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和脱水药(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肾血流量及小球滤过率可利尿,但作用极弱。 目前常用的利尿药多数是通过减少肾小管对电解 质及水的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的。
(二)肾小管
1.近曲小管 再吸收65%~70% Na+。 吸收机制: ● Na+通过腔膜侧进入胞内 ● Na+-H+反向转运系统与H+按1∶1进行交换而进入
细胞内
H+的产生来自H2O与CO2所生成的H2CO3,这一 反应需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然后H2CO3 再由解Na离+泵成将HN+和a+送HC至O3组-,织H+间将液Na+换入细胞内,然后
3.耳毒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 聋,肾衰者易发生。
原因:耳蜗管基底膜毛细胞受损伤,内 淋巴电解质成分改变,如Na+、Cl-浓度的升 高等可能与耳毒有关,
耳毒性主要发生在使用高剂量利尿药时。
4. 其他 偶有皮疹、骨髓抑制。
【药物相互作用】
● 氨基苷甙类抗生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可增 强高效利尿药的耳毒作用,应避免合用。
● 通过基底膜离开细胞: 能量来源:钠泵(K+、Na+、-ATPase)驱动,
2. 髓袢升枝粗段 吸收原尿中30%~35%的Na+,而不伴有水的再
吸收。
是高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 K+-Na+-2Cl-共同转运(co-transport)系统:将2 个Cl-,一个Na+和一个K+同向转运到细胞内。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镁、低氯碱血症等。 高血氨
2. 高尿酸血症及血尿素氮增高 与尿酸竞争同一分泌 机制,使尿酸排出减少。
氯酞酮(chlortalidon)无噻嗪环结构,但其药理作 用相似
噻嗪类药物的效能相同,。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吸收率>80%。
(氯噻嗪吸收率只有30%~35%,稍差),
在体内不被代谢 排泄 肾小球滤过及近曲小管分泌
少量由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中等强度利尿 机制: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皮质部(远曲小 管开始部位)干扰Na+、Cl-共同转运系统, 减少NaCl的重吸收。同时伴有K+的丢 失。
肾髓质高渗:NaCl被再吸收到髓质间质后,由于髓 袢的逆流倍增作用,以及在尿素的共同参与下, 使髓袢所在的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逐步提高, 最后形成呈渗透压梯度的髓质高渗区。
浓缩功能:当尿液流经开口于髓质乳头的集合管时, 由于管腔内液体与高渗髓质间存在着渗透压差。 并经抗利尿激素的影响,水被再吸收,即水由管 内扩散出集合管,大量的水被再吸收回去、称净 水的再吸收。
3.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吸收原尿Na+约5%~10%。
方式: ● Na+-Cl-同向转向机制 噻嗪类 ● Na+-H+交换:H+和氨结合 ● Na+-K+交换过程,这是在醛固酮调节下进行
的。
二、常用利尿剂
★ 强效(高效能)利尿剂 ★ 中效利尿剂 ★ 弱效(低效能)利尿剂
(一)、强效利尿药
药物:呋噻米(furosemide,速尿) 依他尼酸(etacrynic acid,利尿酸)
● 作用快、强和短暂。 ● 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K+-Na+-2Cl-同向转运系
统妨碍NaCl的重吸收,影响尿的稀释功能和浓 缩功能。 ● 临床用于各种严重水肿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 主要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耳毒性。
呋噻咪(furosemide,速尿)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作用强大,与剂量有关,有个体差异 机制: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枝粗段K+-Na+-2Cl-共同转 运(co-transport)系统,妨碍NaCl的重吸收, 抑制了① 稀释功能;②浓缩功能。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 低血钾: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肌无力 及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肌、 骨骼肌及肾小管的器质性损害及肝 昏迷,故应注意及时补充钾盐,加 服留钾利尿药可避免或减少低血钾 的发生。 低血钠 低氯碱血症等。 注意纠正低血Mg2+
2.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大 剂量时尚可出现胃肠出血。
K+-Na+、H+-Na+交换增加
2. 扩血管:扩张小动脉,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 量
与前列腺素分解酶有关,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利。
【临床应用】
1. 水肿:严重水肿,不常规应用 2.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 扩血管 ★ 利尿 3. 预防急性肾衰: ★ 扩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 利尿冲洗肾小管 4. 加速毒物排出:配合输液
转运动力:动力来自间液侧K+、Na+-ATP酶 对胞内Na+的泵出作用,即共同转运的能量来自Na+ 浓度差的势能,进入胞内的Cl-,通过间液侧离开细 胞,K+则沿着腔膜侧的钾通道进入小管腔内,形成 K+的再循环。
ຫໍສະໝຸດ Baidu
稀释功能:原尿流经髓袢升枝时,随着NaCl的再吸 收,小管液由肾乳头部流向肾皮质时,也逐渐由 高渗变为低渗,进而形成无溶质的净水(free water,CH2O)。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一节 利尿药
利尿药(diuretics)是一类直接作用于肾 脏、能促进电解质及水排出的一类药物。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
尿液的生成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吸收 及分泌而实现的。
(一)肾小球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成
份均可滤过而形成原尿。约99%的原尿在肾小管被再 吸收。
对碳酸酐酶有轻度抑制作用,抑制 H+-Na+交换,略增加HCO3-的排泄。
2. 降压作用: 排钠利尿
降低血管对CA的敏感性 3.抗尿崩症
减少饮水
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远曲小管及集 合管细胞内cAMP的含量,后者能提高远 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临床应用】
1. 水肿 轻中度水肿 2. 降血压 3. 尿崩症 轻型
●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朵美辛可减弱或抑制它们的排 Na+作用,尤其在血容量降低时。
● 华法林、氯贝特等可与它们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 部位,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二)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thiazides)利尿药基本结构相似。 利尿药作用从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
氯噻嗪(chlorothiazide)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氢氟噻嗪(hydroflumethiazide) 苄氟噻嗪(bendroflumethiazide) 环戊噻嗪(cyclopenthiazide)。
(二)肾小管
1.近曲小管 再吸收65%~70% Na+。 吸收机制: ● Na+通过腔膜侧进入胞内 ● Na+-H+反向转运系统与H+按1∶1进行交换而进入
细胞内
H+的产生来自H2O与CO2所生成的H2CO3,这一 反应需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然后H2CO3 再由解Na离+泵成将HN+和a+送HC至O3组-,织H+间将液Na+换入细胞内,然后
3.耳毒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 聋,肾衰者易发生。
原因:耳蜗管基底膜毛细胞受损伤,内 淋巴电解质成分改变,如Na+、Cl-浓度的升 高等可能与耳毒有关,
耳毒性主要发生在使用高剂量利尿药时。
4. 其他 偶有皮疹、骨髓抑制。
【药物相互作用】
● 氨基苷甙类抗生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可增 强高效利尿药的耳毒作用,应避免合用。
● 通过基底膜离开细胞: 能量来源:钠泵(K+、Na+、-ATPase)驱动,
2. 髓袢升枝粗段 吸收原尿中30%~35%的Na+,而不伴有水的再
吸收。
是高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 K+-Na+-2Cl-共同转运(co-transport)系统:将2 个Cl-,一个Na+和一个K+同向转运到细胞内。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镁、低氯碱血症等。 高血氨
2. 高尿酸血症及血尿素氮增高 与尿酸竞争同一分泌 机制,使尿酸排出减少。
氯酞酮(chlortalidon)无噻嗪环结构,但其药理作 用相似
噻嗪类药物的效能相同,。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吸收率>80%。
(氯噻嗪吸收率只有30%~35%,稍差),
在体内不被代谢 排泄 肾小球滤过及近曲小管分泌
少量由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中等强度利尿 机制: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皮质部(远曲小 管开始部位)干扰Na+、Cl-共同转运系统, 减少NaCl的重吸收。同时伴有K+的丢 失。
肾髓质高渗:NaCl被再吸收到髓质间质后,由于髓 袢的逆流倍增作用,以及在尿素的共同参与下, 使髓袢所在的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逐步提高, 最后形成呈渗透压梯度的髓质高渗区。
浓缩功能:当尿液流经开口于髓质乳头的集合管时, 由于管腔内液体与高渗髓质间存在着渗透压差。 并经抗利尿激素的影响,水被再吸收,即水由管 内扩散出集合管,大量的水被再吸收回去、称净 水的再吸收。
3.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吸收原尿Na+约5%~10%。
方式: ● Na+-Cl-同向转向机制 噻嗪类 ● Na+-H+交换:H+和氨结合 ● Na+-K+交换过程,这是在醛固酮调节下进行
的。
二、常用利尿剂
★ 强效(高效能)利尿剂 ★ 中效利尿剂 ★ 弱效(低效能)利尿剂
(一)、强效利尿药
药物:呋噻米(furosemide,速尿) 依他尼酸(etacrynic acid,利尿酸)
● 作用快、强和短暂。 ● 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K+-Na+-2Cl-同向转运系
统妨碍NaCl的重吸收,影响尿的稀释功能和浓 缩功能。 ● 临床用于各种严重水肿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 主要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耳毒性。
呋噻咪(furosemide,速尿)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作用强大,与剂量有关,有个体差异 机制: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枝粗段K+-Na+-2Cl-共同转 运(co-transport)系统,妨碍NaCl的重吸收, 抑制了① 稀释功能;②浓缩功能。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 低血钾: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肌无力 及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肌、 骨骼肌及肾小管的器质性损害及肝 昏迷,故应注意及时补充钾盐,加 服留钾利尿药可避免或减少低血钾 的发生。 低血钠 低氯碱血症等。 注意纠正低血Mg2+
2.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大 剂量时尚可出现胃肠出血。
K+-Na+、H+-Na+交换增加
2. 扩血管:扩张小动脉,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 量
与前列腺素分解酶有关,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利。
【临床应用】
1. 水肿:严重水肿,不常规应用 2. 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 扩血管 ★ 利尿 3. 预防急性肾衰: ★ 扩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 利尿冲洗肾小管 4. 加速毒物排出:配合输液
转运动力:动力来自间液侧K+、Na+-ATP酶 对胞内Na+的泵出作用,即共同转运的能量来自Na+ 浓度差的势能,进入胞内的Cl-,通过间液侧离开细 胞,K+则沿着腔膜侧的钾通道进入小管腔内,形成 K+的再循环。
ຫໍສະໝຸດ Baidu
稀释功能:原尿流经髓袢升枝时,随着NaCl的再吸 收,小管液由肾乳头部流向肾皮质时,也逐渐由 高渗变为低渗,进而形成无溶质的净水(free water,CH2O)。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一节 利尿药
利尿药(diuretics)是一类直接作用于肾 脏、能促进电解质及水排出的一类药物。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
尿液的生成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吸收 及分泌而实现的。
(一)肾小球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成
份均可滤过而形成原尿。约99%的原尿在肾小管被再 吸收。
对碳酸酐酶有轻度抑制作用,抑制 H+-Na+交换,略增加HCO3-的排泄。
2. 降压作用: 排钠利尿
降低血管对CA的敏感性 3.抗尿崩症
减少饮水
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远曲小管及集 合管细胞内cAMP的含量,后者能提高远 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临床应用】
1. 水肿 轻中度水肿 2. 降血压 3. 尿崩症 轻型
●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朵美辛可减弱或抑制它们的排 Na+作用,尤其在血容量降低时。
● 华法林、氯贝特等可与它们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 部位,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二)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thiazides)利尿药基本结构相似。 利尿药作用从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
氯噻嗪(chlorothiazide)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氢氟噻嗪(hydroflumethiazide) 苄氟噻嗪(bendroflumethiazide) 环戊噻嗪(cyclopenthiaz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