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份 8年 15年 16年 19年 20年 21年 22年 23年 25年
军费
>90﹪
98.9%
89.3%
69.78%
68.11%
27.5%
80.6%
58.66%
99.8%
明初的社会经济背景
• 明初的一系列战争 • 民生凋敝,经济萧条 • 采取复兴社会经济政策
– 开垦荒地、兴办水利交通 – 制定赋役政策、田赋折色和减免夏秋二税。
三、明代宝钞制度设立的历程
• 设立的历程
–洪武七年(1374年)之前为“铜钱时代”。洪武八年(1375 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为“纸钞时期” ; –明初以铜钱为法定货币,铸“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 与历代钱兼行; –明代钞法始于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造大明宝 钞;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造小钞。
嘉靖十四年
一贯=12文 一贯=4文 一贯=2文 一贯=1文 1000贯=311文
1000贯=276文
贬值到3/250 贬值到1/250 贬值到1/500 贬值到1/1000 贬值到3. 11 / 10000
贬值到2. 76/ 10000
资料来源: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第169页引自《中国钱币》1983年创刊号。
二、赋税改折与明代白银货币化
• 从实物征收到赋税改折 • 灾蠲和折钞 • 漕粮折色
凤阳府的灾蠲事例表
年号 洪武(1368-1398) 建文(1399-1402) 永乐(1403-1424) 洪熙(1425-1425) 宣德(1426-1435) 正统(1436-1449) 景泰(1450-1456) 天顺(1457-1464) 灾蠲数 4 0 9 1 6 12 5 5 年号 成化(1465-1487) 弘治(1488-1505) 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 隆庆(1567-1572) 万历(1573-1619) 泰昌(1620-1620) 天启(1621-1627) 灾蠲数 26 16 14 46 4 19 0 2
课后思考
• 宝钞贬值及至最后退出流通的根源是什么? • 明代宝钞制度对当今的货币政策有何借鉴意义?
扩展阅读
• • • •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三联书店.2001:9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薛国中.世界白银与中国经济[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 . 张宇燕.由财政压力引起的制度变迁.盛洪、张宇燕主编.市场逻辑与 制度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 陈昆.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6) • 陈昆.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6).
框架
一、宝钞崩坏与白银需求 二、赋税改折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三、苏松重赋与逋赋改折 四、金花银的出现 五、赋役全面货币化
六、结论
一、宝钞崩坏与白银需求
• 民间以银交易,是从金代开始盛行的。 元代实行宝钞制度,曾以银为钞本,又 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白银。这些都为明代 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 明代白银货币化却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 的过程,而是明代官方与民间博弈的结 果。 • 明朝立国不久就建立了宝钞货币制度, 为推行宝钞制度而屡屡禁用金银和铜。 可是,由于宝钞逐渐崩坏,加之铜币原 材料的匮乏,客观上推动了了白银货币 化趋势。
• 无论是在民间契约文书中,还是在文献记载 中,都反映出在民间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冲击 下,经历正统、景泰、天顺各朝,在成弘以 后,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趋势。 • 白银的货币化与宝钞的衰落是一个相伴相生 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民间基本完成于成弘年 间,此后开始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线索的 融合,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朝得以彻底完成。
凤阳府的灾蠲
《明实录》记时间与出处 范围 蠲免数(石) 《万历会计录》 记原赋额(石)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甲戌 永乐十三年十二月癸巳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癸亥 永乐二十年闰十二月甲戌 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丙午 正统四年八月丙午 正统六年五月甲寅 正统八年正月甲戌 正统八年四月庚寅 景泰四年十二月庚戌 天顺四年闰十一月庚申 成化九年三月癸卯 成化十五年正月己卯 弘治三年二月甲午 怀远县 凤阳府 凤阳府 凤阳府 凤阳、五河县 凤阳府 中都留守司 宿州 凤阳、灵璧 凤阳府 凤阳府、中都留守司 宿州、亳州、虹县、灵璧 颍上、太和 凤阳府 全部 969 7992 1866 全部 60540 8745 17356 麦 15400 麦 90813 麦 34710 麦 19790 麦 4200 米 74930 231826 4291 113503 8.5% 98% 66% 226429 15934 99837 7.7% 97% 91% 213340 213340 213340 213340 蠲免数占赋税 总数百分比 100% 0.45% 3.8% 0.87% 100% 28%
•第一讲 明代宝 钞制度 •第二讲 明代白 银货币化的历史 进程 •第三讲 “一条 鞭法”与白银法 定货币的确立
•第四讲 海上 贸易与海外白 银流入 •第五讲 世界 白银为何流入 中国 •第六讲 明代 白银货币化的 社会影响 第七讲 白银货 币化与明代金 融市场
内容
第一讲
明代宝钞制度
授课框架 • • • • • • 一、什么是宝钞制度 二、明代宝钞制度设立的背景 三、明代宝钞制度设立的历程 四、明代宝钞制度的特点 五、明代宝钞制度的影响 六、借鉴意义
• 宝钞制度,即明朝的货币发行流 一、什么是宝钞制度? 通制度,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 。 • 为了确立宝钞的主币地位,明初 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的发钞 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钞法。 • 取桑穰为钞料,其制方,高一尺 ,阔六寸,许以青色为质,外为 龙文花栏。而横题其额曰“大明 通行宝钞”。内上两旁复为篆文 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中图钱贯,状十串则为一贯, 其一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 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 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 人财产。” ——《明实录》
第二讲 明代白银货币化 的历史进程
本讲基本观点
• 明代民间白银货币的大量应用与大明宝钞的逐渐崩 坏是相伴而生的,二者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 • 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在赋税领域中展开的。 • 赋税改折与明代国家处理自然灾害相联系的。在地 方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进行蠲免税粮或折色。 • 明代江南重赋导致逋赋改折。 • 由于宝钞贬值严重,田赋折银势在必行,于是就出 现了金花银。 • 田赋折银在成化、弘治发展到嘉靖年间,成为一种 普遍的趋势,最终白银通行于市场。
二、宝钞制度设立的背景
–漫长的军事行动,军费支出巨大; –民生凋敝,田地荒芜,工商业颓败; –低税收政策,赋税平均水平不超过10% ; –行政、军事、司法、监察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皇权直接干预、支配和控制明朝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表1 洪武年间超过百万锭临时性中军事性开支比重表 (%)
• 洪武十年,设置通政司
– 各级章奏可经由通政司直达于皇帝,中书省名存实亡
• 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制 • 废相后,中书省之政事归六部
–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政治改革后果
• 朱元璋通过对传统政治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收天 下之权以归一人”,集立法、行政、军事、司法、 监察诸大权于一身; • 皇帝不仅是“代天行命”的君主,而且是事必躬亲 的行政首脑 • 朱元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皇权权力体系。 • 皇权可以直接干预、支配和控制着帝国政治经济生 活的各个方面
•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 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代 宝钞制度的崩坏与白银货币化 的关系。 • 【教学重点与难点】宝钞制度 设立的背景;货币财政化的宝 钞制度设计
基本观点
• 大明宝钞在运行的百余年时间 内严重贬值直至退出流通领域 仅仅成为礼仪性货币; • 明代宝钞贬值根本原因是以财 政为中心的宝钞制度设计缺陷 ; • 明初政府基于财政开支所需, 不控制发行量,无限制滥发纸 钞,引发了大明宝钞的信用危 机。
• 退出流通领域,仅仅是礼仪性货币
(见表3)
– 永乐以后,土地交易倒退至用宝钞、白银与稻谷、布帛等实物兼用 。 – 弘治以后,宝钞变成了一种礼仪性货币,在货币经济上,已没有任 何意义,人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是银和铜钱,钞票已经不 用了。
五、借鉴意义
•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基于国家财政需求发 行的不兑现纸币没有不发生通货膨胀与货 币贬值的; • 信用是纸币的灵魂,信用货币必须以民众 的普遍信任为基础; • 政府必须取信于民,建立纸币制度的足够 信用; • 必须控制货币发行量。
• 明代为何不用铜钱做主币
–铜源短缺,铜钱铸造数量有限,货币供给不足;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贸易用钱量增大; –铸钱笨重,价值低廉; –历史的惯性。
四、明代宝钞制度的特点
• 没有准备金
– 大明宝钞属于不可兑换纸币。
• 禁止金属货币流通
– 规定大额税收、贸易以宝钞作为支付手段; – 铜钱只在民间的日常零星交易充当支付货币; – 金银处于非法货币的地位,违者治其罪。
明代白银货币史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 陈昆
课程简介
• 近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 货币史的研究,企图用经济学 的分析框架去解释近代中国的 货币金融现象。这门课是根据 我近几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论文 基础上开设的。
• 《明代白银货币史》作为全校的一个公共选修课,属 于通识课教学范畴。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非职 业、非功利性的文明和人性教育,主要传授共同的( 或通用的)、核心的(或关键的)、必备的(或基本 的)知识,以塑造思想品德、增进学识素养、培育创 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 知识与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拓展现实的视野以避免狭 窄、挖掘历史的纵深以避免肤浅、引领未来的思考以 避免短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 人才。 • 《明代白银货币史》通识教育是培养健全人的通达教 育,其意义在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范畴的统 整、融合、通观。
表2 公元 1375 1390 1395 纪年 洪武八年 洪武二十三年 洪武二十八年 “大明宝钞贬值概况”表 贬值程度 1:1 贬值到1/4 贬值到1/10 明宝钞一贯值钱数 一贯=1000文 一贯=250文 一贯=100文
1407 1465 1470 1488 1507
1535
永乐五年 成化元年 成化六年 弘治元年 正德二年
为什么要学习明代白银货币史
• 中国古代货币存在由贵金属和贱金属构成的体系。 • 汉代以前,这个体系由黄金和铜钱构成。黄金退出后,由 于没有适当的贵金属加入,货币长期混乱,铁钱、锡钱、 铅钱和纸币的出现。 • 自东汉末期至明中叶一千二百多年里货币体系出现缺环, 货币结构不完整、不正常。在这段不短的时期,由于货币 体系、货币结构出观了问题,引起货币的急剧波动。 • 明朝中后期,白银经过长期积累其数量已与社会经济相吻 合,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稳定运行。直至1935年 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从此,银元、金属铸币在中国货币地 位也随之宣告结束。
• 强制规定比价
– 1贯钞﹦1000文钱﹦1两银﹦0.25两黄金; – 洪武八年所定货币之间的比价。
• 破旧宝钞回收不及时
– 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实行“倒钞法”; – 洪武十三年(1380年),流通中有大量破旧宝钞,再行倒钞法。
五、宝钞制度的影响
• 货币超发,通胀严重
– 超发宝钞折算为4.6亿两白银,洪武时期每年白银收入不足10万两 !
• 军队自给自足,乡村自治 • 税负过低,财政困难
– 明代全国赋税的平均水平则不超过农村产量的10%。 – 与同时期日本的大名政权相比较,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竟然占到收入的50%。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
• 洪武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 • 洪武九年,改中书省为三司
– 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 –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名狱讼和按察事务; – 都指挥使司主管地方军事
课程在人才方案中的定位和性质
• 对学生提高金融知识素养有重要作用。在目前高校 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选修课的门类和已有 课程的质量变得十分重要。 • 鉴于中国货币史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加之明代白 银货币制度对中国近代货币制度影响的极端重要性 ,基于此,本课程主要讲授明代的白银货币制度。 • 本门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课程 的作用:一是,它能够使学生们深刻理解现代金融 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创新根源;二是,有助于学生们 将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相关课程融 会贯通;三是,在学习专业金融课程的同时,也能 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人文历史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