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2级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3)中子数=原子量—质子数=原子量—原子序数

(4)电磁波的波长λ和频率v以及波速c(光速)的关系式为:λ=c/v

(5)连续谱存在一个最短波长λmin 其数值只依赖于外加电压V而与靶材料无关E=eV=hv=hc/λmin 式中:h—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λmin=hc/eV=12.4/V(KV) c—光速,c=3.0*108m/s

e—电子电量,e=1.6*10-19C(库仑)

V(KV)—管电压单位(千伏)

连续谱中最大强度对应的波长λIM=1.5λmin

(6)X射线的产生效率ŋ等于连续射线的总强度I T与管电压V和管电流i的乘积之比,即:

ŋ =I T /Vi=K i ZV 式中:K i—比例常数

V —管电压

Z—原子序数

可见,X射线的产生效率与管电压和靶材料原子序数成正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电压越高,X射线产生效率越高;管电压的高压波形越接近恒压,X射线产生效率也越高。

(7)γ射线衰变规律:N=N o e-λT式中: N—衰变后强度

N o—初始强度

λ—比例系数(衰变常数)

T—时间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掉原有核数一半所需时间。用T1/2表示,单位(年)

T1/2=0.693/λ

(8)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I= I o e-uT式中:I—透射射线强度

I o—初始射线强度

u—材料的线衰减系数(cm-1)

T—透射厚度(cm)

半价层:是指使入射射线强度减少一半的吸收物质厚度。用T1/2表示,单位(年)

T1/2= 0.693/ u

(9)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I=I P+I S=I P(1+I S/I P)=I P(1+n) 考虑总的强度衰减结果,可以归纳以下关系式:I= I o e-uT

(10)宽束多色射线强度衰减规律:I= I o e-uT(1+n)式中: I—透射射线强度 I o—初始射线强度

Ln(I/I o)=-uT u—平均衰减系数(cm-1)

T—透射厚度(cm)

n —散射比

I S/I P

(11)对斜靶定向X射线管,其有效焦点面积S O=Ssinα

式中:靶与垂直管轴线平面的夹角,一般α=200所以近似关系式:S O=S/3 (12)黑度D定义为照射光强L O与透射光强L之比的常用对数值,即:

D=lg(L O/L)

L= L O/10D

(13)射线胶片的感光特性主要有:感光度(S),灰雾度(D O),梯度(G),宽容度(L),最大密度(D max),这些特性可以在胶片特性曲线上定量表示。

感光度(S):S=1/K S式中:K S为曝光量

梯度(G):可用胶片特性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此斜率称为胶片梯度G或称为胶片反差系数γ

平均梯度G=(D2-D1)/(lgE2-lgE1) 式中:E1—产生D1所需曝光量

E2—产生D2所需曝光量

宽容度(L):指胶片有效黑度范围相对应的曝光范围。

L=10 lgE2-lgE1=E2/E1

(14)像质计是用来检查和定量评价射线底片影像质量的工具。

以丝型像质计表示的射线照相的相对灵敏度K计算:

K=d/T*100% 式中:K丝型像质计的射线照相的相对灵敏度

T被检工件的穿透厚度,mm

D射线照相底片上可以辨认到的最细线的直径,mm

(15)射线照相对比度公式:△D=0.434Gu△T/(1+n)

(16)目前描述U,U g和U i比较广泛采用的关系式为:U=(U g2+U i2)1/2

(17)几何不清晰度U g U g=d f*b/(F-b) 式中:d f—焦点尺寸

F—焦点至胶片距离 b—缺陷至胶片距离

最大几何不清晰度:Ug max=d f*L2/(F-L2)=d f*L2/L1式中:F—焦点至胶片距离

L1—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

L2—工件表面至胶片距离

固有不清晰度:U i=0.0013(Kv)0.79

(18)选择焦距的一般规则:焦距对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像主要表现在几何不清晰度上。

据 Ug=d f*L2/(F-L2)可知,焦距越大,Ug值越小,底片上的影像越清晰。在减小Ug值这点上,选择较小的射线源尺寸d f,可得到与增大焦距F相同的效果,因此在实际透照中选择焦距时,焦点尺寸是同时考虑的相关因素。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透照距离f(L1) U g值 A级f≥7.5d f b2/3 U g≤(2/15)b1/3

AB级f≥10d f b2/3 U g≤(1/10)b1/3 B级f≥15d f b2/3 U g≤(1/15)b1/3

最小焦距值F min=f+b(L1+L2)

(19)利用曝光因子的曝光量修正计算:

X射线:i1t1/F12=i2t2/F22

γ射线:A1t1/ F12= A2t2/F22

(20)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

1,直缝透照:直缝即平板对接焊缝或筒体纵缝,即有:

K=T’/T=1/cosθ即θ=cos-1(1/K)

L3=2L1tanθ

对A级,AB级:K≤1.03,则θ≤13.86O,L3≤0.5 L1

对B级:K≤1.01,则θ≤8.07O, L3≤0.3 L1

搭接长度△L计算式:△L= L2L3/ L1

当L3=0.5L1时,△L=0.5L2;当L3=0.3L1时,△L=0.3L2

底片有效评定长度L eff= L3+△L

2,环缝一次透照长度及有关参数计算:

由透照次数N可求得一次透照长度:L3=∏ D/N

其中:外等分长度L3=∏ D O/N ; 内等分长度L3,=∏ D i/N

有效评定长度L eff= L3+△L(源在内)或L eff= L3,+△L(源在外)

源在内透照F≥R时,不需考虑搭接长度;源在内透照F≤R时,也可近似取源在外透照的数值。

源在外透照时,搭接长度△L的计算:△L=2Ttanθ, θ=cos-1(1/K)

K=1.06 θ=19.37o△L=0.7T

K=1.1 θ=24.62o△L=1T

K=1.2 θ=33.56o△L=1.4T

3,环缝单壁外透法的一次透照长度及有关参数:

采用外透法100%透照环缝时,N=180/α

α=θ-ŋ

θ=θ=cos-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