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综述

合集下载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

2019-2023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规模状况各国卫星数量规模状况卫星数量区域分布情况:美国稳居榜首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国拥有卫星数量为901颗,位居第一位;中国拥有卫星数量为299颗,位列第二;俄罗斯、日本卫星数量分别为153颗、87颗,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图表全球拥有/运营卫星数量国家TOP6单位:颗数据来源: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截至2019年1月9日)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规模根据统计,2018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105个,其中37次发射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其余2次分别由航天科工快舟—1A号运载火箭和蓝箭航天朱雀1号运载火箭执行。

在这39次发射任务中,与商业行为相关的发射约13次,占全部发射次数的1/3,成功将36颗卫星送入太空。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成功发射500余颗卫星进入太空。

如今依然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有289颗(不包括国际合作卫星),数量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国家和民营航天企业公开的星座计划:未来10年,中国还将发射超过3600颗卫星。

2018年中国卫星发射动态以下是2018年卫星发射的动态:2018年1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景一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与同轨道的高景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托举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1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勘查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该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

2018年1月1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四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2018年1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现已拥有35颗卫星,覆盖范围在中国和周边地区,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时间等服务。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交通、气象、农业、渔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希望有助于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应用方向。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拥有35颗卫星,其中包括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中圆轨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全球覆盖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时间等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能力是它的最大亮点,特别是在城市峡谷、密林、高层建筑等信号受阻的环境中,其定位精度比GPS更加可靠。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拥有独特的服务模式和特色应用,如短消息、运动监测、车联网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选择。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政府、民用和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交通、气象、能源、渔业、农业、电力、公共安全等领域。

其中,交通领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汽车导航、车联网、智能交通调度等方面,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服务。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前景:1.智能交通领域: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智慧交通”建设的深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汽车导航、车载数据通信、交通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车载设备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消息互通、路线规划和车队管理等功能,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服务。

2.航空航天领域: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可以为地面用户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还可以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综述0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信息介绍中国在2003年完成了具有区域导航功能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之后开始构建服务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起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服务,并计划至2020年完成全球系统的构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及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给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与GPS系统不同,GPS采用的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的三维定位数据,而“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则采用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 由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使用的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空间段组成部分,由两种基本形式的卫星组成,分别适应于GEO和MEO轨道。

“北斗”导航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

卫星平台由测控、数据管理、姿态与轨道控制、推进、热控、结构和供电等分系统组成。

有效载荷包括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

GEO卫星还含有RDSS有效载荷。

因此,“北斗”卫星为提供导航、通信、授时一体化业务创造了条件。

“北斗”导航卫星分别在1559MH z~1610MH z、1200MH z~1300MH z两个频段各设计有两个粗码、两个精密测距码导航信号, 具有公开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模式[1]。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综合分析了我国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定位应用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卫星通信领域转发器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起步于70年代初,从1984年起,随着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的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1985年国家为国内通信卫星空间段建设和发展提出的原则是:“租星过渡,C频段起步和适度满足需要”。

1985年,邮电部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上18MHz 带宽转发器,陆续建成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广州5座12m~16m的大型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形成了初期国内干线卫星通信网。

同期租用一个72MHz转发器,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当年建成53 座6m电视单收站,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收看电视问题,从而开始了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到1990年,我国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租(购)的转发器达到9个等效36MHz的转发器。

在租星过渡的同时,国内卫星制造部门也在抓紧研制“东方红2号”甲和“东方红3号”卫星,并分别于1988年3月和1988年12月成功发射了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共有8个C频段转发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进入实用阶段。

1992年底,“东方红2号甲”第三颗卫星发射失利。

除“亚星1号”外,其余租用的卫星转发器1992年均已到期,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也分别于1992年9月和1993年6月结束设计寿命,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节目传送面临中断的危险,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从美国GTE公司采购了一颗在轨通信卫星SPACENET-1(后定名中星五号),于1993年7月中旬在我国投入使用,避免了电视传输和通信中断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国内对卫星通信的需求猛增,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等待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发射的同时,又分别租用了“亚太1号”卫星9个等效36MHz转发器和“亚洲2号”5个转发器,以弥补国内空间段资源的严重不足。

2019完美告捷,2020精彩可期——《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

2019完美告捷,2020精彩可期——《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

2020年1月17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间瞭望智库对外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年)》(以下简称《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

发布会上还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今年超
的“超级2020”宇航发射计划。

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领跑世界
2019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航天战略地位,纷纷推进相关战略部署,世界航天发射活动持续保持高度活跃。

据《蓝皮书》统计,全年全球实施102次发射任务,居1991年以来第二高位;发射航天器共计492个,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共完成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082020年第2期
卫星应用。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便捷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下面我将就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北斗卫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汽车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帮助驾驶员更加便捷地找到目的地。

同时,在航空航天领域,北斗卫星也为飞行器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保障了飞行安全。

其次,北斗卫星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农民可以实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农业机械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提升农业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北斗卫星还在应急救援、海洋渔业、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急救援中,北斗卫星可以实现被困人员的精准定位,提高救援效率。

在海洋渔业领域,北斗卫星可以为渔船提供精准的航行导航服务,保障渔业生产的安全和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资源勘探提供精准的测绘定位服务,为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北斗卫星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定位导航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行各业的合作,深化北斗卫星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技术创新,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通过以上的汇报,相信大家对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2020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召开。

在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作了《北斗卫星导图1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组网图优于0.2m/s,授时精度优于20ns;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5m,测速精度优于0.1m/s,授时精度优于10ns。

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使综合交通管理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截至2020年10月底,有近70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已经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运营车辆的96%;3.14万辆邮政快递车辆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88%;约1400艘公务船舶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75%;约300架通用飞行器安装使用北斗系统,占比11%。

特别是在运输航空器上成功实现了北斗首次应用。

此外,北斗在中欧班列运输、京张高铁建设运营、浩吉和沪昆等铁路测试监测等方面也得到大量应用,为铁路运输高质量发展赋能赋智。

农业领域,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推广应用近4.5万台套,节约50%的用工成本;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和物联网平台为近40万余台套农机设备提供服务,极大提高了作业管理效率。

林业领域,北斗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自然调查、病虫害防治等。

渔业领域,为渔业管理部门和渔船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

减灾救灾方面,基于北斗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显著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已建成部、省、市 (县)三级平台,实现六级业务应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

湖南、江苏、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利用北斗/GNSS高精度技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2020年抗击南方洪灾期间,多次成功预报山体滑坡等灾害事件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卫星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我国卫星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我国卫星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领域之一,卫星工程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卫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下面就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卫星工程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技术不断突破,包括卫星发射、轨道控制、卫星通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高性能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为国家的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其次,我国卫星工程在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卫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农业、气象、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卫星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重要的信息来源,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次,我国卫星工程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合作项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卫星技术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国际卫星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为国家的卫星技术输出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我国卫星工程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卫星工程将继续朝着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国还将加强卫星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应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卫星工程的建设情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卫星工程朝着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发展而来。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进入全球组网阶段,具备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定位、导航和授时能力。

本文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1. 系统覆盖能力持续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已经达到10米级,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 多元化应用场景逐步展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不仅可以应用于陆地、海洋、空中等传统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公共安全、大数据、智能交通、农业、渔业等新兴领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多元化应用场景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3. 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时空一体化导航定位、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授时等创新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加强了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了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1.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全球覆盖和独立自主运行的优势,有望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据预测,到2025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2. 应用领域拓展广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传统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初步展开,但在新兴领域的潜力巨大。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农业精准化管理等领域都需要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恰好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扩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更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3. 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为了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目前,已经与俄罗斯、欧盟、亚太地区等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了合作与交流机制。

2019年最新-GNSS的现状及发展-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GNSS的现状及发展-精选文档
• “全球导航”是相对于陆基区域性导航而
言,以此体现卫星导航的优越性。
• 目前很多人将GNSS与GPS等系统并列而论,
而GPS厂商却推出GNSS接收机。这就存在 一个问题:GNSS究竟是一个单一系统,还 是一个综合系统?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盟一直在致力于一个 雄心勃勃的民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计划,称之为Global
星信号的接收机。只有能够接收所有在轨工作的导航 卫星信号的接收机,才是真正的GNSS接收机。
GPS 信号
二、GNSS的现况与发展
C/A-L1 载波
L1-C/A 码
L1-P 码
第一导航定位信号 P-L1 载波 2019年11月5日在轨工作的GPS
L1-M 码
卫星共有31颗
M-L1 载波
D 码 (导航电文) 15Block IIA+12 IIR+ 4 IIR-M
GLONASS-M卫星
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
欧洲意发展GNSS(Global positioning and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将建立包含30颗环绕地球卫星的网络,卫 星高度2.4万公里,计划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 GNSS1是GPS和 GLONASS的星基增强 系统, EGNOS(欧洲静止 轨道导航重叠服务。
2403
1(4)
06
2003.12.10 2004.01.29
2404
1(6)
01
2003.12.10 2004.12.08
2413
1(7)
13
2004.12.26 2005.10.05
2412
1(8)
06
2004.12.26 2005.02.06

我国卫星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卫星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卫星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对我国卫星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但从整体来看,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需要保持初心,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应对各方面挑战。

为此,提出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航天国际合作,加快空间应用产业发展三点建议,旨在助推我国卫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卫星资源;特点;总体趋势;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通信、导航、气象、农业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国家,在卫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卫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在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寻求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将对中国卫星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卫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卫星资源类型和特点阐述在多年持续探索发展过程中,我国科研能力、人才储备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卫星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立大型地球站,具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

至今为止,我国卫星领域在研究、开发、制造、发射、运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

目前,我国大体上拥有如下卫星资源类型,其特点如下:(1)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用于提供广播、电话、互联网等通信服务的卫星。

(2)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系统用于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

我国自主研发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为多个领域如交通、农业、资源调查等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1]。

(3)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用于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我国发展了一系列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多光谱等特点,有助于实现对地球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4)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用于监测大气环境、天气变化等,为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自2000年开始研发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就。

本文将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开分析。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1. 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国家重点发展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因此在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通过不断的研发和技术升级,北斗系统的性能和精度得到极大提升,已经能够满足多种领域的需求,包括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定位导航需求。

北斗系统还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如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 全球服务能力逐步实现自2018年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全球服务能力逐步得到实现。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覆盖了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3.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农业、交通运输、电力、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在农业领域,北斗系统能够提供精准的农业作业导航和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则能够为车辆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服务,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二、发展前景分析1.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北斗系统全球化北斗系统已经具备了全球服务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北斗系统的全球化。

通过与其他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的合作,实现系统间的互通互认,提供更好的定位导航服务。

2.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北斗系统仍然面临着提升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的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

太空探索I【中国航天资讯]《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发布1月17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 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间瞭望智库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 (2019年)》,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科 技创新、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等6 个篇章对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

世界航天发展态势:2019年,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航天战略地位,椎进相 关战略部署;航天发射活动持续高度活跃;航天运输系统犮展成果显著;遥感卫星系统规模与性能稳步提升:新型载人飞船取得突破,载人月球 探测计划加速椎进;深空探测聚焦月球,同时兼顾多类目标;空间科学 探测能力持续补充完善。

中国航天发射活动:2019年,中国共执行34次航夭发射任务,发射航夭 器81个,航天器质量79.67吨,发射次数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 发射的载荷数量和质量上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其中长怔五号遥三运载 火箭成功发射、长怔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等备受关注,商业运 载火箭捷龙一号,快舟一号曱、双曲线一号、0S-M1等也取得里程碑式 突破,我国商业发射服务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空间基砒设施方面,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升展在轨 验证,亚米級立体测绘技术取得突破,导航信号微波遥感技术在轨应用;载人航天方面,夭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椬离轨,空间站系统核心舱转入 正祥研制;月球和深空探测方面,"嫦娥四号"取得重要科学成果,探 月四期梱关规划公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圆满完成。

中国航天应用服务:2019年,中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超过200颗,形成了 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高分卫星系列、导航卫星 星座、通信卫星系列等重要的空间基砒设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 体系,有力支撐了各行业的综合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卫星地面设施整治工作报告

卫星地面设施整治工作报告

卫星地面设施整治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们:我向大家汇报本单位卫星地面设施整治工作的情况。

自2019年开始,我单位针对卫星地面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并着手启动整治计划。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整治范围我们对卫星地面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涉及卫星接收站、发射站、控制中心等各种设施。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整治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卫星接收站和发射站的整治,包括设备升级、设施维修、安全隐患排查等。

该阶段工作于2020年完成。

第二阶段主要针对卫星控制中心进行整治,涉及到设备检修、环境改善、制度完善等方面。

该阶段工作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第三阶段将重点关注卫星地面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加强设施维护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二、整治效果经过数年的整治,我们的卫星地面设施整体运行效果明显提高,特别是针对卫星接收站信号质量的维护,使得信号接收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针对卫星发射站的整治,提高了卫星发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射箭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存在问题整治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涉及到:一是团队作战能力不足,造成对卫星地面设施整治工作计划的延误。

二是部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需加快整治速度和程度。

三是管理手段不够完善,例如设备运行管理、巡检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是部分安全隐患存在,需要落实好隐患排除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并已经对相应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和管理上的加强,以保证整治后卫星地面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总结卫星地面设施的整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整治,我们让卫星地面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可靠,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稳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运维管理和常规维护,保证卫星地面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谢谢!。

2019中国重要卫星发射总结

2019中国重要卫星发射总结

2019中国重要卫星发射总结1、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D卫星。

2019年1月11日01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D卫星。

中国航天2019年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等卫星2019年1月21日13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等卫星。

至此,长十一火箭已实现连续六次高精度入轨、连续六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六次准时发射,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通信卫星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通信卫星。

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

4、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1星2019年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1星。

天链二号01星——我国新一代数据中继卫星。

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

5、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刷新为“100”。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家族包括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

火箭“三兄弟”几乎包揽了我国目前所有的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航天高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

6、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二号01组卫星2019年4月30日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二号01组卫星。

7、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共3篇)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共3篇)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第1篇中国是世界航天强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通信卫星领域,中国成功发射的数量庞大,成为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射始于1972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卫星发射的新篇章。

自那以后,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大量的通信卫星,数量之多令人称奇。

中国的通信卫星包括了不同类型,涵盖了广播、电视、电话等各个领域。

这些通信卫星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射在技术上取得了许多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牵头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的主力军。

长征系列火箭拥有较强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能够将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还采用了多种发射方式,包括地面发射、海上发射和空中发射等,有效提高了通信卫星发射的成功率。

中国的通信卫星运行稳定,服务范围广泛。

这些卫星覆盖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能够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全面的通信服务。

中国的通信卫星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通信需求,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的声誉。

中国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企业与中国展开了合作,共同研制通信卫星,并参与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的生产。

这种合作促进了中国通信卫星产业的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数量庞大,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

这些通信卫星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相信中国的通信卫星事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卫星成就总结第2篇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中国卫星发射的主力推动者,“远征一号”火箭在推动中国卫星发射的新时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征一号火箭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联合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它秉承着“大推力、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具备了灵活的适应能力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上)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上)

括高稳定激光器、超高精度干涉仪、高灵敏度引力参考传感器、无拖拽控制技术、微牛级微推进技术、超稳超静航天器等,标志着太极计划“三步走”的第一步任务目标成功实现。

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大科学突破。

中国利用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进行系列观测,在轨运行2年多期间开展各类观测1000余次,获得科学数据29Tbit,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成果,包括首次观测到中子星X射线双星在流强位于特定值时吸积盘状态的突然变化,验证了光的辐射压导致吸积盘结构突变这一已提出近半个世纪的理论;在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天蝎座X-1中,发现了迄今最高能量的千赫兹准周期振荡;首次观测到中子星表面单个热核暴的X射线光子“阵雨”对温度高达几亿度高温电子冕的快速冷却现象。

“慧眼”卫星将对黑洞系统准周期振荡现象研究的能量上限从30keV 提高到100keV,开启了研究黑洞系统的新窗口。

(五)航天运输系统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大幅提升中国进入空间能力。

长征五号在2017年7月发射失利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进措施,此次任务对长征五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全箭技术状态及飞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为后续开展载人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及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海上发射具有灵活性强、能够低纬度发射等优点。

2019年6月,长征十一号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一箭七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在海上开展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实现了“航天+海工”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探索了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基于栅格舵系统的一子级落区控制技术取得突破。

2019年11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成功验证了基于栅格舵系统的火箭一子级落区控制技术。

2019-2023年中国微纳卫星发展状况分析

2019-2023年中国微纳卫星发展状况分析

2019-2023年中国微纳卫星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微纳卫星发展状况分析一、中国微纳卫星历年发射情况自1999年搭载巴西科学应用一号卫星、2000年发射清华一号卫星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发射100kg以下的卫星128颗,其中,1kg以下的皮卫星8颗,1-100kg 的微纳卫星120颗。

从发射数量上看,1999年至2009年我国微纳卫星每年的发射数量不超过2颗;2010年至2014年,我国微纳卫星每年发射数量开始明显增长;2015年起,我国微纳卫星发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近四年,我国平均每年发射微纳卫星超过20颗。

2018年全年,我国发射微纳卫星48颗,创历史新高。

总体上看,我国微纳卫星发射数量呈年度递增趋势。

二、在轨活跃微纳卫星情况所谓在轨活跃卫星,是指发射入轨后,目前仍然能够联络、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卫星。

我国已发射的128颗100kg以下的卫星中,目前仍在轨活跃的微纳卫星92颗,占比71.9%,高于全球活跃卫星占发射入轨卫星比例31.9个百分点。

其中,在轨时间最长的微纳卫星是创新一号01星,在轨时间已超过15年。

三、微纳卫星质量分析一方面,随着卫星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微纳卫星任务和实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微纳卫星质量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纳卫星(尤其是技术试验微纳卫星)的质量不断降低。

目前在轨活跃的微纳卫星中,1-10kg的微纳卫星,占比34.6%;其次是90kg以上微纳卫星的数量最多,占比22.2%。

二者合计占到了在轨活跃微纳卫星总量的一半以上。

图表在轨活跃微纳卫星质量分布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四、微纳卫星用途分析按照卫星用途划分,微纳卫星可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三类,其中,应用卫星分为通信、遥感、导航、综合应用。

目前在轨活跃的微纳卫星中,技术试验卫星占比最高,为46.6%。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将有大批微纳卫星和星座投入使用。

图表在轨活跃微纳卫星用途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五、发射服务分析目前我国发射入轨的微纳卫星中,近九成搭载长征系列火箭,其中以长征二号系列、长征六号系列和长征十一号火箭最多。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北斗卫星系统已经进入全球服务阶段,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下面将对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北斗卫星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陆地交通领域,北斗卫星系统可以为车辆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和道路施工等情况。

在航空领域,北斗卫星系统可以为飞机提供精准的导航和授时服务,提高飞行安全性。

在海洋领域,北斗卫星系统可以为船舶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帮助船舶合理规划航线,避免海上碰撞和搁浅等事故。

其次,北斗卫星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农民可以精准地获取土壤、气象、作物等信息,科学地制定种植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北斗卫星系统还可以为农机具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再次,北斗卫星系统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紧急情况下,北斗卫星系统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到达事故现场,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此外,北斗卫星系统还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电力、水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加可靠和精准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系统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良好,为用户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未来,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相信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我国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综述
一、数据需求
全面调研了自然资源系统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和林业等500 余项卫星应用需求,从数据覆盖、时相要求、数据类型、产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形成了需求分析报告。

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据覆盖
在数据覆盖区域上,以覆盖全国陆域、海域需求为主,境外需求以重点关注国家和地区的全覆盖为主,部分需求全球覆盖;在数据覆盖频次上,全国以年度、季度性覆盖为主,部分国内指定区域达到月度覆盖,境外以年度覆盖为主。

(二)时相要求
在数据需求时相上,涵盖历史影像及最新影像,以2019 年度最新拍摄影像为主,部分需要早期历史存档影像。

因卫星基本于2012年左右开始发射运行,2012 年之前影像需求难以保障。

(三)数据类型
在数据类型上,光学卫星、雷达卫星、高光谱卫星以及机载Lidar 等数据均在需求范围之内,但不同卫星分辨率需求差异较大,多数影像需求为亚米级,但部分行业根据成果需要以及业务特点,需求既包含分辨率优于2.5 米的高分辨率影像,也包含5-10 米、30 米甚至百米较低分辨率、较大覆盖范围的影像。

(四)产品类型
在产品类型上,根据影像处理、加工程序不同,跨度较大,包括SC 级传感器校正产品、正射纠正产品、融合镶嵌产品、信息解译产品以及行业性专题产品。

二、数据接收
(一)陆地卫星数据接收
2019 年,卫星全年共计拍摄14897 轨,接收数据总量2866TB,有效数据60.5 万景。

其中,亚米级有效卫星影像22.2 万景,全球覆盖5261.65 万平方千米,国内陆地覆盖818.24 万平方千米;2 米级有效卫星影像35.9 万景,全球覆盖15790.20 万平方千米(图2-1),国内陆地覆盖951.26 万平方千米;16 米级有效卫星影像2.4 万景,全球覆盖10701.98 万平方千米,国内陆地覆盖951.29 万平方千米;资源三号双星共计拍摄3647 轨,获取立体影像数据3553
轨,数据总量达691TB;高分五号卫星共获取高光谱及全谱段影像数据77380 景,数据量24TB。

(二)海洋卫星数据接收
2019 年,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网运行稳定,北京、海南(三亚、陵水)、牡丹江和杭州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系统工作正常,共接收海洋系列卫星(海洋一号C 卫星,海洋二号A、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数据10704 轨,高分系列卫星数据2646 轨,地球观测系统EOS 卫星数据9172 轨。

三、数据处理
(一)陆地卫星定标检校
2019 年,在内蒙古包头和黑龙江肇东完成了陆地卫星辐射检校试验(图2-2),利用同步测量数据对资源三号、2 米/8 米光学卫星(3 颗)外场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行了精度验证。

在几何检校方面,利用天津、河南安阳、黑龙江肇东等地区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验证并优化了相机内定向参数。

(二)海洋卫星定标检校
2019 年4 月14 日至5 月9 日,在福建、江苏、山
东和北京等地,开展了海洋二号B 卫星雷达高度计有源定标器首次星地同步定标试验;5 月31 日至7 月4 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开展了海洋二号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微波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图2-3);9 月18 日至10 月6 日,在南海组织了海洋二号B 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一号C 卫星海洋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为卫星有效载荷性能标定及功能验证提供了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

(三)陆地卫星数据处理
2019 年,完成资源三号双星传感器校正产品52.57 万景,其中资源三号01 星21.62 万景,资源三号02 星30.95 万景;生产全国范围各类卫星数据数字正射影像产品(DOM)1.6 万余景,完成各类数据、产品质量检查近200 万景。

(四)海洋卫星数据处理
2019 年,处理海洋一号C 卫星数据49.6TB,海洋二号A 卫星数据14.1TB,海洋二号B 卫星数据6.5TB,中法海洋卫星数据3.5T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