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
明确: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 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看”字; 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 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 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 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 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 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 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沁园春·长沙
解题:
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 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 据字数来划分。小令 58字,中 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 的主要内容。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 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 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 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 同的规格。词牌决定了这首 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 的声韵。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
• 朗读并回答:“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 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寥廓”指什 么?“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 明确: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 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 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 志的底气。“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 “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 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谁主沉 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 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 运,人民的前途”。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 一大。
·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 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 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 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 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 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 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 吟成此篇。
•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 南湖港一带游泳。
•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 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 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 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 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三、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 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 朗诵者的情感。 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 1、上阕鉴赏: •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子洲头。 •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
该注意什么?
明确: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 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 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 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 作者向北而立。
• “独”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特 立独行的诗人在深秋的季节 里,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望着向北奔流不息的江水, 忧思万千!
•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 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 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 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 特点?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 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 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时间、地点、(前三句) 特定的环境
写 景
山红 林 染 远景
湘江秋景图
江 舸
碧 争
近景
鹰 击 仰视
鱼 翔 俯视
静景 (色)
动景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二、篇名解释
•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 词牌名。“长沙”是标题。词牌是 词的格式的名称,它决定了这首词 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标题是 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 的主要内容。《沁园春·长沙》意 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 的关于长沙的词。
明确: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工作13年之 久,长沙记忆了毛泽东青春飞扬的峥 嵘岁月。文章内容写长沙之景,忆长 沙之人,有着深深的长沙印迹。标题 改动,内容必须改变。如《沁园 春·雪》。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 •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 • 仰视:鹰击长空 (动、高、远) • 俯瞰:鱼翔浅底 (动、低、近) •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
红绿辉映。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 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Baidu Nhomakorabea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
作 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背 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
景 了湖南的运动讲习所,创办全国
农民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
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
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
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
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
磅礴的词。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 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独立”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可否换为“站立”“直立”?
• 提示: •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杜甫《独立》),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操危虑深,故云 ‘独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道 永恒,人生苦短,独立于天地之间,“我”的 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令人深思。 • 本词创作背景:1925年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