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四川省农科院“十五”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川省农科院“十五”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产优质抗病川麦 3 0系列品种的选育”
C M T等 1 I MY 4个国际 网站专 题报道 ;
“ 麦 4 ”己成 为国际 上成 功 利用 “ 川 2 四倍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际合作突破性 “
小麦 新 品 种川 麦 3 0示范 推 广” 农 业部 获 农牧 渔 业 丰收 二 等奖 。
节节麦人工合成种” 基因资源. 在国际上
率 先育 成了 比对 照增 产 2 % 以上的 突破 0 性 /麦 新品 种 “ 麦 3” “ 麦 4 ” “I J 、 川 8 、川 2 、J l
努力 、 协同攻关 , 小麦育种材料创新 、 在
育种方法研究 与牛物技术应用 、优质抗 病高产育种 、 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 究等方面均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培 育
维普资讯
小 麦 是 f1 省 第 二犬 粮 食 作物 , J川 [ 常 年种植面积 20 3 0万 亩 ( 1亩 :1 1 / 5公 顷 , 同 ) 占小 春 作物 总面 积的 6 % , 下 , 8 居 全国 第 6位 、 部 第 1 , 麦 在 四 西 位 小
在生 产 上大 面积 推 广 应 用 ,对于 确 保 四 川小 麦 增产 增收 ,促 进 四川 农业 发 展 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 用 。 高产 、 质、 优 多抗 育 种 研 究 取 得

显 著 “ 五 ”以 来 , 院 选 育 的 川麦 十 我 17 川 麦 3 、 麦 4 为 主 的 小 麦新 0、 0川 2等 品种累计推 广应用面 积达 50 0 0万 亩 ,
五” 以来审定的第一个优质弱 筋专用品 种 , 底打破了四川不能培育优质面包 彻 小麦的传统观念 , 结束了四川生产 不出 优质小麦的历史。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杨 学 举(河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室 保定 071001) 本文介绍了小麦辐射育种的成就,辐射诱变可获得的有益变异以及当前辐射育种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麦 辐射育种 进展 自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提高植物突变率以来,植物辐射育种得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辐射手段被引入育种领域。

最早用于小麦育种的是γ射线、β射线和X 射线,尔后又引入快中子、激光、微波和离子束等[1]。

由于辐射诱变具有突变率高,突变谱宽,后代性状稳定快,育种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世界各国通过诱发突变已育成了大批符合人类要求的新品种和新种质。

小麦辐射育种的成就全世界利用辐射诱变育成的小麦品种和创造的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已达数百个。

其中相当一部分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

如意大利选育的硬粒小麦品种Creso,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曾连续12年成为该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平均每年增产小麦4.5亿kg[2]。

意大利育成的面包小麦品种Sharba ti Sonora,巴基斯坦育成的拉盖尼15和伊拉克育成的品种也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前苏联、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等也广泛开展了小麦辐射诱变研究,获得了一些品种和种质材料。

我国的小麦辐射育种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育成了一批新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利用辐射手段育成的小麦品种数目已超过个。

这些品种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育成的小偃6号,累计推广面积在360万hm2以上。

陕西农科院育成的秦麦6号,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6万hm2。

山东农业大学育成的山农辐63,1980~1985年在山东省累计推广273.8万hm2。

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育成的原冬号系列品种,在北部冬麦区一直占据相当面积。

四川农科院育成的川辐1号,在1984~1988年累计种植47.6万hm2。

浙江农科院育成的浙麦3号和浙麦4号,审定后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 小 麦 ; 种 ; 逆 性 冬 育 抗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 ] 1. 4 S 1 . 0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2 0 2 0 ) 202 —2 0 15 8 (0 8 0 —1 70
I 黑 龙 港 麦 区 的 自然 特 点
了大批农 家 品种 , 现 了小 麦 品种 的第 一次 更新 。 入 实 进
2 纪6 O世 O年代 , 大3 、 石 麦 、 大 3 l北 京 8号 等 农 6辛 农 l、

批优 良品种 引 入该 区 , 代 了抗病 、 取 抗寒 性较 差 的碧
玛 1 等 。相继育 成 的新 品种 石家庄 5 、 号 4 石家庄 5 、 2 石 家 庄4 7和从北 京引 进 的东 方 红 3号 、 0 科遗 2 、 遗2 、 6科 9
的特 殊 类 型 区 。回顾 了该 区小 麦 品种 的演 变 和开 展 抗 逆性 育种 工 作 的 成 就 ; 出有 利 于 目标 性 状 基 因 型 充分 表达 以及 诸 多 提
抗 逆 性 与 丰 产性 有 效 结合 的选 种方 法 , 将 多 层 次 的鉴 定 工 作 贯 穿 于 育种 过 程 始 终 的基 本 思 路 。 一 步 提 高 冬 小 麦抗 逆 性 并 进
黑 龙 港 麦 区包 括 冀 中盐 碱 麦 区和 冀 中低 平 原 麦
区 , 于北 纬 3 。 3 。 位 7~ 9。全 区属半 湿 润大 陆季 风 气候 , 年 平均 气 温 1 . ℃ , 冷月 平均 气 温 一4 5C, 23 最 . _ 常年 日
照时 数 26 0 0 年辐 射量 5 6 5 4k /m 冬 0  ̄29 0h, O ~ 6 J c ,
育 种 水 平 , 要 深 入 资 源 研 究 , 视 外 缘 抗 源 的选 用 ; 现 常 规 技 术 与 生 物 技 术 的有 效 结 合 , 力 提 高 抗 逆 品种 的 产 量 潜 需 重 实 努 力 ; 进 育 繁 推 多 部 门 的横 向联 合 , 促 加快 抗 逆 性 小 麦 育 种 步 伐 。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与进展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小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小麦的需求,培育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当前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二、小麦品质育种现状1.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指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来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历史悠久,但效率较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往往只能培育出局部地区适应性强的品种。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高效、准确、可靠的遗传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某些基因或基因型特征,并在选配时进行辅助选择。

这项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优异品质特征和高产性状基因型组合的杂交后代,并提高了新品种选配成功率。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的修改,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直接对小麦基因进行编辑,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性、产量和品质等特征。

这项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小麦品质育种进展1. 优质小麦新品种培育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成功培育出了许多优质小麦新品种。

如“华农1号”、“华农2号”等品种均具有高产、耐逆性强、食用价值高等特点。

2.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小麦品质育种中。

例如,在2017年,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工具对小麦中一个关键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精确编辑,并成功地培育出了具有更好的品质特征的小麦新品种。

3.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品质育种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和其他生物技术手段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小麦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小麦品质育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病 害 , 几乎 每年 都 在 美 国 的一 些 地 区造 成 严 重危
害 。过 去 1 0年 间 , 霉病 在 伊利 诺州 、 赤 印第安 纳 州 、 密
分 化 、 病 机制 、 源 筛 选 和 鉴定 、 抗 抗 抗病 基 凶的 分 子标 记 和 克 隆 以及 抗 赤霉病 育 种 5 方 面概述 c 国小 麦抗 个 t l
道 , 1  ̄2  ̄ 件下 , 对湿 度低于 9 子囊 孢子 不 在 8 0 C条 相 5
能释 放 ; 相对 湿度 达 9 以上时 开始有 少 量释放 , 5 饱和
湿 度下释 放 量最 多 。 囊孢 子对 低温 的抵抗 力很 强 , 子 在 我 国东 北 及西 北 各地 , 残 体 上 子囊 壳 内的子 囊 孢 子 病 均 能 顺利 越 冬 。带 菌 残体 内的 菌丝体 不论 在室 内和室
D Jl . 9 9ji n 1 0 2 0 2 1 . 3 2 O :03 6 /. s . 0 15 8 . 0 1 0 。 4 s
Adv c s i h tBr e n n Sc b Ress an e an e n W ea e di g O a it c
L io x n,GuN i i I a —u X a - e,Z a g Y - o g j h n us n
收稿 日期 :0 01 —1 2 1— 22 作 者 简介 : 李小 勋 (9 9 ) 男, 1 7 一 , 河北 沧 州人 , 长期从 事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 。
赤霉 病 育 种研 究进 展 , 讨 目前 小麦抗 赤 霉 病 育 种 巾 探
存 在 的 问题 , 对其 发展 前 景进行 展望 。 并
21 年 第 2 01 5卷 第 3期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研究
张羽飞
【期刊名称】《河北农机》
【年(卷),期】2024()8
【摘要】我国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全球粮食生产中的核心作物,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和全球粮食安全与人类生活的稳定有密切关系。

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发展趋势。

生物学、农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手段相互交织,为小麦育种带来了创新机遇。

本文分析了现有育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育种案例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对新品种培育的启示与借鉴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旨在挖掘小麦的遗传潜力,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实现小麦的稳产高产,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张羽飞
【作者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
【相关文献】
1.十五农业863项目巡礼:"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
2.科学育种,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记孙岸林及他的科研成果
3.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出早熟高产春小麦新品种宁春55号
4.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
5.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方法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遗传育种科技也在不断地提高。

小麦不仅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因此,小麦遗传育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遗传育种的进展与应用。

一、小麦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小麦基因组测序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5年,小麦基因组测序工作正式启动,经过10年的努力,小麦A基因组、B基因组和D基因组分别被测序完成。

2018年,针对小麦的整合性基因组测序工作正式完成。

这项工作的完成,为了解小麦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小麦基因组测序为进一步遗传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小麦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

小麦育种技术涉及到小麦的多个方面,包括小麦的品质、抗病性、适应性等。

a) 小麦品质改良技术小麦品质是小麦作为食品材料的主要指标。

小麦品质改良技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的小麦品质改良技术主要是在育种过程中筛选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小麦品质。

这些技术使得小麦的品质改良更加高效和精准。

b) 小麦抗病育种技术小麦是受很多病害和害虫危害的作物之一。

小麦抗病育种技术是指利用小麦遗传基础和相关技术,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传统的小麦抗病育种技术主要是利用育种过程中的自然遗传变异来实现。

但是由于传统育种方法的方式受到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在达到理想的效果上有所欠缺。

因此,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方面。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引入小麦基因组中,从而使得小麦具有更强的抗病性。

c) 小麦适应性改良技术小麦适应性是指小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0-05-01作者简介:付聪,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研究。

属的物种远缘杂交取得的成功结果。

而小麦与类主要优点是,科学地利用杂种优势使产量增加、生物和非生物抗逆性更高、产量稳定性增强。

在作为自交物种的小麦中,粮食产量的中亲杂种优121粮食科技与经济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3 杂交小麦生产性能的预测在传统的小麦育种计划中,每年产生几千个自交系,应用多阶段选择程序可有效地鉴定优良基因型。

然而,优良杂交种的选择受到现有优良亲本中大量潜在的单交组合的影响,因此,对所有潜在的杂交组合进行现场评估是不可行的,这导致了对混合预测方法的强烈需求。

对于复杂的性状,如谷物产量,中亲性能只与杂交性能适度相关。

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预测杂交种性能,在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σ2特殊配合力效应)的方差占优势的情况下,预测杂交性能是准确的。

用90k SNP 芯片阵列印制的90个杂交种组成的小麦分析设计,研究了基因组选择预测杂交小麦产量的潜力。

这一交叉验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基因组选择在预测杂种小麦表现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这一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通过对几个农艺性状的基因组选择来预测杂交小麦的表现。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数据分析,以最终判断基因组选择模型在预测杂交小麦表现方面的前景。

4 结 论综上所述,小麦杂交育种面临的最紧迫挑战如下:(1)被直接用于小麦育种的小麦-近缘植物染色体易位系的比例较低;(2)大麦属、无芒草属、异形花属、棱轴草属、鹅观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澳麦草属还未见与小麦杂交成功的报道;(3)开发稳定的杂交体系,降低杂交制种成本;(4)确定授粉能力的遗传结构,以基于知识改进优良品系间的异花授粉;(5)优化杂交小麦育种方案,包括确定全基因组预测方法在内的多阶段选择方案的规模;(6)开发小麦杂种优势库。

参考文献[1]陈勤,周荣华,李立会,等.第一个小麦与新麦草属间杂种[J].科学通报,1988(1):64-67.[2]刘成,韩冉,汪晓璐,等.小麦远缘杂交现状、抗病基因转移及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7):1287-1308.[3]翁跃进,董玉琛.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源附加系的创建和鉴定:I .小麦花药培养对创建普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源附加系的作用[J].作物学报,1995,21(1):39-44.[4]王秀娥,陈佩度,周波,等.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RFLP 分析[J].遗传学报,2001,28(12):1142-1150+1184.[5]高庆荣,刘保申,孙兰珍,等.K、V、A 型杂种小麦细胞质效应的比较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8,18(4):1-3+9.135个亲本(红)的逆境敏感性指数分布感官评定/分0.200.150.100.050.00-10-5510杂种亲本。

小麦诱变育种的进展

小麦诱变育种的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物体,从而诱发产生突变的一种诱变技术。

离子束辐照产生的各类自由基的增加和积累,是引起变异的重要原因。

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为开展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航天诱变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育种技术。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从1991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小麦种子进行太空诱变试验,先后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太空6号、富麦2008。

世纪80世纪80(EMS)其中4对4D 染色Co-γ射线辐照促进小麦与黑麦、冰草间远缘杂交,育成一批具有外缘遗传基因的巨大粒小麦;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相结合育成了特大粒品系96079、96148等,这些品系不仅千粒重在50~87g,而且抗病、成熟期等性状也得到改进,是难得的大粒资源。

3.彩色小麦资源:河南省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远缘杂交相结合的手段培育出了黑色、绿色等彩色小麦品种。

中普系列彩色营养小麦,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铁、硒、锌、碘、钙及赖氨酸等,并且蛋白质含量居小麦之首。

三、存在问题目前,基于诱变新因素发掘的小麦诱变新技术研究尚处于探索应用阶段,有关诱变机理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必要深入诱变因素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继续深入诱发突变的机理研究,对后代各变异类型的发生频率及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 ,结合分子标记及其他生物标记技术 ,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突变体的利用效率。

种质资源利用率不高,诱变可以产生一些通过常规杂交而无法获得的突变体,有些性状的突变体出现的重复性几率很低。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导致育种家对一些材料高度保密而不能共享,优异的种质资源得不到遗传学分析评价和充分利用。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需求,广泛开展多种植物诱变育种研究。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
在小麦育种领域,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科学家们能
够不断改良小麦的品种,使其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本文
将介绍一项关于小麦育种的实验报告,以展示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努
力和成就。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交叉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耐旱、抗病的小麦品种。

首先,科学家们选择了具有较强抗旱性和抗病性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

他们在
实验室中精心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杂交过程的成功。

随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对小麦的基因进行了精准的修改,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进行观察和记录,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他们测量了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和株
高等指标。

同时,他们还对小麦的抗病性进行了测试,观察小麦在病毒侵染下
的表现。

经过数月的实验研究,科学家们最终获得了一批具有较强抗旱和抗病能力的小
麦品种。

这些品种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色,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这些成果为小麦育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解决全球
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篇实验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在小麦育种领域的不懈努力和创新
成果。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良小麦品种,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
变化和病虫害压力。

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小麦育种领域将会迎来更
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小麦育种研究的核心,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鉴定一直是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小麦产量、品质稳定性与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策略和目标之一。

一、小麦育种研究现状1.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收集和鉴定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覆盖了全国的主要生产区域。

同时,我国还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包括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我国小麦遗传资源评估、小麦主要病害鉴定等等。

这些工作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素材。

2. 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一直以来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点之一。

小麦的品质主要包括粒形、蛋白质含量以及耐贮性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同时,也在探索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优良品种遗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生产及加工的品质和附加值。

3. 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研究小麦产量和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小麦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害的变异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的研究也必须随之调整方向。

其中,在小麦产量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株高和灌浆期长短方案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已有大量的小麦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机理以及遗传基础等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育种策略,研制出了许多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二、小麦育种研究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在基因本身上直接进行修改和编辑的新型遗传技术。

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可以选择性地删除或替换小麦中具有不良特性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有益特性的基因。

这种新型技术不仅适用于小麦育种,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育种研究。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创新研究进展

而农药 不仅 污染 环 境且 易致 虫害 耐药性 的扩展 。 因此 , 高效 节 能和环 保也是 作物 育种 应注意 的方 向 。
2 资 源 创 新
种质 资源是 育种 的 重要基础 , 没有野 败 的发现 , 没 有 就 杂交 水稻 ; 没有太 谷核 不 育基 因的发现 , 不可 能进行 小麦 就 真正轮 回选 择。 目前 资源 创新 主要包 括下 列 4种方式 。
农艺 学
现 代农业科技
21 0 0年第 2 期 l
小 麦育种创 新研 究进 展
林 作楫 吴政 卿
( 南 省 农 业科 学 院 , 南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2
摘要 综述 了小麦 育种 的创 新研 究进展 , 包括 品种 类型创 新 、 资源创 新 、 育种技 术创新 等 , 以期为 小麦育种提 供科 学依据 。 关 键 词 小 麦 ; 种 创 新 ; 究进 展 育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1. 5 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 792 1)10 8— 3 0 7 5 3 (0 0 2 — 0 0 0
2 1 远 缘 杂 交 .
而在 2 0世纪 的前 2 0年 。 基 因技 术在 小 麦 品种 的 选育 和 转 商 业化利 用 上还 仅仅 处 于起 步阶 段 。 即使 是转 基 因作 物 中
起 步早 、 效最 大 的玉 米 、 豆等 粮 食作 物 , 要输 人 特 性 成 大 主 也仅限 于农 药效 率改进 型的 ( 包括除 草剂耐 性的 HT和抗 虫 性 的 B 基 因 ) 术 进 步 , 作 物产 量 的影 响 主 要体 现在 减 l 技 对 少虫 害和 杂草 影 响损 失 , 提 高产 量 的作 用 有限 。 美 国 对 如 农 业 部 资 料 , 国 全 国 的玉 米 平 均 单 产 2 0 - 20 美 04 0 8年 比 1 9 — 19 9 1 9 5年 提 高了 2 %, 有 3 4 8 只 %~ %归 功于 转 基 因 B t 特性 , 2 %~ 5 而 4 2 %仍 归 功于 传统 育种 。 因此 , 者认 为小 麦 笔 育种 创新应 从多方 位进 行探 讨 , 包括 品种类 型 的改 进 、 源 资 创 新和 多途径 的技 术 创新 等 , 能更 快 更好 地促 使 育 种创 才

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

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

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在我国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我国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投入,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优良的新品种。

本文将简要介绍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进展。

一、研究方向1.基因定位与克隆:通过遗传分析方法和分子标记技术,定位作物重要性状的基因,进而克隆这些基因,为分子设计和育种提供基础。

2.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作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为作物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3.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大量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发现作物遗传育种中有价值的信息。

4.分子设计育种:基于基因型和表现型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和优化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效率。

5.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基因进行精确改造,实现作物性状的定向改良。

二、研究进展1.水稻育种: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我国成功培育出了许多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

例如,近年来推出的“超级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

2.玉米育种:针对我国玉米产业面临的病害、产量等问题,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高产的玉米新品种。

3. 小麦育种:在小麦育种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定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抗逆、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4.油料作物育种:针对油料作物产量和品质问题,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高产、高油、抗病等优良品种,为我国油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果树育种:通过遗传育种技术,我国成功培育出了许多果树新品种,如抗病苹果、优质葡萄等,为果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展望随着科技进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农作物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科研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作物遗传规律,发掘和利用作物遗传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小麦杂交种种子生产—小麦杂交种研究利用概况

小麦杂交种种子生产—小麦杂交种研究利用概况
杂交小麦研究利用概况
一、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利用现状 二、目前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途径 三、三系法杂种小麦研究应用概况
一、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利用现状
(一)制约杂交小麦生产利用的因素 (二)小麦杂种优势研究的进展 (三)小麦杂种优势已取得的成就
(一)制约杂交小麦生产利用的因素
1.小麦杂交制种人工去雄困难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主要是利用产量优势 小麦杂交种子生产,要考虑产量、质量、成本、效益。 小麦是比较严格的自交作物,花器小,一花一实,导致 人工杂交制种困难。 2.杂交种利用成本较高 小麦属于密植性作物,单位面积用种量大,而繁殖系数 低,导致杂产种生产成本较高。
敏两用核不育系,实现了两用系利用小麦杂种优势。
(三)小麦杂种优势已取得的成就
➢ 1、材料与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1)不育系 2)优势组合筛选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种技术 以上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 2、审定能过的小麦杂交种 津化1号,西农901,西杂1号,小 山2134等 ,均有一定
的推广面积。
二、目前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途径
三、“核不育”
“核不育”即核基因雄性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有许 多是由核基因控制的。除太谷显性核不育外,小麦核不 育大多被隐性基因控制,即利用正常品种给其授粉所结 的种子F1代为正常可育。由于核基因雄性不育缺乏保持 系,因此在杂种优势利用时需要带有与雄性不育紧密连 锁的标记基因作为辅助手段。
四、“化杀法”
雄性不 育系(S)
rfrf
保持系 (N)
rfrf

不育系 (S)
rfrf
保持系 (N)
rfrf
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殖
雄性不 育系(S)
rfrf
恢复系/ (N)

国际植物分子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国际植物分子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国际植物分子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植物分子育种取得了
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植物的遗传改良效率,还为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以下是国际植物分子育
种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国际科学家们成功鉴定并分析了许多重
要农作物的基因组信息。

例如,在水稻领域,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IRGSP)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和注释工作,为水稻的遗传改良提供
了重要的基础。

在小麦领域,国际小麦基因组计划(IWGSC)团队成功测
序了小麦的基因组,揭示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结构,为小麦的选
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基因组数据的公开和分享,为植物分子育种
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其次,通过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国际科学家们鉴定了许多与农作物重
要农艺性状有关的基因。

这些性状包括抗病性、抗逆性、产量性状等。

例如,在水稻抗逆性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多个水稻品种的基因组信息,发现了多个与水稻耐旱、耐盐等抗逆性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
培育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和基因资源。

最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还包括对植物基因组的系统
功能研究。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功能元件如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
进行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植物基因调控网络的建立和调控机制。

这些研
究成果为植物遗传改良的深入理解和精确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农民增产增收,为粮食保障做出贡献。

随着生物技术、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小麦育种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本文将从育种目标、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分析小麦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小麦育种的目标小麦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耐逆性以及抗病虫害性等优良性状的品种。

小麦在各生育期间都面临不同的生物、环境甚至人为的压力,谋求培育具有多种性状的优良品种,应该根据不同目标培育不同的品种。

例如:早熟麦是一种具有早熟、矮秆、高产的小麦,适合在避开旱季期间种植。

而增强抗病、耐逆的品种,可以避免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收成下降。

三、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传统育种是通过对小麦自然基因变异的利用,进行品系选育,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品系。

但是,由于自然变异的种群数量较少,育种进展缓慢,后来引入的外来种和材料,加速了小麦育种的进程。

现代育种则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针对性地改良小麦的生命体征、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性等性状。

具体操作有:基因编辑技术、遗传转化技术、基因组学等。

四、基因编辑技术目前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ZFN(锌指核酸酶)、TALEN (转录激活样核酸酶)、CRISPR/Cas9等。

这些技术均可用于小麦的基因突变和遗传转化。

例如,一项研究证明了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可以在小麦中增强耐旱性。

利用这一技术,科学家们成功改善了小麦的环境适应能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五、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和其他辅助手段来筛选有利基因组合的有效技术。

它主要分为基因型、表型和剪贴控制等。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麦的育种中,它可以通过对小麦基因型和表型的分析预判出一些乐观小麦材料的株系,可以根据株系进行培育。

六、结论小麦育种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推进,研究进展不断地提升,其发展意义重大。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全世界种植面最大、产量最多的一种,在解决人类粮食需求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文本分析了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希望对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麦育种;遗传改良;技术应用一、常规育种所谓常规育种,是指种内品种杂交选育纯种品种的过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也是见效最好的一种育种方式。

常规育种这一方法所面向的性状改良群体是非常多的,变异范围也比较广,对作物品种创新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因为它是种内品种杂交,多数情况下是在普通小麦基因间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得到新的品种,所以经常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外来基因才能满足新品种的育成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

另外,抗性基因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也存在一定冲突,会使基因丧失掉已形成的抗性。

二、人工诱变育种植物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时有发生,但相比人工诱变,自然突变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所谓自然突变,是指事物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或者其自身的遗传结构本身不太稳定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人工诱变育种的灵感便来自于自然突变,当把某些目标植物置于高仿真环境下时,它们的基因突变率将会大大提高,使带有明确目的的定向创造和筛选基因变异成为可能。

大量实践证明,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小麦诱变育种行为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三种方式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从而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即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

(一)物理诱变育种在进行物理诱变时,主要使用的诱变剂有x射线、γ射线、β射线,以及中子,相比β射线和中子,x射线与γ射线应用的较多。

其原理是,利用上述三种射线的高能量特点与强穿透力特点,对被试作物原子的内层电子进行激活处理,已使它的共价键形成断裂,从而改变原有染色体结构。

使用中子作诱变剂则有所不同,由于它本身不带电,所以若想完成对被试作物染色体的改变,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其与被试作物原子核的撞击行为上,因为这个过程可以使原子核变换产生γ射线等能力交换,进而引发变异。

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粮食生产已经成为摆在全球面前的巨大问题。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更是被广泛关注。

然而,小麦生长周期长、灌溉用水多、耐草害能力差,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比较高。

如何利用先进的杂交育种技术来提高小麦生长的产量、抗性和改善品质,是当今小麦育种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杂交育种的基础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1.杂交育种的定义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亲本之间的配制,将良种的优良性状优化重组,通过形成杂种,产生更加优异的后代。

杂交育种是现代作物种质改良的基本方式。

2.杂交育种的主要性状(1)产量:是衡量小麦育种成果的重要指标。

杂交育种可以通过基础亲本的筛选和优胜略汰,从而获得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2)抗性:包括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这是生产中最实用和经济效益最高的指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3)耐受性:包括逆境耐受性,如耐旱、耐寒、耐盐性能等。

同时,也包括对于草害、干旱、盐碱、灾害等方面的耐受能力。

(4)品质:主要包括有利于食品加工及消费的色泽、口感、面粉加工特性等,这是面包和饭食小麦育种中非常重要的性状。

二、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小麦产量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植物育种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小麦育种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小麦中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得到保留,从而获得了高产抗虫性的小麦品种。

2.壮苗期控制技术的应用壮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通过对壮苗期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

现在,科学家们通过调控小麦生长发育的内源性激素水平,从而获得了强壮的小麦品种,大幅度提高了产量。

3.杂交小麦的优势小麦是自花授粉植物,也是多倍体植物。

杂交小麦可以利用两亲本的优势,使得后代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强的抗性。

同时,杂交小麦也可以克服自交不育,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产量。

三、小麦杂交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1.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杂交小麦的效率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分离出杂交小麦中的关键基因,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定向选育。

小麦高产育种方法及发展研究

小麦高产育种方法及发展研究

小麦高产育种方法及发展研究摘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世界排名第四的耕地面积,但中国同时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却仅排在126位以后。

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农业问题。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

本文针对小麦高产育种的概念、意义、高产育种的若干问题深入研究小麦高产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为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育种方法;发展展望1 前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因此,小麦产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也对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小麦产量波动逐渐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安全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物价连年上涨,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总量趋势走向极不稳定,小麦产量育种工作踌躇不前。

因此,必须要设计高产育种方法,充分挖掘小麦潜在的产量遗传特性,增强小麦对各种虫害、暴雪、巨寒、干旱等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

2 小麦高产育种的概念及意义小麦的高产育种要根据植物学、遗传学、气候学、栽培学等相关领域技术对已培育的优良的小麦品种依据预期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新品种的培育。

小麦高产育种可有效克服小麦育种工作的盲目性,育种过程可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对小麦大幅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小麦高产育种小麦高产育种是小麦育种工作中最具潜力的部分,有农业专家预测,未来高产品种极大可能采取精量或者半精量播种的栽培系统,高产品种成熟后以大分蘖成大穗来提高粮食产量。

因此,要培育高产小麦,必须优选分蘖力中等、无效分蘖含量少、穗多、穗大的品种,在培育过程中要克服这些品种自身存在的影响小麦生长的严重缺点,科学利用其关键的遗传资源,并扩大高产品种有力的遗传基因,并增强其对环境高超的适应能力,以实现高产育种的突破。

3.1 育种元件设计小麦生产工作中,高产一直作为小麦育种的核心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 育成 新 品种 直 接 应 用 到生 产 , 育 成 新 种 质 选 或 做亲本在育种上利用( 即突 变 体 的 间接 利 用 ) 育 的
起突变 , 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进而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的诱变技术 。由
于转 基 因技 术 和 离 体 组 织 培 养 技术 已作 为 现代 生 物学 研究 的常规 操 作方 法 加 以广 泛应 用 , 以这 种 所 突 变类 型 在诱 发 突变 体 的地 位 中越 来越 重 要 。 Snh r n等 在 禾 谷 草 中发 现 了一 个 属 于 A igb a i c家 族
3 单倍 体 育种
B射线等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 x射线和 ^ 射线。 y 这 些射线 由于能量高 、 穿透力 强 , 以使原子 的内层 可 电子 激 活 释 放 , 成共 价键 断裂 , 成 染 色 体 结 构 造 形 变异。中子不带 电, 当与生物体内的原子核撞击 但 时, 使原子核变换产生 ^ y射线等能量交换 , 从而引 起 D A的变异 。王彩萍等用 20 y的∞ 0 射 N 】 5G c— 线辐射诱变农大 19M 代收获后全部种植 ,从 M 7 , 代 中随机选取 6 5 5 个单株 , 对其农艺性状 、 淀粉特 性 和面 粉 色泽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以期 从 中筛 选 出高
诱 变『 5 】 。
22 化 学诱变 .
单倍体育种一般要经过诱 导产生单倍体材料 、 单倍体材料的绿苗分化 、 染色体加倍 3 个过程才能 形 成 纯合 的 株 系 ,在 这 些过 程 中 由于 技术 原 因 , 可
能丢失 大量 可供选 择 的基 因型 。此 外单倍 体 材料 的 诱 导 率受 基 因型影 响较 大 , 杂交 组 合 的选 配 带 来 给
产 、 质 、 艺性 状 协调 性 良好 的小 麦新 品种 。吉 优 农
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个体 , 利用小麦 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并加倍获得全部基 因 同质 的纯 合 二倍 体 纯 系 , 快 速 培育 小 麦新 品种 和 是 构建特殊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目前产生小麦单倍 体的方法 主要有 3 : 种 花药培养法 、 球茎大麦法和 玉米杂交法 。欧阳俊 闻等首次培养 出小麦单倍体 花 粉植 株 l, 道 芬 等 首先 利 用 花 培技 术 育 成 小 麦 1胡 【 1
了一 定 的困难 。
化 学诱 变剂 是一 些 结 构 不太 稳 定 的化 合 物 , 主
要包括甲基磺酸乙i E S 、  ̄( M )亚硝基化合物 、 叠氮化 合物 、 碱基 类 似 物 、 生 素 、 胺 等 , 中 E 抗 羟 其 MS是 目 前公认的使用最广和使用效果最明显 的化学药剂 。
这 些化 合 物通 过 与核 苷 酸 中 的磷 酸 、 呤 和 嘧啶 等 嘌
4 远 缘杂 交育 种
远缘 杂 交 是 指 不 同种 、 种 、 、 问 , 至 血 亚 属 科 甚 缘关 系更远 的物种 间的 杂交 , 产 生 的后 代 称 为远 所 缘 杂种 。在小 麦 属 中 的其他 物种 、 其他 属 以及更 远 的种 属 中蕴 藏 着 许 多普 通 小 麦不 具 备 的而 为育 种
物理 诱 变剂 主要包 括 x射 线 、 射线 、中子 和
循相 同的遗传规律 , 能进行复制和表达 。N sd 等 a a u 通过对 A L F P特异片断的克隆测序及 Su e 分析 ot r hn 发现 了小麦特有的逆转 座子[ 有望在小麦诱发突 8 1 ,
变 中发 挥作用 。
16 1
园艺 与种 苗
倍 以上 , 使定 向地创造和筛选变异成为可能。育种 实践证 明, 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 良上具有独 特 的作用 , 它是获得新种质资源和选育新 品种的有 效途径之一。小麦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 因素和化学诱变剂等诱发小麦遗传变异 , 在较短时 间 内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 根据育种 目标 的要
品种 京花 1号【, “ 自该 品种 推广 以来 , 国小 麦单 倍 1 我 体遗 传研 究与 育种一 直走 在世 界前 列 。
牛拉惹等采用 N 和 H — e : eN 激光辐照“ 汉源小麦” 等 4 个材料的干种子 , 发现辐照材料不同 , 诱变后代的 变 异差 异 明 显 ; 激光 种 类不 同 , 代 变异 差 异 不 大 ; 后 激光 与核辐射复合处理后代 的变异大于激光单独
分子 直接作用来诱发 突变 。Y si a 等采用在 0 % u . 5
E MS的酒 精溶 液 ( 浓度 7 中浸泡 20 0粒 面包 小 %) 0
发展所需要 的性状基因 , 通过远缘杂交 、 色体操 染 纵和基因工程技术 , 以将这些基 因结合于普通小 可 麦中 , 从而丰富小麦 的遗传基础 , 为小麦育种提供 各种种质资源 。 张荣琦等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 回 交, 将偃麦草的优 良基因导人普通小麦中 , 创造异附 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 , 选育出产量高、 品质优 、 稳产 性好 、 抗逆性强 、 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陕麦 19 。 5
麦 C. at 17 V K no 0 种子 4 h 来创造糯质小麦胚乳突
变体 ,然后利用碘 和碘化钾稀溶液胚乳染色技术 ,
在 4 00粒 M 种子中, 0 发现 2 粒糯质小麦突变体 , 并在后代表现稳定遗传t 6 1 。
23 生物 诱变 -
的转座子 它能在小麦染色体 的相同位置 中出现 , ,
这为其 在 小麦 中 的应 用奠 定 了基础 。逆转 座子是 寄 生 性 D A, 合 到寄 主 基 因组 之 后 , 宿 主基 因遵 N 整 和
种途径l 它与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结合 , l _ 。 更能提高 育种效率和水平。 21 物理诱 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