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们通常称它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几经挫折,决心同苏联政府合作,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整顿并改组国民党。而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这是党的二大已经决定了的事情。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进行合作是必要的。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主要讨论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是党的三大的重大历史功绩。

党的三大后,国共合作的进程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包括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从此,国共两党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开创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4年5月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出任政治部主任。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左、右派开始分化,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逐渐有所暴露。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这次大会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等问题。但没能作出具体回答。大会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党的四大后不久,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形成一次规模巨大的革命宣传活动。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从1925年5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运动。以此为标志,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10余人。5月30日,上海学生举行援助纱厂工人的街头讲演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向密集的群众射击,打死13人,打伤数十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以五卅惨案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激起上海以至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很快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以不可2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

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6月3日广州各界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首先罢工,其他工会随即响应,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25万人。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10万人在广州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周恩来等带领黄埔军校师生和校军2000人参加。当游行队伍经过沙基时,突然遭到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当场打死52人,重伤170多人。沙基惨案发生后,广州政府立即宣布同英国绝交,并封锁出海口,对罢工采取支持态度。省港大罢工坚持了16个月之久。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从1925年初到同年10月,党员人数从994人迅

速增加到3000人,同年年底更达到1万多人,比五卅运动前增加10倍。

随着大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夜显露。在革命实践亟须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对象和前途进行思考和年论述,从而把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层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等文章,对于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随后建立国民革命军。此前后,国共通力合作,经过两次东征和一次南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内左、中、右派进一步分化,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日趋猖獗。更为严重的是,控制着国民党军事指挥权的蒋介石也逐渐暴露出反共面目,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人物。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员李之龙奉命派中山舰到黄埔,是和苏联顾问要劫持蒋介石这一谣言,在广州实行戒严,监视并软禁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对于这一严重事件,陈独秀同意妥协,使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则受到打击。中山舰事件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分裂的一个征兆。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立场进一步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转变,革命营垒内部潜伏着严重危机。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

通过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到9月上旬,北伐军分别占领汉阳和汉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全歼吴佩孚部主力。11月上旬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九江、南昌。12月中旬不战而下福州。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方各省。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这是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进一步高潮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农民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一些城市相继举行罢工和武装起义。

然而,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潮的同时,蒋介石也进一步加紧对军队和政权的额控制,实力急剧膨胀,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在羽翼丰满后,蒋介石公开进行反共活动,这表明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公开叛变只是时间问题了。

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危急局面,中共中央于1926年12月中旬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主张对群众运动采取限制措施。会后,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对于这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党内一部分同志进行了抵制和反对,特别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尖锐地批驳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错误态度。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发达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当天下午,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造成中国军民严重伤亡。南京事件后,蒋介石加快了勾结帝国主义实行反共的步伐,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

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有所觉察,但共产国际不赞成立即与蒋破裂。4月5日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声明,将蒋介石的严重的现实威胁说成是“谣言”,要求“不听信任何谣言”,向全党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使相当一部分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放松了警惕。

四、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广东一地,被捕杀者就达2000人。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残酷处以绞刑,英勇就义。国内政治局势迅速逆转。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党的五大第一次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这次大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未能判明形势,为全党指出方向。五大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