经验、智力、观念、利益、性格和观察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难免出现意见分歧、利益矛盾和冲突摩擦。而这些矛盾、冲突和摩擦往往给政 策执行带来种种障碍。除了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公共政策的执行还受政策本身、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与机制、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 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洮南市是地处吉林省内偏北方向的一个小城市,自2005年棚户区改造这 一惠民工程在东北三省轰轰烈烈展开以来,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改善,城 市功能得到提升和完善,城区落后面貌得到改善。居民告别平房生活,开始楼 区生活,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由原有的独门独院以家庭为单位“关门闭户” 各自生活转变为接受物业统一管理,有更多的公共利益空间需要打理,也出现 了平房区没有过的问题,诸如业主与物业管理之间的问题。我国的物业管理服 务起步较晚,尽管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就业和再就 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服务也不断地寻求进步,但因为 牵涉的利益方(政府、社区、物业公司与业主)过多,物业管理仍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 团结街道辖区内的兴安家园属于第一批接受改造而建成的楼区之一,在物 业管理方面显现的问题在城市小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自2011年居民回迁 入住后,兴安家园共经历3任物业。第一任物业开始按住房面积收费,后经居 民强烈反对后改为每户每月14元,但因收费减少导致服务项目减少等问题, 居民仍然不愿交物业费,最终导致物业公司于2013年中撤离该小区,并且卷 走部分业主预交的物业费,引起居民强烈不满,从此也对物业失去信任。同年,以王景孝,张德福等为首的居民代表就小区陆续显现的工程“后遗症”通过各 种渠道寻求解决办法,当时未过工程保修期。居民通过信访等方式表达诉求后,住建局等部门为居民联系开发商进行协调,开发商允诺将工程遗留问题一一解决,但迟迟没有兑现。社区发起居民投票选出以王景孝为首的七位代表成立业 主委员会,共同管理物业事务,半年后,居民反映院内及楼道卫生打扫情况不佳,且服务态度变差,导致只有100余户交物业费的状况,同时,居民也将反映工程遗留问题的责任全部放在物业人员身上,要求他们必须为居民上访,问 题解决不了就反对他们做物业。2014年7月,经社区多次调解,居民仍不肯 交物业费,兴安家园再次弃管。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及秩序,经过多 方努力,2014年年末,现任物业负责人周经理接手小区物业服务。接手后,

公共政策执行(1)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1、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 A、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 B、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 C、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D、扩大势力范围的一种政治手段 E、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 ABC 2、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如下的因素() A、政策问题的性质 B、政策的质量 C、执行机关的效能 D、政策对象的情况 E、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ABCDE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政策就越易执行 B、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C、政策执行者是主体,是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体,是受动者,因此,政策对象不具有能动性 D、政策对象具有主观差异性 E、任何政策方案都明确界定政策使用对象的范围 BDE 4、政策监控的目的是() A、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B、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量

C、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D、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E、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ABDE 5、理性方法可以帮助分析者简化对象、理清关系。 (T) 6、政策分析需要多元的评估标准。 (T) 7、任何可引起“行动”的政策都比基本维持现状更值得考虑。(F) 8、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假设前提包括() A、经济人假定 B、人的有限理性 C、人的学习能力 D、道德人假定 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集团越大,个人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B、提供集体物品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团体的部分成员 C、区分一个集团是何种集团的依据是集团的规模 D、一般说来,公益性集团的行动能力较弱 B 10、奥尔森把集团分为两种类型,即() A、大规模集团和小规模集团 B、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重点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重点提示 1. 公共政策的含义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主要是应用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的管理。公共政策是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公共政策的特征有:(1)利益的选择性;(2)目标的指向性;(3)权威的约束性;(4)功能的多极性;(5)动态发展性。 2. 公共政策的规划 公共政策的规划主体主要包括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机构。政策规划的原则是: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权责和优化原则。政策规划的程序是:确定目标方案、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和择优政策方案。 3.公共政策的执行 指执行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一项政策的执行会涉及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政治层面,二是行政层面,三是沟通层面。如果这三个层面的因素能够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政策的执行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3. 公共政策评估 是对目标价值的评估;是依据事实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是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其主要障碍是: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多样性;政策资源的阻滞性和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阎:关于政策执行的本质,教材中介绍了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两种观点,请你给大家再作些分析、解释,应如何理解这两种理论。 周:行动学派的代表人物查尔斯·奥·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一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尤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就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就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就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行动学派对政策执行的阐述来看,指令的形成、政策目标的实现,都是靠行动的作用来完成的,要使政策得以执行就要采取坚强有力的政策行动,合理的政策执行甚至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不足。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组织机构、组织原则、组织措施等组织因素在政策执行之中的作用。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的分析 HHY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臵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三是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四是“阳奉阴违”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臵,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公共政策是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因此,政策在贯彻时,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政策实施的组织和人员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坚决瞄准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即使发现实际情况原定的政策措施、手段有一定的差距,也必须经过适当调整,让政策最终得到落实。能否忠实执行已经制定的政策,关系到社会能否有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因此,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坚决反对那些对政策采取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部门,有的地方,有些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从地方本位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对上级政策各取所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拖着不执行;对上级政策任意曲解,借口特殊性,搞对策,搞土政策。凡此种种,都是违背执行原则的。但是,忠实执行决不是不动脑筋的死搬硬套。因此,要忠实地执行政策,就必须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对政策的灵活运用,突出地表现在贯彻政策时,能善于变通。这种变通是指不偏离政策的精神实质,只是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时间、阶段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政策执行上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政策过程中的规律出发,处理好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环节、步骤的关系。在贯彻政策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求实施政策的组织和人员,能时刻从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的条件、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手段出发,量力而行。决不可贪大求全,弄虚作假,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摆架子”和人为地制造各种“泡沫”效应。 但是,实事求是的执行政策不等于无所作为。在执行政策中提倡创新,就是要将旧状态、旧政策与新政策、新局面加以对照,以新的精神面貌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去理解政策,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去争取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以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 三、迅速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结合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形势制定的,时间是政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即使是科学、合理的政策也会变得无效。因此,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贯彻政策是一条重要原则。 要做到不失时机地实施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快速地理解政策,快速地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政策;一旦执行中发现问题,果断地调整政策。要迅速果断地实现政策,关键在于事先周密地准备、事中合理地调配、事后及时地总结。严格按科学程序办事、坚决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政策实施的高效率。 但是,政府之所以要花费各种力量制定、实施政策,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即解决社会问题,使公众利益得到平衡、协调,整个社会公正、稳定。因此,实施政策还必须遵循注重效益的原则。有时,为了争取效益,就需要抓住机会,快速实施政策。有时,也同样为了力争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冷静思考、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如果在执行政策上,一

职业经理培训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王蓉 壹、公共政策的概述 (壹)公共政策的涵义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于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 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 (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壹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 (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 (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均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元政策:是指规范和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壹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 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壹领域、某壹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具体政策:壹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于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 (三)公共政策的功能 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 3.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