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第一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维纳
30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954年,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 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 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阐 述了控制论与工程结合的理论和应用, 标志着控制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工 程控制论”诞生。 钱学森
31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至此,形成了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完整的经典控 制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 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15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807年,美国机械师R. Fulton设 计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带动车轮 拨水的“克莱蒙特”号蒸汽轮船, 故其被称为“轮船之父”。
罗伯特· 富尔顿
克莱蒙特号下水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16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 华蘅芳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明轮 推进的蒸汽机轮船“黄鹄”号。
自动控制原理 —经典部分
张 婧
E-mail:zjing133@163.com TEL: 187-532-63968
1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所需课程基础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线性代数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信号与系统 电路 数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Matlab教程(计算机仿真技术)
33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938年,美国数学家C. E. Shannon 在硕士论文《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 符号分析》中将布尔代数的“真” 与“假”和电路的“开”与“关” 对应起来,用布尔代数分析并优化 开关电路,奠定了数字电路的基础。 1948年,在发表的《通信的数学原 理》中提出“信息熵”的概念,解 决了对信息量化的度量问题,为信 息论和数学通信奠定了基础。
伊万斯
至此,以时域法、根轨迹法、频率特性法 为核心的经典控制理论的框架已构建完毕。
28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9 控制论的建立
1932~1934年,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 和哲学家L.V. Bertalanffy提出用数学模 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 念;
1945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并 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 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 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 律;
—如何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布莱克
24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6 奈氏判据——第五章 1932年,贝尔实验室的美国物 理学家H. Nyquist在傅氏变换的基 础上提出以频率特性为基础的稳 定性判据。此判据不仅可以判断 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可以用来分 析系统的稳定裕量。 奈氏判据是频率响应法的基 础,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质和 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制系统提供 了所需的分析工具。
总结: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传递 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常利用图表进行分析设计, 比求解微分方程简便。 优点:可通过实验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 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态 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到精 确的结果。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6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3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5 负反馈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美国电气 工程师H.S. Black首先提出基于误 差补偿的前馈放大器,在此基础上 最终提出负反馈放大器并对其进行 数学分析。
负反馈可以通过降低增益来改善器 件的线性性能。但如果放大器没有正确 地设计为负反馈,那么放大器会产生振 荡现象,从而使工作变得不稳定。
贝塔朗斐
29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942年,美国数学家N. Wiener提出 著名的维纳滤波理论。
1943年,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 》中首先提出“控制论”这一概念, 第一次把只属于生物的有目的的行为 赋予机器,阐明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 。 1948年,发表《控制论:或关于在 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为控制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控 制论的诞生。
4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学时安排:90学时 -72学时理论课 -18学时实验课(自动化) 48学时-理论课(建环必修)
40学时-理论课(电子信息选修)
考试:考试成绩*70% 实验成绩*10% 平时成绩*20%(考勤+作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5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重 第三章 点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后续课程

微机原理/单片机 电机与拖动 过程控制 运动控制 计算机控制
3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参考书目
教材:
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吴麒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黄家英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R.C. Dorf and R.H. Bishop. 现代控制系统(第十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Morris Driels. 线性控制系统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43年,A.C. Hall利用传递函数和方框图,将 通信工程的频率响应法与机械工程的时域分析法 相统一,被称为复域法。
27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8 根轨迹的建立——第四章
1948年,美国的W.R. Evans利用 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开环参数变化 时的轨迹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及系 统参数与时域性能指标变化间的关 系,提出完整的根轨迹法。
稳定性
麦克斯韦
14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872年,俄国维什聂格拉斯基对蒸汽机 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在论文《论调整 器的一般原理》中将线性微分方程简化成 由调整对象和调整器组成的系统,同时结 合直接作用于蒸汽机的调速器的特性,指 出如何选择参数才能保证系统稳定。 1878年,他还对非线性继电器型调整器 进行了研究。 维什聂格拉斯基在苏联被视为自动调整理 论的奠基人。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7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一.自动控制科学的发展
(一) 经典控制理论 (二) 现代控制理论
(三) 智能控制理论
8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一) 经典控制理论
1. 最早: 中国:产生“控制”的思想,而非理论
指南车
候风地动仪
漏水转浑天仪
9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铜壶滴漏
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 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 受水壶。保持星壶的水位恒 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 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 月壶滴下的水多了,便从这 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 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 水壶。受水壶中水逐渐增加, 浮舟托起木箭上升。将木箭 的顶端与铜表尺刻度对照, 10 得到时间。
伯德
至此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法建立,其主要 用于描述反馈放大器的带宽和其它频域指标。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6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7 传递函数——第二章
1942年,美国H. Harris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 上引入传递函数的概念,用方框图、环节、输入 和输出等信息的概念描述系统的性能和关系,使 频域法更具普遍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国外:出现反馈控制装置
希腊人凯特斯比斯(Kitesibbios)在公元前300 年在油灯中使用浮子调节器以保持油面高度稳 定。 现代欧洲最先发明反馈控制的是荷兰的德勒 贝尔,使用了温度反馈控制。 邓尼斯· 帕平最先发明了蒸汽阀的压力控制 器。 1765年,普尔佐诺夫发明了浮子阀门式水位 调节器,用于蒸汽锅炉水位的自动控制。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乃奎斯特
25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938年,贝尔实验室的美国应用数 学家H.W. Bode进一步研究通信系 统频域的方法,提出频域响应的半 对数坐标图描述法(Bode图),使频 率特性的绘制更适于工程设计。 1940年,N.B. Nichols进一步将频 率响应法加以发展,提出对数幅相 曲线(尼柯尔斯图)。
11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2. 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出现与应用
欧洲工业革命的标志:James Watt于 1765年在萨维利发明的蒸汽机的基础 上改进的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 1770年,他利用离心式飞锤调速器构 建了蒸汽机的转速自动控制系统,此 系统在锅炉压力和负荷变化的条件下, 通过离心式调速器自动调节进气阀门 詹姆斯· 瓦特 的开度,使蒸汽机转速维持在一定的 范围内。
李雅普诺夫
21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4 PID控制理论—第六章 1922年,美国N. Minorsky基于 船舶驾驶的伺服结构提出位置控 制系统的分析,并对PID三作用 控制给出控制规律的公式。 1942年,美国Tatlor仪器公司的 J.G. Ziegler和N.B. Nichols给出 PID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整定法。
尼柯尔斯
2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这一时期讨论的问题主要是系统的稳定性和 稳态偏差,所用的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解析法。 这些是在时间域上进行讨论的,通常称这些方法 为控制理论的时域分析法。
由于电子元器件的非线性特性不便用代数判 据来分析其稳定性;而有些系统不仅对稳定性和 稳态精度有要求,且对过渡过程的快速性和平稳 性亦做出一定的要求,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需要控制系统具有准确的跟踪与补偿能力, 促使反馈控制系统的研制与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 发展。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3 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九章 1892年,俄国A.M.Lyapunov在 其天才般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 的一般问题》中提出了李亚普诺夫 方法,即李亚普诺夫第一法(间接法 )和李亚普诺夫第二法(直接法)。其 中李雅普诺夫第二法不仅可用于线 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 的分析与设计。
1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转速自动控制原理
缺点:调速系统会出 现振荡问题,当振荡 过大时会造成系统的 不稳定。(稳态性能及 动态性能差,存在稳 态误差——第三章) 如何解决?
13
பைடு நூலகம்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3.1 稳定性代数判据—第三章 1868年,英国J.C. Maxwell以 离心式调速器为背景,在论文 《论调节器》中指出速度反馈 控制系统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 可通过线性常微分方程从理论 上给出四阶以下的稳定条件-取 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 实部
劳斯
19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895年,瑞士A. Hurwitz在不了 解Routh工作的情况下,独立给出 了根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的 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的另一种方法。 这两种判据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根 据特征方程的系数来判断高阶系统 的稳定性。
赫尔维茨
20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徐寿
17
黄鹄号复原图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华蘅芳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1866年,英国J.M. Gray设计出第一艘明轮驱 动的全自动蒸汽轮船“东方”号
18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3.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第三章 1877年,英国E.J. Routh提出根 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在右 半平面的根的数目,从而将当时 各种有关稳定性的孤立的结论和 非系统的结果统一起来,开始建 立有关动态稳定性的系统理论。
32
自动控制原理经典部分
4. 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第七章
4.1 脉冲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1928年, H. Nyquist首先证明把正弦信 号从它的采样值复现出来,每周期至少必 须进行两次采样。
1933年,苏联工程师科捷利尼科夫首次 用公式严格地表述这一定理,故在苏联文 献中称为科捷利尼科夫采样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