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2018年秋季学期期末复习总结指导.doc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24.大黄不具备的功效是清肝杀虫。

25.表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

26.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心脾两虚证。

27.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精气。

28.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9.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苔﹐脉细数宜首选天王补心丹。

(完整版)《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干货

(完整版)《中药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干货

总论概论、起源与发展中 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基本概念本 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

载药365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

载药730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

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

载药1558种。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

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

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

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历代主要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

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

中医药概论总结汇总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全书收载药物365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①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②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①援物比类②司外揣内③试探与反证④心法和顿悟第二章阴阳五行1、(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基本内容: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消长平衡③阴阳的互根互用④阴阳的相互转化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医药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四气是指( )。

A.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 B.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D.药物作用的趋向性2.生姜能( )。

A.止痉 B.止呕C.止血 D.止带3.毒性是指( )。

A.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 B.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 D.药物作用的趋向性4.相须指的是( )。

A.两药合用能增强毒性 B.两药合用使临床效应降低或消除C.两药合用能增强疗效 D.两药合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5.花蕾入药的是( )。

A.菊花 B.旋复花C.辛夷 D.红花6.临床上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舌色是( )。

A.淡红舌 B.淡白舌C.紫舌 D.绛舌7.面色黄的主病是( )。

A.主热证、湿证 B.主虚证、湿证C.主寒证、虚证 D.主寒证、湿证8.与气陷无关的是( )。

A.遗尿 B.脱肛C.子宫下垂 D.腹部坠胀9.排泄物臭秽多属( )。

A.热证 B.寒证C.虚证 D-表证10.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 )。

A.浮脉 B.促脉C.数脉 D.洪脉11.津液的排泄障碍涉及的主要脏有( )。

A.肺脾肝 B.肺脾肾C.脾肾心 D.心肾肝12.耳为( )。

A.心窍 B.肺窍C.脾窍 D.肾窍13.大怒影响机体的( )。

A.呼吸功能 B.疏泄功能C.藏精功能 D.气化功能14.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 )。

A.天气 B.地气C.清气 D.精气15.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发生的病理变化是( )。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冇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耍概念Z-o3.津液:是机体一切止常水液的总称,包扌舌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止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O4.屮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描,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屮国古代文明屮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索。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具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一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 •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帅在液为涕,帅与秋气相通应。

2018年电大《中医药学概论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中医药学概论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诊察病情的方法。
24.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
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25. 举例说明阴阳对立制约。
(1)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相互
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 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均为对立相反的阴阳双方;而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寒、凉之 气候变化,是因春夏阳气制约了秋冬寒凉之气,故春夏温热;秋冬阴气制约了春夏温热之气,故
秋冬寒冷。 (6 分)
1026
(2) 阴阳相互制约在总体上要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若这种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则破坏其 动态平衡,在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4 分)
26.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 分捡、纯净药材,保证质量:
如石膏挑出沙石;获笭去净泥土;鳖甲除去残肉;麻黄分出根茎叶;人参、三七等贵重药材 区分优劣等。
试卷代号: 2623
座位号[I]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8 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未考试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开卷)
2019 年 1 月

尸,共 40 分)
1. 不具有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
B. 荆并
C. 白芷
2. 升降浮沉是指(
)。
D.
细辛
A. 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
峭、露蜂房、刺猾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防腐作用。
(4) 矫味、矫臭,便千服用: 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经过蚨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 中药学复习总结题复习总结提纲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理论部分 1. 道地药材:指某一地区特定产区出产的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的药材。

2. 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苦酸甘咸 3.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的定向。

(升浮:温热、辛甘淡、气味淡薄)(沉降:寒凉、酸咸苦、气味浓烈) 4. 归经:中药作用的定位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5.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6. 温里药概述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为主要功用的药物,又称祛寒药。

功效及适应症:1/ 9温里药大多味辛,性均温热。

具有温里祛寒作用,适应于里寒证使用注意:注意禁忌病症。

本类药物为辛热燥烈之品,易耗阴助火。

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

孕妇慎用或忌用。

注意季节。

气候炎热时慎用。

7. 止血药分类及适应症凉血止血药:本类药药性寒凉,能凉血止血。

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

化瘀止血药:本类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具有止血而又不留瘀的特点,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症。

收敛止血药:本类药多具涩味,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症。

温经止血药:本类药物药性温热,能温经散寒而止血,适用于虚汗性出血症。

8. 活血化瘀药分类及适应症活血止痛药:本类药多具辛味,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之中兼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作用。

主要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各种疼痛。

---------------------------------------------------------------最新资料推荐------------------------------------------------------ 活血调经药:本类药大多辛散苦泄,主入肝经血分,既可活血化瘀,又善调经止痛。

完整word版,(整理)中药学复习小结.

完整word版,(整理)中药学复习小结.

精选文档总论概论、发源与发展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疗疾病并拥有痊愈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基广义——是研究全部与中药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概中药学念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样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 约二世纪 ) ,作者不详。

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 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开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确立了中药学的基础。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 年前后。

载药 730 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本草经集注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开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创始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 。

载药 844新修本草种(新增药物 114 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创始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历经史证类——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 1082 年。

载药1558 种。

集宋代备急本草从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好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主要1578 年。

载药 1892 种,新增药物374 种。

全面本——作者李时珍,成书于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 16 世纪从前的药物学成就,齐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 年。

载药 921 种,新增药物716 种。

纠正和拾遗增补《本草纲目》的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 1999 年由上海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陆续第一版。

中华本草载药 8980 种(另载民族药1641 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现在中药学的几乎所有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中华人民——简称《中国药典》,先后公布了 1953 、1963 、 1977、1985 、 1990 、1995 、 2000 、 2005 、 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

大学《中医药概论》期末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大学《中医药概论》期末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1.绪论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2.阴阳五行五行特性:木: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土: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的基础金:金曰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

相生相克: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3.气血津液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血的生理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此外,血是神的主要物质。

4.脏腑经络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作用。

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调节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医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1. 阴虚发热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治疗宜选 C.清骨散2. 吴茱萸汤和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D.大枣3. 下列不属于真头痛伴随症状的是 E.头晕4. 患者低烧半载,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时急躁易怒,胸肋胀闷,两乳作胀,月经不调,口苦,脉弦略数,治宜选用 C.丹栀消遥丸5. 寒邪束表,肺有郁热之喘证,方药宜选 D.麻杏石甘汤6. 腰膝痠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尿频清长,夜尿多,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辨证为 E.肾阳不足7. 肺的“通调水道”作用是指 C.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8. 肺痨肺阴亏虚证,方药宜用 A.月华丸9. 下列不属于银翘散的现代主治的是 E.产后感冒10. 外感头痛的治疗原则是 B.散风祛邪11. 胸痹发作期可使用的中成药是 A.速效救心丸12. 治疗肾气不固证的尿血的方药是 C.无比山药丸13.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为君,其主要用意是 E.补气升阳14.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是 C.柴胡、黄芩、生姜、甘草、半夏、党参、大枣15. 治疗气血亏虚鼻衄的方药是 A.归脾汤16. 郁证病变的基础是 A.气郁17. 水肿临床表现甚重者 C.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18. 以下选项不属于内伤咳嗽的辨证要点是 E.多伴卫表证19. 肝肾两虚的痹证的治法是 D.培补肝肾,舒筋止痛20. 王,女,56 岁。

长期患精神抑郁症,刻下见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疗方剂易选 D.滋水清肝饮21. 胁下痞块而见胃脘刺痛,固定而拒按,或有吐血、便血史,此胃痛主症属于 C.瘀阻肝胃22. 患者,男,60岁。

心悸不安,胸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B.血府逐瘀汤23. 胸痹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脉濡沉细或结代时,称为 A.气虚24. 治疗气不摄血证的紫斑的方药是 B.归脾汤25. 水肿病位关键在 D.肾26. 心胆气虚证心悸最适合的方剂是 C.安神定志丸27. 痰郁互结于咽喉的病证是 D.梅核气28. 小肠实热证的典型症状是 B.口舌生疮、尿短赤29. 郁证总的治则是 D.理气开郁、怡情易性30. 麻子仁丸、济川煎、增液承气汤都具有的功用是 E.润肠31. 热秘临床治疗时常加的穴位是 D.合谷、曲池32. “寒者热之”的治法属于 B.正治法33. 感受风寒前额痛,药物治疗应选 E.白芷34. 患者,女,25岁。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上篇中医基础理论(30%)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二,气血精津液气的含义:1,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

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三,五脏六腑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在腑合小肠。

②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提纲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提纲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提纲1、请写出中医药四部经典著作的书名及其内容概要。

2、怎样理解中医整体观念?试举例说明之。

3、何谓辨证论治?4、简述阴阳学术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五行的特性,何谓五行“相生”和“相克”。

6、气的分类及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哪些?7、何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8、请叙述心主血脉、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藏精等生理功能表现。

9、怎样理解“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和肾“肾华在发”的涵义?10、何谓为“水谷之海”?11、何谓“奇恒之腑”?12、简述心与肾、肝与脾和脾与胃的关系。

13、叙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循行走向。

1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5、简述风邪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6、何谓“喜则气缓”和“思则气结”?17、简述瘀血的致病特点。

18、请解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涵义。

19、何谓阴阳互损?20、简述面部五色诊的临床意义。

21、请描述正常舌象的特点,红舌和白苔各主何证?22、何谓“自汗”、“盗汗”?23、简述平脉特点。

24、分别叙述浮脉、数脉、弦脉、结脉的脉象和主病。

25、简述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

26、叙述阴虚证和阳虚证主要临床表现。

27、气病辨证常见证侯是哪些?28、请叙述心脉痹阻证、胃阴虚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

29、何谓“三因制宜”?30、何谓“道地药材”?31、中药炮制目的是什么?32、怎样理解中药性能的“四气”“五味”?33、何谓中药配伍的“七情”和合?34、请写出中药“十八反”的具体内容。

35、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6、何谓解表药、理气药和补虚药。

37、请将下列中药进行分类并说明其功效:防风菊花黄连板兰根大黄车前子肉桂仙鹤草麦芽半夏红花苦杏仁天麻黄芪当归枸杞子冬虫夏草五味子38、简述方剂的组成原则。

39、常用方剂的剂型有哪些?40、中药有几种特殊煎法?41、方剂逍遥散、血腑逐瘀汤是哪些中药组成的?42、简述方剂生脉散、四物汤和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和主治。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带答案《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A卷)

带答案《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A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2016, 2015, 2014, 2013级药学,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藏药学,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A卷)姓名学号专业年级一、A1型题(答题说明: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每一道考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

在答题时,只需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回答。

共有60题,合计60.0分。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A.气机运化与阴阳变化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2.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E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3.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EA:木 B:火 C:土 D:金 E:水4.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DA.木为水之子B.水为木之母C.火为土之母D.土为金之子E.火为木之子5.气在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是: E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6.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C A.心气 B.肺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7.出现恶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BA. 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8.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其生理学基础是: D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9.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CA.营气B.卫气C.元气D.宗气E.谷气10.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A.心B.肺C.脾D.肝E.肾11.具有统血功能的脏是 CA.肺B.肝C.脾D.心E.肾12.“先天之本”是指 EA.肺B.肝C.脾D.心E.肾13.主气,司呼吸是属于哪个脏的生理功能BA.心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脾的生理功能D.肝的生理功能E.肾的生理功能14.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情志活动是 BA.喜B.怒C.思D.恐E.惊15.具有重浊特征的邪气是 EA.寒邪B.火邪C.风邪D.暑邪E.湿邪16.六淫中易致生疮疡的邪气是 DA.寒邪B.湿邪C.暑邪D.火邪E.风邪17.瘀血导致疼痛的特点是 DA.冷痛B.隐痛C.胀痛D.刺痛E.灼痛18.易于蒙蔽心神属何种病邪的病证特点 BA.饮B.痰C.瘀血D.饮食不节E.结石19.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 D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E.出血色淡质清稀20.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A.肝气B.脾阳C.肾精D.肺津E.心神21.治疗风寒表证无汗而喘宜用 BA.麻黄附子细辛汤B.麻黄汤C.麻杏石甘汤D.桂枝汤E.九味羌活汤22.功用发散风热,宣肺止咳的方是 DA.麻黄汤B.银翘散C.桂枝汤D.桑菊饮E.九味羌活汤23.治伤寒少阳证宜选用 AA.小柴胡汤B.四逆散C.逍遥散D.半夏泻心汤E.银翘散24.主治阳明腑实证的方剂是 DA.麻仁丸B.调味承气汤C.大黄牡丹汤D.大承气汤E.大黄附子汤25.寒凉性药不具有的功效是 DA.清热泻火B.泻热通便C.凉血解毒D.补火助阳E.发散风热26.开窍药的归经是 CA.肝经B.肾经C.心经D.肺经E.脾经27.两药合用能增效的配伍关系是 EA.相杀B.相畏C.相恶D.相反E.相须28.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药物是 BA.羌活B.生姜C.麻黄D.防风E.桂枝29.既能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的药物是BA.羌活B.生姜C.麻黄D.防风E.桂枝30.薄荷的功效是 EA.升阳举陷B.息风止痉C.平抑肝阳D.凉血止血E.疏肝行气31.能清肺润肺的药物是 AA.桑叶B.升麻C.蝉蜕D.葛根E.柴胡32.为治少阳证往来寒热的要药是 BA.薄荷B.柴胡C.升麻D.菊花E.葛根33.石膏的功效是 CA.滋阴润燥B.解毒排脓C.收湿敛疮D.清胃止呕E.平肝明目34.能安胎的药物是 DA.黄连B.黄柏C.夏枯草D.黄芩E.龙胆35.常单用,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是 AA.黄连B.黄芩C.石膏D.龙胆E.夏枯草36.能祛风湿、强筋骨、安胎的药物是 BA.五加皮B.桑寄生C.防己D.秦艽E.威灵仙37.能燥湿健脾、祛风湿的药物是 AA.苍术B.砂仁C.广藿香D.豆蔻E.防风38.能化湿、解暑的药物是 DA.砂仁B.豆蔻C.荆芥D.广藿香E.白芷39.香附的功效是 BA.燥湿 B.调经C.宽胸D.平喘E.化痰40.炒香嚼服的药物是 AA.使君子B.苦楝皮C.槟榔D.仙鹤草E.雷丸41.素有伤科要药之称的药物是 CA.大蓟B.艾叶C.三七D.侧柏叶E.棕榈炭42.川芎的功效是 BA.活血行气,解郁B.活血行气,祛风止痛C.活血行气,止血D.活血行气,利胆退黄E.活血行气,生肌43.能活血行气,清心解郁的药物是 BA.川芎B.郁金C.延胡索D.牛膝E.桃仁44.桃仁除活血祛瘀外,还有的功效是 BA.行气止痛B.润肠通便C.利水消肿D.凉血消痈E.化瘀止血45.半夏的功效是 CA.祛风止痉B.清肺化痰C.燥湿化痰D.润肺止咳E.润肠通便46.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EA.桔梗B.半夏C.川贝母D.浙贝母E.瓜蒌47.紫苏子具有的功效是 AA.润肠通便B.清胃止呕C.杀虫灭虱D.利水消肿E.泻肺平喘48.酸枣仁的功效是 CA.养心安神,固精缩尿B.养心安神,祛风通络C.养心安神,敛汗D.养心安神,活血化瘀E.养心安神,润肠通便49.能宁心安神的开窍药是 CA.麝香B.冰片C.石菖蒲D.牛黄E.苏合香50.大补元气的补气药是 AA.人参B.大枣C.西洋参D.黄芪E.白术51.能托毒生肌的药物是 DA.人参B.党参C.西洋参D.黄芪E.白术52.能止血的补血药是 DA.熟地黄B.当归C.党参D.阿胶E.何首乌53.能生津安蛔的药物是 BA.五味子B.乌梅C.酸枣仁D.使君子E.苦楝皮54.为治疥癣的要药是 EA.常山B.升药C.硼砂D.炉甘石E.硫黄55.四君子汤的功效是 AA.益气健脾B.益气疏肝C.健脾养胃D.健脾和胃E.益气和胃56.功效为补血调血的方剂是 DA.当归补血汤B.归脾汤C.四君子汤D.四物汤E.六味地黄丸57.治疗肾阴虚证宜选用: AA.六味地黄丸B.四君子汤C.补中益气汤D.肾气丸E.当归补血汤58.既有利水泄湿功效,又具泄热功效的药物是 CA.茯苓B.薏苡仁C.泽泻D.猪苓E.萆薢59.能利湿退黄,常治疗黄疸的药物是 DA.茯苓B.薏苡仁C.滑石D.茵陈E.泽泻60.陈皮的功效是 AA.理气调中,燥湿化痰B.疏肝破气,散结消滞C.破气消积,化痰消痞D.行气调中,止痛E.行气疏肝,破气散结71-73 题共用备选答案:A.蒲公英B.鱼腥草C.败酱草D.大血藤E.黄连71.为治肠痈的要药是C72.为治乳痈的要药是A73.为治肺痈的要药是B74-77 题共用备选答案:A.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B.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C.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D.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E.温中降逆,纳气平喘,温肾助阳74.附子的功效是C75.干姜的功效是B 76.肉桂的功效是A77.吴茱萸的功效是D78-81 题共用备选答案:A.清胃除烦止呕 B.祛风止痉C.利咽排脓 D.宽胸散结E.开郁散结78.川贝母的功效是E79.浙贝母的功效是E80.桔梗的功效是C81.竹茹的功效是A82-83 题共用备选答案:A.远志 B.酸枣仁 C.柏子仁D.首乌藤E.龙骨82.能收敛固涩的药物是E83.质重,能镇惊安神的药物是E 84-85 题共用备选答案:A.消食又解表B.消食又活血C.消食又化痰D.消食又回乳E.消食又固精84.山楂的功效是B85.麦芽的功效是D86-87 题共用备选答案:A.辛B.苦C.酸D.咸E.甘86.能安蛔生津的味是C87.能行气活血的味是A88-90 题共用备选答案:A.咽喉肿痛B.疟疾C.热毒血痢D.肠痈E.肺痈88.板蓝根善治A89.青蒿善治B90.白头翁善治C三、X型题(答题说明:不定项选择题,每道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一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挑选出来,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团电大2018年春季学期《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总体说明1、试卷适用的专业药学2、试卷使用的教材版本信息教材名称《中医药学概论》,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作者:陈家旭,出版口期:2011年3月。

3、试卷的整体结构:试卷满分100分,包括选择题20道(共40分),名词解释4道(共20分),简答题4道(共40分)二、考试重点内容及典型题目第一章重点知识点:中I矢药学的基本特点。

典型题目:1、所谓“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如(厌食)、感冒、哮喘等。

2、辨证论治:所谓“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

“论治〃,乂叫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

第一^早重点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六腑的主要牛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气的分布,经络的概念及其分布。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方法,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六腑、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牛成、分布与功能,精、气的牛理功能、血液的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气与血的关系。

掌握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典型题目:1、与天癸密切相关的脏是(肾)。

2、中I矢理论认为主女子月经的奇恒之腑是(女子胞)。

3、(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主藏血的脏是(肝)。

5、(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当心主神明功能出现异常时,患者可岀现失眠多梦,健忘恍惚。

6、阴阳:是对自然界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彖的概括,还可代表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阴阳彼此间既对立,又统一;既静止,又运动。

7、五行:五个对立的互根概念,彼此相生相克。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行〃即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经络系统由经络、络脉、经筋和皮部共四部分组成。

其中,经脉分为止经和奇经两类,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 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经筋,又称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筋肉系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屈于十二经脉,而称为十二皮部。

第二早重点知识点:掌握六淫的概念、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掌握病气、七情、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掌握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掌握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

掌握气血津液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

典型题目:1、根据七情内伤致病理论,思虑太过可导致(气结)。

2、(阴阳亡失)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至昏迷、脉微欲绝等症状。

3、身热反不恶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病机屈于(阴阳格拒)。

4、七情对五脏的损伤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则可使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5、阳偏盛病机表现的临床证候是(实热证)。

5、七情:指喜、怒、优、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6、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共同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

7、三因制宜:因时制宜,是指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來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因地制宜,是根据地理特点、环境条件对机体和疾病的影响,來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重点知识点:掌握望诊(望神、望色、望舌)、闻诊、问诊、切诊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典型题冃:1、阴精亏损,不能荣润,常见的舌形是(裂纹舌)。

2、根据中医望诊理论,血虚时患者(龈色淡白)。

3、(涩脉)脉象特征:细迟而短,往來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

4、浮脉的脉象特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可见于虚阳外郁症。

5、问诊:问诊是临床上重要的诊察方法,是指通过咨询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重点知识点:掌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

掌握气病、血病、津液病的辨证及主要内容。

掌握各脏腑病的辨证要点以及辨证的理论依据。

典型题目:1、里证的表现:(发热无恶寒并见),表现以脏腑、气血异常等所致症状为主,苔黄、脉数或沉滑。

2、干咳无痰,咽喉干痒,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是(肺阴虚)的表现。

3、表证:是指六淫、疫厉邪气,经皮、口鼻侵人机体,正气奋起抗邪于体表浅层所表现岀的证候,属于外感疾病的初期。

4、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对四诊所获得的所有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初步获得关于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证类别总印彖的辨证方法。

5、八纲辨证的意义:八纲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八纲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方面。

八纲辨证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辩证法的思想,疾病中的各种事物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与变动之中,矛盾着的事物不仅有对立面的存在,并且是与对立面相对而确定的,彼此间有中间、过渡阶段,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等等。

因此,八纲概念反映了逻辑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

用八早重点知识点:掌握中药的性能,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

掌握中药的配伍意义、药物七情的概念及内容、用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的概念等。

典型题目:1、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四种不同的药性,即(寒热温凉)。

2、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从五行上讲,(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味还可与五脏联系起來,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帅、咸入肾。

3、归经: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4、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5、中药配伍关系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6、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第七章重点知识点:掌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去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掌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药的主要功效和适应证。

典型题目:1、解表药的药味多为(辛味)。

2、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慎用。

3、桑叶属于(发散风热药)。

4、蒲公英除清解热毒、消痛肿外,又能治疗(乳痈肿痛)。

5、麻黄的药性、功效、应用: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2.咳喘,3风水水肿。

6、人参的功效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第八章重点知识点:掌握方剂学的概念、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方剂的基木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典型题冃:K依据方剂组方原则,使药的作用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的药物。

2、君、臣、佐、使各药的含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九章重点知识点:掌握代表方的组方、适用范围、功效主治、方解及用法。

典型题目:1、银翘散是辛凉平剂,是治疗温病初起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除见表热证外,应以表邪重,而津伤不甚为要点,适用于(风热感冒)。

2、董香正气水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3、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

组方原理:本证乃饮食过量,脾运不及,停滞为积,胃气失和所致。

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方中重用山楂,消食化滞,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 为君药。

神曲消食健脾,尤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15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而之积,同为臣药。

君臣配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

半夏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 连翘清热散结,俱为佐药。

连翘(散结清热),俱为佐药。

4、二陈汤组成包括(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5、归脾汤的组方:白术10克、茯神10克、黄罠巧克、人参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5克、当归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

方解:本方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

方中人参、黄侯补气健脾为君药;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主药以资气血之源,当归、枣仁、龙眼肉、茯神补血宁心,为臣药;木香理气醒脾,且因其有行气之功,又可防补益之品碍滞脾胃,生姜、大枣开胃健脾,且又调营卫,为佐药;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为使药。

综观全方,益气与补血并进,健脾与养血共施,故对心脾两虚之证,用之适宜。

功效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证。

用法:水煎服。

也可做蜜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