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的概况与主要特点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古代历史两个部分,因此这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2.教科书的前三个单元内容是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三个单元和课程标准前三个学习主题基本保持一致,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主线。
课程标准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四个横向学习主题,其内容分置于教科书的前三个单元,以全面体现历史发展过程。
3.教科书以15课内容讲述新中国50年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为原则,轻重比较恰当。
对于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了阐述,做了科学的历史经验总结。
这样的总结本着对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但在大的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
进行中国现代史教学,总体上必须符合“决议”精神,但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背景和原因非常复杂,初中生难以认识理解,可以放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完成。
4.本册教科书2╱5篇幅是世界古代史,设置为两个单元,简洁、清楚地介绍了世界历史上产生的重要古代文明和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虽然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跳跃性明显,但避免了过去世界古代史教学内容散、乱、繁的状况。
就全部世界古代史来说,叙述从人类产生到1500年这一时段古代文明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史,其中包括世界上古和中古两个时期,内容线索纷繁复杂,初中生没有详细掌握的必要。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世界古代史,主要表现经几千年积淀的世界古代文明重要成就,在宏观上展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不宜过细。
5.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结合于一册教科书有何特点?中学历史课程不是历史学专业教学,教材的内容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而定。
两部分历史内容的结合,可以加强中外历史比较,便于从中国历史视角,扩展视野于世界历史范围,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意识,具备世界眼光。
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以简约的内容融为一册教科书,为以后在进一步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初中历史课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6.本册教科书的编写,力图加强历史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主张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科书内容渗透着联系社会实际和重视社会调查的观念。
本册教科书根据实践教学原则设置的活动课,基本都有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要求,这是与以往活动课的要求不同的地方。
活动课要和正课一样进行教学,不是可有可无,或强调环境条件而不
组织活动课教学。
应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并实施各种活动,以完成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二、对本册教科书内容的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设置五个学习主题式单元,前三个单元的内容是中国现代史,后两个单元的内容是世界古代史,以下按单元并分课做简要分析。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这一单元设置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主题作了分解和调整,该单元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的全部内容,以及“(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部分内容。
本单元着重反映20世纪以来中国实现的第二次历史巨变。
这一历史巨变,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建立新中国的一切筹备工作,都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完成的,因此,新中国成立的具体史实应包括新政协和开国大典,其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土地改革运动是建国初期最伟大的斗争,它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是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的最重要基础;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则为新中国的巩固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各项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是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
这部国家根本大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的外交一开始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表现为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周恩来外交活动影响下亚非国家首脑万隆会议的成功。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化三改”,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主要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要实现工业化,我国必须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是新中国实现的历史巨变,它在实践上也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的民
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学习与探究之一
这节活动课是知识性的演讲竞赛。
学习探究的目的是,认识我国在历史上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政体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间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关系。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内容主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文化大革命”仍属于探索过程中的失误。
因此,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76年党和人民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年都是我国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一时期虽然充满艰难曲折,但是“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史实说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1956年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是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随后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
此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1957至1965年仍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体现了曲折的发展。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本课三目的标题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面内乱”“‘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主要看两方面的史实:一是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一是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8课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被称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显示了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
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说明新中国建立五十年来,人民军队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走上了科技强军的发展新阶段。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反映;“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学习与探究之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涌现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模,他们的事迹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精神动力。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单元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重点,它全面反映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20世纪以来第三次历史巨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在二十多年光辉历程中,我国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本课有三个要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了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表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突破口,创造了建设奇迹,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本课反映新中国科教文体事业发展概况,以具体史实阐明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意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文学艺术的丰硕成果和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等史实,说明新中国文艺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了它作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基本方针的必要性;香港问题的解决,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表明“一国两制”由构想进入实践,并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示范;海峡两岸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为和平统一奠定的坚实基础。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课内容既多且重,主要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保证。
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建立等一系列史实,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我国积极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典型的例子。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
第15课探究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学习与探究之三本课活动是学习和运用历史比较法,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有收集计划经济年代的购物票证、分组进行社会调查、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是可供选择的活动内容。
学习与探究的目的是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
世界古代史从人类产生到公元1500年,分为史前时期、上古和中古等三个阶段。
史前时期,进一步解释人类的起源和人种的产生;上古时期,阐述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条件和它们的特征特点,以及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古代大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中断了,而古希腊罗马文明则源远流长;中古时期,以西欧封建制度、工商业城市兴起和基督教的发展影响为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以历史发展纵向线索分述各个古代文明以及重大历史事件。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中国古代史介绍中国古人类和原始社会,世界古代史开端则追溯到人类起源和人种形成,以说明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古希腊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及生产力发展状况,西方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历史的反映。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佛教,则突出反映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世界早期文明的各自特征。
而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却能延续发展至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形成中,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同样有重要影响,古希腊文明开世界民主政治先河,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在伯里克利时代表现尤为突出;罗马共和国疆域辽阔,其商品经济和政治体制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长期的布匿战争使古罗马由盛而衰。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日本和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有各自特色。
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说明汲取他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是其一生主要活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帝国,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本课是欧洲中古史重要内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在封土制基础上建立的表现为契约关系的封君封臣制,查理·马特改革为重要史实;丕平献土说明罗马教廷和教皇已是中古欧洲的精神领袖,基督教对西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极大影响;新兴的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工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出现的,琅城起义反映城市自治权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冲击,城市孕育着近代西方文明。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
君士坦丁堡陷落,古老的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古时期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拜占廷帝国兴衰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启示。
拜占廷帝国的繁荣在于其保存和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它的衰落则因为封闭保守而不能创新。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学习与探究之四以表演形式进一步形象地了解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确定表演的内容,是活动课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以表演方式再现历史的能力。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古代文明的交往主要表现为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
在文明交融之中,优秀文化得到传播,先进文明得以扩展,历史得到进步。
如何看待古代文明间不同形式的交流,是这一单元的重点。
世界古代历史上产生的辉煌科学文化成就,与人类文明的不间断交流密切相关,人类的科学与文化正是在文明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展。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文明的冲撞是古代历史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重要方式,亚历山大东征突出表现了古代区域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文明的和平交流则更有利于世界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马可·波罗的史实,说明蒙古对欧亚农业区域冲击以后,形成了古代文明之间更大范围的和平交流,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人类文明史经数千年积淀,留存下不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古典文学和戏剧的成就,在于对人性的赞美和对英雄的歌颂,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
古代世界的建筑艺术是容量巨大的文化载体和无声的历史,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麦加清真寺的圆顶、尖塔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征。
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的报告会——学习与探究之五世界古代自然科学成就主要表现在物理、天文、生物、几何等领域。
分小组收集反映古代科学成就的资料,举行专题报告会。
探究世界古代科学魅力,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学习开展科普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本册教材中有关学术动态或争论的问题
1.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作为可以探讨的学术问题,容许有不同的设计。
“决议”将其分为四部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这是被大部分史书采用的分期。
本册教科书设“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单元,着重表现两次历史巨变和中间的艰难探索,基本与“决议”一致,但“文革”十年置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之中。
2.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
从改革实践看,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搞土地私有制。
一条是不搞土地私有,一条是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
3.关于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奋力以求的发展目标,新中国建立,这一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到人民共和国肩上。
建国以来的历史说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党的奋斗纲领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大跃进”造成了严重失误。
60年代后,我们党在提出现代化奋斗目
标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工业化的口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既要推进传统工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并且正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是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两种基本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交往并存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文明的和平交往与交流形成了促进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和平交往活动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占绝大比重,其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能得到广泛的交汇和更新,原有区域文明积累的成果也不会有严重破坏,它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历史上文明的暴力冲撞也能带来文明的整合,造成社会的发展,但这是客观产生的结果,而它所导致的人民的伤亡痛苦和物质社会的巨大损失是人们不愿看到和社会难以承受的。
5.西欧封建制的内容与特点。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西欧历史的重要内容,了解其内容与特点,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从西欧封建制的土壤中为什么能萌发出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它也构成了封建等级制,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封君封臣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为当时的法律所保护,而且受到当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
因此,中古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在内容和含意上有极大差异。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讲的是帝王的专制、思想的束缚和臣民的效忠,因而大大扼杀了社会活力。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及教学方法举例
1.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中国现代史部分,其内容应当是党史、共和国史和写人民的历史的统一。
从根本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党史不可分开,因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设新国家、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而党史、共和国史,则充分表现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教师应能大量收集深化课程标准内容、反映人民历史活动的具体史实,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不能把中学历史课讲成几个领导人的活动或几个中央会议的历史。
2.在中国现代史内容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讲成绩和讲失误的关系。
建国五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绩,而初中生对这段历史的辉煌缺乏深切的了解和感受,因此教学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必须充分肯定,并且要浓墨重彩地而不是虚夸地如实描绘,这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失误,甚至长期的严重错误,教学中不要回避,这些重大失误和挫折写进历史教科书,就是为了使学生不致遗忘了这段历史,在教学中不要过分渲染这些错误,而是要对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历史教训进行如实总结。
3.进行中国现代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各种课程资源,参照课程标准列举的活动建议,组织实践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要重视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它不仅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要特别注重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精神,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
社会调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途径,这一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普遍地运用于中国现代史各单元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