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课堂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五)水痞
由水饮停胃所致,因胃中有水饮,临床表现 为胃堵而有振水音,喜食干燥之品,恶食 稀粥或饮水,舌苔白滑或白腻。
用《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14
(五)水痞
《伤寒论》第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 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 (切)
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11
(三)寒热错杂痞
原文149条: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 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 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 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 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 ❖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烦,口
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 黄,脉数或关脉浮。 ❖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7
(二)热痞
原文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
泄泻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
在上,则生嗔胀。” ❖ 脾胃病常见病证:胃脘堵闷(心下痞);胃脘疼痛;脘腹
胀满;烧心反酸;呕恶呃逆;泄泻便秘(大便不调)。
3
一、心下痞(胃堵)
心下,指胃脘。心下痞,是指胃脘部的满闷堵 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脾胃疾患,可见于各 种胃炎、胃溃疡的胀满,或有恶心, 打嗝,大便不爽等伴症。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脾胃之生理
❖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
❖ 表里相通 ❖ 纳运相协 ❖ 升降相因 ❖ 燥湿相济
2
脾胃之病理
❖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 ❖ 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
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 ❖ 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
❖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別煮取汁) ❖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
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10
(三)寒热错杂痞
脾寒胃热相错杂的心下痞,病人一方面有脾寒表现, 一方面又有胃热的症状。
临床表现为心下痞,胃中灼热,但又不敢食凉,长 期便溏,食凉则溏甚,或有呕、噫、嗳气,舌苔 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者。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5
(六)食痞
因食积而发心下痞或胃脘胀满疼痛,多见于 小儿和老人,常伴见大便不爽、臭秽,舌 苔腻。
用保和汤。
16
二、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医籍中,胃痛常与心痛混淆不清,或者被说成
溫再服。
8
(二)热痞
❖ 胃中有火之人,有不少伴有阳气的不足,汗出、 恶寒,免疫力下降,又不可食补,一补即上火, 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火越感冒的局面。这 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 虚所致,也是《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9
(二)热痞
原文155: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 之。
❖ 原方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各一两,炙甘草、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合为粗散,每 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 前。忌一切冷物。 具有行气温中,燥湿除满的功能, 多用于寒湿气滞证之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 白腻。
6
(二)热痞
❖ 由热聚胃中,气滞不降所致。 ❖ 热之来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化火;
19
(三)虚痛 多是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隐隐作痛,疲劳或饮食不当即发,或见
大便溏泄,舌淡而嫩,脉细。 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
20
(三)虚痛 虚痛中还常见有胃阴虚一型,表现为胃
脘隐隐作痛,口干,舌苔花剥。 用自拟铁皮枫斗饮。
21
(四)实痛
以肝气犯胃最为常见。 临床特点:有情绪波动史,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常有
大便不爽或下坠感,纳呆,舌薄白,脉弦。 可用四逆散加味。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 升,日三服。
12
(四)气滞痞
由外感寒邪,或内伤饮食,痰湿内阻等诸多因素导致胃气 上逆,浊气不降所致,这类心下痞临床最为常见。《黄 帝内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也。
临床表现为食后胃脘堵闷或胀满,以至于患者不敢多食, 舌苔薄腻者。用自拟加味二陈汤。
4
(一)寒痞 ❖ 胃因寒而痞,由寒凝于胃,气滞不降所致。多
由外感寒凉,或饮食生冷,或寒湿困阻所发。 ❖ 临床表现为胃脘堵闷,呕恶不食,不敢食凉,
胃部害怕风吹,喜温喜按,舌苔白腻。 ❖ 用加减厚朴温中汤。
5
(一)寒痞
❖ 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 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17
(一)寒痛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或饮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
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 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18
(二)热痛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或肝郁化火犯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
舌红苔黄。 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 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 心痛是指胃脘痛。古代有九种心痛之说,都是指胃脘痛,如《病因 赋》说:“九种心痛,痛在胃脘。” 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如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说:“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否?曰 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 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