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浅析一节数学课怎样才算好

江西省萍乡市城厢小学赵小夏

《标准》明确提出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标准》的总体目标,怎样来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为好课?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一节好课;也有人认为:目标明确、层次清楚、方法妥当、效果良好是一节好课;还有人认为:能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是一节好课。其实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了好课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我们知道,不管教师如何精心组织教学,如何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地指导、启发学生学习等,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而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坏,我认为可以从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评价。下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一、课堂上是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而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看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可从三方面去评价:

1.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课堂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可从这几点观察:教师是否有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是否能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是否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教师是否有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2.学生是否感受、体验、经历了数学思考的学习过程。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

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3.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很多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教师一说小组讨论,全班学生就以小组形式热热闹闹、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气氛可真活跃,但没有真正达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目的。评价学生在这环节中得益如何,可观察这三点: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能否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学生在合作时能否及时地修整自己的意见。

二、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样要体现享受教育的平等,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人人学有所获,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果让他们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显然

就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对他们现有水平来说是最大可能的发展。

课堂上看老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看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做到“六尊重、三赞赏”。“六尊重”为:(1)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陷和缺点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三赞赏”为:(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兴趣和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其实,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赞赏,他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用心的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和进步,然后用如涓涓细流的话语把内心的话真挚地讲出来。孔子的“诲人不倦”应该也有赞赏的含义。也许只是老师的一句话,就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记得读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学习一般,书写却特别工整,当时数学老师面带微笑的拿着她的作业本说:“她那清新秀丽的小字儿,让人看了赏心悦目!”顿时,掌声雷动。从那以后,她加倍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见,赞赏与尊重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课堂上是否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

意识,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活跃课堂的研讨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及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呵护、如何呵护等,都应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节数学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就看老师是否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是否有能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题材(资源);是否能很好、有效地利用课堂的资源;是否充分尊重、赞赏学生发表的意见等方面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学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与做法,只是局限于学习环境氛围的严肃而不敢表露出来。有时表达出来了反而遭到老师的斥责。就如我随堂听的一节课,老师讲二年级简单统计图的练习课时,要求根据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图意为喜欢苹果的有20人,喜欢梨子的有25人,喜欢桃子的有18人等内容。老师故意投影出某一学生的错误解题过程:苹果比梨子多多少个?学生很快发现此题是讲喜欢某水果的人数而不是某种水果的个数。这也正是这老师出示这错题的用意。正在这老师继续往下讲时,突然一学生说刚才的题还有错,错在哪里等,这老师不耐烦地斥责到:你刚才没听课吗?不是都已经说出错因了吗?还在这里嚷什么?接着这老师继

续往下讲。只见这学生低下头但仍不服气地小声说到:应该喜欢梨子比喜欢苹果的多多少人?而不是喜欢苹果比梨子的人数多,反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