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转化材料制备及表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转化材料NaYF4:Er3+,Yb3+制备及表征
摘要
含有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材料因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特别是六方相NaYF4已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发光强度最大的上转换基质材料。
本文以柠檬酸作为添加剂,分别用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Er3+和Yb3+共掺杂的NaYF4纳米晶。
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FL)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在合成NaYF4:Yb3+,Er 3+纳米材料过程中,反应条件对纳米颗粒粒径、晶型及荧光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上转换发光,水热法,溶剂热法,NaYF4:Yb3+,Er3+
Up-conversion Materials NaYF4:Yb3+,Er3+Preparation And Char
acterization
Abstract
Rare earth(RE)up-conversion(UC)fluorescence materials have be e n wi d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in w ich e s pecially hexagonal NaYF4has been regarded as a basic ma t e r i al with the strongest lu minescence.Citric acid as an additive,r es p ectively,by hydrother m al method and s olvent-thermal method syn t hes i s of Er3+and Yb3+the co d o ped NaYF4nanocry s talline.The synthes i zed s am ples were characte rized by X 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 lect r on Microscope(SEM),fluore scence(F L)spectra and other means.E x plor e d in synthetic NaYF4:Yb3+,Er3+ of re a ct i on conditions on the n a n o meter p article size,crystal type and fluorescenc e p r operties of i m p act.
Key words:up-conversion fluorescence,Hydrothermal method,solvent-th e rmal,N aYF4:Yb3+,Er3+
1
目录
1引言 (1)
1.1纳米材料简述 (1)
1.2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1)
1.3N A YF4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2)
1.3.1水热合成法 (2)
1.3.2溶剂热法 (3)
1.3.3共沉淀法 (3)
1.4水热/溶剂热法的优点 (3)
2实验部分 (4)
2.1试剂与仪器 (4)
2.1.1试剂 (4)
2.1.2仪器 (4)
2.2实验步骤 (4)
2.2.1反应储备液的配制 (4)
2.2.2上转换材料NaYF4:Yb3+,Er3+的合成 (5)
2.2.2.1水热合成法 (5)
2.2.2.2溶剂热法 (5)
2.3样品的表征 (5)
2.3.1XRD表征 (5)
2.3.2SEM表观形貌观察 (6)
2.3.3柠檬酸的加入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6)
2
2.3.4反应溶剂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7)
2.4上转换发光研究 (7)
2.4.1发光性能 (7)
2.4.2发光机制的探讨 (7)
2.4.3上转换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8)
3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1引言
1.1纳米材料简述
纳米概念是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题为“There is plenty at the bottom”的演讲时提出的。
他预言,化学将变成根据人们的意愿逐个地准确放置原子的技术问题,这是最早具有现代纳米概念的思想[1]。
纳米材料通常是指在空间上至少有一个维度在1~100nm之间的材料。
纳米材料由于其成分的尺寸降低而原子排列发生变化,所以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材料的光、电、热、磁等物理现象与常规材料不同,表现出与传统材料的不同的性能。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已成为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化学学科的前沿领域。
1.2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上转换发光材料就是指材料受到光激发时能基于双光子或多光子机制把长波辐射转换成短波辐射,即材料受到光激发时可以发射出比激发波长短的荧光,其本质是一种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发光[2]。
这种材料具有可见光区发光、无散射光、背景干扰小和信噪比高等优点,主要应用于光学等研究领域,如信息处理、数据存储、水下通信、视频显示以及红外防伪等方面。
传统的生物荧光标记材料主要包括有机荧光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它们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机荧光染料光稳定性较差、吸收和发射带较宽、半导体量子点含有毒元素,因而其使用还具有争议性。
另外高能光作为它们的激发源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光穿透深度低、背景荧光强等。
为了解决以上难题,人们开发了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用作新型生物标记材料。
上转换材料通常包括激活剂、敏化剂和基质。
人们发现最有效的基质材料是
3
4
NaYF 4,激活剂通常是Er +3、Ho +3、Tm +3等三价离子,常用的敏化剂为Yb +3,因此常见的主要为NaYF 4:Yb +3,Er +3、NaYF 4:Yb +3,Ho +3、NaYF 4:Yb +3,Tm +3等纳米颗粒[3]。
稀土元素Er +3具有丰富的能级,且部分能级寿命较长,上转换效率很高,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上转换材料的激活剂。
稀土元素Yb +3的激发光谱波长为980nm ,吸收能量后可传递给Er +3,是一种很有效的上转换敏化剂,加入Yb +3后,Er +3的上转换效率可提高1~2个数量级。
基质的选择取决于声子能量。
声子能量是晶格振动能,当声子能量同激发或发射频率相近时,晶格会吸收能量使发光效率下降,因此做基质的材料必须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才能使发射光不被减弱。
NaYF 4具有较小的晶格振动能、较低的非辐射衰减率和较高的辐射发射率,被公认为迄今能够产生最亮发光的上转换基质材料。
研究表明,六方相NaYF 4:Yb +3,Er +3纳米晶是目前上转换效率最高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发现,使得能将上转换材料尺寸做到100nm 以内的同时还具有明亮的发光成为可能,其在荧光标记或细胞成像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近年来,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固体激光、显示器、照明、光存储、LCD 背光、光纤通讯特别是生物标记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上转换荧光材料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这与紫外或可见光激发相比有着诸多优点。
红外光激发具有对组织穿透力强,对生物活体没有光损伤,有效避免生物样品的本底荧光或散射光等优点。
此外,上转换荧光材料有着很好的光学性质,如发光强、光稳定性好、尖锐的荧光发射峰、斯托克斯位移大等。
对于纳米稀土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不仅能够从微观的尺度理解稀土离子中能量传递和转移过程,更重要的是其在高清晰度显示、集成光学系统、特别是生物标记和防伪技术等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最近,用上转换荧光材料作为生物分子荧光标记探针受到了广泛关注。
据报道,以镱、铒共掺杂的硫氧化镱上转换荧光探针对DNA 和RNA 进行检测,检测线性范围比目前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提高了2个数量级,而在免疫分析中,其灵敏度超过金胶标记物10倍以上。
但目前文献中所使用的上转换荧光材料颗粒太大(400nm 以上),大于所标记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或DNA ,因而悬浮性差,样品均匀度低,影响了其进一步使用。
因此,研究稀土离子掺杂纳米发光材料中的上转换过程以及影响上转换发光的因素,合成小于100nm 、粒度匀和发光强度大的上转换材料势在必行。
1.3NaYF 4上转换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NaYF 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理想的上转换基质材料,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能降低多声子弛豫率,提高上转换发光效率。
在常态下,它存在两种晶体结构[4]一种是立方相α-NaYF 4(亚稳态高温相),另一种是六方相β-NaYF 4(热力学稳态低
温相),其中β-NaYF4是一种具有低振动能、低非辐射衰减速率和高辐射发射频率的基质材料。
研究表明,国外科研工作者已设计出多种制备粒径小的a-NaYF4:Yb/Er纳米晶体的方法,但由于它的发光强度远不如β相产物高,所以其应用一直都受到限制。
另外,当颗粒尺寸减小时,高的表面能会促使其由各向异性(β)向各向同性(α)转变[5],所以要制备α相产物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水热法、溶剂热法、共沉淀法。
1.3.1水热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是近几年来研究无机发光材料过程中发明的又一种新兴的合成方法。
此法主要是在特制的反应釜(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从而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使物质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无机制备方法。
在水热法的基础上,以有机溶剂代替水,采用溶剂热反应来制备发光材料是水热法的一种重大改进,可以适用于一些非水反应体系的制备,从而扩大了水热技术的适用范围。
清华大学的李亚栋课题组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前期[6]研究时,以水、乙醇、乙酸等为溶剂,通过加入EDT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来控制样品大小、形貌,后期[7-8]主要是将稀土硝酸盐水溶液加入到油酸或者亚油酸、水、乙醇和氢氧化钠的微乳体系中,然后加人氟化钠水溶液,再转移至高压反应釜,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控制纳米晶的形貌。
他们利用此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尺寸可调的、不同形貌(球形、棒状)的NaYF4:Yb3+,Er3+纳米晶。
1.3.2溶剂热法
溶剂热法是在水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材料制备方法。
该法是将水换成有机溶剂(例如:乙二胺、甲醇、乙醇、二乙胺、吡啶、苯、甲苯、苯酚、氨水、水合肼、四氯化碳、甲酸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如Ⅲ-Ⅴ族化合物、碳(硅)化物、硼化物、氟化物等。
2008年,新加坡的Wang Feng[9]以聚乙烯胺为稳定剂溶剂热法制备了粒径在15-20nm的NaYF4:Yb3+/Er3+,Tm3+纳米颗粒。
研究发现在单一波长(980nm)激发下,通过调节掺杂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可控制从红外到可见发射光的强度。
这项技术预计可以直接应用在增强复合氟化物NaYF4的发光强度,制作多元标签的发光探针。
1.3.3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将沉淀剂加入到混合金属盐溶液中,促使各组分均匀混合沉淀,
5
再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烧结而得到纳米粉体。
此法工艺易于控制,可进行工业化生产。
清华大学的衣光舜课题组[10]利用共沉淀法将稀土离子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混合物快速注人到氟化钠溶液中,产生α-NaYF4:Yb/Er纳米晶沉淀,通过调节EDTA和稀土离子的摩尔比可使颗粒尺寸控制在37~166nm,尽管在氢气和氮气混合气氛中经600℃的退火处理后,能得到β-NaYF4:Yb/Er纳米晶为主的产物,但是会发生明显的团聚现象。
1.4水热
水热//溶剂热法的优点
水热/溶剂热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反应温度低,反应活性高,有利于制备低熔点的化合物、高蒸气压且不能在熔融体中生成的物质以及高温分解相;(2)在水热反应中,可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压力、处理时间、溶液成分、pH值、前躯体和矿化剂的种类等因素来达到有效控制反应和晶体生长特性的目的;(3)容易得到规则取向、晶形完好的晶体材料,且产物的纯度高,易于控制产物晶体的粒度,物相均匀;(4)易于调节晶体生长的环境气氛;(5)能够很好地控制产物的理想配比;(6)反应是在封闭体系中进行的,反应过程无污染,可谓“绿色制备”。
本文以柠檬酸作为添加剂,采用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了Er3+和Yb3+共掺的NaYF4纳米晶。
研究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所得NaYF4:Er+3,Yb+3纳米晶的晶相和形貌的变化。
此外,还探究了作为添加剂的柠檬酸对所得产物形貌的影响。
2实验部分
2.1试剂与仪器
2.1.1试剂
Y2O3(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9.99),Yb2O3(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9.99)
Er2O3(上海晶纯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9.99),NH4F(北京化工厂,含量≥96.0%)
EDTA(广东省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含量≥99.0%),柠檬酸钠(北京双环化学试剂厂,含量≥99.0%)
无水乙醇(天津红岩化学试剂厂,含量≥99.7%)
氨水(天津光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纯度25.00)
2.1.2仪器
98-1型磁力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
6
系统有限公司);DHG-9055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以恒科技有限公司,220/50Hz);低速台式大容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电子万用炉(郑州科丰仪器有限公司);KQ320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Quanta200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FEI公司);Bruker D8-advance型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Cu Kα,λ=0.15418nm)工作电压为40KV,工作电流为40mA(德国布鲁克仪器公司);Perkin-Elmer LS55荧光光谱仪(美国PE公司)。
2.2实验步骤
2.2.1反应储备液的配制
分别称取5.6456g Y2O3、1.9704g Yb2O3、1.9127g Er2O3加入适量浓盐酸溶解后,分别转移到3个150m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标线,贴上标签备用;分别称取9.2605g NH4F、18.612g EDTA、2.9410g柠檬酸钠加蒸馏水溶解后转移到250ml、250ml、100m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水至标线,贴上标签备用。
2.2.2上转换材料NaYF4:Yb3+,Er3+的合成
水热合成法:取400ulYCl3溶液、256.4ulYbCl3溶液、25.64ulErCl3溶液、3.846ml柠檬酸钠溶液加入到烧杯中,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0分钟,然后逐滴滴加20.512mlNH4F溶液(Na:ln摩尔数=8:1),加入适量蒸馏水,调节pH后搅拌15分钟,最后装釜在180℃下反应。
完成后冷却至室温。
离心分离反应混合物,所得的沉淀依次用蒸馏水,无水乙醇各洗涤三次,最后,在80℃时干燥6h,得到产品。
溶剂热法:取400ulYCl3溶液、256.4ulYbCl3溶液、25.64ulErCl3溶液、3.846ml 柠檬酸钠溶液加入到烧杯中,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0分钟,然后逐滴滴加20.512mlNH4F溶液(Na:ln摩尔数=8:1),加入适量无水乙醇,调节pH后搅拌15分钟,最后装釜在180℃下反应。
完成后冷却至室温。
离心分离反应混合物,所得的沉淀依次用蒸馏水,无水乙醇各洗涤三次,最后,在80℃时干燥6h,得到产品。
2.3样品的表征
2.3.1XRD表征
采用德国布鲁克仪器公司的Bruker D8-advance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所得粉末试样进行物相分析,使用Cu Ka辐射源,波长λ为0.15418nm,管电压为40KV,管电流为40mA。
图1是两个样品的XRD谱图。
其中样品a为水热法制备所得,样品b是溶
7
8剂热法制备所得。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样品的XRD 图谱与标准卡(JCPOS card No.28-1192)完全对应,属于六方相结构。
水热合成法制备的样品a 的XRD 衍射峰与溶剂热合成法制备的样品b 相比明显变强,表明水热法制备的样品结晶度比较好。
01020304050607080-20000200040006000
8000(a)水热法所制备样品的XRD 图(b)溶剂热法所制备样品的XRD 图图2.1所制备两种样品的XRD 图谱2.3.2SEM 表观形貌观察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美国FEI 公司,QUANTA 200扫描电子显微镜),环境真空模式3.0nm@30KV ,观察产物的形貌和粒径。
图2显示了不同合成方法下合成的NaYF 4:Yb 3+,Er 3+荧光材料的SEM 照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a 和样品b 在形貌和尺寸上有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分析得知:对于所制备的NaYF 4:Yb 3+,Er 3+荧光材料的形貌,由于柠檬酸的加入量不同和反应溶剂不同所得的颗粒形状,聚集状况及均匀度也有差异。
9(a)水热法所制备样品的SEM 图(b)溶剂热热法所制备样品的SEM 图
图2.2所制备的纳米颗粒的SEM 图谱
2.3.3柠檬酸的加入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柠檬酸的量是控制粒子形貌和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11]。
在粒子生长过程中,柠檬酸分子会选择性地吸附于不同的晶面,被吸附晶面的面能因而降低[12]。
由于晶体的表面能越高,晶体沿着该晶面的方向生长越快。
在体系的柠檬酸分子量较少,且反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200℃),体系的能量很高粒子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相变,由于六方相NaYF 4比立方相稳定,因而趋向于以六方相结构存在。
相变后,六方相的NaYF 4晶核不同的晶面具有不同的表面能,柠檬酸分子会选择性的吸附(0001)晶面,从而降低了该面的表面能,粒子沿该晶面的生长变慢;在(1010)晶面方向,粒子的表面能较高,粒子生长较快,最终粒子生长成图2(a)中所示的棒状的形貌。
在柠檬酸分子较多,反应温度(180℃)较低的情况下,整个反应体系的能量较低,容易保持稳定状态。
在没有相变的情况下,立方相的纳米粒子各个晶面对柠檬酸分子的吸附能力相同,粒子容易生成图2(b )中所示的花状和棒状的混合的形貌。
2.3.4反应溶剂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在水热反应体系中,蒸馏水作为溶剂,如图2(a)中所示,NaYF 4:Yb 3+,Er 3+的粒径约为3mm ,它们主要是晶体形貌完整,外形为棒形的颗粒,呈单分散排列,分散性比较理想。
在溶剂热反应体系中,无水乙醇作为溶剂和配体,对稳定和控制NaYF 4:Yb 3+,Er 3+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从图2(b)中我们可以看出,NaYF 4:Yb 3+,Er 3+的粒径在5~6mm 之间,它们的晶型不是很规整,外形既有棒状的,也有花状的,分散性不是很理想。
由此可见,反应溶剂的选择对
图2.3用980nm 激光二极管激发掺杂Yb 3+,Er 3+的能量级图和上转换机制;其中实线,虚线及曲线分别代表发射,能量转移及弛豫过程。
样品颗粒的粒径、晶型及分散性有很大影响。
其可能原因:无水乙醇是亲水性多功能配体,不会像油胺或油酸配体一样将纳米颗粒撑开[13]。
2.4上转换发光研究
2.4.1发光性能
上转换荧光光谱的测定是在LS 55荧光光谱仪进行的,用50mW 的980nm 波长的激光笔为激发光源,自制的固体样品架,保持光源与检测窗口平行,样品与光源成45°夹角,保证荧光能够进入检测窗口,而激发光不影响测定。
所制备的NaYF 4:Yb 3+,Er 3+在980nm 红外激光照射下,肉眼可观察明亮的绿上转换发光。
2.4.2发光机制的探讨
NaYF 4:Yb 3+,Er 3+在980nm 激发下产生的荧光由绿光和红光组成,其强度比例可能通过改变Yb ,Er 的掺杂量来调节。
NaYF 4掺杂Yb ,Er 荧光材料的红
光的发射机制为:Yb 3+作为敏化离子,
首先吸收一个波长为980nm 的光子,
从基态2F 7/2跃迁到激发态2F 5/2,然后,
将能量传递给发光离子Er 3+,将Er 3+
从基态4I 15/2激发到4I 11/2能级。
Er 3+的
4I 11/2能级寿命很短,通过无辐射迅速
弛豫(原子系统从偏离热平衡状态到
恢复热平衡时的玻尔兹曼分布的过程
为弛豫过程)到4I 13/2能级,4I 13/2能级通
过激发再吸收一个980nm 光子,被激
发到4F 9/2能级,从4F 9/2能级向基态跃
迁,就发射出一个红光光子。
绿光的
发射机制为:Yb 3+吸收一个红外光子,
从基态2F 7/2跃迁到激发态2F 5/2,然后
将能量传递给Er 3+,激发Er 3+的基态
4I 15/2电子到激发态4I 11/2能级,同一个Yb 3+或邻近Yb 3+基态上电子再吸收一个红外光子,跃迁到激发态2F 5/2,再将能量传递给Er 3+的激发态4I 11/2上电子,使其跃迁到4F 7/2能级,然后通过无辐射弛豫到2H 11/2和4S 3/2能级,这两个能级再向基态跃迁,就发出了绿光。
2.4.3上转换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六方相β-NaYF4:Yb,Er是目前发现的上转换UC发光最强的基体材料,已经证实它的上转换绿光发光强度是立方相产物绿光强度1O倍以上,甚至达到2O倍[14],前者的总发光强度(绿光与红光强度的加和)则是后者的4.4倍[15]。
Yi等在以EDTA辅助合成NaYF4:Yb,Er纳米颗粒时发现,未经过高温热处理的产物几乎没有上转换发光,而经过高温热处理(400~700℃)后产物发射出UC荧光,经600℃处理后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但是温度继续升高超过700℃时则导致荧光强度急剧减弱。
结合发射光谱与XRD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产物中六方相所占比例与纳米颗粒NaYF4:Yb,E r的UC强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400~600℃产物中立方相部分转变为六方相,两者共存,6OO℃煅烧后六方相所占比例最大,荧光最强;而700℃时产物又全部转化为立方相,荧光强度迅速减弱。
由此说明,六方相的存在是纳米粒子发射UC荧光的重要因素[14]。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通过控制柠檬酸的加入量,我们可以改变所得样品的形貌,即可以使样品在六方相结构与立方相之间转换。
由此推知,柠檬酸的加入量是纳米粒子发射UC荧光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其他文献中也发现,纳米产物与块体产物之间的发光强度有很大的不同,产物的尺寸大小对其发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wei等证实UC强度的加强除了与晶体晶相转变有关外,还与颗粒尺寸的变大有很大关系[16]。
Zhuang 等将合成得到的微管状六方相β-NaYF4:Yb,Er与Zeng等合成的六方相β-NaYF4:Y b,Er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强度进行比较,说明纳米颗粒发光强度仅为微米管产物强度的1/4[17]。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反应溶剂(水/无水乙醇),来控制样品颗粒的粒径。
从图2中可以看出,样品a和样品b在颗粒大小和聚集状态上有很大的区别。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不同的反应溶剂对于纳米粒子发射UC 荧光有着很大的影响。
3结论
在合成稀土荧光材料的诸多方法中,水热法/溶剂热法具有简单价廉、环境友好、制备的产品粒径和形貌均匀且可控等优点。
以柠檬酸钠为螯合剂,通过调节柠檬酸钠的用量和不同反应溶剂的选择,利用水热法/溶剂热法分别合成出六方相NaYF4:Yb3+,Er3+纳米颗粒。
用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荧光(FL)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荧光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柠檬酸的加入量和反应溶剂的选择对纳米颗粒的粒径、晶体结构、分散性及荧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eppard L M.Aluminum nitride:a versatile but challenging mat e rial[J].A m.C e ram.Bull,1990,69(11):1801-1803
[2]杨芳,郭红,杨坚石等.NaYF4:Yb3+,Er3+/Tm3+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因素[J].材料导报:研究篇,2009,23(7):24-27
[3]杨魁胜,张希艳,梁海莲.Yb3+/Ho3+双掺上转换玻璃陶瓷的制备[J].中国激光(增刊),2002,30:97-99
[4]THOMA R E,INSLEY H,HEBERT G M.The sodium fluoride-lanthanide t rifl u oride systems[J].Inorg chem.1966,5(7):1222-1229
[5]AYYUBP,PALKAR V R,CHATTOPADHYAYS,et al.Effect of crystal siz e re
d u ction on lattic
e symmetry and cooperative properties[J].Phys Rev B.1995,5 1:6135-6138
[6]WANG Le Yu,YAN Ruo Xue,HUO Zi Yang,et a1.Fluorescence reson a n -t en e rgy transfer biosensor based on upconversion-luminescent nanopa r ti c les[J].Ange w Chem Int Ed,2005,44:6054-6057
[7]WANG Le Yu,Li Ya Dong(Y1.5Na0.5)F6single-crystal nanorods as mu l t icol or l uminescent materials[J].Nano Lett,2006,6:1645-1649
[8]WANG Le Yu,LI Ya Dong.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of l a n t
han i de-doped NaYF4nanocrystals[J].Chem Mater,2007,l9:727-734
[9]FengWang,Xiao gangLiu.Upconversion multicolor fine-tuning:vis i ble to n ea r-i n frared emission from lanthanide-doped NaYF4nanoparti c les[J].Am.C he m.S o c.,2008,130(17):5642-5643
[10]Yi Guang Shun,LU Hua Chang,ZHAO Shu Ying,et al.Synthesis,cha r ac t
e riza t i on,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 o
f size-controlled nanocrs-t al1ine NaY F4:Yb/Er i n frared-to-visible up-conversion phosphors[J].N a no Lett,2004,4:219 1-2196
[11]Zhao J,Sun Y,Kong X,et a1.Controled synthesis,formation mech a nism,a n
d gr eat enhancement of re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
e o
f NaYF4:Yb3+,Er3+n a nocry s tals/submicroplates at low dopin
g level[J].Phys.Chem.B,2008,112(49): 15666-15672
[12]Tian Z R,Voigt J A,Liu J,et plex and oriented ZnO nano s truct u r es[J].Nat.Mater.,2003,2(12):821-826
[13]Wang L Y,Li Y n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1uminescence of lan t hani d e do p ed NaYF4nanocrystals[J].Chem Mater,2007,19(4):727-729
[14]Yi G S,Im H C,Zhao S Y,et a1.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 iologi c al ap p lication of size-controlled nanocrystal line NaYF4:Yb,E r infrared-to-visible u p-conversion phosphors[J].Nano Lett,2004,4:21 91-2199
[15]Zeng J H,Su J,Li Z H,et a1.Synthesis and up-conversion lumin e seence of
h exagonal-phase NaYF4:Yb,Er phosphors of controlled size and mor p holog y[J].Adv Mater,2005,17:2119-2125
[16]Wei Y,Lu F Q,Zhang X R,et a1.Synthesis of oil dispersible he x agona l -phase and hexagonal-shaped NaYF4:Yb,Er nanoplates[J].Chem Ma t er,2006,18: 5733-5739
[17]Zhuang J L,Liang I F,Sung H H Y,et a1.Controlled hydrothermal gro w t h
a n d up-conversion emission of NaLnF4(Ln=Y,Dy=Yb)[J].Inorg C h em,2007, 46:5404-5409
致谢
本论文是在XXX老师的精心指导、耐心教诲下完成的,从选题到完成无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此期间,老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并以以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丰富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要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我真诚地感谢这几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无私指导和帮助的化工系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同时,我还要感谢同我一块儿做实验的几位同学,谢谢他们给我的鼓励和帮助。
在毕业来临之际,我衷心的对所有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帮助过我的人说一声:谢谢!借此机会衷心地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各位同学:事业有成、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