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高考动向】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节内容,指出列宁曾进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尤其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实效。

当斯大林继承列宁执掌苏共领导权和苏联政权之后,他又将带领苏联人民走上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
1、原因:A、落后的农业国;B、为了加强国防; C、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D、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
2、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
(1)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

4、成就与教训:①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②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背景:①原因:A、工业发展的需要;B、粮食供应的困难;C、斯大林的决策(补充“斯大林对农业的看法”: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

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
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政策的变化: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

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影响:
①过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注意引导学生看P121表格。

②结果: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③影响:A、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B、消极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4、表现:①经济体制:A、表现: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B、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②政治体制:A、表现: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补充大清洗运动的一些资料。

大清洗是从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

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由此开始,
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

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

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B、影响: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但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虽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5、评价: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一是“功大于过”说。

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不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这个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还有人认为,评价经济建设模式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国情和世界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斯大林的经济建设模式,它的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二是“过大于功”说。

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肃反”严重扩大化,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国主义。

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人们走向正确所必须经历的谬误,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你的理由。

如果你还有其他看法,也请加以具体阐述。

(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但这一模式也有明显的弊端: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表现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2)从模式角度: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3)从历史影响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小结】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评价:(1)积极: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模式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天天练44
1.(2011年5月烟台市三模15题)“(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2.(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3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3.(2011年3月潍坊市一模16题)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33题)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5.(2011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22题)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6.(2011年4月揭阳二模20题)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
7.(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20题)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

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8.(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20题)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9.(2011年东北四校二模32题)“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4题)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11.(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21题)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12.(2011年4月海口调研20题)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

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

”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13.(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21题)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14.(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7题)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15.(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21题)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答案:1、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表明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政府
将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这个比例是美国的两倍,苏联能够以如此高的比例进行再投资,显然与其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故选C项。

2、D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反映了苏联的五年计划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A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B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

3、A 解析:罗曼罗兰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

1984年,该书发表。

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4、C 解析: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材料中体现了“迅速”、“无情”等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选择C项。

5、C 解析:根据所学,“大萧条”指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美国最先爆发,很快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本题选C项。

其他ABD三项较容易从时间上来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B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D项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

6、A 解析:本题考察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它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经济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第原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需要有新的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途径。

CD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7、A 解析:1929年到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勃列尔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三项都错误。

8、B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可知,B项正确,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

制定战时共产主政策是在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意不符,因为题干说的是工业。

9、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和所学史实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改革有严重的左倾倾向。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0、D 解析:从纽扣的定价一成不变可知此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选择D项。

11、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国十七年应该是1928年,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2、B 解析: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3、D 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

14、A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931年以及美德机器、技术大量提供给苏联,可以判断选择A 项。

15、D 解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19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