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六个纲。

各纲之间特征上有显著差别,但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感觉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肝盲囊: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脑眼: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官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

官作用。

•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血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位,形成一个漏头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

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他物质都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圆口动物: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的动物.

•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内流动故称开管式血液循环。

•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鱼类

•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

•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

•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A、来源于真皮;B、构造: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C、覆瓦状排列。•栉鳞: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肝胰脏:胰脏为弥散状,散布于肝脏中,其组织可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肉眼不易与肝脏区别。因此,肝和胰合称肝胰脏,这是鱼类的特点。

•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

•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

•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脑颅:包围脑、眼、耳和鼻等的骨骼统称。

•咽颅:包围口、咽和鳃弓的骨骼统称。

两栖动物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肩带:连接上肢骨和脊柱的骨骼.两栖类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爬行类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和间锁骨组成。

•腰带:连接下肢骨和脊柱的骨骼

•四足动物 :为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纲的总称,是鱼类对应词。具四肢,内外鼻孔相通,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或两心房两心室,成体的排泄器官为中肾或后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受精卵为全裂或盘裂。

•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和耳咽管,为传声装置。听小骨由镫、锤和砧骨。

•不完全双循环:动静血未完全分开,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心室不严格区分多氧血和缺氧血.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前臂、腕、掌、指、等五部分的结构

•寰椎:鸟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

•颌间腺: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分泌物无消化功能,只有湿润口腔的作用,并在眼球下沉突向口腔时,协助完成吞咽食物的作用。

•无足目: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有尾目(蝾螈目)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蛙形目)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的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空同合成雏形的次生腭。

•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封闭式盆骨:哺乳动物的左右耻骨和坐骨愈合为坐耻骨,形成封闭式骨盆。

•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